俗话说,「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在冬季,气温低,躲在温暖的被窝里,正是睡觉的大好时光。然而,仍有不少人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睡不着!
失眠是指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依然对睡眠时间和 (或) 质量感到不满足,并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主要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 (入睡潜伏期超过 30 min)、睡眠维持障碍 (整夜觉醒次数 ≥2 次) 早睡、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 (通常少于 6.5 h),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
根据 WHO 调查统计显示,全球睡眠障碍率大约为 27%,而中国睡眠协会在 2016 年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显示, 中国成年人的失眠率高达 38.2%,预计有超过 3 亿的人有睡眠障碍。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等因素的影响,失眠率只增不减。
由于年龄、精神疾病障碍等均为失眠的诱发因素,未来随着我国老龄化加深,焦虑抑郁等疾病人数持续增加,失眠患者人数将持续增加。
另外一方面随着人们对于失眠疾病认知程度的提升,失眠就诊人数也将进一步增加,失眠化药市场有望加速增长。
失眠病症现状
Guide View
01 国民睡眠时长有待增加,且睡眠质量自评有待提升
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 2023》,2022 年, 受访者的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 7.40 小时, 近半数受访者的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 8 小时 (47.55%),16.79% 的受访者的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 7 小时。
图源:中国网科学
02 失眠患者病程持续较为普遍,成年人失眠进展率更高
据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在 1~10 年的随访研究中,成人失眠持续率为 30%~60%,提示失眠的病程具有持续性特征。
另一方面,失眠具有一定 (自然) 缓解性,病程呈现波动性。失眠的持续率具有年龄差异,儿童和青少年期失眠持续率约为 15.0%,而中年女性和男性则分别高达 42.7% 和 28.2%。
失眠干预方式
Guide View
失眠的干预方式:主要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中医治疗。心理治疗主要包括: 睡眠卫生教育和针对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其中,CBT-I 治疗无不良反应,药物治疗短期疗效显著。
CBT-I 能够有效纠正失眠患者错误的睡眠认知与不恰当的行为因素, 有利于消除心理生理性高觉醒, 增强入睡驱动力,重建正确的睡眠觉醒认知模式。持续改善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 且没有不良反应。
药物治疗失眠的短期疗效已经被临床试验所证实,但是长期应用仍需承担药物不良反应、成瘾性等潜在风险。
物理治疗如光照疗法、经颅磁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等,以及饮食疗法、芳香疗法、按摩、顺势疗法等, 均缺乏令人信服的大样本对照研究,只能作为可选择的补充治疗方式。
中医治疗失眠的历史悠久, 但囿于特殊的个体化医学模式, 难以用现代循证医学模式进行评估。
01 药物治疗
睡眠分为早段睡眠、中段睡眠和末段睡眠,其中早段睡眠问题是指入睡困难;中段睡眠问题是指睡眠维持困难,具体表现为易醒、多梦,睡眠效率低、质量差;末段睡眠问题是指醒得早,醒来之后难以再次入睡。
针对不同阶段的睡眠问题,药物治疗的药品选择也有所针对性。
入睡困难:选用半衰期比较短的药物,比如唑吡坦、劳拉西泮、咪达唑仑、佐匹克隆等药物。
睡眠维持困难:选用半衰期相对长一些的药物,比如氯硝西泮、艾司唑仑、地西泮、佐匹克隆、扎来普龙等药物。
早醒:建议选用中长半衰期的药物,比如艾司唑仑、氯硝西泮、佐匹克隆、S-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等药物。
02 保健品——褪黑素
除了上述用于药物治疗的药品,提到失眠,就不能避开褪黑素。
褪黑素是由脑松果体分泌的激素之一,它能抑制下丘脑-垂体-靶线轴活动,降低血中皮质醇的浓度,调节人的自然睡眠而克服睡眠障碍,提高睡眠质量。
人体内褪黑素分泌具有昼低夜高的规律,一般在凌晨两点左右达到峰值,随着人的衰老,褪黑素会分泌不足,从而导致睡眠紊乱以及一系列功能失调。
因此,从体外补充褪黑素,可使体内的褪黑素水平维持在年轻状态,调整和恢复昼夜节律,起到加深睡眠,提高睡眠质量,改善身体的机能状态和延缓衰老的作用。
市面上的褪黑素多以保健品的形式出现,加之各大商家的极力推广,成就了其在失眠人群中网红产品的地位,但是褪黑素也不是可以随便吃的。
褪黑素保健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随机试验显示,短期服用褪黑素,可以改善失眠患者的入睡,但效果有限;长期服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也有待验证,不建议首选。
根据上海卫健委资料,褪黑素具有以下缺陷:
半衰期较短:药效仅维持 1 小时左右;
不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发挥作用;
容易导致激素紊乱。
那么,褪黑素究竟适合什么人群呢?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除目前法规标注的不适宜人群外,患有癫痫症或抑郁症也不能使用褪黑素,另外糖尿病或高血压患者也需要慎重,因为褪黑素补充剂还可能提高服用某些降压药物人群的血糖水平和血压水平。
褪黑素目前比较推荐的人群是「老年人」和「昼夜节律紊乱」的人群(倒班工作人群),由于引起失眠的原因众多,因此建议长期失眠的人还是应该尽快就医。
03 前沿领域
创新药方面,目前在研失眠创新药中以食欲素受体(OX1R 和 OX2R)靶点为主。
失眠化药市场
Guide View
01 失眠行业驱动因素推进市场前景良好
我国人口结构持续老龄化:根据《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老年患病率明显更高,慢性失眠症的现患率从儿童的 4.0%、青年人的 9.3%,增加到老年人的 38.2%。
抑郁焦虑合并失眠概率极高:70%~80% 的精神障碍患者均报告有失眠症状,而 50% 的失眠患者同时患有 1 种或 1 种以上精神障碍。随着我国抑郁焦虑发病率持续上升,抑郁焦虑患者将持续增加,失眠相关人群也将上升。
精神科就诊人数不断上升:近几年随着睡眠健康意识增强,总体上人们对于失眠疾病认知程度逐步加深,精神科就诊人数也持续上升。
02 失眠化药销售额曾高达 20 亿欧元,因专利到期后萎缩
唑吡坦于 1992 年上市后,爬坡 14 年后销量在 2006 年达到顶峰约 20.3 亿欧元,此后因专利悬崖,销售额持续萎缩。
右佐匹克隆最先由 Sepracor 公司在 2005 年 4 月实现商业化,上市后该产品在前几年实现了快速增长,后因为 2009 年 Sepracor 被住友制药收购,以及2014 年产品专利悬崖,产品销售额逐渐萎缩。
03 我国失眠化药市场约 50 亿,新品正快速增长
据德邦证券,2022 年我国失眠化药市场规模 42 亿元,同比增长 18.9%,其中苯二氮卓类药物销售额占比最高,销售额为 14.8 亿元,此外,失眠新药种阿戈美拉汀(施维雅和豪森制药)增速最快,2022 年销售额达到 6.4 亿元,同比增长 29.6%。
图源:截取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内失眠药自从 2007 年右佐匹克隆上市后,新药出现了长时间空白,直至 2023 年地达西尼获批上市,国内市场其他数款失眠药新品有望在未来 1-2 年内陆续上市,失眠新药市场有望就此焕发第二成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