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 30 年代,由德国科学家首次研发出聚氨酯(PU)。通过将液态的异氰酸酯和液态聚醚或二醇聚酯缩聚生成一种新型材料,该材料的物理性能参数与当时的聚烯烃材料并不相同,科学家将其命名为聚氨酯。
聚氨酯主要原料包括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丙二醇(PPG),目前都已成为国际化商品。这些原料的生产技术和设备都很复杂,产品竞争相当激烈,长期发展的结果使生产相对集中。
全球聚氨酯市场主要遍布于欧美发达国家,亚太地区主要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代表,以上国家和地区占据了全球聚氨酯市场总量的 90%,其中中国的聚氨酯消费总量占据全球的半壁江山。
但就是这样重要的材料在国内的成功生产也是历经坎坷,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被誉为「 化工界华为 」 的万华化学。
溯源:烟台合成革厂
Guide View
据万华化学官网,1978-1997 年是万华化学的创业探索期。
回望过去,1978 年是新中国史上一个难以忘却的新起点。这一年,是改革开放的元年;这一年,中国开始放手利用国外资金,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进行现代化建设。
在这样的背景下,1978 年,烟台合成革总厂(万华化学前身)作为国家 「 六五 」 重点工程项目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聚氨酯工业基地。
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 让每个中国人都穿得起皮鞋 」 的任务重要而紧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在批复文件上写下,「 望越快谈成越好 」。
1978 年,中国引进 300 万平方米/年的合成革生产线,并同时配套引进年产 1 万吨的异氰酸酯(MDI)装置。
1983 年,万华终于试车成功,年产 1 万吨 MDI 生产线成功投料,标志着烟台合成革厂全面建成。
然而现实远不如理想丰满。当年重金引进的 MDI 生产设备,是日本企业早就淘汰的旧装置,只有 60 年代的工艺水准,年产仅一万吨。即便这套设备过时,日方还在协议中写道,十年之内,万华不能在国际市场销售 MDI 产品。
面对设备技术等硬件问题,这个中国第一个聚氨酯工业基地又陷入了困境。
这个时候,万华第三代掌门人丁建生挺身而出。「 要想不被人掐脖子,就必须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MDI 装置!」1993 年,还是分厂总工程师的丁建生给总厂领导拍胸脯。 同年,万华开始自主改造之路。
没有人才,他就瞄准刚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还是没有人来?他建议采取定向培养,「 每年给大学 3 万块钱培养一个。」 就这样,1995 年,第一个硕士来万华上班,一年后终于建立起了一支 10 人的科研小组。
丁建生把原有的设备拆了装,装了拆,花了半年时间就对几十万个零部件了如指掌,而且当时我国的机械制造水平也不差,上海、长沙等地的重工设备厂家完全可以自己造出磨具。自主生产的难点在于工艺流程和其中的化学反应。丁建生首先想到了计算机。当时我国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每秒运行速度已经突破 1 亿次。
此后,丁建生在国防科大、中科院计算机所等多家单位的支持下,成功开发出 MDI 工艺流程计算机模拟、核心化学反应计算机数学模型,并一举搞出国内首套制造工艺技术软件包。正是该软件包,让此前已经接近报废的那 1 万吨 MDI 装置成功复活。
自主研发进展到关键时候,丁建生的母校青岛化工学院伸出了援手,与丁建生开展联合攻关。此后 2 年,他一鼓作气,相继突破缩合反应、光气化反应、和分离精制 3 大核心技术。
1996 年 3 月 8 日,气温只有零上七八度,设备运行困难,丁建生根据自己多年经验,决定把变频开到最大,并将参数提高 150%-200%,结果 1.5 万吨 MDI 设备试产一次成功。
MDI化学结构式 图源:盖德化工网
自此,当年的小合成革厂终于完全掌握了整个 MDI 技术,也标志着我国成功冲破西方长达 60 年的技术封锁,成为继德国、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 5 个拥有 MDI 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
1997 年,烟台合成革厂开启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上市: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
Guide View
1998 年,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改制成立,丁建生出任总经理。
2001 年,万华化学成功在上海交易所主板上市。经历了市场化改革的万华,凭借技术创新、管理优势与规模优势,进入创新发展期。
上市后,改革并未停止。万华梳理了企业结构,进步一明晰产权关系。并陆续启动 「 创新工程 」、「 人才工程 」 等系列经营方案。之后,万华探索混合所有制,让核心员工掌握一部分股权。
紧锣密鼓的革新推动万华步入正轨,那场国有企业改革浪潮中,许多国企未跟上步伐,纷纷宣布破产,而万华在危难时刻的坚定变革与技术创新,让往后的崛起成为可能。
2002 年底,万华 MDI 产能已经能达到 10 万吨/年,已经远远超过几年前需要从日本手中购得 1 万吨/年设备的自己。
但很快,万华的崛起就吸引了国际巨头的注意和打压,为了强大自身,万华开始南下进击。
自 2003 年起,万华依次建设了宁波、四川、珠海等生产基地,在这期间,万华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16 万吨/年的 MDI 工程开工了。此举意味着,万华取得了与全球竞争的实力。
图源:截取自万华化学官网
然而,要想走向世界,就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先打进国际内部。2006 年,万华化学陆续在多个国家成立子公司。
而万华真正的全球化战略的实施,是在 2011 年正式收购了因金融危机而资金链断裂的全球八大聚氨酯企业之一的匈牙利宝思德化学。此后,万华高举「 中国万华向全球万华转变 」的旗帜,一步一步向前迈进。
巨头: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Guide View
2013 年,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4 年,万华烟台工业园老厂搬迁 60 万吨/年异氰酸酯一体化项目全线一次性投产成功并生产出合格的 MDI 产品。
2015 年-2019 年,万华化学的 MDI 产能实现世界第一,总产能超过 200 万吨,收入三年复合增速为65.08%。在坐稳了 MDI 全球第一后,万华化学开始新增业务线,进入石化行业(乙烯、氯乙烯、环氧乙烷等)和新材料(TPU 、SAP 、PC 、 PMMA)行业,形成完整的生产线。
2016 年,丁建生由于身体原因不再担任董事长。他在任期间,依靠改革和创新两大刀阔斧地带领着万华人改变了世界 MDI 产业的格局。
经选举,廖增太成为万华新一代掌门人。廖增太也是技术员出身,他知道公司曾经是如何被逼着走上创新之路,因此,也更懂得技术创新的价值。
2019 年,万华上市公司反向收购股权,合并了母公司,成为一家真正的混合所有制公司,层级更简单、透明。
自此,万华完全由曾经的国营企业变成了市场化主体。
为了避免主营业务单一产生的风险,万华在多年前,便着手布局 HDI、IPDI 等产品。HDI、IPDI 是高端异氰酸酯产品,可广泛用于汽车、飞机、船舶等涂料层,因稳定性强,在化工行业应用范围很广。
如今,万华业务涵盖聚氨酯、石化、精细化学品、新兴材料等领域,已经是一家世界级的化工材料公司。
结语
Guide View
万华化学从前身烟台合成革厂一路成长为一家市值 3500 亿的化工巨头,机遇很重要,但实力更重要。
机遇
万华化学在成立之初就获得了国家大力支持,1983 年拿到全国财政的千分之四的资金支持从国外引进技术。随后,更是借了改革开放,全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东风,市场需求一路暴增。
实力
万华的实力在于研发能力强,突破了一个又一个 「 卡脖子 」 的技术瓶颈,使主营业务从单一的合成革、MDI,拓展到聚氨酯、石化、新材料与精细化学品等更多板块。这些得益于万华化学重视规范公司体制以及对人才的引入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