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疫苗的三种,灭活的疫苗、减毒的疫苗和分离的微生物或产物。其中灭活的疫苗是指破坏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但尽可能避免影响其免疫原性的疫苗。常用的灭活剂有甲醛、β-丙内酯(BPL)或其他有效灭活剂。本文将介绍β-丙内酯的灭活机理.
甲醛可以作灭活剂,但甲醛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的致癌物质。其既可作用于病毒含氨基的核苷酸碱基(如A,G,U),又可作用病毒壳蛋白。作用于病毒壳蛋白时,易使蛋白质发生交联或病毒颗粒聚集,不能再作用于壳蛋白内的核酸。因此,β-丙内酯(BPL)作灭活剂有一定的优点.
β-丙内酯易水解,无残留,水解后无危害;可直接作用于病毒或病原物核酸,作用于病原体DNA或RNA,改变病毒核酸结构达到灭活目的,而不直接作用于蛋白,且灭活效果理想,灭活时间短,能缩短疫苗生产周期.
因此,自1984年β-丙内酯作为狂犬疫苗灭活剂使用以来,已成功并广泛地应用于多种人和动物疫苗的生产。β-丙内酯也作药物、树脂和纤维改性剂的中间体,其衍生物β-巯基丙酸是PVC稳定剂和医药的原料.
1.直接作用于病毒核酸,保持免疫原性,强灭活效果.
β-丙内酯(BPL)直接与病毒核酸作用,而不作用于壳蛋白,不破坏病原体的免疫原性.
2.极易水解,无残留,并且水解产物无毒无害.
大剂量β-丙内酯(BPL)虽是一种致癌物,但极易水解,在37℃水浴水解2h后消失,其水解为无毒性的人体脂肪代谢产物β-羟基丙酸。另外,由于其能在疫苗液体中完全水解,不必考虑在成品疫苗中的残留.
3.灭活时间短,缩短了疫苗的生产周期.
仅需2小时β-丙内酯即可完全水解,灭活时间短,从而显著地缩短了疫苗生产周期,提高了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