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莫洛芬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本文将深入探讨阿莫洛芬的病理学特性,以揭示这一药物在疾病发展和治疗中的关键作用机制。
简介:阿莫洛芬是一种苯丙吗啉的衍生物,结构完全,不同于多烯类、唑类及丙烯胺类等抗真菌药物,属吗啉家族。该药目前主要有两种剂型:5% 阿莫洛芬甲涂剂 (商品名为罗每乐)和0.25%阿莫洛芬霜剂。
1. 作用机理:阿莫洛芬是苯丙吗咻的衍生物,它主要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膜成分--固醇合成过程中Δ14 还原酶和Δ8一Δ7异构酶的活性,使麦角固醇缺乏,角鲨烯 、ignosterol、ergosta-8,14,24(28)-trien-3β等的积聚,导致膜固醇含量的改变,进而使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影响真菌代谢过程。
同时阿莫洛芬还造成异常几丁质沉积导致真菌生长障碍;还抑制NADH氧化酶和琥珀细胞色素C还原酶等活性;体外研究表明阿莫洛芬与唑类衍生物一样能够显著降低白念珠菌对人类组织细胞的粘附力。与某些唑类药物及二性霉素B等不同的是,阿莫洛芬并不影响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活性,却增加了它的粘附能力。将中性粒细胞与阿莫洛芬共同培养时发现细胞间的杀伤力增加。
2. 杀菌和抑菌活性:体内外抗菌活性研究表明阿莫洛芬对医学上重要真菌具有显著广谱抗真菌活性,并具有杀菌、抑菌的双重活性。皮肤癣菌对其敏感性最高,酵母菌、暗色孢科、糠秕孢子菌及双相真菌也有很高的敏感性,对霉菌尤其是曲霉菌、接合菌亚纲、镰刀菌属等敏感性较低,但对汉德逊氏酵母、链格孢和 帚霉等常见的霉菌性甲真菌病的病原真菌仍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其效力与酵母菌相当。
研究显示阿莫洛芬不仅抑制真菌的生长,而且具有杀菌功能。其杀菌能力主要依赖于阿莫洛芬的浓度和与菌接触的时间。在较长的接触时间内用较低的药物浓度同样可以达到杀菌效果。对白念珠菌,阿莫洛芬 lμg/mL 48h 即可达到 90% 的杀菌率,同样条件下,新生隐球菌所需的阿莫洛芬浓度为 30μg/mL.双相真菌为 1.7μg/mL,暗色孢科 0.25μg/mL,皮肤癣菌为0.001μg/mL。培养 24h 90%的上述真菌被杀灭,所用的阿莫洛芬浓度分别为:3μg/mL、10μg/mL、100μg/mL、3μg/mL,尤其是对皮肤癣菌。阿曼莫洛芬的杀菌活性与特比萘芬相比更具优势。
3. 阿莫洛芬制剂的特性
罗每乐:罗每乐的有效成分是5%阿莫洛芬,其溶媒于二氯甲烷。5%阿莫洛芬甲涂剂是一种具有强力穿透甲蛋白性能的新型抗真菌剂。它能在甲板上形成一层非水溶性高粘附性的膜,膜中含有的高浓度阿莫洛芬能快速渗透进甲床,并可在甲上停留1个星期。对阿莫洛芬在人甲中的动力学变化进行的研究发现,阿莫洛芬在24h内穿透人的甲板。甲中的药物浓度与其在配方中的含量及渗透时间成正相关,其渗透动力学遵循指数关系,接触阿莫洛芬仅24h,便在甲上层测得远高于大多数致病真菌的MIC的药物浓度,上层浓度高于最低层的100倍。
4. 阿莫洛芬的副作用:
主要的副作用在于外用制剂所致的局部刺激。所有的临床验证结果和体外动物实验表明,患者对每周1次或2次的用药,有良好的耐受性和依从性。5%的患者用药部位有轻微的不适,包括烧灼感、瘙痒、发红、局部疼痛等,但可以耐受。
参考文献:
[1]王红,刘维达.抗真菌药物家族的新成员——阿莫洛芬[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1(01):36.
[2]王红,刘维达.阿莫洛芬外用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1(01):61-63.
[3]张国毅.阿莫洛芬治疗甲真菌病和皮肤真菌病(总结)[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3(05):31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