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氯酸钠(外文名:Sodium Hypochlorite,别名:漂白水),化学式为NaClO,是一种无机含氯消毒剂。固态次氯酸钠为白色粉末,一般工业品是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具有刺激气味。
氯气溶于冷而且稀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次氯酸钠、氯化钠及水:
Cl?+ 2NaOH= NaClO + NaCl + H?O
注意氯气溶于热(一般认为是60摄氏度左右)而且浓的氢氧化钠溶液不会产生次氯酸钠,而会生成氯化钠,氯酸钠及水:
3Cl? + 6NaOH= 5NaCl + NaClO? +3H?O
一般来说,如果氢氧化钠的溶液温度比较高但是还未达到60摄氏度时,发生的总反应方程式会是上述两个方程式不定比加和的结果,温度越高,第二个方程式占比越大,反之同理。
作为一种真正高效、广谱、安全的强力灭菌、杀病毒药剂,它同水的亲和性很好,能与水任意比互溶,它不存在液氯、二氧化氯等药剂的安全隐患,且其消毒杀菌效果被公认为和氯气相当。也正因这一特点,所以它消毒效果好,投加准确,操作安全,使用方便,易于储存,对环境无毒害,不存在跑气泄露,可以任意环境工作状况投加。
次氯酸钠消毒杀菌最主要的作用方式是通过它的水解作用形成次氯酸,次氯酸再进一步分解形成新生态氧[O],新生态氧的极强氧化性使菌体和病毒的蛋白质变性,从而使病原微生物致死。根据化学测定,次氯酸钠的水解会受pH值的影响,当pH超过9.5时就会不利于次氯酸的生成,而对于ppm级浓度的次氯酸钠在水里几乎是完全水解成次氯酸,其效率高于99.99%。其过程可用化学方程式简单表示如下:
NaClO + H2O = HClO + NaOH
HClO → HCl + [O]
其次,次氯酸在杀菌、杀病毒过程中,不仅可作用于细胞壁、病毒外壳,而且因次氯酸分子小,不带电荷,还可渗透入菌(病毒)体内与菌(病毒)体蛋白、核酸和酶等发生氧化反应或破坏其磷酸脱氢酶,使糖代谢失调而致细胞死亡,从而杀死病原微生物。
①pH:pH对次氯酸钠消毒杀菌作用影响最大。pH值愈高,在碱性环境下次氯酸钠以次氯酸根离子的形态存在,其消毒杀菌作用愈弱,pH值降低,其消毒杀菌作用增强。
②浓度:在pH、温度、有机物等不变的情况下,有效氯浓度增加,杀菌作用增强。
③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的升高能增强杀菌作用,此现象在浓度较低时较明显。
④有机物:有机物能消耗有效氯,降低其杀菌效能。
⑤水的硬度:水中的Ca2+、Mg2+等离子对次氯酸盐溶液的杀菌作用没有任何影响。
⑥氨和氨基化合物:在含有氨和氨基化合物的水中,游离氯的杀菌作用大大降低。
⑦碘或溴:在氯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碘或溴可明显增强其杀菌作用。
⑧硫化物:硫代硫酸盐和亚铁盐类可降低氯消毒剂的杀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