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1是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II、VII、IX、X所必需的物质,维生素K缺乏可引起这些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或功能异常。肝功能正常时,静注4-8h,血浆中这些凝血因子可趋于正常。肝脏中维生素K的贮量不多,仅够3-4周需要量,吸收障碍时,在1个月以内即可有出血症状。维生素K1属于天然维生素,来源于植物,为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K1可用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如梗阻性黄疸、慢性腹泻等;华法林、水杨酸钠等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症;新生儿出血以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所致的体内维生素K缺乏;溴鼠灵等鼠药中毒引起的出血。本品对肝素引起的出血无效;外伤出血无需使用本品;肝功能损伤时本品疗效不明显。
1. 低凝血酶原血症:肌内或深部皮下注射,每次10mg,每日1-2次,24小时内总量不超过40mg。
2. 新生儿出血:
预防可于分娩前12-24小时给母亲肌注或缓慢静注2-5mg。也可在新生儿出生后肌内或皮下注射0.5-1mg,8小时后可重复,需注意应用过量,可使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和核黄疸。早产儿1mg肌注,有预防出血的效果。
治疗新生儿出血症每日注射1-2mg即可。
3. 成人阻塞性黄疸手术前1-2d,10-20mg肌注,可以迅速纠正凝血酶原时间。口服抗凝剂过量或敌鼠钠中毒出血,20-50mg加入5%葡萄糖液缓慢静滴,有文献推荐溶媒量为50ml,6h可纠正凝血酶原时间,若不见效,再肌注50mg。
维生素K1遇光快速分解,使用过程中应避光。
用于静脉注射时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min- 1,静注过快,超过5mg·min- 1,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甚至可能致死。
静脉滴注溶媒可选择5%葡萄糖、5%葡萄糖-氯化钠或0.9%氯化钠溶液中,不要应用其他稀释液。
肌内注射1-2小时起效,3-6小时止血效果明显,12-14小时后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本品在肝内代谢,经肾脏和胆汁排出。
可以经肌内、皮下或静脉注射给药。只要有可能,维生素K1注射液(植物甲萘醌注射乳剂,USP)应通过皮下途径给予或经过肌肉注射(国内说明书)。
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
用药后可能出现过敏、发热、寒战、晕厥、呼吸困难、胸闷、呼吸急促、支气管痉挛、喉水肿、咳嗽、哮喘、紫绀、低血压、心悸、心跳过快等副作用。新生儿用药后可能引起高胆红素血症、黄疸、溶血性贫血等副作用。维生素K1肌肉注射后疼痛较明显,少数有硬结,可局部湿、热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