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加环素是一种甘氨酰环类抗菌药,通过与核糖体30S亚单位结合,阻止氨酰化tRNA分子进入核糖体A位,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具有抗菌作用。替加环素含有1个甘氨酰氨基,取代了米诺环素结构的C-9位氨基,这种取代形式在其他四环素类药物中未见。替加环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替加环素在临床应用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消化系统不适(如乏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多为轻度或中度,停药后症状会消失。此外,还可能出现血尿素氮升高、肝功能异常、低血糖、胰腺炎等不良反应。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障碍和衰竭,以及Stevens-Johnson综合症。
目前,替加环素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机制尚不明确,有以下几个观点:1.维生素K相关性:替加环素使用后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引起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功能障碍。2.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替加环素可能影响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导致凝血功能异常。3.抑制IL-6:替加环素可能通过抑制IL-6的合成而导致纤维蛋白原减少。
建议临床医师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替加环素的剂量,特别是对于肝肾功能不良的患者。在使用替加环素治疗期间,应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血常规参数和大便凝固功能。如果使用替加环素超过两周未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并且纤维蛋白原水平正常,可以考虑给患者加用凝血因子针剂并继续监测凝血功能。如果患者出现瘀血和血便,应立即停止使用替加环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