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乳化作用,是指两种原本互不相溶的液体(例如:油和水)在经过大力搅拌或者添加乳化剂等表面活性剂之后,有一方形成微粒状,分散于另一方中而互相混合成为均匀状态。而这样的作用下所产生的液体就称之为乳化液。乳化液的组成要素有:
1. 流动相(continuous phase):用来当作分散介质(dispersion medium),通常是水。
2. 固定相(discontinuous phase):在乳化液中呈现微粒状或悬浮状,通常是油。
乳化的原理是为在加入具有乳化作用的表面活性剂后,由于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可以使油与水间产生亲和力,降低了介面张力,改变了介面状态。最后使本来不可能混合在一起的「油」和「水」两种液体能够混合在一起,而其中一相液体会离散成为许多微粒,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成为乳状液。而在生物体内也有乳化作用的例子:在小肠中,脂肪能与胆汁经由乳化作用形成乳化液,亦即脂肪能被打散成小颗粒(脂肪酸),因而能增加总表面积而减少表面张力,使这些小颗粒不会溶合而易于被吸收。其中,胆盐及卵磷脂是消化及吸收脂肪所必须的生化乳化剂。
可以产生降低界面张力以产生乳化作用的介面活性剂称之为乳化剂。在化学结构上,乳化剂一般都由极性基和非极性基所构成,容易融在水中、有亲水性质的极性基称做亲水基,而易溶于油中的非极性基故叫做亲油基。在一杯含有油与水的液中加入乳化剂,则其亲水基溶于水中,亲油基溶于油中,这样就在油-水两相之间形成一层致密的界面膜,降低了界面张力,同时对液滴起保护作用,换言之,就好像在两个个性难以相容的朋友之间,有一个专门帮助沟通、调停的和事佬一般,避免双方产生摩擦。另一方面,由于吸附和摩擦等作用使得液滴带电,带电液滴在界面的两侧形会成双电层结构,其排斥作用使得液滴难以聚集,从而提高了乳化液的稳定性。
乳化剂的种类有许多种,在生物学上有胆盐和卵磷脂,这部份前面已有提到,而在食品製备上,这些可以促进乳化作用的物品更可以製造出各式不同食品。
举例而言:乳化剂可与麵筋蛋白相互作用,并强化麵筋网路结构,使得麵糰保气性得以改善,同时也可增加麵糰对机械碰撞及发酵温度变化的耐受性。麵筋结构在得到加强之后,可以使即将产生的CO2得到良好的保存。如此便可以使麵包更加鬆软。当然也可以做为麵糰麵软化剂,延长烘焙产品的柔软度及可口性,也可以做为人造奶油、起酥油、冰淇淋、沙拉调味由的化学添加剂。另外,食品的稠度可以用增稠剂(另一种乳化剂)改善。乳化香料可以赋予饮料香气和浊度用高HLB(hydrophilic-lipophilic balance)值的聚甘油脂肪酸酯及皂树皂苷,可调製成乳化香料。添加乳化香料的饮料多属酸性,而聚甘油脂肪酸酯和皂树苷耐酸性优,因而十分合适。
参考来源
1. 台湾中华书局简明大英百科全书编辑部(民77年3月),「简明大英百科全书中文版」第6册第652页
2.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 … 9050901417
3. http://www2.thu.edu.tw/~foodpro/exprepo … nnaise.htm
4.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 … 5112317832
5.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478214.html
6. http://ebake.dyn.dhs.org/Basics/DBQryDe … BE%AF&DB=1
7.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 … 507011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