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麻醉是一种技术,通过诱导特定身体部位感觉缺失来实现局部镇痛或痛觉失敏的目的。而区域麻醉则通过阻断特定神经的功能来麻醉身体的大部分区域,如手臂、腿部或躯干。通常,我们会将各种局部麻醉剂注射到手术部位或与特定神经相邻的区域,以提供镇痛作用。目前市面上的药物通常能够提供2-18小时的镇痛效果。布比卡因脂质体是一种专利制剂,商标为Exparel,声称其镇痛效果可持续长达72小时,但实际观察结果并未达到这样的持续时间。此外,Exparel和其他类似产品的一些特征具有较高的毒性,这限制了使用剂量的大小。
与全身麻醉相比,局部麻醉和区域麻醉可以减轻患者在外科手术过程中的疼痛和压力,并减少手术过程中以及术后对麻醉药物的需求,从而改善术后恢复情况。过去,医生需要长时间(36至4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提供局部麻醉或区域麻醉,以获得明显的术后疼痛缓解,直到手术引起的疼痛减轻到可以通过口服麻醉药来控制,或者根本不需要阿片类止痛药为止。此外,还需要充分治疗由组织病变引起的慢性疼痛以及由周围神经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神经性疼痛。环美卡因是一种局麻药。
环美卡因可以用于一种试剂盒,用于在外科手术过程中提供延长持续时间的局部或区域镇痛作用。该试剂盒包括局部短期麻醉剂环美卡因和丁卡因的粉末室,它们由可破裂的屏障隔开。挤压溶液室会使屏障破裂,从而以预定比例混合溶液和粉末制剂。该试剂盒提供钝针入口或无针入口以取出混合物,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局部或区域注射。
[1] CN201680080365.7延长持续时间的局部麻醉制剂
本文将讲述有关阿替卡因与磷脂双分子层的相互作用,旨在为阿替卡因的应用提供思路。
简述:阿替卡因(Articaine)的化学名称为4-甲基-3-[[1-氧代-2-(丙基氨基)-丙基]氨基]-2-噻吩羧酸甲酯盐酸盐。阿替卡因是一种独特的酰胺化合物,含有噻吩而不是苯环。噻吩环具有更大的脂溶性和效力;因此,更大比例的给药剂量可以进入神经元以阻断离子通道。
牙科中最常见的局部麻醉剂是阿替卡因。 阿替卡因具有良好的脂溶性,容易通过软组织和硬组织扩散,从而充分控制疼痛。阿替卡因起效更快、消除时间更短、感觉和运动阻滞恢复快、不良反应极小,因此经常用于日常手术。此外,它被认为是一种安全的局部麻醉剂,几乎没有禁忌症。
Articaine 与磷脂双分子层的相互作用:
(1)背景
局部麻醉剂(LA)是一种用于牙科和医学的止痛药物。尽管被广泛使用,但寻找更有效、更安全的麻醉剂仍然是科学界感兴趣的对象,因为它将显著改善患者护理。大多数LA是相对疏水的可电离胺,经过脂质膜的分配。它们的作用机制涉及与神经元膜电压门控钠通道的可逆相互作用,通过分配到脂质相来调节。中性的(n)比质子化的(p)更容易分裂,并且中性的形式也与更高的麻醉效力有关。Articaine(ATC)于1976年作为一种独特的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引入,其具有酯基和噻吩环。它在牙科领域被广泛使用,Malamed等人提出,其噻吩基团导致了增加的脂溶性和穿透神经鞘的能力。然而,未带电的ATC物种(nATC)在辛醇和水之间的分配系数(Poct = 257)相对较低,与普罗卡因、美派卡因、利多卡因和利多卡因等类似,这些药物被归类为亲水性局麻药剂。
(2)与磷脂双分子层的相互作用
局麻药通过与兴奋膜相互作用促进镇痛。阿替卡因(ATC)在局部麻醉剂中具有独特的组成,它含有一个噻吩而不是典型的苯基环。为了表征中性阿替卡因(nATC)与磷脂膜的相互作用,érica Teixeira Prates等人采用了实验和计算技术的协同方法。荧光测量支持nATC分配到膜上,因为它的固有荧光各向异性从水中的0.03增加到鸡蛋磷脂酰胆碱(EPC)脂体存在时的0.29,并且监测水膜界面的探针AHBA的荧光被nATC猝灭。IHNMR实验揭示了拆分后articaine和EPC氢的化学位移发生了变化,nATC插入EPC囊泡后Ti值变短。从2D-NOE推断出nATC和磷脂极性头组的接触。综上所述,这些结果表明nATC分子在EPC双层中有浅表插入。分子动力学模拟证实了这一结论,从而确定了nATC在双分子层中优先位置的关键相互作用。与通常所说的(阿替卡因是一种高亲脂性的局部麻醉剂)相反,该研究结果将ATC放在亲水药物中,如利多卡因、丙罗卡因和甲哌卡因,水/膜界面是首选位置。
参考文献:
[1]Arboleda-Toro D, Toro L, Osorio-Osorno Y A, et al. Comparing Articaine brands: A randomized non-inferiority controlled trial[J]. Heliyon, 2021, 7(6).
[2]Prates é T, da Silva G H R, Souza T F, et al. Articaine interaction with phospholipid bilayers[J]. 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 2020, 1222: 128854.
[3]Luo W, Zheng K, Kuang H, et al. The potential of articaine as new generation of local anesthesia in dental clinics: A review[J]. Medicine, 2022, 101(48).
引言:
研究3-氨基-4-甲基噻吩-2-甲酸甲酯的遗传毒性对于评估其安全性和应用前景至关重要。这种化合物的潜在遗传毒性影响不仅关系到其在医药的使用,也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重要考量。
简介:
3-氨基-4-甲基噻吩-2-甲酸甲酯,英文名称:Methyl 3-amino-4-methylthiophene-2-carboxylate,CAS:85006-31-1,分子式:C7H9NO2S,外观与性状:少许黄色至灰白色晶体粉末,密度:1.264 g/cm3,沸点:318.6℃ at 760 mmHg,熔点:85-88 ℃(lit.),闪点:>100℃。3-氨基-4-甲基噻吩-2-甲酸甲酯是局麻药物阿替卡因的重要中间体。以巯基乙酸乙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为起始原料,经环合、羰基氨基化得到目标产物。3-氨基-4-甲基噻吩-2-甲酸甲酯的结构如下:
背景:
噻吩衍生物是一类广泛用于药品、农用化学品或染料等产品的化合物,是值得关注的化学品。事实上,噻吩环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结构部分,可能与对人类的毒性作用有关。研究主要关注 3-氨基-4-甲基噻吩-2-羧酸甲酯(1)的遗传毒性/致突变和致癌潜力,它是阿替卡因局麻药(4)的前体,属于欧洲 REACH(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立法的范围。
毒性研究:
为了辨别一些结构-毒性关系,Alban Lepailleur等人还研究了两种相关的化合物,即 3-氨基 4-甲基噻吩(2 和 2-乙酰基 4-氯噻吩(3)。
研究评估了噻吩衍生物的遗传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旨在概述结构-毒性关系。噻吩衍生物是一类具有广泛工业应用的化合物,重点研究了阿替卡因麻醉剂(Septanest®,4)的 3-氨基噻吩前体及其结构类似物。2-乙酰基 4-氯噻吩 (3) 的致突变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明显为阴性。相比之下,3-氨基-4-甲基噻吩 (2) 显示出致癌性,并且在所用的实验条件下表现出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特征。甲基 3-氨基-4-甲基噻吩-2-羧酸酯 (1) 是麻醉剂阿替卡因的前体,同样无遗传毒性,但细胞转化频率活性较低,结果接近致癌潜力的显著性极限。噻吩环中硫原子的 α 位上存在羧酸基团,这可能与化合物 1 在 SHE 细胞转化试验中的活性低于化合物 2 有关。通过对细胞色素 P450 介导代谢的可能位点进行计算机预测,可以假设 3-氨基 4-甲基噻吩 (2) 的致癌潜力与噻吩环的磺化氧化有关。硫原子 α 位上的吸电子基团降低了氨基噻吩环发生 S 氧化的概率,就像化合物 1 中的情况一样。这些结果提醒我们,噻吩环上的氨基取代基具有致癌性,尽管没有发现致癌性,即使在敏感的沙门氏菌突变菌株中也是如此。这项研究清楚地表明,理论建模和模拟工具可以极大地澄清实验数据的解释。应该对更广泛的噻吩进行额外的研究,以建立结构活性关系并确认该研究中得出的趋势。
总的来说,Alban Lepailleur等人用于评估致突变和 DNA 损伤效应的技术涉及沙门氏菌致突变性测定(或 Ames 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测定(或 Comet 测定)。在测试剂量范围内,这些衍生物在Ames测试中均未引起阳性反应,并且仅在高浓度暴露2后在Comet测定中观察到DNA损伤。使用体外 SHE(叙利亚仓鼠胚胎)细胞转化测定 (CTA) 对其致癌潜力的研究突出了化合物 2 的活性。将实验数据与噻吩衍生物对细胞色素P450(CYP450)的反应性计算机预测相结合,使我们能够假设导致这些毒理学特征的可能途径。
参考:
[1] 唐小海,谢永美,刘爱,等. 3-氨基-4-甲基噻吩-2-甲酸甲酯的合成工艺优化及含量分析[C]. //第五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集. 2008:488-488.
[2] 唐小海,谢永美,杨丹,等. 3-氨基-4-甲基噻吩-2-甲酸甲酯的合成工艺优化及含量分析[C]. //第五届全国化工年会论文集. 2008:1-6.
[3]Lepailleur A, Bureau R, Halm‐Lemeille M P,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genotoxic and carcinogenic potentials of 3‐aminothiophene derivatives using in vitro and in silico methodologies[J]. Journal of Applied Toxicology, 2014, 34(7): 775-786.
1,3-丙酮二羧酸是一种无色针状结晶物质,具有重要的生物医药应用价值。它在医药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抗菌素药物的合成。然而,传统的生产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如产物纯度低、设备腐蚀严重等。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制备方法呢?下面将介绍两种制备1,3-丙酮二羧酸的方法。
首先,在一个250ml三口烧瓶中,加入浓盐酸和环氧氯丙烷,经过一系列反应步骤,最终得到1,3-丙酮二羧酸的白色针状固体。
在一个反应容器中,加入次氯酸苯酯溶液、氯化钠溶液、3-氨基-3-酰胺-戊二酸、氧化铝和二甲苯,经过一系列反应步骤,最终得到1,3-丙酮二羧酸的晶体。
1,3-丙酮二羧酸是消炎镇痛药佐美酸钠和治疗骨质疏松药雷奈酸锶的重要中间体。它还可以用于合成其他药物,如内型降托品、格拉琼司、苯托品等。
[1] 陈义文, 陈静, & 衡林森. (2016). 柠檬酸过氧化氢氧化制备1,3-丙酮二羧酸二酯及其中间体的方法.
[2] 关玲, 徐烃峰, & 张奇涵. (2012). 托品酮及其衍生物卓柯卡因的合成——介绍一个中级有机化学实验. 大学化学, 27(003), 45-47.
[3] 王强, 潘红娟, & 袁哲东. (2007). 雷尼酸锶的合成.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虽然组胺H2受体抑制剂的抑酸作用不如质子泵抑制剂强,但仍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约70%。目前,H2受体抑制剂是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常用的抑酸药物。为了正确选用组胺H2受体抑制剂,需要了解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之间的区别。
H2受体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应激溃疡、胃出血、胃食管反流病和卓艾氏综合征。尽管食物可增加药物吸收,但在临床上,餐前和睡前服用可获得更好的疗效。
目前的研究数据表明,H2受体抑制剂不会增加致畸风险,但它们可以通过胎盘屏障,并分泌至乳汁,可能对胎儿和新生儿的肝功能造成损害,因此应尽量避免使用。
了解西咪替丁的相互作用
西咪替丁能抑制肝药酶CYP1A2、CYP2C9、CYP2D6等,因此可能与许多药物产生相互作用,但只有少数具有临床意义。
与西咪替丁发生显著相互作用的药物包括: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苯妥英等抗癫痫药,苯二氮卓类等镇静催眠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华法林等抗凝药,茶碱等黄嘌呤类药物,硝苯地平,西地那非等。
西咪替丁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相似的神经肌肉阻断作用,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可能导致呼吸抑制(只能用氯化钙对抗)。
与阿片类药物合用,西咪替丁也可能引起呼吸抑制,因此在与含罂粟碱的止咳类中成药合用时应谨慎。
特别提醒:皮肤试验前停用48小时
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可单独使用,或与H1受体抑制剂(氯苯那敏)合用治疗各种皮肤病。在急性过敏反应患者中,联用H1和H2受体抑制剂比单独应用H1受体抑制剂更有效。然而,静脉用药速度过快可能引起严重的低血压。
研究发现,雷尼替丁可抑制皮肤试验中的皮肤反应。因此,根据2017年版《青霉素皮肤试验专家共识》,皮试前停用第一代抗组胺药至少72小时,第二代抗组胺药至少1周,组胺H2受体抑制剂至少48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