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四氯乙烷是乙烷的一种氯化洐生物。它是溶解能力最高的有机氯化合物。作为制冷剂,它又被称为R-130。
1,1,2,2-四氯乙烷能与乙醇、甲醇、乙醚、氯仿、苯、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石油醚、二甲基甲酰胺及油类混溶,难溶于水,能随水蒸气挥发,有氯仿气味,不燃烧。曾被广泛用作溶剂,是工业制备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与1,2-二氯乙烯的中间体。不过由于其毒性,在美国已不再广泛使用。
其他用途包括:测定折光率的基准物质,结晶时用作浸液,涂料去锈剂,可可豆中测定可可碱等。
被释放至环境之大部分1,1,2,2-四氯乙烷,最终会移至空气中或地下水中。
被释放至土地上之1,1,2,2-四氯乙烷,并不会依吸在土壤粒子。
1,1,2,2-四氯乙烷被释放至水中时,大部分于水表面之1,1,2,2-四氯乙烷会挥发至空气中,而仍遗留之1,1, 2,2-四氯乙烷可能会在水中被分解。
1,1,2,2-四氯乙烷于环境中的分解速度相当地缓慢。 1,1,2,2-四氯乙烷于地下水中分解一半所需时间约为1年,而于空气中则需约2个月时间才能分解成原量的一半。
1,1,2,2-四氯乙烷于鱼类或其他生物体中并无明显的堆积现象。
部分经由摄取或吸入之1,1,2,2-四氯乙烷会进入至血流中。
吸入非常高浓度之1,1,2,2-四氯乙烷于体内很快地会产生睡意、晕眩、恶心、呕吐之现象。 大部分的人们可藉由移动到新鲜空气空间而减缓症状。长期吸入高浓度之1,1,2,2-四氯乙烷会导致肝脏损坏。
饮用非常高剂量之1,1,2,2-四氯乙烷会造成呼吸变浅、脉搏变弱、血压下降甚至可能会导致昏迷。
长期喂食较低剂量之1,1,2,2-四氯乙烷之动物发现有肝脏损坏的现象。
1,1,2,2-四氯乙烷是一种无色、难燃、易流动的液体,具有甜味和强烈的类似氯仿的气味。它的熔点为-42.5℃,沸点为146.5℃,折射率为1.4942。虽然它难溶于水,但可以与大多数有机溶剂如醇、醚、石油醚、卤代烃和二硫化碳等混溶。1,1,2,2-四氯乙烷通常用于生产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也可作为树脂、橡胶和脂肪等的不易燃溶剂[1]。
图1 1,1,2,2-四氯乙烷的结构式
1,1,2,2-四氯乙烷中毒性肝损害会导致肝组织病理改变,表现出以下特点:①肝小叶结构基本正常,没有假小叶形成。②肝细胞发生水肿变性,肝窦和中央静脉扩张充血。③汇管区有淋巴细胞浸润,但没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④严重的黄疸患者可能出现肝细胞碎屑样坏死和桥接样坏死,形成胆栓。⑤肝细胞坏死主要呈点灶状,可能伴有界面性炎症。脂质过氧化是导致1,1,2,2-四氯乙烷肝损害的主要机制之一。研究发现,1,1,2,2-四氯乙烷中毒会对小鼠的肝细胞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导致肝细胞肿胀、小叶内点灶状坏死、肝窦扩张淤血、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枯否氏细胞增生和纤维组织增生,以及界面性炎症。随着肝组织损害的加重,肝脏内可能出现小叶内纤维组织增生。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可能与机体对1,1,2,2-四氯乙烷中毒刺激引起的免疫反应增强有关[1]。
1,1,2,2-四氯乙烷是氯代烃类化合物中毒性较大的一种,可以通过吸入、食入或经皮肤吸收三种途径导致人体中毒。它对中枢神经系统以及肝脏、肾脏和心肌造成损害。在人体内,脂质过氧化是导致1,1,2,2-四氯乙烷肝损害的主要机制之一[2]。
[1] 伍伟平,徐成润,张惠勇等. 1,1,2,2-四氯乙烷中毒性肝损害的病理学特点[C]//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学组.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出版者不详],2009:198-200.
[2] 伍伟平,徐成润,张惠勇,郭永木,沈镇文,陈碧芬,郑瑞丹.1,1,2,2-四氯乙烷中毒性肝损害18例临床分析[J].肝脏,2009,14(02):174.DOI:10.14000/j.cnki.issn.1008-1704.2009.0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