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石绿,又称孔雀绿,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染料。它的CAS号为569-64-2,分子量为364.92。甘油-孔雀绿染色液是一种用于科研领域的染色液,主要由甘油、孔雀绿和去离子水组成。它可以用于检查粪便中的各种蠕虫卵,但不适用于临床诊断或其他用途。
以下是操作流程:
1、准备玻璃纸条:将玻璃纸浸润于甘油-孔雀绿染色液。
2、将少量粪便样本置于报纸或小纸片上,并用滤网加压筛过。
3、用刮片横刮滤网以收集筛过的粪便样本。
4、取带孔平板置于载玻片中央位置,用刮片时孔内填满粪便样本。
5、小心取下平板,使粪便样本呈矮小圆柱状留在玻片上。
6、将玻璃纸条浸泡于甘油-孔雀绿染色液,取出并覆盖于粪便上。
7、翻转玻片,在另一张玻片或在表面平滑、坚硬的物体上,朝向玻璃纸条挤压粪便样本,以使标本在玻片与玻璃纸条间均匀散开。澄清后,应能透过涂片读出本说明书上的字迹。
8、轻轻从侧面滑动并移下上层玻片,避免与玻璃纸条分离或使之掀起,将玻片置于实验台上,玻璃纸条面朝上。目的玻片(除钩虫卵外)应置于室温一至数小时,以使样本清晰。
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1、涂片厚薄适宜,固定后方可染色。
2、所加甘油-孔雀绿染色液以覆盖涂片为宜,不能过少,以免蒸发而染料沉淀。
3、冬季染色时,如环境温度较低时,苏木素、橙黄、伊红的染色时间可适当延长。
4、固定液应定期更换,以免固定不充分导致着色不佳。
5、甘油-孔雀绿染色液应定期更换,以免影响染色效果。
[1] 甘油-孔雀绿染色液使用说明
孔雀绿(Malachite green)是一种有毒的三苯甲烷类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既是染料,也是消毒剂,可致癌。其制成可通过化学反应得到,但与孔雀石(水合碱式碳酸铜)无关。孔雀绿主要用于杀菌和染色等领域。
孔雀绿是一种带有金属光泽的绿色晶体,可用于治理鱼类或鱼卵的寄生虫、真菌或细菌感染。它对淡水水产的寄生虫影响较大,但对于海产如脂鲤和鲶鱼等,使用时需要注意副作用。加拿大在1992年发现人类若进食含孔雀绿的鱼类,会对健康构成重大影响,因此孔雀绿被列为危险物品并被禁用。然而,由于其低廉的生产成本和易于使用,一些监管较弱的国家仍在使用孔雀绿。
孔雀绿也可用作生物染色剂,将细胞或细胞组织染成蓝绿色,以便在显微镜下进行研究。此外,孔雀绿还可用作丝绸、皮革和纸张的染料。制造孔雀绿染料的方法包括将其溶于热草酸溶液并冷却得到草酸盐的结晶,或者通过盐酸中和后加入氯化锌结晶得到绿色碱性染料。
孔雀石是一种古老的玉料,其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它还被称作「蓝宝翡翠」、「翡翠蓝宝」和「蓝玉髓」。
孔雀石的英文名称为Malachite,来源于希腊语Mallache,意思是“绿色”。孔雀石因其颜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点的绿色而得名。在中国古代,孔雀石被称为“绿青”、“石绿”或“青琅玕”。孔雀石是一种古老的玉料,它是含铜的碳酸盐矿物,化学式为Cu2(OH)2CO3,化学成分包括铜(Cu)57.48%、氧化铜(CuO)71.95%、氢(H)0.91%、水(H2O)8.15%、碳(C)5.43%和二氧化碳(CO2)19.90%。
碱式碳酸铜属于单斜晶系,晶体形态常呈柱状或针状,稀少时呈隐晶钟乳状、块状、皮壳状、结核状和纤维状集合体。它具有同心层状、纤维放射状的结构,呈现绿色、孔雀绿、暗绿色等颜色。常常带有纹带,具有丝绢光泽或玻璃光泽,看起来似乎是透明至不透明的。其折光率为1.66-1.91,双折射率为0.25,多色性为无色-黄绿-暗绿。硬度为3.5-4.5,密度为3.54-4.1g/cm3。它的性质脆弱,断口呈贝壳状至参差状。碱式碳酸铜与盐酸接触时会发生反应,并且容易溶解。
孔雀石因其颜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点的绿色而得名,它具有净化的兮鸾阵之美。在中国古代,孔雀石被称为“绿青”、“石绿”或“青琅玕”。孔雀石产于铜的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常常与其他含铜矿物共生,如蓝铜矿、辉铜矿、赤铜矿、自然铜等。世界上著名的孔雀石产地包括赞比亚、澳大利亚、纳米比亚、俄罗斯和美国等地区。在中国,孔雀石主要产于广东阳春、湖北黄石和赣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