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苯咪唑是一种常用的药用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制药领域。那么,我们该如何合成这种重要的化合物呢?下面将介绍甲苯咪唑的合成方式。
甲苯咪唑的合成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原料制备:甲苯咪唑的合成通常以对硝基甲苯为原料。对硝基甲苯可以通过对甲苯进行硝化反应得到。
2. 还原反应:对硝基甲苯经过还原反应,将硝基还原为胺基。常用的还原剂包括亚铁盐类、亚硫酸盐类等。还原反应可以采用传统的化学还原方法,也可以使用催化剂进行催化还原反应。
3. 环合反应:还原得到的胺基甲苯需要进行环合反应,形成咪唑环结构。常用的环合试剂包括酸性试剂、酸催化剂等。环合反应可以在适当的温度和pH条件下进行。
4. 结晶和纯化:合成得到的甲苯咪唑需要进行结晶和纯化过程,以获得高纯度的产物。结晶可以通过适当的溶剂和温度控制进行,纯化可以通过反复结晶或其他分离纯化方法实现。
需要注意的是,甲苯咪唑的合成过程中需要控制反应条件和催化剂的选择,以确保合成的产物的纯度和产率。此外,对于大规模合成,还需要考虑反应的安全性和工艺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甲苯咪唑的合成主要包括原料制备、还原反应、环合反应以及结晶和纯化等步骤。合理控制反应条件和选择合适的催化剂,能够高效地合成出高纯度的甲苯咪唑,为制药领域的应用提供可靠的基础。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已经有许多药物可以治疗以前无法攻克的疾病,甚至那些曾经被认为是必死的疾病也能够被根治,而且治疗所需的时间和精力也大大减少。
在治疗一些肠胃疾病的过程中,常常会使用到一种名为丙硫咪唑的药物。那么,丙硫咪唑具体是用来治疗哪些疾病的呢?
可能80后或者90后的人还记得,在童年时期常常会服用打虫药,而丙硫咪唑就是其中一种。丙硫咪唑,又称为肠虫清,是苯并咪唑的一种衍生物。该药物于1976年在美国问世,1979年由中国兽药监察所仿制成功,是一种新型的高效、广谱、低毒的苯咪唑类抗蠕虫药。
丙硫咪唑能够阻断虫体对多种营养和葡萄糖的吸收,导致虫体糖原耗竭,从而使寄生虫无法生存和繁殖。它适用于驱除蛔虫、蛲虫、勾虫和鞭虫,对这些虫卵的阴转率分别为96.4%、98.9%和70%。此外,丙硫咪唑还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囊虫病,如脑型(皮肌型),其显效率超过80%。它还可以用于治疗旋毛虫病,总有效率达到一定水平,疗效优于甲苯咪唑。此外,丙硫咪唑还可以用于治疗囊虫病、包虫病和肝、肺吸虫病等。
近年来,人们对丙硫咪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和临床药效等方面。丙硫咪唑的不良反应较少,可能会出现轻度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脱发等症状。此外,它还可能导致骨髓抑制,影响白细胞的生成。因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丙硫咪唑时需要谨慎。
实际上,肚子生虫这个问题的根源主要是由于日常饮食不洁净所致。食用未经高温烹饪的生食和生水可能会摄入一些细菌或虫卵,这些细菌或虫卵会在人体内滋养生长。
阿苯达唑商品名称Albenza,是一种咪唑衍生物类广谱驱肠虫药物,可用于肠梨形鞭毛虫病、鞭虫病、丝虫病、神经囊虫病、包虫病、蛲虫病等,经由口服给药。
阿苯达唑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与甲苯咪唑相比更具疗效(主要由于阿苯达唑吸收性更强)。
阿苯达唑用作驱虫药,适用于治疗钩虫、蛔虫、鞭虫、蛲虫、施毛虫等线虫病,亦可用于治疗囊虫和包虫病。
以农药苯并咪唑-2-氨基甲酸酯为原料,在溶剂冰醋酸中通入氯气,与无水硫氰酸钠在室温下反应制得5-硫氰基苯并咪唑-2-氨基甲酸甲酯,再与硫化钠反应将硫氰基转化为巯基,最后在乙醇中与溴代正丙烷反应得到阿苯达唑。
毒理试验表明,本品毒性小,安全。小鼠口服LD50大于800mg/kg,犬口服最大耐受量在400mg/kg以上。本药对雄小白鼠的生殖功能无影响,对雌小白鼠也无致畸胎作用,在雌大白鼠和雌兔,应用较大剂量(30mg/kg/日)时,可发生胎儿吸收和骨骼畸形等。
副作用有恶心、腹痛和头痛,潜在的严重副作用有骨髓抑制,不过在停止给药后能得到改善。有出现过肝脏发炎的病例,若以往曾有肝脏问题,风险较高。阿苯达唑在美国的怀孕分级是C,在澳洲是D,表示孕妇若服药可能会造成胎儿的伤害。阿苯达唑是苯并咪唑型的广谱抗蠕虫药物。
苯咪唑类:是一种广谱驱线虫药。阿苯达唑和甲苯咪唑都是常用的药物,可以有效排除蛔虫,疗效达到90%以上,一般没有副作用。
苯咪唑类化合物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抗包虫药物,临床试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无法手术的病人,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延长存活期;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减少复发率,提高疗效。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都是抗包虫的首选药物。
阿苯达唑口服吸收良好,疗效显著,有取代甲苯达唑的趋势。剂量为每天10~40mg/kg,分2次服用,一个疗程为30天,根据病情可以连续治疗数个疗程。也有人建议长期大剂量阿苯达唑治疗,每天剂量为20mg/kg,疗程可以从17~66个月不等,经过长期随访,有效率可以达到91.7%。一般病人对长期治疗都能耐受,没有严重的毒副作用,但是治疗过程中需要随访肝、肾功能和骨髓,孕妇不适合使用。
甲苯达唑在国外的剂量和疗程不一,剂量范围为20~200mg/(kg.d),通常以40~50mg/(kg.d)为宜,分3次口服,一个疗程为1个月,一般需要治疗3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半个月。也有人延长治疗至3~5年,疗效报道不一。这种药物吸收差,空腹口服只有1%的吸收率,配合脂肪餐可以提高吸收率至5%~20%。
噻嘧啶:是一种广谱驱线虫药。成人每次服用500mg,儿童每次服用10mg/kg,孕妇、肝、肾、心脏疾病患者暂时不适合使用。
哌嗪:具有抗胆碱能作用,可以使虫体肌肉麻痹。成人每次服用3g,儿童每次服用80~100mg/kg,空腹或晚上1次服用,连续服用2天。肝、肾疾病和癫痫患者禁止使用。一次治愈率为70%~80%。
左旋咪唑:成人每次服用150~200mg,偶尔会引起中毒性脑病,需要慎用。
治疗胆道蛔虫病的原则是解痉止痛,早期驱虫和抗感染。可以使用阿托品0.5mg加异丙嗪25mg进行肌注或静滴。大多数蛔虫会从胆道排出。驱虫可以口服阿苯咪唑或甲苯达唑。发热的患者可以适当使用抗感染药物。胆道镜检查(ERCP)可以用于诊断和取虫。如果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出血坏死性胰腺炎,需要进行外科治疗。
治疗蛔虫性肠梗阻的方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补液、纠正失水和酸中毒,可以服用豆油和花生油60ml,这有助于松解蛔虫团。在腹痛缓解后进行驱虫。如果并发肠坏死、穿孔、腹膜炎或完全性肠梗阻,需要及时进行手术。
2-氯苯甲酸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lC6H4COOH,是一种白色固体。它是三种氯苯甲酸同分异构体中酸性最强的。它可用作药物、染料、食品添加剂的前体。
2-氯苯甲酸的分子量为156.57,无色针状或单斜结晶,熔点142°C,加热易升华,相对密度1.544,易溶于醇和醚,溶于900份冷水,更多溶于热水,不溶于甲苯。它可以和氨迅速发生取代反应,生成2-氨基苯甲酸。它在升高温度时发生脱羧反应。
2-氯苯甲酸是一种重要的精细有机化工产品,是染料、农药、医药等领域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及分析试剂,可用于制备氯丙嗪、抗炎灵、甲苯咪唑、双氯灭痛、克霉唑等药物,是碱量法和碘量法的标准试剂,用作粘胶剂、油漆的防腐剂、合成染料及彩色胶片等。
CN103601639A公开了一种2-氯苯甲酸的合成工艺,其创新点在于:
以2-氯甲苯为原料,醋酸作为溶剂,在复合催化剂乙酸钴、乙酸锰和溴化钠的作用下加热升温至134~136℃;然后充入氧气进行反应,反应温度135~145℃之间,反应压力为1.0Mpa,反应时间5.5~6.5小时;反应结束后降温,出料,降温,过滤,水洗,得2-氯苯甲酸。
本发明的合成方法综合考虑了原料成本、生产流程、生产成本、环境污染等因素,具有收率高、成本低、流程短、无水污染等优点。
1-(1-甲基-1H-咪唑-2-基)乙酮是一种有机中间体,可以通过1H-咪唑-2-甲醛反应制备得到。
将1H-咪唑-2-甲醛(1.92g,20mmol,1eq)的二氯甲烷(40mL)溶液中加入甲苯磺酰氯(4.2g,22mmol,1eq),三乙胺(4.05g,40mmol,2eq)和DMAP(244mg,2mmol,0.1当量)。在室温搅拌过夜后,减压蒸发溶剂。通过硅胶柱色谱纯化得到1-甲苯磺酰基-1H-咪唑-2-甲醛。
在-78℃下,将1-甲苯基-1H-咪唑-2-甲醛(1.1g,4.4mmol,1eq)的四氢呋喃(15mL)溶液中加入甲基溴化镁(8.8mL在丁基醚中的1.0M溶液,8.8mmol,2eq)。在-78℃下搅拌1小时后,加入饱和氯化铵(10mL)并用乙酸乙酯(20mL)萃取。通过硅胶柱色谱纯化得到1-(1-甲苯磺酰基-1H-咪唑-2-基)乙-1-醇。
在0℃下,将1-(1-甲苯基-1H-咪唑-2-基)乙-1-醇(535mg,2mmol,1eq)的二氯甲烷(25mL)搅拌溶液中加入Dess-Martin高碘烷(1.02g,2.4mmol,1.2eq)。在室温搅拌4小时后,通过硅胶柱色谱纯化得到1-(1-甲苯磺酰基-1H-咪唑-2-基)乙-1-酮。
在氮气下,将1-(1-甲苯磺酰基-1H-咪唑-2-基)乙-1-酮(0.2g,0.76mmol,1.0当量)、哌啶(300μL,3.04mmol,4.0当量)和无水甲醇(5.0mL)加入微波管形瓶中。在微波合成器中于85℃加热4小时后,通过硅胶色谱分离得到1-(1-咪唑-2-基)乙-1-酮。
在氮气下,将1-(1-咪唑-2-基)乙-1-酮(75mg,0.68mmol,1.0当量)和碳酸钾(235mg,1.7mmol,2.5当量)的混合物中加入甲基碘(47μL,0.7mmol,1.1当量)和无水乙腈(1.0mL)。在室温搅拌过夜后,通过硅胶色谱分离得到1-(1-甲基-1H-咪唑-2-基)乙酮。
[1]From PCT Int.Appl., WO2019036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