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相当梁法来设计单锚板桩? 请大家补充完善吧,我就只懂这些了! 破坏形式 总结板桩的工程事故,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五方面: ① 板桩的入土深度不够,在土压力作用下,板桩的入土部分走动而出现坑壁滑坡(图1-21a); ② 支撑或拉锚的强度不够 (图1-21b、c); ③ 拉锚长度不足,锚碇失去作用而使土体滑动(图1-21d); ④ 板桩本身刚度不够,在土压力作用下失稳弯曲(图1-21e); ⑤ 板桩位移过大,造成周边环境的破坏(图1-21f)。 为此,板桩的入土深度、截面弯矩、支点反力、拉锚长度及板桩位移称为板桩的设计五大要素。 图1-21 板桩的工程事故 a) 板桩下部走动; b) 拉锚破坏; c) 支撑破坏;d) 拉锚长度不足; e) 板桩失稳弯曲; f) 板桩变形及桩背土体沉降 相当梁法 下面分析单支点板桩的计算原理及计算方法: 根据板桩入土深度与基坑深度比值的大小,单支点板桩变形也不同,特别是入土部分。由此,将单支点板桩分成自由支承单支点板桩和嵌固支承单支点板桩(图1-22)。 图1-22 单支点板桩的两种计算类型 a)自由支承 b)嵌固支承 两种类型单支点板桩的土压力分布、弯矩和变形也不尽相同。板桩入土深度较浅,整个板桩都向坑内变形,板桩底端发生转动并有微小的位移,坑底的被动土压力得以全部发挥。如板桩的入土深度增加,由于作用在桩前被动土压力也随之增加,当达到某一平衡状态时,桩底 c 仅在原位置发生转动而无位移。上述两种板桩底端的支承相当于简支,称为自由支承。 如果入土深度继续增加,则桩前被动土压力随深度的增加继续增加,当达到一定深度 d 点时,板桩底部有一段既无位移也无转角,这时板桩在土中处于嵌固状态。这种板桩为单支点嵌固板桩,其在一定深度 d 点以下的弯矩为零。 板桩的精确计算较为困难,主要是插入地下部分属超静定问题,其土压力分布状态难以精确确定,目前的计算方法也有多种,如“弹性曲线法”、“竖向弹性地基梁法”、“相当梁法”等,下面介绍单支点嵌固板桩的简化计算方法 —— 相当梁法。 板墙部分计算 板桩前后的被动、主动土压力是由板桩位移引起的,而桩的位移又随土压力的大小而变化,要考虑它们的共同变形是较复杂的。一般都将土压力简化为线性分布来进行计算。 分析图1-23所示的一端固定、一端简支的梁。它受到均布荷载作用,该梁的弯矩图及挠度曲线如图1-22b所示。将梁ad在反弯点 c 处截断,并设简单支承于截断处(图1-23d),则梁 的弯矩与原梁 ac 段的弯矩相同,我们称 为ac的相当梁。通过求解相当梁 的支座反力rc,即梁 的支座反力 ,由此可求得 梁的其他未知量。 图1-23 相当梁示意图 图1-24 嵌固支承板桩 图1-24是嵌固支承单支点板桩土压力分布图,该板桩在d点以下板桩的性状及土压力状况难以精确计算,如将d点以下的土压力用一个力ep2代之,此时该板桩求解未知量有三个,即 t c1, e p2及 h d,而可利用的平衡方程仅有两个,即σ x =0,σ m =0,要直接求解仍有困难。将其下视为固定端,则该板桩与图1-23一端固定、一端简支的梁类似,只是板桩的荷载为三角形分布,而图1-23所示的梁是受到均布荷载作用。采用这样的假设,嵌固支承单支点板桩也可用“相当梁法”来求解。 用上述“相当梁法”求解嵌固支承单支点板桩,首先要找出板桩的反弯点 c 。反弯点 c 的位置与土的内摩擦角、粘聚力有关,并受板桩后的地下水位及地面荷载等因素影响。通过对不同长度和不同入土深度的板桩弯矩与挠曲线的研究,发现板桩的反弯点c与土压力强度等于零的位置较接近,计算中可取该点作为反弯点,由此引起的误差不大,但使计算大大简化。 用相当梁法计算嵌固支承单支点板桩的步骤如下(图1-24): a. 计算作用于板桩上的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 b. 计算板桩上土压力强度为零的点 c 至地面的距离 h c1,利用下式 即 (1-32) c. 将板桩在 c 点截断,利用σ x =0,σ m =0计算相当梁 ac 的支座反力 rc 和支撑或锚杆反力 t c1; d. 计算板桩入土深度 h d: 根据嵌固支承单支点板桩的特点,在桩底某一位置以下的弯矩为零,如该点位于 d 点,则由下段板桩 cd 可求得 h 0。因为 cd 段桩上矩形部分的主被动土压力相等,由σ m d=0得 ,所以有 (1-33) 由于实际桩前被动土压力较图1-24所示者小,按式(1-33)计算得到 的偏小,故应增加入土深度 , 取0.2 ,因此板桩入土深度为 (1-34) 在剪力为零处求得 m max; 上式(1-32)至(1-34)中的符号意义如下: r —— 土的重力密度 k a —— 主动土压力系数, k a= k p —— 被动土压力系数, k p= 其他符号意义见图1-24。 支撑(拉锚) 以下分析支撑(拉锚)系统设计: 支撑或拉锚一端固定在板桩上部的围檩上,另一端则支撑到基坑对面的板桩上或固定到锚锭、锚座板上。 板墙单位长度的支撑(或拉锚)反力 t c1,通过板墙部分的计算已可求得,则根据支撑或锚布置的间距,即可求得每一支撑或拉锚的轴力。 如果支撑长度过大,则应在支撑中央设置竖撑(见图1-19),以防止支撑在自重作用下挠度过大引起附加内力。拉锚则应计算其长度。 拉锚长度应保证锚锭或锚座板位于它本身引起的被动土楔滑移线、板桩位移引起的主动土楔滑移线和静土楔滑移线之外,如图1-25所示的阴影区内。 图1-25 拉锚长度计算 拉锚的最小长度按下列两式计算,取其中大值: l = l 1+ l 2 (1-35) 式中: l —— 拉描最小长度; h —— 基坑深度; —— 对自由支承板桩,取板桩入土深度;对嵌固支承板桩,取基坑底至反弯点的距离; —— 锚锭底端至地面的距离; —— 土的内摩擦角。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