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眼泪的错觉
影响力0.00
经验值0.00
粉丝12
实验室主任
气化装置 钢结构 制作 一级资质? 我公司常年致力于气化装置钢结构的制作,自此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欢迎询价,期待与您的合作。qq:1030071755查看更多 2个回答 . 1人已关注
炼焦厂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典范? 谁有《炼焦厂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典范》一书 ????查看更多 0个回答 . 3人已关注
精馏分离过程中的聚合物问题? 想要模拟一个精馏分离过程, 精馏塔 进料为大量 氯仿 ,含有较多DMF,以及少量水、 聚氨酯 。精馏过后塔顶产品为氯仿,剩下的为塔底产品。如果聚氨酯的量不能忽略,那么请问一下有什么办法在模拟中体现聚氨酯的影响么 查看更多 1个回答 . 4人已关注
耐热运输胶带价格? 有谁知道耐热运输胶带价格,请告知。我们有大约2公里的皮带要采购,商机可不小啊!电话03125538438查看更多 1个回答 . 2人已关注
热钾碱法脱碳系统? 热 钾碱 法脱碳系统,一般贫液,半贫液,富液的结晶温度各为多少?总碱度一般在25%--30%之间。 查看更多 0个回答 . 2人已关注
钯触媒活性降低的原因有哪些? 蒽醌 法生产双氧水的流程中,氢化固定床内的 钯触媒 的活性直接影响到双氧水装置是否高产低耗,请教各位盖德们,影响钯触媒活性的原因有哪些?谢了!查看更多 0个回答 . 5人已关注
这样的模型值多少钱? 花11天做的这个模型,大家评论下,你认为值多少钱!!! 查看更多 14个回答 . 3人已关注
猜猜这是啥(6)? 望远镜????查看更多 30个回答 . 5人已关注
空冷更换的标准? 求助,检修时空冷管束因泄露堵了很多,当被堵得管束占总管束的多少时应该考虑更换空冷?有没有什么标准规范之类的? 查看更多 0个回答 . 2人已关注
请问目前水溶液尿素装置厂家有哪些呀。? 华鲁恒升2套,瑞星东平3套;安徽昊源;丰喜;东广化肥;山东平原……很多很多了查看更多 12个回答 . 1人已关注
生物质锅炉的改造? 小型的燃煤锅炉( 链条炉 或者 循环流化床锅炉 )改造成 生物质锅炉 ,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查看更多 6个回答 . 3人已关注
实力强、业绩好的低压凝汽式发电机组及配套空冷系统制造 ...? 各位帮忙推荐一下1.2MW左右低压凝汽式 发电机组 及配套空冷系统制造厂家查看更多 0个回答 . 5人已关注
煤化工本年度是不是有点落寞了? 如题,做个调查,煤化工本年度是不是有点落寞了?感觉有点不景气了。如果属实,提请大家讨论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政策因素还是煤化工产品滞销造成的?查看更多 14个回答 . 5人已关注
关于2011年《产业结构调整目录》限制皂化法环氧氯丙烷? 2011年4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2011年《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在第65页限制类里 有“皂化法环 氧氯丙烷 生产装置 ”,是什么意思啊?大家讨论一下吧!查看更多 7个回答 . 2人已关注
翻译一段话? A plan showing location and size of base component requiring grout support. For skid mounted machinery, requirements for filling skid with grout and location and size of grout holes. 平面图,显示基础部分的位置和尺寸,后面requiring grout support要怎么加进去读着会更顺呢? 对于撬装机械,图上要有灌注滑撬的要求及灌浆孔的位置和尺寸。查看更多 3个回答 . 5人已关注
谁有氯氢处理的操作规程? 能否提供 # , , & 查看更多 1个回答 . 2人已关注
请教高速离心机选材,含氯离子8000多,该选用什么材质? 常温40摄氏度左右,偏碱性环境PH=8左右,8000多含量的 氯离子 液体, 高速离心机 设备选用316L的材质。是否可行?如果不行,我们该考滤什么材质合适,谢谢!查看更多 3个回答 . 5人已关注
大家中午好,问一下相关的苯酐技术交流群有么 怎么加呀? RT。。。。。。。。。。。。。。。。。。。。。查看更多 0个回答 . 4人已关注
汽轮机进口压力和轮室压力差别大? 我们公司 汽轮机 进口压力在36公斤左右 轮室压力却是16公斤左右 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 轮室到底处在什么位置?查看更多 7个回答 . 4人已关注
新型节能CO2零排放工艺? 新型节能CO2零排放工艺--化学循环燃烧技术 1 引言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 CO2 作为全球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其排放主要来源于矿物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 CO2 和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 CO2 。据统计后者的排放量不到总排放量的 10% ,因此减排重点在于控制矿物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的 CO2 。传统的 CO2 减排手段,如吸收、吸附和膜分离等都需要消耗较大的能量,实现 CO2 从混合气体中分离,进而对 CO2 进行固化、掩埋等后续处理。化学循环燃烧 (chemicalloopingcombustion , CLC) 是一种低能耗的 CO2 零排放燃烧技术,该技术通过组合式反应器设计将燃料直接燃烧过程分解,既能达到相同的净反应热热值,又实现了 CO2 自动分离和纯化,避免了高耗能的气体分离过程,同时没有 NOx 生成,是具有工业发展前景的新型清洁燃烧技术。该技术最初由德国的 Ritcher 和 Knoche 提出,之后引起了日本、瑞典、西班牙和美国等国家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化学循环燃烧系统概述 CLC 概念设计由两个流化床反应器组成,分别作为燃料反应器和空气反应器,如图 1( 略 ) 所示,其中循环流动的颗粒为氧载体。在燃料反应器中,烃类燃料与 金属氧化物 中的晶格氧发生燃烧反应生成 CO2 和 H2O ,金属氧化物被还原成低价金属氧化物或者金属单质,然后通过冷却即可将 CO2 简单地分离出来。还原反应方程为: CnH2m+(2n+m)MyOx → nCO2+mH2O+ (2n+m) MyOx-1+Q1(1) 在空气反应器中,被还原的金属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强放热的氧化反应,金属氧化物得以再生。氧化反应方程式为: (2n+m) MyOx-1+1/2(2n+m)O2 → (2n+m) MyOx-Q2(2) 整个系统的净反应为: CnH2m +1/2(2n+m)O2 → n CO2+mH2O-Q3(3) 这与传统的直接燃烧反应方程一致。反应方程式 (1)-(3) 中的 MyOx 代表金属氧化物, MyOx-1 代表还原后得到的低价金属氧化物或金属单质。 CLC 系统放出的总热量,即反应 (1) 和 (2) 中 (Q2-Q1) ,与烷烃燃料直接燃烧放出的热量 Q3 相等。 综上所述, CLC 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燃料与空气中氧气直接反应的燃烧过程,引入金属氧化物作为氧的载体为燃料提供氧原子,避免了生成的 CO2 气体被空气中大量氮气所稀释,减少了分离 CO2 的能量消耗。同时由于空气不直接参与燃烧反应,因此没有 NOx 生成。另外一个优点就是避免了燃料气体与氧气直接混合带来的爆炸危险。 3 化学循环燃烧现阶段的研究重点及主要结果 对化学循环燃烧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热力学分析、氧载体的反应活性及机械强度的研究、反应器设计及优化等。美国的 Cao 等和英国的 Dennis 等还对以煤为固体燃料的 CLC 系统做了研究, Fan 对 CLC 用于煤的清洁燃烧和煤气化过程中的循环氧载体、热效率及经济性做了评价。 3.1 热力学分析 如前所述, CLC 与传统的燃烧过程具有同样的净反应热,但是炯分析给出不同的结果。 lshida 等将 CLC 引入发电装置中,减小了燃料转化为能量过程引起的炯损失,并于 1994 年利用 CLC 系统提出了一种新的发电系统。 Jin 等将 CLC 用于燃气轮机,采用氢气作为燃料,结果表明将 CLC 用于燃气轮机使氢能利用效率提高。 Ishida 等和 Anheden 等分别以甲烷和合成气作为燃料气体,对 CLC 燃气轮机作了详细的炯分析,结果表明 CLC 燃气轮机的净发电效率要大于或等于利用传统燃烧技术的燃气轮机,而且有继续提高效率的潜能。 Brandvoll 和 Bollandmj 也对采用了 CLC 技术的燃气轮机作了热力学分析,对影响总体热效率的几个工艺参数进行了讨论,表明氧化反应器中氧气进口温度及氧化反应器的排气温度对总效率有显著的影响。总之, CLC 在有效实现 CO2 分离的同时,是一种可用于发电或供热工艺的高效燃烧技术。 3.2 金属氧化物颗粒的性质及选择 金属氧化物颗粒作为氧的载体在燃料反应器与空气反应器之间循环使用,是实现 CLC 系统运转的核心要素之一。为了增强循环颗粒的整体机械性能和反应活性,金属氧化物需要用一种惰性物质作为载体。这种由金属氧化物和载体构成的物质一般被称为氧载体,它必须满足以下特性:强氧化还原反应活性和抗磨擦 - 抗冲击机械性能以适用于连续切换的放热、吸热反应;具有高载氧能力以实现燃料的高转化率;另外还要具备反应积炭少、不结焦、成本低、环境友好和易制备等特点。其中积炭是氧载体失活的重要原因之一,不仅会使氧载体的反应活性大大降低,还可能造成其机械强度的剧烈下降。由于多重因素均可能造成氧载体的损失,因此要实现 CLC 系统的稳定运转必须补给新鲜的氧载体,这将是造成 CLC 工艺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 目前,各研究机构主要选择 NiO 、 Fe2O3 、 CuO 和 CoO 等作为金属氧化物制备氧载体,并对其特性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 Cho 等对由 Pe 、 Ni 、 Cu 和 Mn 的金属氧化物制备的多种氧载体的反应活性、强度、结焦性以及它们反应前后的性质差异做了研究, 还对镍基和铁基氧载体上的积炭行为及其对反应进程的影响作了重点分析; Adanez 等将 Cu 、 Pe 、 Mn 和 Ni 类金属氧化物分别负载在 A12O3 、海泡石 (sepiolite) 、 SiO2 、 TiO2 或 ZrO2 上,使金属氧化物的质量百分含量在 40%-80% 之间,并应用机械混合法挤压成圆柱型,以甲烷为燃料气,利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不同煅烧温度及按不同质量百分含量进行制备对氧载体的反应活性及机械强度的影响。下面按金属氧化物分类,具体说明现阶段的研究进展。 3.2.1NiO 类氧载体 Ishida 等最早对氧载体 NiO/YSZ(yttria-stabilizedzirconia) 做了研究,指出其具有高反应活性和高机械性能,能使燃料气有较高转化率;随着循环反应次数的增加,氧化还原速率反而增大,在一定循环反应后达到稳定。对不同质量组成的 NiO/YSZ 做了反应动力学对比实验,得出了 NiO 与 YSZ 的质量比在 3 : 2 时具有最佳的反应特性,此时,氧载体无论在还原反应还是氧化反应中都具有很高的反应速率和较高的机械强度,使得燃料气体达到了高转化率。但是 NiO/YSZ 积炭严重,需要加入适量水蒸气去除。 Jin 等通过实验验证了 NiO/Ni A12O3 再生能力强,能显著提高循环反应速率和燃料气转化率,并且可以通过加入两倍于甲烷摩尔流量的水蒸气来彻底避免积炭。 Johansson 等则将新鲜氧载体 NiO/NiA12O3 与反应 100h 后的氧载体进行了对比,发现其理化性质均无显著变化。但是 Cho 等却指出其有结焦现象且机械强度不够,并且 NiO 中的晶格氧消耗达 80% 以上时迅速积炭,随之甲烷转化率降低。 Jin 和 Ishida 还验证了质量组成比为 3 : 2 的 NiO/Ni A12O3 的氧化还原速率较 NiO/YSZ 大,再生能力强,且 Ni A12O3 的成本只是 YSZ 的 20% ,通过升温反应也证实了其较好的反应活性和优良的机械性能。 Ryu 等对氧载体 NiO/ 斑脱土的反应动力学进行了实验研究。应用一个核模型来描述空气与 Ni/ 斑脱土颗粒间的反应,实验表明总反应速率受层间扩散阻力控制;而甲烷与 NiO/ 斑脱土的反应也同样用一个核模型来描述,总反应速率受动力学控制。 总体来说, NiO 类氧载体具有较好的反应活性和机械强度,适合作为 CLC 系统的氧载体。但是其易积炭性能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也成为阻碍其用于工业放大的主要因素。 3.2.2Fe2O3 类氧载体 铁基氧载体与镍基氧载体相比有不易积炭的优势。 Abad 等证实了 Fe2O3/ Al2O3 在反应过程中无结焦,机械强度无明显变化。对于 Fe2O3/MgAl2O3 氧载体,当 Fe2O3 质量百分含量为 60% ,制备过程中煅烧温度为 1 100 ℃ 时,具有最佳的 CLC 反应特性 [n ,。由于反应过程中有硅酸盐生成, Fe2O3/SiO2 不适于作氧载体。当 Fe2O3 以 TiO2 作载体时,在大气压下 900 ℃ 的固定床中实验表明,由于形成 FeTi O3 使得实际供氧量下降,且其反应活性小于 CuO 和 NiO 类氧载体,但是它价格便宜且无积。对于质量比为 3 : 2 的 Fe2O3/YSZ ,反应后表面有裂痕不适合作氧载体,以高岭土为载体,还原反应中氧载体上无积炭。 因此 Fe2O3 类氧载体虽然较 NiO 类氧载体不易积炭,且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但是由于容易与载体形成尖晶石结构使得其反应活性较 NiO 低。 3.2.3CuO 类氧载体 DeDiego 等以 CuO/ Al2O3 作为氧载体时,燃料气中甲烷摩尔含量及氧载体制备过程中的煅烧温度直接决定着还原反应过程中氧载体是否发生结焦;另外其磨损速率随煅烧温度增加而减小,综合来说此氧载体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 CH4 转化率也很高,控制各工艺参数可有效地避免结焦问题,因此认为适用于 CLC 系统。 Adanez 等对比了 CuO/ Al2O3 和 NiO/ Al2O3 两种氧载体, NiO 可以在高温下 (900 ℃ -1100 ℃ ) 反应,但是还原反应过程中产生的 Ni 单质对 CO 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使 CO2 的产率降低,而 CuO 对 CO2 有很高的选择性,但是由于铜的熔点低不适于高温反应,因此考虑 Ni-Cu 的混合金属氧化物制备 CuO-NiO/ Al2O3 氧载体,实现优势互补; Adanez 等进而验证了 CuO/y- Al2O3 在 40 h 循环反应后磨损速率稳定,无积炭、结焦及其他操作问题。 Corbella 等则以 CuO/TiO2 作氧载体,进行 20 次的循环反应实验,反应中始终表现出高反应活性和高机械性能。实验证明了 Cu 与金红石不发生反应,但是由于反应温度接近铜的熔点故发生了 CuO 在载体上的重新分布。另外 Corbella 等还以 CuO/SiO2 为氧载体进行 20 次循环反应实验,证明了 CuO/SiO2 具有高还原速率,高 CO2 选择性,且铜单质对甲烷分解无催化加速作用,故无积炭发生,多次循环反应过程中无活性下降和机械强度下降的现象发生。 由于铜的熔点较低,在高温反应过程中容易造成流失,虽然在短时间循环反应中有较好的反应活性,针对将来工业应用必须经得住较长时间的循环测试,因此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3.2.4 其他金属氧化物制备的氧载体 Jin 等采用溶解法制备了 CoO-NiO/YSZ 和 CoO/YSZ 氧载体,循环反应实验表明 CoO-NiO/YSZ 具有高反应活性、再生能力强、还原反应不积炭等特性,是很好的氧载体,但是 CoO/YSZ 再生能力较差。 Mattisson 等以天然赤铁矿。 Fe2O3 作为氧载体,其在发生化学反应后会产生破损,因此需加人惰性载体,同时阐明了其相对于镍基和钴基氧载体具有环境友好、价格便宜等优点。 Zafar 等采用混合法制备了 Mn2O3/SiO2 氧载体,由于反应过程中有硅酸盐的生成而容易失去活性,因此不适于作 CLC 系统的氧载体。 综上所述,关于氧载体的研究较为丰富、详实,为实现工业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要真正运用于工业生产还需要对各种氧载体进行更深入的验证,如长时间寿命实验等,因此得到一种具有反应活性高、机械强度高、耐高温等优良性能的氧载体仍将是人们研究的热点。 3.3 化学循环燃烧系统反应装置的选用及设计 实验研究中, CLC 系统反应装置多采用固定床反应器 LN 和热重分析仪 TGA(thermogravimetricanalyzer) 分别如图 2 和图 3( 略 ) 所示,通过交互通人燃料气和空气的形式模拟循环反应系统。 Ishida 等采用了高压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压力变化对反应的影响,证明在高压下该反应转化率降低。 大量的中试实验装置的搭建为 CLC 系统向工业应用的推进迈出了一大步。 Lyngfelt 等设计了一种由高速提升管反应器和鼓泡流化床反应器组成的 CLC 循环流化床系统,如图 4 所示,通过反应速率、转化率以及收率评价了反应器的性能,并且证实了氧载体具有足够高的载氧能力。 Abad 等采用由两个内部相连的流化床组成连续操作的 CLC 装置,加热功率为 100-300W 。 Johansson 等采用了由两个流化床组成的加热功率为 300W 的 CLC 系统装置,其颗粒循环系统简单,燃料气转化率高,反应器间的气体泄漏量小,不影响 CO2 的分离效率。 Kronberger 等还详细介绍了流化床的设计步骤,并给出了冷态反应器实物图,确定丁具有较大操作弹性的稳定操作条件,且根据固体循环速率、气体泄漏等值优化了反应器几何尺寸。 Adanez 与 Diego 等设计了一个 10kW 的中试装置,如图 5( 略 ) 所示,它由两个鼓泡流化床组成,研究了操作条件 ( 氧载体与燃料气摩尔量之比、燃料气速、颗粒尺寸和燃料反应器温度 ) 对燃料气转化率的影响。 在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过程中,由于颗粒破碎或者结焦等都会造成流化床流化终止,称为失流化现象,这将是 CLC 系统推向工业应用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操作问题。 Cho 等采用交互通人燃料气体和空气的方式模拟循环流化床,对 3 种氧载体在流化床中的反应过程进行了探讨:对于 Fe2O3/Al2O3 只要有充足的氧供给就不会有失流化现象发生; Mn3O4/Mg-ZrO2 在经过长时间还原反应后发生失流化; NiO/Ni Al2O4 在 1 500 ℃ 下经过 49 次循环反应结焦而造成流化终止,在 1 600 ℃ 下在第一次循环过程中即发生结焦。可见,需要在了解氧载体各种反应特性的基础上,有效控制各工艺条件防止失流化现象的发生。 4 化学循环燃烧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是以燃煤发电为主的国家,然而煤燃烧造成的包括粉尘、 NOx 和 SO2 的排放已经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CO2 的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也已经不容忽视。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就有研究机构开展关于清洁燃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清洁燃烧是燃煤技术节能和环保的综合定义,循环流化床燃烧、型煤燃烧、炉前煤气燃烧、水煤浆燃烧、洗选分级煤层燃烧等均是目前清洁煤燃烧的代表技术。化学循环燃烧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 C O2 零排放燃烧技术被 Cao 等、 Dennis 等和 Fan 等应用在煤燃烧工艺中,作为一种新型的清洁煤燃烧技术引起人们的关注。 Cao 等对煤、固体废物、生物质等固体燃料的 CLC 工艺作了研究,重点考察了 CuO 类氧载体,结果表明 CuO 在 500 ℃ 的低温下即能与气相还原剂反应,并且电镜分析表明在 Cu 表面无积炭发生,实验结果还证明了含有较高挥发分的固体燃料适合于 CLC 工艺,工艺流程如图 6( 略 ) 所示。 Fan 和 Lyer 还将化学循环的概念应用在煤气化工艺中,采用了钙循环工艺捕集 CO2 气体,这样即使是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也能通过增加一个简单环节来实现 CO2 的零排放,因此具有工业普适性,工艺流程如图 7( 略 ) 所示。这一技术得到了美国能源部的大力支持,工业示范装置即将公开展示。 《京都议定书》的签署,为各国的 CO2 减排提出了新的要求。化学循环燃烧技术为燃料的清洁燃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从而达到节能和环保的目标,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5 化学循环重整反应 CLC 系统是为了实现 CO2 的有效分离设计的,而化学循环重整 (chemical looping reforming ,简记为 CLR) 利用与 CLC 相同的原理,不同的是 CLR 用于部分氧化和蒸气重整来制备合成气,相对于单反应器的甲烷部分氧化来说,避免了甲烷与氧气直接高温接触可能引发剧烈爆炸的潜在危险性,并且氢气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CLR 系统也为氢气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工艺方法。 Looij 等最早提出了用金属氧化物代替氧气来实现甲烷的部分氧化,并称该金属氧化物为储氧化合物 (oxygen storage compound ,简记为 OSC) ,这样既避免了甲烷与氧气直接接触可能带来的爆炸,又避免了使用纯氧的高成本支出。之后 Stobbe 等以 Mn2O3 为 0SC 实现了重整制氢。 Bjorgum 等在脉冲设备中, 700 ℃ 下研究了甲烷与氧化铈制合成气的反应,氧化铈以 T-A12O3 为载体,并浸渍了 Pt 和 Rh 作催化剂,大大加强了甲烷部分氧化反应的转化率,结果表明合成气的选择性依赖于氧化铈被还原的程度,同时催化剂也造成了一些积炭产生。 另外 Ryden 等以 NiO 质量百分含量为 60% 的 NiO/Mg A12O3 为氧载体和重整催化剂,在内部相连的两个流化床中实现了连续的甲烷 CLR 反应,具有较高的甲烷转化率和合成气选择性。 Sturzenegger 等证实了在 CLR 反应中, Fe3O4 与 NiO 形成的尖晶石相对于单纯的 Fe3O4 来说表现出更好的催化性能,主要原因是反应过程中新鲜 Ni 表面的生成,这种周期性生成的活性 Ni 必然对部分氧化反应起到较好的催化作用。 除以上甲烷部分氧化过程, Zafar 等还基于 0SC 的提出和 CLC 概念的应用,以 NiO 、 CuO 、 Mn2O3 和 Fe2O3 负载在 SiO2 上作为氧载体,在实验室流化床中交互通人 CH,/H2O 和空气,实现了甲烷的水蒸气重整反应。结果发现它们的还原活性呈 NiO/SiO2>CuO/SiO2>Mn2O3/SiO2>Fe2O3/SiO2 的递减规律,且只有 NiO /SiO2 具有较高的氢气选择性,说明 NiO 不但是氧载体而且被还原后得到的 Ni 充当了重整制氢的催化剂。程易等提出了一种循环流化床甲烷水蒸气重整制氢反应工艺就是利用的 CLR 系统的原理,工艺流程示意图见图 8( 略 ) 。 Puneet 等还以氧化铁为氧载体,研究了 CLR 作为由煤制氢气的高效工艺过程。 综上所述,对于 CLR 工艺,研究仍然集中在金属氧化物的选择和性能研究上,在这里 OSC 充当氧载体,其金属还原态还要充当重整反应的催化剂,因此对 OSC 的要求比 CLC 工艺中的氧载体又高了一过程,分别是与核反应堆配套的 UT-3 热化学循环反应制氢工艺和硫 - 碘循环工艺制氢工艺。 UT-3 反应如式 (7)- 式 (10) 所示,其工艺流程如图 9( 略 ) 所示。硫 - 碘循环反应如式 (11)- 式 (13) 所示,其工艺流程如图 10( 略 ) 所示。虽然不同的循环反应最终的净反应一致,但是又有不同,对于 UT-3 循环虽然反应温度较硫 - 碘循环低,但是却有剧毒溴参与其中,并且循环反应较硫 - 碘循环多一步,势必增加过程中的热损失。 CaBr2+2H2O → Ca(OH)2+2HBr(7) 6 化学循环概念的推广应用 以上介绍的 CLC 与 CLR 技术共同的特点就是化学循环,实际上化学循环概念可广泛地推广和应用。更有实际意义的过程是能否在较低的能耗下实现水分解制氢的工艺。以色列、瑞典、瑞士以及法国的科学家联合开发出一种利用太阳能供给热量,借助锌粉的“水中取氢”的新方法,相关的基础研究报道也有很多。其反应式通式如下: xM+yH2O → MxOy+yH2(4) MxOy → xM+1/2 O2(5) 其净反应为 H2O → H2+1/2O2(6) 其中 M/ MxOy 代表金属 / 金属氧化物。此工艺只有两步反应,设备实现相对简单,但是两个反应的温度相差较大,对颗粒材料的长期使用提出更高的要求。 另外, Funk 利用化学循环概念给出了 24 个反应耦合体系制备氢气的反应过程。两个著名的反应 2HBr+Hg → HgBr+H2(8) HgBr2+Ca(OH)2 → CaBr2+HgO+H2O(9) HgO → Hg+1/2O2(10) H2SO4 → SO2+H2O+1/2O2(11) I2+SO2+2H2O → 2HI+H2SO4(12) 2HI → I2+H2(13) 这些循环反应耦合制氢体系都利用了元素和热量的循环,最终净反应式均如式 (6) 表示,因此是清洁、可行的制氢工艺。可见化学循环概念应用极其广泛。 7 展望 综上所述,化学循环燃烧工艺概念新颖、先进,依照元素循环和热量循环的设计概念可以拓展到诸多应用领域中去。但是该技术涉及到反应工程、催化、材料、系统工程、设备设计等多学科,不管是具有较高选择性的氧载体的制备与优化还是反应器的设计都有待更为深入的研究。 (1) 根据 CLC 概念设计的 CLR 系统为烷烃类部分氧化和重整提供了新的工艺方法,具有无爆炸危险、无纯氧需求等优势,深入开发可以加速部分氧化的工业化进程。由于 CLC 工艺与循环流化床技术具有较高相似性,又鉴于目前循环流化床的设计已有成功的工业设计及操作经验,因此 CLC 工艺有快速工业化的潜力。 (2)CLC 工艺与一般的燃烧过程最大的区别在于氧载体的利用,因此该工艺的核心问题在于氧载体的研究,众多研究者从氧载体的基本特性出发,对多种氧载体进行了适用性评价,对实验室规模的 CLC 流化床反应器进行了丰富的实验研究,为 CLC 系统的工业化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制备具有反应活性高、机械强度高、耐高温等优质性能的适应工业应用的氧载体仍将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3) 由于 CLC 工艺对氧载体性能的依赖性,使其工业化进程受到阻碍,因此在寻找合适的氧载体的同时,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反应器来削弱其对氧载体的依赖程度,如采用周期反向流反应器,不仅可以避免氧载体颗粒的流化,还可以利用温度场分布来提高热量的利用率。 (4) 已经通过热力学分析论证了化学循环燃烧技术是一种可用于发电或供热工艺的高效燃烧技术。这为 CLC 系统应用到实际的工业过程中,实现现有工业过程的改造提出了新的工艺方案,例如集成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 (1GCC) 装置,可以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增加 CLC 系统,一方面实现 CO2 的分离,另一方面提高其燃煤效率,因此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但是在核心问题尚未解决的前提下,目前大量运行的煤 燃烧设备 距离 CLC 工艺的改造还比较遥远。但是,化学循环燃烧技术为燃料的清洁燃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从而达到节能和环保的目标。 (5) 化学循环概念在制氢工艺中的应用体现得非常充分,尤其分解水制氢具有相当深远的能源战略意义,值得研究人员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 总之,鉴于目前工业上对 CO2 减排工艺的迫切需求,化学循环燃烧工艺作为一种低能耗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新型燃烧技术,势必引起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同时,鉴于工业中对氢能源的广泛需求,化学循环制氢工艺作为一种清洁节能的制氢技术,也将引起普遍关注与深入研究。 [ ]查看更多 0个回答 . 5人已关注
简介
职业:合肥茂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实验室主任
学校:川北医学院 - 外国语言文化系
地区:陕西省
个人简介:生活是一种绵延不绝的渴望,渴望不断上升,变得更伟大而高贵。查看更多
已连续签到天,累积获取个能量值
  • 第1天
  • 第2天
  • 第3天
  • 第4天
  • 第5天
  • 第6天
  • 第7天
 
这是一条消息提示
 
提醒
您好,您当前被封禁天,这天内您将不能登陆盖德问答,离解封时间还有
我已了解
提醒
提问需要5个能量值,您当前能量值为,请完成任务提升能量值
去查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