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评量学生对化学平衡观念精熟度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化学平衡时,经常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产生混淆,诸如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reversibility);反应平衡时是反应完成或是终结?平衡是静态 (static) 或动态 (dynamic);平衡是否在振荡 (oscillating) 后完成…等,以致造成后续的学习困扰。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导这些章节时,均会利用各种方法,以强化这些概念,并釐清迷思,更辅以评量试题,以诊断学生是否确实能精熟这些内容。但使用一般选择题的评量方式,很难看出学生选择某个选项后面的真正理由,无法得知产生迷失的所在。Marco Ghirardi 等作者曾提出以画出微观图像的评量方式(请参酌参考文献 4)做为替代方式,具有立即性的诊断效果,兹将其法引用于高中教学并介绍如后,供大家参酌。 现以高中化学常被提到的二个实例做说明,一为碳酸钙的加热分解反应,一为氯化亚钴溶液的变色实验。首先使用不同形状、颜色的简单图例,分别代表系统中各类物种的粒子,例如灰色的长方形为 图一、碳酸钙在开放系统之分解反应过程示意图 (A) 反应前 (B) 反应中 (C) 反应完成。(作者绘製) 图二和图一最大的不同即前者为密闭系统,反应之前图二 (A) 的条件和前述开放系统完全一样,但反应进行中如图二 (B) 则不同,因为此时生成的二氧化碳无法离开容器,当反应完成时如图 (C) 中所示,所有系统中的物种均存在,固体物质沉积在底部,而气体则均匀分布在空气中。学生若能画出类似的图形则代表其可逆的关念已确立,此时请同学再画一幅,平衡后一段时间,系统中的微观图像,如果能画出类似 (C) 的模式,各粒子的总数不变,唯摆设的位置不同,则其动态平衡的概念已然确立,无庸置疑。 图二、碳酸钙在密闭系统中分解反应过程之微观示意图 (A) 反应前 (B) 反应中 (C) 反应完成。(作者绘製) 氯化亚钴溶于异丙醇后呈蓝色,属于非水溶液,水在此为反应物,当加入少量水时,溶液呈粉红色达到新平衡,如(式— 2)所示。 图三、氯化亚钴平衡系统进行过程之微观示意图 (A) 反应前 (B) 反应中 (C) 反应完成。(作者绘製)? 其一、反应前即 (A) 图,代表异丙醇溶剂分子的星星图形,数量最多密布于容器中,而代表蓝色物质的圆圏及三角形的水分子较少,均匀分布在溶剂中。其二、反应中,如 (B) 图所示,有部分蓝色物质转成粉红色物质,蓝色物质居多数,此时有部分水分子消失,同时有代表氯离子的四方形生成,数量多少,不必要求太严格,唯需均匀分散。其三、反应完成时如 (C) 图,此时粉红色圏圏的数量比蓝色多,氯离子比 (B) 图更多,水分子更少,均匀分布。能合乎上列标準即表示通过评量。若要进一步测试,可在图 (C) 的状况下增添氯离子,询问学生其图像会如何改变?由图形的变化可以了解学生对勒沙特列原理的掌握程度。 在图二中如果固体没有画成聚集在一起或沉积底部,气体没有均匀的分布在容器各个角落,则代表学生对于固、气相物质的特性不了解。如果图二中所画的物种有一种完成消失,则代表学生对于可逆的观念尚不清楚,而平衡后画出的第一幅图像和第二图像完全一样,则学生可能对动态平衡的概念尚有迷失,只有在二幅图各物种的数量维持不变,而所在的位置变了,才是正确的理解。使用微观图像的评量方式,虽然没有传统选择题的方便和快速,学生的画法也会千奇百怪,但是教师恰恰可以藉此多元的表达方式,真正诊断出学生学习困难的徵结所在,并设法釐清及修正。另外,请学生上台分享个人的画法,也是一种变通的方式,可以消弥部分学生因不善于绘图的困扰,而使用口语叙说其心中的真正想法。 参考文献 Tyson, L., Treagust, D. F., & Bucat, R. B. (1999). The complex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emical equilibrium. Chem. Educ , 76 (4), 554. Bergquist, W., & Heikkinen, H. (1990). Student ideas regarding chemical equilibrium: What written test answers do not reveal. Chem. Educ , 67 (12), 1000. Van Driel, J. H., Verloop, N., & de Vos, W. (1999). Introducing dynamic equilibrium as an explanatory model. Chem. Educ , 76 (4), 559. Ghirardi, M., Marchetti, F., Pettinari, C., Regis, A., & Roletto, E. (2013). A teaching sequence for learning the concept of chemical equilibrium in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 91 (1), 59-65. Garritz, A. (1997). The painting-sponging analogy for chemical equilibrium. Chem. Educ , 74 (5), 544. Cullen, J. F. (1989). Computer simulation of chemical equilibrium. J. Chem. Educ , 66 (12), 102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