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唑林为β-内酰胺类广谱抗生素,为第一代注射用头孢菌素。该药对大多数敏感的革兰阳性球菌与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均有较强抗菌作用。目前,我国批准的头孢唑林注射剂有注射用头孢唑林钠和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两种。本文将介绍使用头孢唑林钠后出现的部分不良反应。
头孢唑林钠注射剂严重病例的不良反应/事件具体表现如下:全身性损害约占33.78%,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发热、寒战等;呼吸系统损害约占20.35%,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憋气、喉水肿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约占17.85%,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等。头孢唑林注射剂严重病例报告中过敏性休克(89例)和严重过敏样反应(41例)共计130例,约占严重病例的37.25%.
典型病例1:患者,女,59岁,在全麻下行右乳癌单纯切除术,术中给予注射用五水头孢唑啉,5分钟后,患者出现全身皮肤潮红,心率降至50次/分,血压降至72/40mmHg,Sp02降至88%,考虑过敏性休克,给予地塞米松、麻黄素、多巴胺,血压仍下降,最低50/30mmHg,给予肾上腺素,患者血压逐渐回升.
典型病例2:患者,男,84岁,因白内障,术前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唑林钠,7分钟后全身瘙痒,难以忍受,立即停药,给予地塞米松5mg静推后症状无缓解,并出现呼吸困难,喉部梗阻感,恶心,呕吐,全身皮肤潮红,血压下降至40/25mmHg,神志模糊,给予抗休克治疗,患者神志逐渐转清,呼吸顺畅,痒感消失,血压回升至正常范围内.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据库中头孢唑林钠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显示,该产品在临床上存在不合理使用的现象。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单次用药剂量过大。根据说明书要求,头孢唑林注射剂应分次给药,单次剂量不应超过3克,而2013年数据库头孢唑林注射剂严重病例报告中,涉单次超剂量给药病例共55例,占15.76%.
典型病例:患者,男,49岁,因肺部感染入院治疗,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3×109/L,给予注射用头孢唑林钠5g+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日1次;羧甲司坦片0.5g,口服,日3次。用药过程中患者面部出现红色皮疹,同时伴有呕吐、口唇紫绀、末梢苍白,血压60/40mmHg,立即停止输液,给予抗休克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稳定.
2、超适应症用药。头孢唑林注射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各类感染或外科手术前预防用药,2013年数据库头孢唑林注射剂严重病例报告中,23.78%的病例报告无明确的用药指征,可能存在超适应症用药的现象.
典型病例:患者,男,37岁,因病毒性感冒入院治疗,用注射用头孢唑林钠0.8g+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日1次,用药后20分钟,患者出现心悸,心率140次/分;继而出大汗、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嘴唇紫绀。立即停药,输氧,给予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半小时后症状缓解.
医护人员关注头孢唑林钠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和临床合理用药问题,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避免超适应症用药、避免单次用药剂量过大等。建议基层医疗机构加强对医务人员临床用药和急救知识的培训,促进合理使用抗生素,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是一种有效的药物,对于敏感菌引起的疾病症状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然而,不同的人群或患者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用法和用量的差异。
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外观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明显臭味。它对治疗敏感引起的支气管炎、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和皮肤感染等症状都有良好效果。此外,它还可作为外科手术前的预防药物,对治疗关节感染和败血病等也有良好效果。然而,儿童和成年人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用量的差异。儿童按照体重标准使用,每千克使用50到100毫克,分两到三次静脉注射。成年人一般建议每天使用两到三次或两到四次,每次使用0.5到一克。在严重情况下,用量可以逐渐增加。
在注射过程中,需要注意是否会出现皮疹和其他不良反应。对于对青霉素过敏或对头孢菌素过敏的人群,不建议使用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
种类介绍
头孢唑林酸是一类广泛应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头孢唑林钠、头孢唑林、头孢唑林胶囊等。这些药物在化学结构、药效、生产工艺和剂型等方面有所不同,可以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种类进行治疗。
生产条件
为了确保头孢唑林酸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生产过程需要在严格的条件下进行。高质量、高纯度的原材料如头孢唑林和草酸是必需的。同时,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条件也需要严格控制,以保证药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生产工艺
头孢唑林酸的生产工艺包括发酵、萃取、纯化和制剂等步骤。首先,通过发酵将原材料头孢唑林转化为头孢唑林酸。然后,经过萃取和纯化等步骤去除杂质和不纯物质。最后,根据临床需要选择不同的药物剂型进行加工和包装,制成不同种类的头孢唑林酸药品。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在头孢唑林酸的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严格控制原材料、生产过程和成品的质量,并进行质量检验和质量控制,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符合标准。此外,在药品包装和贮存过程中也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以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头孢唑林酸是一种广泛应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种类进行治疗。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条件,以保证药品的质量和稳定性。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符合标准。
头孢唑林(cefazolin)是一种第一代半合成头孢类抗生素,也被称为头孢菌素V或先锋霉素V号。它是由日本藤泽药厂开发,并于1971年投产。头孢唑林酸是头孢唑林钠原料药的合成前体,目前有两种主要的合成方法。
该方法首先以7-氨基头孢烷酸为原料,与噻二唑合成中间体,然后将中间体结晶后与四氮唑乙酸反应,最终得到头孢唑林酸。然而,这种方法的工艺步骤较长,需要使用溶剂较多,且产品收率较低。
该方法以GCLE为原料,接上噻二唑后,用酶法除去GCLE的7位保护基,再除去羧酸保护基,最后与四氮唑乙酸反应,得到头孢唑林酸。然而,这种方法的步骤较长,需要脱去两个保护基,使用溶剂较多,且产品转化率较低。
以下是一种头孢唑林酸的合成方法:
(1) 在反应瓶中加入二氯甲烷、7-氨基头孢烷酸和四甲基胍,制得7-氨基头孢烷酸溶解液;
(2) 在反应瓶中加入二氯甲烷、四氮唑乙酸、三乙胺和特戊酰氯,制得酸酐溶液;
(3) 将步骤(1)制得的溶解液加入步骤(2)制得的酸酐溶液中,在低温条件下反应,加入水进行萃取;
(4) 向步骤(3)制得的萃取液中加入甲基巯基噻二唑和碳酸钠,升温反应后调节pH值,析晶、过滤、洗涤、干燥,最终得到头孢唑林酸。
[1] CN201510272467.6一种头孢唑林酸的合成方法
[2] 气相色谱法测定头孢唑林酸中特戊酰氯的残留量
头孢替安,又称为头孢噻乙胺唑或泛司博林,是第二代头孢菌素之一。它是一种抗菌谱与头孢唑啉钠相似的药物,对G+细菌和G-细菌的抗菌作用都非常强。特别是对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具有强烈的抗菌活性。头孢替安可以用于治疗各种感染,如败血症、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腹膜炎、泌尿生殖道感染、前列腺炎、骨髓炎以及皮肤软组织的感染等。与其他已知的头孢菌素相比,头孢替安具有更广泛的抗菌谱和更强的抑制活性。
头孢替安的制备方法如下:首先,在20ml pH6.4和2.5ml磷酸盐缓冲溶液的混合物中溶解一定比例的7-??(4-硫氰基-3-氧代丁基丁酰胺基)-3-乙酰氧基甲基-3-cephem-4-羧酸和四氢呋喃。然后加入碳酸氢钠溶液,并将溶液放置过夜。接下来,在该混合溶液中溶解一定比例的1,3,4-噻二唑-2-硫醇和碳酸氢钠,然后在58℃加热搅拌16小时。最后,通过一系列处理步骤,得到头孢替安杂质的晶体产物。该产物的熔点为122℃-140℃(分解)。
[1] 微生物学词典
[2] (US4517361) Cephalosporin derivatives
厌氧菌是一类只能在低氧分压的条件下生长的细菌,无法在10%二氧化碳浓度下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虽然大多数是正常菌群,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成为致病菌,引发严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在临床上,硝基咪唑类、碳青霉烯类和β-内酰胺类加酶抑制剂类是对抗厌氧菌活性较强的药物,而头霉素、林可酰胺类和广谱青霉素类则具有中等强度的抗菌作用。
甲硝唑是一种重要的硝基咪唑类合成抗菌药物和抗原虫药物。自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入抗厌氧菌的基本药物以来,已广泛用于治疗厌氧菌感染。然而,由于口服吸收不规则和注射给药水溶性较小,临床上常使用大容量输液制剂(0.2% 250ml)。这种制剂的不溶性较低,短期贮存即会析出不溶性微粒。有文献报道不得静脉推注、静脉滴注甲硝唑,也不能与其他药物混合配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药物化学家设计了甲硝唑的前体药物甲硝唑磷酸二钠。
甲硝唑磷酸二钠是甲硝唑的前体药物,体内水解后产生相应量的甲硝唑。注射用甲硝唑磷酸二钠易溶于水,其溶解度比甲硝唑大70-200倍。根据患者需要,可以将0.915g甲硝唑磷酸二钠溶解在10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克服了甲硝唑大容量输液(0.2% 250ml)的限制。
注射用甲硝唑磷酸二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与多种抗生素混合配伍,一次输入所需剂量。经过研究,甲硝唑磷酸二钠与临床常用的静点药物如氯化钾注射液、青霉素、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等配伍使用时,外观和pH值变化都很小。
由于厌氧菌多为混合感染,每类抗厌氧菌药物都有其特点,因此对于严重的厌氧菌感染,可以采用联合用药以增强疗效。
硝基咪唑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林可酰胺类:硝基咪唑类是专门用于厌氧菌的药物,目前多数无芽孢G+厌氧杆菌对其耐药。因此,可以与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和林可酰胺类等抗无芽孢G+厌氧杆菌的药物联合使用。
1.甲硝唑类药物是目前临床抗厌氧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对大多数厌氧菌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2.甲硝唑磷酸二钠是甲硝唑的前体药物,在体内水解后产生相应量的甲硝唑。
3.甲硝唑磷酸二钠溶解度大,比甲硝唑在水中溶解度大70-200倍,可以根据患者需要一次输入所需剂量。
4.甲硝唑磷酸二钠具有高血药浓度、良好的水溶性和稳定性,副作用较小。
5.甲硝唑磷酸二钠可以与多种药物混合输注,减少输入液体量,缩短输液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
6.甲硝唑磷酸二钠的工艺先进,产品纯度高。
扁桃酸是一种具有亲酯性的大分子量果酸,与其他果酸相比具有抗菌能力。与甘醇酸和乳酸相比,扁桃酸的透皮速度较慢,刺激性较小。此外,扁桃酸还具有美白作用。
扁桃酸呈白色斜方片状结晶,暴露在光线下会变色分解。它易溶于乙醚和异丙醇,也可溶于水和乙醇。在体内,扁桃酸及其衍生物是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产物。扁桃酸分子中含有手性碳原子,因此存在(R)型和(S)型两个对映体,其中(R)型在160°C逐渐外消旋化。
1、通过苯甲醛与氰化钠和亚硫酸氢钠水溶液反应得到。首先,苯甲醛与亚硫酸氢钠生成醛的亚硫酸氢钠加成物,然后被氰基取代生成扁桃腈,最后通过酸水解得到扁桃酸。
2、通过异丙苯法制备苯酚的副产物苯乙酮氯化得到二氯苯乙酮,然后与稀碱反应水解,得到扁桃酸。
3、通过苯与乙醛酸在乙酸和硫酸的作用下反应制备。
扁桃酸可用作合成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用于合成环扁桃酸酯、头孢羟唑、羟苄唑、匹莫林等药物,同时也可用作防腐剂。
在有机合成中,扁桃酸是一种优秀的对映体胺和醇的拆分试剂,可用作不对称还原和Diels-Alder反应的手性模板,也可作为手性反应的起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