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具有解热镇痛作用,适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等。此外,阿司匹林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性事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风险。对于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抽烟史、年龄大于50岁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尤为适用。因此,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阿司匹林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包括发烧、疼痛、风湿热,也可治疗一些炎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心包炎和川崎病。低剂量服用还可减少心肌梗死发作的死亡风险,某些情况下也可减少发生中风的风险。部分证据表明阿司匹林可以预防直肠癌,但是其原理尚不明晰。在美国,50岁至70岁的人且心血管疾病风险大于10%的族群可给予低剂量阿司匹林,且不会增加出血风险。
对于布洛芬或萘普生过敏的人群、对水杨酸不耐受的人群禁用。患有哮喘的人群或会因非甾体抗炎药导致支气管痉挛的人群慎用。患有消化性溃疡、轻症糖尿病或胃炎的人群在服用前应咨询医师。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和酒精或华法林会增加胃出血的风险。患有血友病或其他出血性疾病的人群不应服用该药。患有遗传性疾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人群服用阿司匹林会导致溶血性贫血。登革热患者、肾病、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的人群不宜服用该药。此外,儿童或青少年的发热或流感不适宜使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会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肠溶片并未降低出血风险。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联用会增加出血风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或华法林联用也会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阿司匹林对COX-1的抑制似乎启动了胃的防御机制,使COX-2活性增强。因此,当阿司匹林与抑制COX-2的补充剂联用时需小心。
除了肠溶片外,制药公司还会利用缓冲剂来缓解消化道出血的问题。缓冲剂旨在防止阿司匹林集结在胃壁上,但其效果存在争议。抗酸药中的缓冲剂都可使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和维生素C联用可以保护胃黏膜,减少对胃的伤害。
大鼠实验表明,阿司匹林的代谢物水杨酸在大剂量时能引起暂时性耳鸣,这是由于花生四烯酸的作用和谷丙转氨酶级联反应。
小部分人服用阿司匹林后会产生类似于过敏的反应,如荨麻疹、水肿和头痛。这种反应是由于水杨酸不耐受所导致的药物过量,而非真正的过敏。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制药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它被用于多种情况下,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和辅助保健。本文将介绍阿司匹林的常用范围。
首先,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缓解疼痛和降低发热。由于其抗炎和退热的特性,阿司匹林常被用于治疗感冒、流感、头痛、牙痛、关节炎等引起的疼痛和发热症状。它可以通过抑制体内炎症反应和降低体温,帮助患者舒缓不适感。
其次,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它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冠心病和中风的预防和治疗。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防止血小板在血管内形成血栓,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阿司匹林常被医生建议作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长期治疗药物。
此外,阿司匹林还被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中风。它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防止血栓形成,减少中风的风险。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有助于保持血液流通畅通,减少中风的发生。
而且,阿司匹林也被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其他炎症性疾病。它可以减轻关节疼痛和炎症,帮助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阿司匹林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它常被用于缓解疼痛和发热,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预防缺血性中风,以及治疗炎症性疾病。然而,在使用阿司匹林时,应注意正确用药方法和剂量,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吲哚布芬是一种用于治疗动脉硬化性缺血性心血管病变、缺血性脑血管病变和周围动脉病变、血脂代谢障碍、静脉血栓形成和糖尿病的药物。它还可以在体外循环手术时预防血栓形成。
作用机制: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都是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然而,吲哚布芬的作用机制更多样化,它可以可逆性地抑制环氧化酶,并且对多种血小板活化因子的诱导也有抑制作用。
服药次数:阿司匹林是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每天只需服用一次。而吲哚布芬是可逆性抑制血小板,每天需要服用两次。
不良反应:阿司匹林会影响人体前列腺素的分泌,容易导致消化道损伤。相比之下,吲哚布芬对前列腺素的分泌影响较小,较少引起消化道症状。即使出现不良反应,也很轻微。
性价比:阿司匹林是一个上市超过百年的老药,价格较为便宜。而吲哚布芬是一种新药,价格较高。
应用范围:阿司匹林适合用于日常长期预防血栓发生,停药后需要7天,血小板功能才能完全恢复。吲哚布芬适合用于需要手术患者的短期抗血小板治疗,停药后24小时,血小板就可以恢复正常。
阿司匹林、吲哚布芬与华法林都会影响人体的凝血功能,但机制不同。阿司匹林和吲哚布芬是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而华法林是一种抗凝血药物,主要抑制凝血因子的功能。
适应症:抗血小板药物用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脑梗塞、心肌梗死等疾病。抗凝血药物主要用于预防房颤造成的脑梗塞和下肢静脉血栓造成的肺栓塞等疾病。两类药物的适应症不同,不能互相替代,但可以联合用药。
药物治疗应该在获益大于风险的情况下进行。一般来说,只有患有脑梗塞、心肌梗死、冠心病、颈动脉狭窄超过50%、外周动脉闭塞症等疾病的人,才需要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患有房颤且无法转复为正常心律的人,或是需要长期制动下肢的人(如外伤、手术等造成下肢活动受限),才需要长期进行抗凝血治疗,预防心房和下肢静脉中的血栓形成,避免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对于没有相关指征的人,不建议使用这些药物。
综上所述,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虽然属于同类药物,都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的发生。然而,由于吲哚布芬的临床研究较少,临床证据不足,阿司匹林仍然是抗血小板药物中的主要选择。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药物,因其可预防血栓形成和减少心血管事件而被广泛应用,尤其在老年患者中。然而,长期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可能会引起消化道不良反应,如胃黏膜损害、糜烂、溃疡甚至出血。
为了研究替普瑞酮(商品名为施维舒?)对长期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所致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我们进行了一项研究。
研究方法:
我们选取了2008年至2010年在浙江省中医院心血管科住院的296名首次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包括166例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阿司匹林+替普瑞酮组包括130例患者,在等同于阿司匹林组服用阿司匹林剂量的基础上,口服替普瑞酮50mg/次,每天3次。我们观察了两组患者服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后的消化道症状和胃黏膜损害情况。
研究结果:
阿司匹林组共有143例患者入组,阿司匹林+替普瑞酮组共有118例患者入组。服药3个月后,阿司匹林组的消化道症状发生率为1.40%,而阿司匹林+替普瑞酮组没有发生消化道症状。服药6个月后的随访结果显示,阿司匹林组的消化道症状发生率为4.96%,与阿司匹林+替普瑞酮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0%,P=0.014)。
服药1年后的随访结果显示,阿司匹林组的消化道症状发生率为20.15%,与阿司匹林+替普瑞酮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1.69%,p=0.001)。阿司匹林+替普瑞酮组的随访结果显示,6个月和1年后的症状和胃镜积分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P值分别<0.05和0.01)。而阿司匹林组的症状和胃镜积分在1年后相比6个月时明显增高(P值分别<0.05和0.01)。
结论:
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替普瑞酮对阿司匹林所致胃黏膜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长期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可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胃黏膜损害,而胃黏膜损害的发生率会随着服药时间的增加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