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qytk8950
影响力0.00
经验值0.00
粉丝0
来自话题:
氧化镁在催化剂领域的应用是怎样的? 氧化镁的化学式为MgO,是典型的碱土金属氧化物,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工、轻工、食品、医药、涂料、橡胶、电子、冶金、建材等行业。本文将介绍它在催化剂领域的用途。 用作催化剂活性组分 氧化镁碱性较强,单独用作固体碱催化剂(如MgO、MgO/NaY和MgO/ZrO2)或复合用作酸碱双功能催化剂(如MgO/HMCM-22和MgO-Al2O3),催化酯交换Knoevenagel缩合和Claisen-Schmidt缩合等反应,催化剂的活性取决于制备方法和反应条件。研究制备方法对氧化镁表面形貌和性质的影响,选取Meerwein-Ponndorf-Verlev还原反应为模型反应。发现直接焙烧法的反应原料来源广泛、制得氧化镁催化活性高,反应后的氧化镁经活化后重复使用,比表面积、催化活性保持不变。 用作催化剂载体 氧化镁负载型催化剂通常有两种制备方法:一种为先制备MgO,选择合适方法优化MgO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然后将活性组分沉积到MgO上,通过改善活性组分的沉积技术(非均相浸渍或热扩散)以避免破坏载体。另一种为在制备MgO时,同步进行活性金属、金属氧化物或它们前驱体的沉积,如将Co(Ni)和MoO3或它们的前驱物和Mg(OH)2一起煅烧。 用作催化剂助剂 作为助剂,氧化镁能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改善催化剂结构和酸碱度,用于合成气转化、加氢和脱氢等反应,MgO掺杂量影响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能。制备氧化镁掺杂的双功能催化剂Cu-Zn-Mg/y-Al203催化合成气制备二甲醚。氧化镁含量为20mol%催化性能达到最佳(CO转化率37%,二甲醚选择性83%,副产物选择性14%)。催化剂的各组分分散均匀、酸性位适当、孔径较小,具有孔雀石型的结晶结构。当MgO含量增加到30mol%,催化剂结晶结构消失,导致催化活性下降。 查看更多
来自话题:
中生菌素是一种怎样的新型农用抗生素? 背景及概述 中生菌素是中国农科院生防所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农用抗生素,是由淡紫灰链霉菌海南变种产生的抗生素,属N-糖苷类碱性水溶性物质。该菌的加工剂型是一种杀菌谱较广的保护性杀菌剂,具有触杀、渗透作用。中生菌素对农作物的细菌性病害及部分真菌性病害具有很高的活性,同时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使用安全,可在苹果花期使用。 性状 中生菌素为白色粉末,原药为浅黄色粉末,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在酸性介质中,低温条件下稳定,熔点173-190℃,100%溶于水。制剂为褐色液体,PH值为4。 图1 中生菌素性状图 毒性 中生菌素为低毒杀菌剂,雌雄大鼠急性经口LD50 316mg/kg,雄大鼠急性经口LD50 2376mg/kg。大鼠急性经口LD50大于2000mg/kg。 剂型 3%可湿性粉剂、1%中生菌素水剂。 作用特点 中生菌素为N-糖苷类抗生素,其抗菌谱广,能够抗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分枝杆菌,酵母菌及丝状真菌。特别对农作物致病菌如菜软腐病菌、黄瓜角斑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苹果轮纹病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等均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通过抑制病原细菌蛋白质的肽键生成,最终导致细菌死亡;对真菌可抑制菌丝的生长、抑制孢子的萌发,起到防治真菌性病害的作用;可刺激植物体内植保素及木质素的前体物质的生成,从而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1]。 用法用量 (1) 中生菌素防治蔬菜细菌性病害。对白菜软腐病、茄科青枯病于发病初期用1000-1200倍药液喷淋,共3-4次;对姜瘟病可用300-500倍药液浸种2h后播种,生长期用800-1000倍灌根,每株0.25kg药液,共灌3-4次;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菜豆细菌性疫病、西瓜细菌性果腐病于发病初期用1000-1200倍药液喷雾。隔7-10天喷1次,共喷3-4次。 (2) 中生菌素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恶苗病。用600倍浸种5-7天,发病初期再用1000-1200倍药液喷雾1-2次。 参考文献 [1] CN102388887A查看更多
来自话题:
4-甲基吡啶是什么? 4-甲基吡啶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是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4-甲基吡啶是甲基吡啶的三种异构体之一,它是合成其它杂环化合物的构建模块。其共轭酸4-甲基吡啶??离子的pKa为5.98,比吡啶高约0.7。 性质 4-甲基吡啶的熔点3.7℃,沸点144.9℃,溶于水、乙醇和乙醚。其具有清淡的花草香气,无色、易燃、易挥发,具有不愉快的甜味。 生产方法 4-甲基吡啶既可从煤焦油中分离出来,也能工业合成。它在氧化物催化剂的存在下通过乙醛和氨的反应生成,但这种方法也会产生一些2-甲基吡啶。 应用 在医药工业,生产药物异烟肼、解毒药双复磷和双解磷,也用于溶剂、杀虫剂、染料、橡胶助剂的生产;可以合成4-乙烯基吡啶,与苯乙烯、丙烯腈或丙烯酸酯等进行共聚得到乙烯基吡啶,作为纸张增强剂和改进剂,另外聚乙烯基吡啶可与溴甲烷进行烷基化反应得到重要的弱碱性离子交换树脂等。 危害 4-甲基吡啶燃烧时分解,生成含有氮氧化物的有毒烟雾。与氧化剂发生反应。 4-甲基吡啶可经吸入、通过皮肤和经食入被吸收到体内。短期接触4-甲基吡啶对眼睛和皮肤具有腐蚀性。该蒸汽刺激呼吸道。高浓度接触可导致意识不清。 个人防护 包括自给式呼吸器的化学防护服。 尽可能将泄漏和遗洒液体收集在可密封的容器中。 用沙子或惰性吸收剂吸收残液。 然后按照当地规定储存和处置。 查看更多
来自话题:
阳离子脂质体的复合原理是什么? 阳离子脂质体通常由阳离子脂质和其他辅脂质在适当的条件下复合而成,其中阳离子脂质通过静电作用与基因复合,而辅脂质则起到防止脂质氧化或将配体连接至脂质体的表面的作用或者可以减少脂质颗粒的聚集。 带有正电荷的阳离子脂质体,可作为带负电荷药物的传递载体,特别适用于蛋白、多肽、DNA和RNA类药物,故在抗病毒、抗癌症等方面的基因治疗研究中有独特应用。但是阳离子脂质体在临床应用仍然存在困难。阳离子脂质体基因复合物由于表面一直带有正电荷,在血液循环过程中,易于与血浆中的血清蛋白产生非特异性吸附,形成大尺寸的聚集体,该聚集体易被网状内皮系统清除,导致其血液循环时间短,稳定性差,运转效率低。 脂质分子-CL1 一种脂质分子-CL1,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质分子-CL1的结构式如下: 其中: R1为-(CH2)n-O-、-(CH2)n-COS-、-(CH2)n-CONH-、-(CH2)n-COO-、-(CH2)n-OCOO-、-(CH2)n-、-(CH2)n-S-或不存在,其中n为0~5的整数值; R2为-(CH2)n-O-、-(CH2)n-COS-、-(CH2)n-CONH-、-(CH2)n-COO-、-(CH2)n-OCOO-、-(CH2)n-、-(CH2)n-S-或不存在,其中n为0~5的整数值; X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C10-18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0-18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12芳基-C10-18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C10-18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12芳氧基-C10-18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氧基-C10-18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0-18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0-18环烷基-C10-18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环基-C10-18烷基中的任意1种; R3独立地选自氢、取代或未取代的C1-1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10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12芳基-C1-8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C1-8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12芳氧基-C1-8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氧基-C1-8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10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10环烷基-C1-8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环基-C1-8烷基中的任意1种。 制备与用途 所述脂质分子-CL1的制备方法为:以对甲基苯磺酸为催化剂,将含叔胺的分子与含有疏水尾部的分子进行反应得到CL1,简称为(I)。CL1脂质分子制备方法简单,可用于制备脂质体,该脂质分子所提供的正电荷可以有效地复合带负电荷的基因药物,提高脂质体的运转效率,可用于医药领域、化妆品领域等。 查看更多
来自话题:
什么是溴酸盐? 溴酸盐(Bromate)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化学物质,主要以溴酸钾(KBrO?)或溴酸钠(NaBrO?)的形式存在。溴酸盐在自然环境中并不常见,但它可以通过一些工业过程或消毒过程中产生。 生成过程 在自来水处理过程中,为了确保水质安全,通常会使用臭氧(O?)或氯(Cl?)进行消毒。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水中含有溴离子(Br?),臭氧或氯会与溴离子发生反应生成溴酸盐。这一过程尤其在使用臭氧消毒时较为常见,因为臭氧具有强氧化性,能更有效地将溴离子氧化成溴酸盐。 饮用水中溴酸盐的测定 随着经济的繁荣,人们的需求不仅限于温饱,而是追求绿色健康,特别是对生活饮用水的关注日显突出。随着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臭氧消毒技术逐步进入公众视野,被视为目前比较先进和安全的饮用水消毒方法,进而在饮用水处理中被广泛应用。 据报道,该方法逐步被检测出溴酸盐,研究表明,溴酸盐对人类有较强的致癌风险。该物质是臭氧在消毒过程中与水中的溴化物产生的一类无机消毒副产物,当人长期饮用含5.0g/L溴酸盐的水时,其致癌率为10-4;饮用含0.5 g/L溴酸盐的水时,其致癌率为10-5,因此,溴酸盐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定为2B级潜在致癌物 。还有研究显示,溴酸盐在高剂量时具有遗传毒性。 所以,在《饮用水水质准则》中,世界卫生组织于1993年将水中溴酸盐的限值定为0.025mg/L,并于2004年进一步修改为0.01mg/L。中国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亦规定溴酸盐限值为0.01mg/L。目前,测定水中溴酸盐含量的方法有离子色谱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ICP-MS法和柱后衍生法等。本实验建立了一种重复性、再现性和回收率较好的检测生活饮用水中溴酸盐的高效离子色谱法。 查看更多
来自话题:
油酰单乙醇胺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油酰单乙醇胺(OEA)是内源性大麻素类物质的一员,它是由亲脂的油酸与亲水的乙醇胺构成的仲酰胺化合物。油酰单乙醇胺也是其他动植物组织中天然存在的脂质分子,广泛存在于可可粉、大豆和坚果等动植物组织中,但其含量极低,只有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或者食物刺激下,机体的细胞组织才会较多地产生这种物质。 控制食欲 油酰单乙醇胺是一种重要的食物摄取抑制因子,最主要的功能是有助于减缓肥胖,腹腔注射可有效减少大鼠食物摄入和体重增加,口服也可发挥类似效果,但脑室注射却不影响大鼠进食。油酰单乙醇胺的减肥功效主要是其可以诱发饱腹感,从而控制对食物的过量摄入。在正常或肥胖小鼠的饲料中添加一定浓度的OEA,能够使小鼠的食欲下降,体重减轻。 油酰单乙醇胺不仅可以抑制肠道对脂肪吸收,还可以通过促进外周组织(肝脏和脂肪)对甘油三酯的水解,加速脂肪酸的β氧化,最终减少脂肪堆积,实现体重控制。 降血脂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α(PPAR-α)是机体内与代谢功能密切相关的一类受体,PPAR-α通过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反应元件结合,参与脂质代谢转运、免疫调节、抗炎、抗增殖等相关过程进而起到调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油酰单乙醇胺是一种内源性大麻素类似物,在机体组织受到刺激时产生。研究表明,油酰单乙醇胺通过激活PPAR-M,减少内皮素-1的释放,抑制血管收缩及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血管舒张,同时能增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合成,诱导产生更多的一氧化氮,进而减少血管细胞黏附分子生成,达到抗炎效果,发挥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查看更多
来自话题:
如何合成和制备甲基丙烯磺酸钠? 甲基丙烯磺酸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合物,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合成和制备这种重要化合物。 背景:甲基丙烯磺酸钠( SMAS )可用作高分子聚合的单体。由于其结构中含有功能化的磺酸基团,因此由其合成的聚合物具有出色的热稳定性和良好的水溶性等特点。甲基丙烯磺酸钠主要用于制造腈纶的第三单体,改善腈纶的染色性能,具有热稳定性、良好的染色性、手感、着色力和日晒牢度等优点。此外,在水处理、颜料涂料添加剂、碳造孔、塑料粉末成型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近年来,甲基丙烯磺酸钠还被用于制备新一代聚羧酸型减水剂,具有无污染、高效能等优点。作为高效减水剂 - 聚羧酸类混凝土减水剂的单体原料,为聚羧酸类减水剂提供重要且稳定的磺酸基团,其需求量随着聚羧酸类减水剂的发展迅速增加。此外,甲基丙烯磺酸钠还可用于石油化学品、脱墨剂领域,用途广泛,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 制备: 国内外生产甲基丙烯磺酸钠的工艺路线主要有三条:亚硫酸钠法、直接磺化法和磷酸三丁酯法。 亚硫酸钠法使用甲基烯丙基氯和亚硫酸钠为原料,在 60℃ ~ 70℃ 反应得到甲基丙烯磺酸钠,并产生等摩尔量的副产物氯化钠。该方法使用原料简单、合成操作方便、产品质量好,但存在收率低、副产物含量较高等缺点。直接磺化法采用异丁烯与三氧化硫 - 路易斯碱配合物反应,然后用 NaOH 中和反应,得到反应混合物并分离出甲基丙烯磺酸钠产品。工艺采用的 SO3 价格低,活性高,能定量反应,所得产品中无机盐含量低,但缺点是 SO3 在发生硫酸化反应时,需要先进行汽化,并用惰性载气稀释,以防止硫酸酯焦化,使得产品色泽较深;且 SO3 硫酸化设备较复杂,需要有适当的膜式反应器,操作较为困难。磷酸三丁酯法采用三步法合成工艺,首先在三氯甲烷存在条件下,通入三氧化硫,得到磷酸三丁酯的硫酐化物,再与异丁烯反应,得到甲基丙烯磺酸,最后用 NaOH 中和,得到产品。反应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副产物也少。缺点是,对设备要求较高,需要对三氧化硫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并且,在生成甲基丙烯磺酸之后,需要分离中间产物甲基丙烯磺酸和溶剂磷酸三丁酯。 合成: 陆豪杰等人以焦亚硫酸钠和 3- 氯 -2- 甲基丙烯为原料合成了甲基丙烯磺酸钠 , 合成目标产物的最佳反应条件为 :3- 氯 -2- 甲基丙烯 1.0mol, 焦亚硫酸钠与 3- 氯 -2- 甲基丙烯的摩尔比为 0.6∶1,3- 氯 -2- 甲基丙烯滴加到焦亚硫酸钠溶液中 ,65°C 下反应 120 min, 在此最佳反应条件下 , 产品收率超过 85% 。具体步骤如下: ( 1 )在带有温度计、搅拌器、回流冷凝管和氮气保护装置的的四口烧瓶中,先加入35%(质量分数以下同)的焦亚硫酸钠溶液 326 g ,氮气保护下,开启搅拌,加热至60~ 65 ℃ 时,滴加90. 6 g 甲基丙烯氯,保持反应液微微回流。 反应过程中用氢氧化钠溶液调控 pH 值在 8 ~ 9 的范围内,当反应至无甲基丙烯氯回流时反应达到终点。加入 50 %(质量分数)氯化钙溶液,搅拌10 min,使生成的硫酸钙 - 亚硫酸钙沉淀完全。过滤得无色透明磺化液。 ( 2 )减压脱水浓缩磺化液,待有白色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冷却,加入适量无水乙醇,过滤除去氯化钠。滤液加热,蒸除溶剂,得白色固体产物甲基丙烯磺酸钠粗品;粗品经洗涤重结晶、干燥得到甲基丙烯磺酸钠成品。 所得成品甲基丙烯磺酸钠,外观为白色片状结晶,经用碘量法分析,含量>99. 0 %,熔点270~ 276 ℃ 。 参考文献: [1]陆豪杰 , 丁鹏 . 甲基丙烯磺酸钠合成方法的改进 [J]. 化学世界 , 2011, 52 (11): 687-688+691+680. DOI:10.19500/j.cnki.0367-6358.2011.11.014 [2]晏艳霞 . 甲基丙烯磺酸钠 / 丙烯酰胺 / 丙烯酸共聚物制备及性能研究 [D]. 武汉理工大学 , 2010. [3]王胜利 , 赵炯烽 , 秦飞 , 等 . 甲基丙烯磺酸钠合成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Z]. 浙江绿科安化学有限公司 . 2022. 查看更多
来自话题:
如何合成2-氨基丁醇? 本文将介绍两种通过多步反应得到 2- 氨基丁醇的方法,并详细讨论其关键步骤。 背景: 2- 氨基丁醇是合成抗结核药物盐酸乙胺丁醇的重要中间体。盐酸乙胺丁醇对各种结核病,包括肺结核和肺外结核都有显著疗效,其最大特点是药效突出,对其他药物无效的结核病有治疗效果,对结核杆菌有较强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同时不会导致结核杆菌对其他药物产生抗药性。由于该药物在防治结核病中的关键作用,国外各大研究机构和企业对盐酸乙胺丁醇的合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合成: 1. 方法一: ( 1 )浓氨水氨解 在 250mL 的高压釜中,投入 54.3g ( 0.5mol ) 2- 氯丁醇,称入 0.54g KI 、 1.34g ( 0.025mol )的氯化铵和 0.54g 四甲基氯化铵,再量入 150mL 浓氨水(氨质量百分含量 25% ),密封,快速升温至 160℃ 反应 6h ,冷却,反应液过滤除铵盐,滤液 GC 检测,原料基本完全转化, 2- 氨基丁醇的选择性为 78.9% 。 ( 2 )液氨氨解 在 250mL 的高压釜中,投入 54.3g ( 0.5mol ) 2- 氯丁醇,称入 0.54g KI 和 1.34g ( 0.025mol )的氯化铵,密封,通 N2 至压力 0.1MPa 后排空,如此循环置换 3 次,后充氨气至压力 2.0MPa ,快速升温至 160℃ 反应 30h ,冷却,过滤反应液以除去生成的铵盐,滤液 GC 检测,转化率近 100% , 2- 氨基丁醇的选择性为 80.2% 。 ( 3 )氨甲醇溶液氨解 在 250mL 的高压釜中,投入 54.3g ( 0.5mol ) 2- 氯丁醇,称入 0.54g KI 和 1.34g ( 0.025mol )的氯化铵,再量入 100mL 的甲醇,密封,通 N2 至压力 0.1MPa 后排空,如此循环置换 3 次,后充氨气至压力 2.0MPa ,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温度提升至 140℃ ,保温反应 12h ,冷却, 反应液过滤除生成的铵盐,滤液 GC 检测,转化率近 100% , 2- 氨基 丁醇的选择性为 89.6% 。 将滤液 60℃ 减压旋干,后换油泵,减压蒸馏,收集 82℃ ~ 87℃ 馏分( 16mm Hg ),称重 38.4g ,收率 86.2% ,纯度 99% 。 2. 方法二: ( 1 ) N-BOC-2- 氨基丁酸甲酯的合成 在室温下,将 40 毫升的无水甲醇加入到 100 毫升的三口烧瓶中,搅拌后加入 10.3 克( 0.1 摩尔)的 2- 氨基丁酸,通入氮气保护,冷冻至 0℃ ,滴加 12.5 克( 0.105 摩尔)的二氯亚砜( SOCl2 ),控制滴加速度,以确保烧瓶内温度不超过 15℃ ,然后自然升温至室温,保温反应 12 小时。反应结束后,通过减压蒸馏法分离过量的甲醇和 SOCl2 ,得到一粘稠的油状物,加入 5 毫升无水乙醇稀释后,快速搅拌后倒入 50 毫升乙醚中,析出白色粉末状固体,真空 50℃ 干燥,得到 2- 氨基丁酸甲酯盐酸盐,重量为 14.3 克,收率为 92.8% 。 在 100mL 的三口烧瓶中,量入 30mL 甲醇,称入 7.7g ( 0.05mol )的 2- 氨基丁酸甲酯盐酸盐,滴加 5.57g ( 0.55mol )的三乙胺( TEA ),后称入 10.9g ( 0.05mol )二碳酸二叔丁酯( (BOC)2O ),室温反应 17h 后,反应结束。减压蒸去溶剂甲醇,加入 50mL 的乙酸乙酯,用 30mL 的水分三次洗涤乙酸乙酯层,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夜,过滤,滤液减压蒸去乙酸乙酯,得一浅黄色油状物,为 N-BOC-2- 氨基丁酸甲酯。 称重 10.2g ,收率 94% 。 ( 2 ) 2- 氨基丁醇的合成 在 250mL 的高压釜中,投入 10.9g ( 0.05mol )的 N-BOC-2- 氨基丁酸甲酯和 90g 的异丙醇,称入 0.199g ( 0.00025mol )的钌催化剂和 0.28g ( 0.0025mol )叔丁醇钾,密封,通 N2 至压力 0.1MPa 后排空, 如此循环置换 3 次,后充 H2 压力至 0.1MPa 后排空,循环置换 3 次后, 充压力至 6.0MPa ,升温至 110℃ 反应 28h ,反应结束后,冷却,排压, TLC 显示原料已反应完。 反应液减压蒸去溶剂异丙醇和生成的甲醇,得一浅黄色油状物, 无需提纯,直接用于氨基的去保护反应。 将上述油状物溶于 50mL 的二氯甲烷中,加入 20mL 的三氟乙酸, 室温搅拌反应 2h ,反应结束。通过减压蒸馏法分离出过量的三氟乙 酸和溶剂,后将残留物溶于 20mL 的蒸馏水中,用固体 Na OH 将水溶液的 pH 值调节至 11 以上,油泵减压蒸馏,收集 82℃ ~ 87℃ 馏分 ( 16mm Hg ),称重 3.2g ,收率 71.9% , GC 检测纯度 99.2% 。 参考文献: [1]李博 , 李莉 . 2- 氨基丁醇立体构型与光学纯度分析 [C]// 中国化学会 . 中国化学会第 30 届学术年会摘要集 - 第九分会:有机化学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 ;, 2016: 1. [2]胡杨 . 2- 氨基丁醇的合成研究 [D]. 武汉工程大学 , 2015. 查看更多
来自话题:
(3-丙羧基)三苯基溴化膦的应用有哪些? (3-丙羧基 ) 三苯基溴化膦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本文将探讨其在线粒体靶向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简介: (3- 丙羧基 ) 三苯基溴化膦[ (3-carboxypropyl) triphenylphosphonium bromide , TPP ]阳离子呈正电荷性质,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呈负电荷,鉴于正负电荷的吸引, TPP 常用来介导肿瘤药物、高分子聚合药物克服细胞膜和线粒体膜的屏障阻碍,最终靶 向进入线粒体。线粒体靶向给药系统不仅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可以尽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该方面的研究在提高肿瘤药物的精准性方面应用前景广泛。常见的线粒体靶向配体有三苯基膦衍生物( TPP )、去喹啉( DQA )、罗丹明衍生物和一些短肽类。其中, TPP 作为离域亲脂性阳离子的一员,它在生物系统中的稳定性、相对简单的合成和纯化以及对细胞成分的低化学反应性都引起了研究者们浓厚的兴趣。 TPP 进入线粒体可分为两步。首先, -30–60 mV 的细胞膜电位引导 TPP 分子进入细胞质并完成第一步富集;然后更高的(-150– -180 mV)线粒体膜电位驱使它们进入线粒体并完成第二步富集。先前的研究表明,在 37 °C 时,膜电位每增加 61.5 mV,阳离子摄取就会增加 10 倍,导致胞质溶胶中 TPP 阳离子浓度增加 5 至 10 倍,线粒体中 TPP 阳离子浓度升高 100 至 1000 倍。这些数据说明了 TPP作为靶向线粒体分子最重要的优势,也是被广泛研究和使用的最根本原因。而且,肿瘤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比正常细胞高 60 mV,这使得 TPP 对癌细胞具有更高的选择性。研究人员设计了 PLA-PEG-ACUPA/TPP 递送系统,靶向前列腺癌细胞的线粒体和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成功地抑制肿瘤生长并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2021 年的一项研究表明 TPP-TK-CPI-613(TTCI)纳米颗粒可以有效抑制胰腺癌细胞的生长,促进癌细胞凋亡。 应用: 1. 采用 TPP 修饰 PEG-PCL ,形成 TPP-PEG-PCL 聚合物,再将其装载去甲斑蝥素,制备载去甲斑蝥素 TPP-PEG-PCL ( norcantharidin TPP- PEG-PCL , NCTD@TPP-PEG-PCL )纳米胶束,预期递送该药物到达肿瘤细胞线粒体,显著增强促肿瘤细胞凋亡作用。 有研究制备去甲斑蝥素 (3- 丙羧基 ) 三苯基溴化膦( TPP ) - 聚乙二醇 -b- 聚己内脂( PEG-PCL )纳米胶束,研究其体外释放、细胞内转运及促肝肿瘤细胞凋亡作用。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去甲斑蝥素 TPP-PEG-PCL 纳米胶束,测定粒径、 Zeta 电位及显微电镜形态分析,同时对胶束进行稳定性、体外释放、药代动力学和临界胶束浓度测定;以香豆素 -6 作为荧光探针,评价 TPP-PEG-PCL 纳米胶束在肝肿瘤细胞内的摄取、溶酶体逃逸及线粒体靶向功能;采用给药剂量等同条件下,评价去甲斑蝥素 TPP-PEG-PCL 纳米胶束促肝肿瘤细胞凋亡效果。结果:去甲斑蝥素 TPP-PEG-PCL 纳米胶束粒径为( 16.8± 0.2 ) nm , Zeta 电位为( 14.3±0.2 ) m V ,透射电镜图片该纳米胶束呈规则圆球型;荧光试验结果显示, TPP-PEG-PCL 纳米胶束可以促进药物的细胞摄取、逃逸溶酶体的捕获,最终靶向聚集在线粒体部位;细胞存活率和 Hoechst 染色结果显示去甲 斑蝥素 TPP-PEG-PCL 纳米胶束具有很好的促肝肿瘤细胞凋亡作用,去甲斑蝥素 TPP-PEG-PCL 纳米胶束可以明显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提高细胞内活性氧( ROS )水平、增加促凋亡蛋白 Bcl-2 、减少抗凋亡 Bax 蛋白的表达,这些促凋亡相关的实验 结果均明显优于去甲斑蝥素 PEG-PCL 纳米胶束和去甲斑蝥素,具有统计学意义。 2. 采用 TPP 阳离子修饰脂质体,拟将 AP 递送到胃癌细胞线粒体,精确调节线粒体功能,明显增强药物促肿瘤细胞凋亡效果。 有研究制备穿心莲内酯( andrographolide , AP ) (3- 丙羧基 ) 三苯基溴化膦[ (3-carboxy propyl) triphenylphosph-onium bromide , TPP ] - 聚乙二醇( polyethylene glycol , PEG ) - 聚乙烯( polyethylene , PE )脂质体( AP@TPP-PEG-PE#Lips ),研究其体外释放、溶血性、线粒体靶向性、促胃癌细胞凋亡和作用胃癌模型小鼠的机制。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 AP@TPP-PEG-PE#Lips ,检测该脂质体的粒径、电势、显微电镜形态、稳定性、溶血性及体外释放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胃癌细胞对脂质体的摄取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其在线粒体的靶向性; AP@TPP-PEG-PE#Lips 对胃癌细胞凋亡和胃癌模型小鼠的影响。结果: AP@TPP-PEG-PE#Lips 粒径为( 23.8±1.7 ) nm , Zeta 电位为( 30.2±1.1 ) m V ,分布较为均匀,规则球形结构;体外试验表明, AP@TPP-PEG-PE#Lips 溶血率低、缓释性能和血液相容性好;荧光试验结果显示, TPP-PEG- PE#Lips 可以促进药物的细胞摄取。 参考文献: [1] 马佳伟 . 肿瘤酸度敏感线粒体靶向纳米基因载体构建及其用于 mitomiR-2392 抑制剂的高效递送 [D]. 山西 : 山西大学 ,2022. [2] 王锋 , 张超 , 郑栓 . 具有线粒体靶向性的雷公藤甲素 TPP-PEG-PCL 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促肝肿瘤细胞凋亡研究 [J]. 中草药 ,2021,52(24):7473-7483. DOI:10.7501/j.issn.0253-2670.2021.24.009. [3] 安丽丽 , 孙贺军 , 孔永红 , 等 . 具有线粒体靶向功能的穿心莲内酯 TPP-PEG-PE 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作用于胃癌模型小鼠的机制研究 [J]. 中草药 ,2021,52(7):1945-1956. DOI:10.7501/j.issn.0253-2670.2021.07.011. 查看更多
二元化合物的特性及结构? 磷与许多金属和准金属反应,形成四种主要类型的二元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包括挥发性分子化合物、离子型磷化物、共价键结合的聚合物和类金属化合物。磷化物的结构复杂多样,如a-CdP2中的螺旋状链和Cd原子的存在。过渡金属磷化物通常是灰黑色的金属性物质,不溶于水且能导电。 砷和锑也能形成类似的化合物,但形成挥发性分子化合物的趋向较小。氢化物方面,磷、砷和锑都能形成通式为MH3的气态氢化物。这些氢化物的稳定性按磷、砷、锑的顺序迅速下降。膦是最全面研究的氢化物之一,其分子结构为角锥体。膦具有自燃和毒性的特性,不具备工业实用价值。 磷化物、砷化物和锑化物都是强还原剂,能与许多金属离子反应生成相应的化合物。磷还能形成其他氢化物,如二磷化氢。二磷化氢与膦一起形成黄色液体,并能自燃和分解。 查看更多
来自话题:
酶催化反应中水的重要性? 水是酶催化反应的必需条件,没有水的情况下,干燥的酶在仅含有机溶剂的体系中没有活性。酶催化活性所必需的构象是通过水分子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来维持的。在不同的有机溶剂中,酶活性最大的水含量出现在特定的水活度下。固定化酶活力也表现出相同的水活度依赖性。酶的催化活性由必需水决定,与溶剂中的水含量无关。因此,有机介质可以代替水溶液进行酶促反应。 酶的水合过程经历四个步骤:与酶分子表面带电基团结合,与酶分子表面的极性基团结合形成水簇,凝聚到表面与水相互作用较弱的非极性基团,最后酶分子表面完全水化。其中,酶分子表面带电基团的水化起关键作用,决定了蛋白质具有活性构象时所需的最少水分子。随着酶分子的进一步水化,酶构象的柔性增加。水通过与亲水基团的相互作用,形成氢键吸附在蛋白质表面,对保持酶的天然构象起平衡和稳定作用。在无水的有机溶剂中,酶构象刚性且没有催化活性,但随着体系中水量的增加,酶表面紧密结合了一层必需的水,酶分子形成具有催化作用所需的柔性构象。 不同的酶和溶剂对必需水的需求量不同。溶剂疏水性越强,酶对水的需求越少。为了精确研究溶剂对酶反应的影响,比较不同溶剂中酶的活力,可以使用水活度(a)来控制酶分子的水化度。水活度参数(aw)可以直接反映酶分子水分的多少,与体系中水含量及所用溶剂无关。 查看更多
来自话题:
如何正确晾晒衣物? 为了保护衣服的色泽和延长穿着寿命,衣服洗涤后最好不要放在阳光下暴晒,而应放在阴凉通风处晾至半干,然后再放到较弱的太阳光下晒干。 洗涤的衣服不可拧得太干,而带水晾晒,并用手将衣服的襟、领、袖等处拉平,以保证晾晒后的衣服平整无褶皱。将衣物翻至反面晾晒,可以避免花色变淡。脱水衣物要马上晾起来。衣物脱水后必须马上晾起来,如果衣物在脱水槽中摆上几小时,晾干之后肯定带有大量褶皱,从而增加熨烫的难度。如果脱水后搁置太久,没有直接拿出来晾,要重新注入清水,再次脱水后晾干,就不容易出现褶皱了。 棉麻衣物在晾晒前,可采用洗衣机脱水。晾晒时,尽量将衣物拉平,并将衣物反面朝外。由于纯棉服装容易起皱,晾晒至八成干时,应取下叠好压平,晾至半干透后再收纳起来。丝质衣物不宜拧干水分,更不宜脱水,而应用毛巾包住衣物挤出水分,然后将衣物翻转挂于阴凉处晾干,因为丝绸经阳光暴晒会脆化变黄。麻质衣物在清洗后,通常都会变得相当褶皱,除了以高温熨烫外,还应该在每次晾晒前将衣物稍微拉直,细心整理领口和袖口。 用干毛巾将洗净的羊毛衫包起,压去部分水分,然后摊开,放在阴凉处晾晒(吊在网兜里滴水或在太阳下暴晒容易互相染色),晾至半千时,将羊毛衫取下平放,盖上一块湿布,用300~ 500瓦的电熨斗整熨一下,然后晾干,衣物就会变得平整如新。 晾晒牛仔裤时一定要翻面,同时用晒袜子、手帕所用的小衣架将其吊起来,使裤管呈圆桶状,这样便于空气流通,干得就比较快。此外,将牛仔裤翻过来,用夹子夹住裤口,将裤腰朝下晾晒也能使牛仔裤既不褪色,干得也比较快。 白色棉、麻类衣物清洗后放在阳光下晾晒后很容易发黄,这是洗涤衣物时残留的洗衣剂中的荧光染料吸收了大量阳光所致。因此,白色衣物洗净后,最好放在通风处阴干,而且干了之后就必须马上收起来。把洗好的衬衫用裤夹夹住底边,倒着晾晒,这样衣服不仅干得快,而且浆洗的液体也会集中到领口和袖口,有利于领口和袖口的塑形。 查看更多
来自话题:
有机铜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有机铜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具有丰富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它们通常由CuⅠ与有机卤化物或有机锂化合物反应得到。与烷基和芳基铜化物相比,烷基铜化合物不太稳定,容易分解为链烯和链烷。芳基铜化物相对稳定,可能是由于其与Cu之间的π电子和σ电子参与了成键。此外,铜化物的稳定性还受到卤代物的影响,氟代物的铜化物比碳氢衍生物更稳定。 有机铜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它们可以与烷基、乙烯基或芳基卤化物反应形成C-C键,合成链烯和丙二烯。此外,有机铜酸盐还可以催化乙炔的转化反应,例如将乙炔转化为乙烯基乙炔或氯乙烯。有机铜化合物还可以用于合成乙炔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 有机铜化合物的结构也具有一定的特点。例如,亚铜胺溶液与含有HC≡C基的乙炔类化合物反应生成黄或红色沉淀,被认为具有(25-H-Ⅳ)结构。此外,有机铜化合物还可以形成络合物,与烯烃或其他不饱和化合物生成多种络合物。 总之,有机铜化合物具有丰富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对有机合成和催化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更多
来自话题:
振动光谱中的拉曼光谱数据及其数学分析的重要性是什么? 为了充分利用振动光谱,除了红外光谱外,还需要获取拉曼光谱数据,并进行数学分析以得出力常数的值。力常数在定量认识键合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即使对于单核金属羰基合物的振动光谱进行精细分析也十分复杂。之前已经对第六族羰基合物(M(CO)6,M=Cr,Mo,W)以及Ni(CO)4的振动光谱进行了详细处理。这些气相分子中C-O力常数分别为:Cr 17.2;Mo 17.3;W 17.2和Ni 17.9md/Å。CO+中CO三重键的力常数为19.8,双键时为12-13。因此,在M(CO)6分子和Ni(CO)4分子中,CO的键级约为2.65和2.75。这些分子的M-C键的伸缩力常数分别为:Cr 2.08;Mo 1.96;W 2.36;Ni 2.02。CO的力常数表明Ni(CO)4中的π键比Cr(CO)6弱,而M-C的力常数的相似性似乎表明Ni的σ键强于Cr。需要谨慎对待这类论据,除非差距很大,因为CO键强度不仅受到反馈π键的影响,还受到σ键的影响,这是由于σ给予轨道多少总是CO反键轨道的缘故。 为了得到上述讨论结果,需要大量的工作量。因此,人们尝试从有限的数据和简单的概念出发,创造一些计算力常数的简便方法。其中最广泛应用的方法是Cotton-Kraihanzel(CK)方法,也有其他作者介绍过类似的近似方法。CK方法中最重要的近似方法是仅从CO的伸缩频率计算CO的力常数。在简单的金属羰基合物中,CO的伸缩频率比其他振动频率高得多(>1850厘米-1),许多羰基衍生物也是如此。这种近似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得到的力常数不是“绝对的”,但在一系列相似分子中,它们对绝对值的偏差大致是一个固定的常数。因此,得到的力常数相对值以及相似分子间力常数的差值是相对可靠的。 除了CK方法,还有其他一些假设,根据振动光谱的精细分析结果,这些假设的正确性是可以验证的。为了简化方程式并方便应用,还采用了两个进一步的近似处理。(1)使用实际的基频而忽略了这些振动并不是真正简谐的事实。(2)假设顺式和反式CO基之间的相互作用常数通过简单的方式相关联。这种假设是基于CO基之间的偶合完全归因于同金属d轨道作用的电子效应。第一个假设不够真实,非简谐振动的影响约为20-30厘米-1,但与不同模式振动对谱带的影响(典型的≤100厘米-1)相比,两者是可以区分的。对于偶合的原因,大部分可以归因于电子效应,但毫无疑问,部分应该来自不同CO基的振动偶极间的直接静电作用。 尽管如此,例如CK近似方法的简化处理(不仅限于CK法)可用于验证相关数据,并提供比直接使用实验频率更好的手段,因为它不需要对分子中两个或更多CO基伸缩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进行任何经验性修正。 在CK方法中,有一个特殊的概念,即同一金属原子上的两个CO基伸缩的偶合常数是正的。从定性角度看,这是有实验依据的,并且广泛应用于M(CO)n光谱的解释。从物理学角度来说,这意味着CO同相伸缩模式比异相伸缩模式具有更高的频率。换句话说,一个伸缩的CO基会使另一个CO基在同一时间内难以伸缩。即使在CK近似方法中只考虑反馈键的影响或偶极相互作用时,这种规则已经被预测到,因此在所有因素起作用时,这种规则更容易预测和理解。 查看更多
来自话题:
过渡元素的性质特点与晶体场理论? 过渡元素的原子电子层结构具有特殊的特点,它们的最外层电子层都是未充满的d轨道,而最外层也只有1~2个电子。过渡元素位于周期表的d区。 过渡金属元素位于四、五、六周期的中部。第四周期的过渡元素被称为第一系列,本文将重点讨论第一系列过渡元素的性质和用途。涉及的理论包括晶体场理论、氧化还原和一般化学运算。至于锆、铪、铌和钽的性质将作为一般要求。 过渡元素的性质特点 (1)原子电子层结构的特点: 过渡元素的原子电子层结构的共同特点是价电子填充在次外层的d轨道上,其价电子层的构型通式为(n-1)d(1~9)ns(1~2),因此它们也被称为d区元素。 (2)氧化态的表现: 过渡元素由于最外层s轨道和次外层d轨道均未充满且能量相近,除最外层s电子外,次外层d电子也可部分或全部参与成键。因此,过渡元素通常具有多种氧化态,从+2逐渐增加到与族数相应的最高氧化态(ⅧB族除外)。 (3)原子半径的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各周期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但变化较缓慢。这是因为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填充在d轨道上的电子未达到饱和,屏蔽效应较小,而核电荷逐渐增加,对外层电子云的吸引力增大,因此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直到铜族前后,d轨道填满,屏蔽效应增强,原子半径再次增大。同族元素自上而下,由于镧系收缩的影响,第五、六周期上下两元素的半径相近。 (4)主要的物理性质: 过渡元素大多数为金属,具有较高的硬度、熔点和沸点。这些性质与它们较小的原子半径、次外层d电子参与成键以及金属键强度较大有关。过渡金属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机械加工性,是电和热的良好导体。此外,许多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具有顺磁性,这与它们具有未成对的d电子有关。 晶体场理论 晶体场理论主要研究过渡金属配合物中心离子的d轨道在配位场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配合物性质之间的关系。其要点如下: 在形成配合物时,中心离子原有能量相同的五个简并d轨道在配位场的影响下发生分裂,有的能量升高,有的能量降低。这种分裂与配位体的空间构型有关。例如,在八面体中,原有的轨道分裂成能量较高的dr(或eg)轨道和能量较低的d(或t2g)轨道。而在正四面体中,发生与八面体场相反的分裂。 d轨道分裂后的能量差可以用分裂能△表示。八面体场中,通常规定分裂成dv和dε轨道的能量差为△=10Dq,而在四面体场中,d轨道能量分裂仅为八面体场的4/9。分裂能△的大小与配位体的种类、中心离子的电荷数以及中心离子所属的过渡系等因素有关。 根据d轨道分裂后的相对能量,可以计算过渡金属离子d轨道的总能量。一般来说,分裂后轨道的总能量往往低于分裂前轨道的总能量,这种总能量的降低称为晶体场稳定化能。晶体场稳定化能越大,配合物越稳定。 晶体场理论考虑了配位体对中心离子的影响,解释了配合物性质时遇到的困难。它指出配位体对中心离子d轨道的影响,不仅影响电子云的分布,也影响d轨道能量的变化。这种变化与配合物的性质(如稳定性、颜色、磁性等)密切相关,较好地解释了一些价键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 查看更多
来自话题:
天平的正确性有哪些影响因素? 天平的正确性是指横梁两臂的长度要求相等的精确程度,以及三个刀刃的等距、平行的精确程度。如果两臂长度相差超出了该类天平规定的偏差范围,这架天平的正确性就不符合要求。天平的正确性也叫不等臂性。由不等臂性而引起衡量结果的误差,是系统误差。这项误差有时会很大,甚至能达到分度值的几十倍或更大。在精密衡量法中,一般可以用交换法或代替法来消除衡量结果中的这一项误差。 影响天平正确性第二个因素是,两边承重刀刃距支点刀刃的距离是否相等,以及和支点刀刃是否在一个平面上,而且三个刀刃是否相互平行。如三个刀刃不平行或不在一个平面上或不等距,则天平的正确性就很差了。 测定天平的正确性,应该用两个经过检定而相等重的全载砝码,放在两边秤盘上,开启天平记好平衡位置。再将两个全载砝码调换一下位置,看指针摇动停下后是否仍然停在原来的位置上。如果指针位置相差明显,则这架天平的正确性就低了。如果相差不明显或不差,则正确性很好或很高。国家标准规定:普通分析天平新出厂的偏差不应大于3分度,经使用修复后不应大于6~9分度。但应注意,所用两只砝码的重量是否相等,这是基本条件。 天平正确性的调整,就不是一般化验分析者所能进行的工作,而且在天平出厂时都经调整好了的,我们不要轻易地去调整天平的刀刃。只要求会检查,如果发现正确性太低,就要请专门机构来进行鉴定和调整。 查看更多
来自话题:
为什么氩在日常生活中如此重要? 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氩(Ar),但它在空气中的含量仅次于氮与氧。近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可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连氩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自不用说,在大气中所占的比重比氦和氖高得多。 其实氩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是我们很少意识到它的存在。 最近越来越多的家庭换上了LED灯,但还在使用荧光灯和白炽灯的人也不在少数。荧光灯里灌的大多是氩气。很多白炽灯也会用到它。 往荧光灯里灌氩气,是因为它容易放电。而把氩气灌进白炽灯,可以延长因高温发光的灯丝的使用寿命。氩气在两种灯里的用途不同,但是人们利用的性质是一样的:无论是放电,还是处于高温状态,稀有气体都不发生化学反应。 空气中的氩气比较多,通过化学反应容易提取,成本较低,所以它的应用范围也很广。如果它跟氦气一样,只能从天然气中提取,那人们肯定不敢随随便便地用氩气。 当医生的也非常熟悉氩,因为它是花粉过敏症患者的福音。一旦患上花粉过敏症,鼻腔黏膜就会产生过敏反应,引起流涕、鼻塞等症状。虽然我们不能改变患者的过敏体质,但可以烧灼阻断鼻黏膜,这样就不至于成天流鼻涕了。 以前医生只能用激光治疗患者的鼻腔,但是激光会被水吸收,所以在患者流鼻涕的时候很难操作。但现在我们有了新的办法,把氩变成特殊的等离子体,喷在鼻黏膜上,如此一来就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这也是利用了惰性气体几乎不会发生化学反应的特质。 等离子体就是被电离的气体,是由电子和阳离子组成的物质集合,既不是液体,也不是气体或固体,常被视为物质的第四态。其实只要给足了能量,任何元素都能变成等离子体,但某些元素的等离子体会和黏膜上的种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对人体有毒的化合物。使用稀有气体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直接擦在患处也不碍事。氩是成本最低的稀有气体,所以医生才会用它治疗花粉过敏症。 查看更多
来自话题:
这世界上是否有一个杀人湖? 东起青海省的布伦谷,西至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南部的昆仓山支脉,有一条长约100千米,宽约30千米的大谷地,历来被人们称为“魔鬼谷”。这个谷地一遇天气骤变,便会成为阴暗恐怖的“地狱”:平地生风,电闪雷鸣,尤其是滚滚炸雷,震得山摇地动,成片的树木被烧得身焦枝残。偶尔有误入其中者,往往因遭雷击而绝少生还。几百年来,这里被附近以游牧为生的牧民视为禁地。 据最新勘察证实,这一谷地地层中,除有大面积三叠纪火山喷发的强磁性玄武岩体外,还伴有一百多个铁矿脉及石英闪光岩体。经伽玛法测试,这里的磁场相当强。地下岩体和铁矿带所产生的强大磁场的电磁效应,引来了雷电云层中的电荷,因而产生了空气放电,形成了炸雷。雷电一旦遇上地面突出物体,就会产生尖端放电现象,因而牧场上的人和畜群就成了雷电麦击的目标。而这一谷地的牧草之所以生长茂盛,正是由于雷电所产生的高温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生成了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遇水形成硝酸,随雨水落下后,与土壤中的岩石作用形成能溶于水、易于植物吸收利用的硝酸盐。牧草由于吸收了生长所需要的氮元素而变得枝叶茂盛。 也许你们知道世界上有许多“死谷”,人们一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可你们是否知道,这世界上还有一个杀人湖呢? 在1984年的一天清晨,在非洲足球强国喀麦隆的莫农湖畔,人们发现了30多具尸体,他们的鼻和口中,都有许多血迹,身上还有轻度的灼伤。 是谁杀害了他们呢? 警方在调查后得知,前一天晚上,莫农湖曾发出了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他们去请教科学家,科学家在研究分析了莫农湖之后,说这个湖泊是造成30多人死亡的罪魁祸首。 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莫农湖坐落在火山附近,由于火山喷发,湖底充满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地壳运动导致了湖底出现了滑坡,水对二氧化碳的压力变小,于是大量的二氧化碳从水中“跑”了出来,这时,正好有30多人呆在湖边,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使他们在瞬间之内室息死亡。 那天早上雾很大,二氧化碳遇水形成碳酸,因而,死者身上有轻度的灼伤。法医解剖尸体后证实了科学家的判断。 查看更多
来自话题:
如何检测草酸酯中的草酰胺? 草酸酯和脲及硫代巴比土酸的混合物,在加热至120°的条件下,会形成红色水溶液和醇溶液,并产生特征性的草酰胺产物。因此,这些酯类和脲在低于脲分解温度的反应中,必然会生成草酰胺。其中最敏感的反应是形成草酰胺和某些氨基甲酸烷基酯的反应。 本试验是从酯类的醚溶液中进行的,是一种特效的试验方法,可以在存在其他二羧酸酯类的情况下检测草酸酯类,但草酸一酰肼和二酰肼不能存在。 操作步骤:取少量酯或其酒精或醚溶液一滴,与数毫克脲和数厘克硫代巴比土酸混合。将混合物加热至120°,出现红色产物即为正反应。 鉴定限度: 2.5微克 草酸环己酯 3.5微克 草酸二苯酯 5微克 草氨酸正丁酯 2.5微克 草酸二甲酯 另外,通过热氨解形成草酰胺的方法也可以检测草酸的酰肼类。将样品和脲一起加热至135~140°,即可发生变化。脲会形成缩二脲并释放氨,而氨会导致氨解生成草酰胺。通过草酰胺和硫代巴比土酸的反应形成红色化合物进行检测。需要注意的是,温度不能超过135~140°,否则脲衍生的氨会使红色产物缓慢分解。 值得注意的是,氨解作用和利用湿法蒸发氨水形成草酸铵的方法都不适用,所以和脲熔融的方法成为热氨解作用的替代方案。 操作步骤:取少量试液或其固体与数厘克脲和硫代巴比土酸混合。将试管放入预热至110°的浴中,将温度升至130~140°。如果出现红色,则为正反应。 鉴定限度:5微克 草酸二酰肼 需要注意的是,和脲加热形成草酰胺的反应也适用于其酯类和烷基化的草酰胺。 查看更多
来自话题:
指示剂的浓度、温度和有机溶剂对其变色域的影响? 指示剂的浓度会影响其离解度和变色域。对于单色指示剂来说,浓度的影响更为明显。酚酞是一种单色指示剂,其浓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得到: [H+] = K Ind [酸色式]/[碱色式]; P H = pK Ind - log [酸色式]/[碱色式] 在变色域的pH范围内,酚酞的颜色深浅与[H+]成反比,即pH值越大,颜色越深。此外,酚酞的浓度也会影响其颜色的深浅,浓度越大,颜色越深。因此,在使用单色指示剂时,需要严格控制其浓度和用量。 温度也会影响指示剂的离解度、变色域和滴定指数。对于酸的影响不大,而对碱的影响较为显著。例如,溴酚蓝的变色域在25℃-100℃时基本保持在3.0-4.6之间,而甲基橙的变色域在25℃时为3.1-4.4,在100℃时为2.5-3.7。这是因为甲基橙是一种指示剂碳,升高温度有利于其水解。 有机溶剂的存在也会改变指示剂的离解平衡,从而影响其变色域。酸性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会向pH值较大的方向移动,而碱性指示剂则会向pH值较小的方向移动。 酸碱指示剂有很多种,它们具有不同的变色域,这为我们选择合适的指示剂提供了便利。下表是一些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查看更多
已连续签到天,累积获取个能量值
  • 第1天
  • 第2天
  • 第3天
  • 第4天
  • 第5天
  • 第6天
  • 第7天
 
这是一条消息提示
 
提醒
您好,您当前被封禁天,这天内您将不能登陆盖德问答,离解封时间还有
我已了解
提醒
提问需要5个能量值,您当前能量值为,请完成任务提升能量值
去查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