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化的粗苯罐、焦油储存区防火堤的高度是用那个规范?.请帮忙看下吧? 《焦化安全规程》gb12710-917.3.4 甲、乙、丙类液体的地上、半地下贮槽或贮槽组,应设置非燃烧材料的防火堤,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防火堤内贮槽的布置不宜超过两行,但单槽容量不大于1000m^3且闪点高于120℃的液体贮槽,可不超过四行; b. 防火堤内有效容量不应小于最大槽的容量,但对于浮顶槽,可不小于最大贮槽容量的一半; c. 防火堤内侧基脚线至立式贮槽外壁的距离,不应小于槽壁高的一半。卧式贮槽至防火堤内侧基脚线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m; d. 防火堤的高度宜为1--1.6m,其实际高度应比按有效容积计算的高度高0.2m; e. 沸溢性液体地上、半地下贮槽,每个贮槽应设一个防火堤或防火隔堤; f. 含油污水排水管出防火堤处应有水封设施,雨水排水管应设阀门等封闭装置。 7.3.5 闪点高于120℃的液体贮槽,桶装乙、丙类液体的堆场,甲类液体半露天堆场,均可不设防火堤,但应有防止液体流散的设施。 7.3.6 贮槽组内,甲类与乙、丙类液体贮槽之间应设分隔堤,其高度不得低于0.5m,且比防火堤低0.3m。 7.3.7 酸、碱和甲、乙、丙类液体高位贮槽,应设满流槽或液位控制装置。 7.3.8 甲、乙类液体贮槽的注入管,应有消除静电的措施。 7.3.9 甲、乙、丙类液体贮槽宜布置在地势较低的地方;若布置在地势较高的地带,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查看更多
丁轶-中国化学家-盖德化工网盖德问答化工知识? 目录 简介 经历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姓 名 丁 轶 性 别: 男 出生日期: 1975.4 籍贯:江苏常熟职 称: 教授(博导) 学习经历:199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学士200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硕士 (导师钱逸泰院士)2005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博士后 经历编辑本段回目录 研究经历: 多年从事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性质及应用研究;开创了新型纳米多孔金属材料的研究方向.在《科学》,《德国应用化学》,《美国化学会志》,《先进材料》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篇,并有国际专利2项,美国专利1项.研究成果多次被权威期刊,网站,如《自然材料》,《美国材料学会新闻》,《美国化学会》,《德国化学会》撰文介绍.所有论文均被sci收录,其中影响因子在6以上的有8篇,3-6的有6篇,共被引用600多次.曾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约翰霍普金斯大学abel wolman奖学金,iet科技奖学金,中国科学院伟华科技奖学金等.有关新型燃料电池催化剂的研究获2005年美国能源部氢能源奖。2005年10月被聘为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特聘岗位为"物理化学".入选入选教育部2006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多次被邀请去世界一流研究机构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通用汽车公司等访问.研究领域和兴趣 材料物理与化学,多孔材料,金属纳米材料,电化学催化,化学合成及修饰,燃料电池,生物传感器主要论著 1. xu cx, su jx, xu xh, liu pp, zhao hj, tian f, ding y* low temperature co oxidation over unsupported nanoporous gol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29 (1): 42-43 jan 10 20072. ding y, mathur a, chen mw, erlebacher j* epitaxial casting of nanotubular mesoporous platinum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44 (26): 4002-4006 jun 27 2005 (rated as a vip paper) 3. ding y, kim yj, erlebacher j* nanoporous gold leaf: "ancient technology"/advanced material" advanced materials 16 (21): 1897-1900 nov 4 2004 (highlighted by nature materials 【2005, 4, 16】 and mrs bulletin 【2005, 30, 149】) 4. ding y, chen mw, erlebacher j* metallic mesoporous nanocomposites for electrocataly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26 (22): 6876-6877 jun 9 2004 5. ding y, erlebacher j* nanoporous metals with controlled multimodal pore size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25 (26): 7772-7773 jul 2 2003 (highlighted by nature materials 【2003, 2, 504】 and acs as heart cut 【aug 18 2003】) 科研项目1 泰山学者"物理化学"岗位建设项目 2006-2010200万.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6-200710万.3 国家863计划 2007-2009100万.4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7-200950万.5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计划2007-20096万.所获专利1、erlebacher j, ding y "method of forming nanoporous membranes" us patent, 6,805,972, oct 19, 2004 美国专利2、erlebacher j, ding y "method of forming nanoporous membranes" worldwide patent, wo 2004/020064, november 3, 2004. 国际专利3、erlebacher j, ding y "method of plating metals leafs and metal membranes" worldwide patent, wo 2004/021481, november 3, 2004. 国际专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