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利用Virial equation估算等量吸附熱(Isosteric heat of adsorption, Qst)?文献的第5页说了,m and n were gradually increased until the contribution of extra added a and b coefficients was deemed to be 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 towards the overall fit, and the average value ... 非常感謝你的回應!這應該是在看過文獻知道結果之後的推理。我在看完這篇以及其他有在算的文獻之後也只能推估是這樣。文獻中第S5頁中間那段文字有看過,但還是沒有個確切的標準來判斷。像是類似??"??當a i 的數值小於某個數量級之後且R^2大於0.9999(因為...等的理由),便不再增加a參數組的個數。??"??這樣比較確切的標準來幫助判定。例如我用a0~a5、b0~b2或是a0~a6、b0~b3都可以將那兩條曲線同時擬合的很好!這時如果沒有文獻上的結果,就光那段文字,便不太好判斷要採用a0~a5、b0~b2還是a0~a6、b0~b3。如果就a0絕對值大小而言,我就會採用a0~a5、b0~b2。因為這樣零覆蓋率的等量吸附熱比較大。看起來也挺規律的。不過這些都是我看到文獻結果之後所做出的判斷。並非我一開始就知道要這樣判斷。其他有以此方式計算等量吸附熱的文獻也都沒有說明得很清楚。大多都是像本篇第S5頁中段那樣的描述。想藉由觀察他們所報導的參數數值結果來找出判斷規則,也找不太出他們怎麼決定的。R^2的標準也不一(也有0.997 0.996的)。有些甚至只有圖,沒有報導參數數值。只發覺有些數據點較為齊全緊密的文獻在ai (bi)小於10^-2或10^-3便不再增加參數個數(R^2 也不一定是0.9999)。但確切原因是什麼就不太清楚,雖然看過公式就知道參數數值一但小到一個程度之後,對於Q的影響不大。另外關於異號與同號的部分,也有些文獻(IF頗高)所報導的結果並沒有這麼規律。因此我也不能百分百確可將這個規則套用到所有的案例當中。而且一定要這麼規律嗎?同異號的變化情況應該會受到數據樣貌的影響吧?因此當一個新手手上只握有數據和像第S5頁的描述,他就不太能做好這部分的數據處理與計算,對不?這次不把文獻中的圖、文字、數據放上來,是想知道有沒有人再沒看過該文獻就能回答這個問題!因為表示這個人對於這方面有過經驗或是熟稔此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