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迹”—— 需要还是不需要? “碳足迹”—— 需要还是不需要 什么是“碳足迹”?“碳足迹”来源于一个英语单词“Carbon Footprint”。维基百科关于这个词的解释是:A carbon footprint is the total amount of CO2 and other greenhouse gases emitted over the full life cycle of a product or service. 打个比方,一个人开着车子在马路上转一圈就留下了一个碳足迹。总的来说“碳足迹”就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 由于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关注 焦点 在时刻变化,每年都有许多新词汇冒出来,例如千年虫、克隆、蓝牙、卡路里、SARS等等。其中有的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人们口中离不开的词;而有的则在给人们带来一阵精神上的恐慌之后又悄然消逝。在“[wiki]环境[/wiki]保护”和“全球变暖”被越来越多地提上日程之时,“碳足迹”作为其衍生出来的一个新兴词汇,在我们普通人的心中又有如何反响呢? 凡是研究事情都得从源头找起,“Carbon Footprint”这个词首先于英国流行。我们就先看看英国人对这个词的反应吧。作为英国乃至世界的主流媒体,BBC对任何事情都不会放过。在BBC的网站搜索一下,可以找出不少关于碳足迹的报道。但是同样可以发现,报道量较之以前减少了:今年8月份有超过20篇报道,到九月份只有不到10篇;而发生在这个星期的只有一篇Carbon Footprint Challenge Issued。这篇文章讲的是英国一个小镇上的人被邀请到镇政府旁的一间咖啡厅来计算自己的碳足迹。作为英国两家最大的报纸,《卫报》和《独立报》对碳足迹也有相关报道。《卫报》在这个星期中有7篇相关报道,其中三篇报道(Whale watching,Other great road trips,Ask Leo)都是用一些数据和实例来讲如何计算某些事件的的碳足迹。如Whale watching是关于汽车行驶的;而Ask Leo是关于计算伊拉克战争中的碳足迹,而《独立报》在这个星期中有5篇报道提到了碳足迹这个词。其中有三篇来自**版和商业版,而对其进行真正报道的则一篇都没有。 《每日电讯报》也有类似的情况,总共4篇报道中只有一篇Desperate need for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是真正和环境有关,但“碳足迹”这个词只是在文章中略有提及。 让我们看看美国的情况。我们在CNN上搜索之后发现,从9月份开始CNN上就找不到任何关于Carbon Footprint的文章了。而同一时期的《纽约时报》上有4篇报道。其中一篇Al Gore’s Fashion Forecast,说的是纽约举行了一场以碳足迹为主题的时装展以宣传环保。其他三篇有关“碳足迹”的文章也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过场词使用。而《巴尔的摩太阳报》在这个星期中只有一篇提到了“碳足迹”这个词。这篇名为Natural is no longer **的报道中提到人们在当地参加一个自然食品展览会,里面对于食用自然食品可以减少碳足迹也只是一笔带过,没有细写。《洛杉矶时报》也有一篇文章提到了碳足迹,是在介绍某种电动自行车时出现的。 本周,中国媒体与环境较有关的报道是关于无车日和熄灯日的,分别来自人民网和新华网。在关于无车日的报道中有一篇名为“沪有车白领每年碳排放逾10吨 算算你的碳排放量”的文章。由于碳排量和碳足迹的意思相近,我们暂时归为一类作为分析,但其实还有些微区别的。而在有关熄灯日的报道中都有提到熄灯是种减排行为应该提倡,但对减排多少却没有相关的报道。 综上所述,我们为了找出“碳足迹”这个词在人们心中的反响,特地选取了《卫报》,《独立报》,《纽约时报》,和新华网等媒体来进行研究,发现以下一些情况:第一,“碳足迹”这个词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量在各个地区的环境新闻中都很少,即使谈及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文章中都很难找到;反而在少数商业版和**版中被提到。第二,以“碳足迹”为主题的文章也很少,这些文章可以总结为大致几类——碳足迹的计算,灯泡的节能,交通旅行时的碳足迹,以及 食品包装 上所印的碳足迹。而有关食品包装上所印的碳足迹的新闻在这个星期中的新闻中很少出现。第三,只有英国本地对这个词的报道相对较多,而美国,亚洲以及欧洲其他国家与之相关的报道却少之又少。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在本星期初发表的文章,当9月30日我们重新去网上搜索的时候,发现其已经被删除了。 通常新词汇的出现都是依靠媒体宣传来扩大知名度,之后随着媒体报道的逐渐减少以及公众对其逐渐熟悉,它们头上的光环也慢慢黯淡了。媒体的报道量确实对新兴词汇的影响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千年虫”出现的时候,绝大部分媒体都在畅谈千年虫有可能对社会造成的损害,但是却很少有报道谈到每年因被病毒破坏的电脑所造成的损失,要远远多于千年虫可能会造成的损失。在一篇篇关于怎样计算卡路里的报道不断的被媒体对大肆渲染的时候,记者不多写一些关于健康运动的报道,却去教读者如何去精挑细选一个苹果或一块面包好使她们避免变胖。而对于“碳足迹”这个词,也是同样的道理。就如9月16日的一篇来自《卫报》的报道Chocolate bars and toilet ** to get carbon footprint label中说,有环保组织就好像受了惊吓似的要求一些企业在产品上印上“碳足迹”,以致现在英国不少可乐上,灯泡上,矿泉水瓶子,厕纸上,甚至薯片包装上都有了“碳足迹”,真的让人看后哭笑不得。 其实,纵览全球报道,在“碳足迹”这个词的出现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浪潮。环保新闻大多还是关于全球变暖、森林砍伐、海平面上升、物种减少等一些大家所熟悉的事件上。这说明大多数记者对于环保报道的侧重点还是比较实际,比较符合人们生活的。他们并没有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对一些新兴词汇大做文章,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报道比较重要和实际的环境问题上。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大多数读者并不容易被不少频繁发明的新词汇所吸引,他们更多要求的是政府多关闭一些污染工厂,多节约一些能源;而并非将时间花费在计算自己喝一瓶可乐能污染多少世界。查看更多1个回答 . 2人已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