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豹cat
影响力0.00
经验值0.00
粉丝8
设备维修
多西环素的名字? 多 四环素 一水合物在欧洲药典中有两个名字,请问他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现在使用哪个名字呢 DOXYCYCLINE MONOHYDRATE Doxycyclinum monohydricum查看更多 6个回答 . 16人已关注
求助卡格列净原料药的比旋度的信息? 如题,想在质量研究中加入 卡格列净 的比旋度的信息,有人能告我卡格列净的比旋度是多少,参考值来自哪里?谢谢谢谢~!查看更多 3个回答 . 5人已关注
治疗高血压复方片剂片重咨询? 请教朋友,我现在有一个治疗高血压复方片剂,片重现在已经500mg,溶出仍然不合格,拟增加片重至600mg左右,不知道是否会影响患者顺应性,治疗高血压药有没有片重的限制,目前上市的最大片重是多少啊?查看更多 2个回答 . 18人已关注
国内非专利药名规范有没有? 比如药物:ponatinib 国内有没有统一规范的 中文名称 ,在哪里检索?查看更多 1个回答 . 12人已关注
关于f%T>MIC的问题? 静脉注射给药,用公式计算f%T>MIC=ln(Dose*F/MIC/V)*v/CL/t*100% 跟WinNonlin计算出来的不同,为什么呢? 查看更多 2个回答 . 11人已关注
请问 满药属于中药范畴吗? 也许问题low。。求确定答案查看更多 4个回答 . 16人已关注
DSC测定片剂晶型? 现在用DSC测定片剂的主药晶型是否与原研一致,图谱不知道怎么处理,请教各位大侠,需要怎么处理比较啊?我的主药含量只有12%,辅料峰较大,且基线不平,忘大家给予建议。 1.png查看更多 18个回答 . 19人已关注
武汉药物合成实验室出租(500平)? 武汉药物合成实验室出租(100~500平) 有通风处10个,落地 通风橱 12个 价格面议 低点武汉:江夏区 电话:15727060112查看更多 3个回答 . 17人已关注
评审中心数据:已有批准文号与在审品种信息的疑问? 最近查询了一个药物 达比加群酯 在评审中心数据查询-已有批准文号与在审品种 查到的结果如下: 适应症 主要化合物 已批注射 已批非注射 在审注射 在审非注射 合计 循环系统疾病药物 甲磺酸达比加群酯 2 2 在SFDA批准数据查询里面 查到的结果如下: "进口药品" 关键字 " 达比加群 " 的内容列表 , 共有 8 条记录 1.达比加群酯胶囊 (国药准字J20130065 Boehringer Ingelheim International GmbH 86978299000516) 2.达比加群酯胶囊 (国药准字J20130064 Boehringer Ingelheim International GmbH 86978299000509) 3.达比加群酯胶囊 (H20130282 Boehringer Ingelheim International GmbH 86978299000486) 4.达比加群酯胶囊 (H20130290 Boehringer Ingelheim International GmbH 86978299000493) 5.达比加群酯胶囊 (H20130163 Boehringer Ingelheim International GmbH. 86978299000462) 6.达比加群酯胶囊 (H20130165 Boehringer Ingelheim International GmbH. 86978299000431) 7.达比加群酯胶囊 (H20130164 Boehringer Ingelheim International GmbH. 86978299000455) 8.达比加群酯胶囊 (H20130166 Boehringer Ingelheim International GmbH. 86978299000448) 疑问:评审中心查到已批个数为0,SFDA查到的数据是 已批个数是8 为什么数据不一致呢? 请高手指教。。。查看更多 12个回答 . 18人已关注
TLC板子这样跑的行不行,请高手给解惑!? 大家好,我想请问下这两张板子中的样品跑的合适不。 板子是用来做鉴别用的。 问题1.前沿两个点,这样跑的合适吗?最右边的点为样品点,扩散的很大,担心有问题。 问题2.板子右下角2个点,左边的对照没问题,但是样品里相应位置却颜色淡到几乎无斑点,这样的图用作鉴别是不是很牵强啊。 请各位帮忙参详下。谢谢了。 求助-TLC板子.jpg 求助-TLC板子2.jpg查看更多 3个回答 . 15人已关注
【大家讨论】取消GAP认证意味着什么? 2月15日,国家食药总局官网发布消息称:2016年2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13项国务院部门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国发〔2016〕10号),规定取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 这则简短得仅有几十个汉字的讯息,却在医药行业掀起轩然大波,相关媒体也有跟进。还有业内人士将其与药品相关的其它几个规范的命运进行“联想”:下一步,其它几个规范的认证检查会不会取消?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取消GAP认证到底意味着什么? 会有什么连锁反应会发生? 已有GAP认证的基地将如何发展? 药企又该如何布局? 望大家多多讨论,集思广益!查看更多 2个回答 . 19人已关注
未提供原研参比品合法来源什么意思? 未提供原研 参比品合法来源信息,证明性文件?什么意思啊?不懂啊 查看更多 1个回答 . 15人已关注
二氧化硅软胶囊原研厂家? 有没有大神知道 二氧化硅 软胶囊的原研厂家,急求!!!!!!不胜感激!!!!!!!!!!!查看更多 2个回答 . 15人已关注
谁有药品全球的销售数据,请联系我? 谁有药品全球详细的销售数据,可以联系我,我的qq号为353745750。查看更多 3个回答 . 3人已关注
关于药品质量一致性评价的看法? 关于药品质量一致性评价的个人看法 国家对于药品开展质量一致性评价的工作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那我想问一个问题,A公司完成了T药物的质量一致性评价的工作(前提参比制剂用的是原研药物),并且通过了国家局的审核。那B公司也要开展T药物的质量一致性评价的工作,参比制剂是否可以用A公司生产的T药物。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可以用A公司生产的T药物做质量一致性评价,那么对于A公司来说岂不是就很不公平,不是吗!!那么还会有公司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吗? 这是我对药品一致性评价的问题 ,可能很不专业 ,但希望能够得到解答、、、谢谢~!@~!查看更多 15个回答 . 18人已关注
原料药合成问题? 在 原料药 合成中,前面两步反应使用了石油醚进行后处理(后面还有两步反应), 这对终产物会不会有影响,对最终的报批会不会产生影响,或者石油醚是否必须 更换为正己烷、 正庚烷 。按照产物的残留溶剂 测试 结果看正己烷和正庚烷的残留 量都符合要求。交流一下查看更多 19个回答 . 20人已关注
有关原料药质量的问题? 有一问题想咨询一下, 我现在做着一个 原料药 ,标准只有英国药典收载。目前做的成品溶解度不符合英国药典“在 甲醇 和 乙醇 中溶解”的规定,充其量也就能在甲醇和乙醇中微溶。可不可以把质量标准修改一下,改成微溶,这样能行吗?我怎么觉得不太行呢,毕竟是英国药典呀,能随便改吗?大家觉得呢?急急急!谢谢查看更多 8个回答 . 12人已关注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测定铜离子? 根据国标,用 二乙基二硫代氨 基甲酸钠测定铜离子时,需要做标准曲线,即分别加入0.0、0.20、0.50、1.00、2.00、3.00、5.00、6.00ml 铜标准溶液 (我们的铜标准溶液是由 五水硫酸铜 配置的),再加入国标上的其他试剂,为什么最后按要求配出来的溶液会无色透明,没有颜色呢?也做不出标准曲线? 做标准曲线的时候,需要加入显色剂(甲酚红)吗? 查看更多 3个回答 . 14人已关注
超越韩春雨?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在南京大学问世(转载)? (原标题:超越韩春雨?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在南京大学问世) 仪宏、蒋威/BioArt微信公众号 【BioArt按】 9月15日,基因组学一流期刊《Genome Biology》(IF:11.313)在线发表了来自南京大学的一项关于新型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性成果。该文的通讯作者分别是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的周国华教授、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赵庆顺教授和朱敏生教授。同期,《Genome Biology》配发评论文章“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structure-guided endonucleases”。近几年来,基因编辑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特别是今年5月河北科大韩春雨在《Nature Biotechnology》报道的有关NgAgo的争议论文横空出世更是让很多国内普通老百姓都开始慢慢了解基因编辑了。今天BioArt不再讨论NgAgo的重复性问题,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南京大学近日发表的这一突破性成果。BioArt有幸邀请到基因编辑技术的实践者仪宏老师和蒋威博士特别撰写了一篇评论性文章,题为《源于天然,超越天然——南京大学周国华教授DNA编辑论文读后感》。 超越韩春雨?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在南京大学问世 超越韩春雨?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在南京大学问世 超越韩春雨?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在南京大学问世 2016年9月15日,《Genome Biology》报道了一种基于SGN的基因编辑新技术,以结构引导的内切酶(SGN,Structure-guided nuclease)实现体内外DNA任意序列的靶向和切割。论文一作为Shu Xu,论文通信作者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的周国华(Guohua Zhou)研究员、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的赵庆顺(Qingshun Zhao)教授和朱敏生(Minsheng Zhu)教授。做为基因编辑领域的从业者,读后很有感触,应BioArt主编之邀请,以半学术的方式、以随笔的形式写出,与各位分享,不严谨之处请大家各自消毒。 感触之一:构思巧妙,略有瑕疵,瑕不掩瑜。 论文中,作者巧妙地融合FEN1(Flap endonuclease-1,是一种可以特异性识别flap结构的核酸内切酶,参与DNA的复制,修复和重组过程;除此之外它还具有双链DNA特异的5‘-3’的核酸外切酶活性)和已经被成功用于ZFN和TALEN的DNA剪切结构域Fok I,结合标准化的linker(GS repeats),设计了一个chimeric protein,实现了可编程的基因编辑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短链ssDNA导向的基因组特定位置;编辑结果是产生大片段的deletion(可以大于2.6kb);可以在斑马鱼胚胎中成功编辑内源基因。这个构思,看得出包含ZNF以及TALEN的影子,其实这三者设计思路是一致的,其创新点在于靶向元件的选择十分巧妙,切割元件直接me too。令人惊喜的是,这种原创性工作出自我们中国科学家团队,略有遗憾的是,论文中体内靶点做的偏少,也没有以CRISPR或者TALEN为对照,导致尚不能够评估其相对低的编辑效率是来自位点特异性障碍还是来自技术本身(znf703基因编辑效率1/96≈1%;cyp26b1基因编辑效率是3/29≈10%、这个位点还真不低)。另外一点,如果SGN系统编辑结果是产生大片段的deletion,那么后期的同源重组做起来要相对困难(冒昧的揣测一下:FEN-1外切酶活性是否可以dead?貌似大片段的deletion应该是5'-3'的核酸外切酶活性引起的)。 感触之二:表述质朴谦逊,留下很大的优化空间。 通篇论文读下来,科学之外,还感觉到一种相对质朴的文风,措辞之间充盈着谦逊。这么讲,可能超出了学术范畴,所以称之为随笔,既然自己给自己开了这么一个后门,所以,干脆就谈出来,好在笔者与南京大学与作者没有关联,也就没有了套磁之嫌疑。例如,在基本术语上作者没有跟风:“SGN”而不是“ssDNA guided Nuclease”,“DNA editing”而不是“genome editing”,这些细节都能够体现出一种“独立性”。基因编辑技术的效率是极其重要的,目前看在这篇论文中,作者没有更多地报道相关的条件优化工作,例如效率瓶颈是存在于guide DNA与靶向区域的结合效率?还是存在于SGN的识别效率?整个生物学场景之中,目标区域的DNA melting究竟有多重要?是转录相关事件还是复制相关事件?(冒昧的揣测一下:是不是质粒编辑实验中采用可诱导启动子即可帮助判断?)当然,不应该要求一篇论文解决和回答这么多的科学或技术问题,但是可以预计,这个新工具可能还有较大优化空间,期待着他们更多的进一步报道。 感触之三:就是要挑战CRISPR,尽管它似乎难以逾越! 众所周知,今年5月2日《Nature Biotechnology》在线发表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博士“一鸣惊人”的论文,报告了一种NgAgo-gDNA基因编辑新工具,尽管因不可重复而使韩春雨“一波三折”地陷入学术诚信危机,但是,此文也算是高调地揭开了挑战CRISPR暗中竞赛的盖子。尽管CRISPR如日中天,甚至有“long live CRISPR”之类的戏言,但是,CRISPR并不完美,这种“不完美”不仅仅来自Off-target、PAM的限制性、难以实现单碱基精确编辑之类的技术瑕疵,更是来自人类对新技术的“天然贪婪”,来自根深蒂固的奥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远”,来自我们骨子里的征服欲。正如哈佛大学医学院遗传学教授George Church所言:新技术都是脆弱的,随时可能被取代;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Prashant Mali说的更直白“我们需要的不止这些”。所以,从技术使用者的角度看,CRISPR是大自然和几位先锋科学家送来的珍贵礼物,在欣然拥抱它的同时、当然也期待着更好的技术出现;从技术开发者的角度看,大红大紫般火热的CRISPR又是新的竞赛标杆,它令人嫉妒地、高傲地立在那里,挑逗和激发着人们超越它的冲动。 感触之四:源自天然、超越天然,从基因编辑技术演化史看“工程化”在技术工具开发中的重要性。 有人把基因编辑技术做了“断代工程”,给技术划代,很形象、也利于普及,但是有时候也比较困难。一般地,理论上可以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近乎任意位点切割并引发编辑的ZFN、TALEN以及CRISPR,它们在时间节点上依次出现、而且效率和便利性也越来越好,所以被称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1G、2G、3G)。笔者愿意把他们称之为大众基因编辑工具,因为对应着的还有一些小众工具,鉴于其自身的技术局限和缺陷,并没有被大家普遍接受。今天,先聊一聊大众工具,随后加一些小花边,再聊聊那些正在被淘汰和被遗忘的小众工具,补充这些小众工具的演化史,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技术发展脉络,或许从中获得另外的灵感和启发。 从大众工具看,“工程化”贯穿始终。现代中文语境中,一直有一种混淆科学与技术的“语义学”困境。科学与技术相关但不相同,有人形象地这样区分科学与技术:know what,know why是科学,know how是技术。基因编辑总体上是一种技术,其相关工具的开发,起步于科学发现,但是不止步于科学发现。例如,从现有公开文献看,CRISPR最重要的科学发现节点是2011年卡彭蒂艾(Emmanuelle Charpentier)对tracrRNA的生物学功能的阐明。但是,有时候,造物主很懒,他开辟了这个世界之随后可能置之不理了。所以,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礼物,有时候配不上我们征服的野心,因此,就人类目标而言,我们从来都不吝啬和迟疑于改进和再造。果然,随后的2012年,卡彭蒂艾就会同詹妮弗·刀娜(Jennifer A. Doudna)联合发表了划时代论文,把tracrRNA和guide RNA合二为一,做成了工程化的“chimeric single guide”,sgRNA由此诞生。而在CRISPR-Cas工程化、模块化方面贡献最大的,应该首推华人科学家张锋教授。除CRISPRi、 CRISPRa之外,早在2013年的综述中,张锋教授就展望了包括把Cas设计为光控模式在内的各类工程化方案。而就是在本月,又推出了两项以遥控sgRNA的方式对CRISPR实施即时控制的技术方案。哈佛和神户大学的团队先后发表了利用“工程化”措施将AID与dCas9做成chimeric protein实现了不依赖于同源重组的单碱基编辑。就在本月初,MIT的团队创建了光敏感的sgRNA技术;几乎与此同时,深圳的科学家团队报告了“化学控制”的sgRNA的控制技术。 让我们把视野再回望到ZFN和TALEN,更是工程化的杰出案例,直至今天讨论的SGN,其“动作模块”甚至“毫不动摇”地使用FokⅠ,所变换进化的是“GPS定位模块”。这堪称技术演化之中还留下了历史痕迹,好似“保守序列”一样,让人惊叹“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异曲同工之奇妙。 所以,基因编辑工具开发工程化的基本方程式是:GPS定位模块+执行模块。话分两头说。 先聊“执行模块”。FokⅠ屡战屡胜,但是,一定还有其它选择,毕竟,造物主应该是慷慨的,地球生命演化了四十亿年,留下的自然遗产极为丰富。 再聊聊GPS定位模块。这个模块工作效率及操作便利性如何,是基因编辑工具“好不好使”的关键。ZFN和TALEN的主要特点是:以蛋白质特定结构域来完成靶向定位,其主要缺陷是:定位模块体外准备麻烦,工作量大成本高;相比之下,CRISPR-Cas却方便的多,所以在总体竞争中胜出。但是CRISPR-Cas还是或多或少存在Off-target的弊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进一步强化定位精准性,已有报道以dcas9为定位器,融合上FokⅠ,实现正义链和反义链双向定位、并形成FokⅠ二聚体造成DNA双链断裂(DSB)、引发编辑。本次讨论的南京大学的这篇文章,再一次创新了GPS定位模块,首次采用FEN-1(flap endonuclease-1)来执行定位功能,将定位指令转化为方便人工编程的guide-ssDNA,做的很巧妙。 聊到这里,下一个创新近似于呼之欲出:尽管NgAgo似乎失败了,但是它工程化改造的前景呢?pAgo做为基因组“GPS定位模块”的可能性,怎能不令工具开发者怦然心动,就连我那个简陋的实验室,都已经于几个月前就开始努力了,万一大牛们漏掉了某些创意呢? 总之,GPS定位模块+执行模块=基因编辑工具,两个模块的重点是定位模块。设计灵感源自天然存在的自然遗产、但不止步于天然存在。自然界留给我们很多的提示和启发,例如:位点特异重组酶(site specific recombinase)如何?整合酶(integrases)如何?转座酶(transpotase)如何?其它未知的recombinase如何?这个领域的干法和湿法挖掘竞赛应该一直在进行。张锋曾说到:“通过对多种酶进行探索,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更强的基因组编辑工具箱。我们必须继续探索未知。” 最后的花边:从G0谈起,回顾一下“沦落”为小众的基因编辑工具。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利用 限制性内切酶 实现了质粒体外重组,标志着第一代基因工程的诞生。随后,基于同源重组的体内染色体水平的基因工程成为现实,但是由于重组率极低,必须使用抗生素抗性或营养缺陷等标记加以筛选,做不到无痕编辑。之后,尽管发展了反向筛选标记、cre位点预埋及抗性回收等技术措施,但是,还是繁琐和低效。业界对无标记的无痕基因编辑技术是十分期待的,无标记无痕的关键在于编辑效率,只要效率达到百分之一以上的数量级别,就有希望。这里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两个小众工具,作为“绿叶”来衬托一下广为人知的大众工具。 其一,G0代的重组工程(Recombineering)。上世纪90年代末,基于λ噬菌体的Red重组酶的重组工程(Recombineering)出现了,这个领域中,中国科学家于代冠(Daiguan Yu)跟随NIH的Donald L . Curt,做出了不少贡献,于代冠博士后来回到了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基于Red系统,哈佛大学George Church于2008年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改进版的MAGE,可以自动化地在数天内引发十亿计的突变;至2013年,Church又把基于ss-oligo的的重组工程从大肠杆菌扩展到 酿酒酵母 ,这个过程还与rad51/rad54相关,被Church发展成YOGE技术,之所以特别强调Church,是因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早期CRISPR的推进者之一,他采用Cas9编辑高等细胞基因组的论文,与张锋“同框”于2013年1月的Science。但是,重组工程最终没有能够再扩展到其它物种,特别是没有实现哺乳动物细胞的基因编辑。大肠杆菌的Red/ET系统,也是重组工程的重要实现工具,也是目前仍在普遍使用的分子生物学基本操作工具,这个系统源自中国科学家张友明在欧洲留学工作期间做出的开创性工作,张友明博士后来回到山东大学工作。总体上,基于寡核苷酸入侵的重组工程可扩展性不够好(局限于原核的细菌、真核最多跨到酿酒酵母),效率相对低下(在千分之一到百分之一之间),难以大幅度优化。 其二,G2.5代的Targetron。这个来自原核微生物防御机制的Targetron技术,笔者更愿意把它称之为2.5代技术,不是因为它的效率,而是因为它的GPS定位模块的工作方式,其方式是结合了“个别DNA位点的蛋白质识别”和“其它位点的RNA识别”,而且识别序列是可编辑的、可以“reprogrammable”的。这个编辑工具的大本营首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他们有对外开放的设计软件及一些技术服务,但是,它编辑复杂、使用困难、物种可扩展性不高,梭状芽孢杆菌是可以用的,中科院微生物所李寅组和上海的杨晟组都有相关工作。总之,仍然是一个小众工具。 SGN将会如何?是小众工具还是能够发展成大众工具呢?pAgo能不能进一步W为NgAgo“正名”?能不能正名之后再发展成大众工具呢?前提是solid、可重复,并且用户友好。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源于天然而超越天然,正道也!再次祝贺南京大学科学家在基因编辑领域的这项重大突破!查看更多 12个回答 . 2人已关注
安全阀动背压计算? 在《 安全阀 的设置和选用》HG/T20570.2-95第43页13.0.1提到“……,出口管道动背压(动背压按9.0.2所要求的计算)……”,但该标准中没有此条款不是这个内容,有谁清楚怎么回事吗?谢谢。查看更多 1个回答 . 19人已关注
简介
职业: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设备维修
学校:四川教育学院 - 化学系
地区:湖南省
个人简介:如果你想获得幸福和安宁,那就要越过层层的障壁,敲起真理的钟前进。查看更多
已连续签到天,累积获取个能量值
  • 第1天
  • 第2天
  • 第3天
  • 第4天
  • 第5天
  • 第6天
  • 第7天
 
这是一条消息提示
 
提醒
您好,您当前被封禁天,这天内您将不能登陆盖德问答,离解封时间还有
我已了解
提醒
提问需要5个能量值,您当前能量值为,请完成任务提升能量值
去查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