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你的我会宠
影响力0.00
经验值0.00
粉丝8
工艺专业主任
滴定液配制、标定、使用和储存? 滴定液配制、标定、使用和储存 1 目的: 制定滴定液的配制、标定、使用、储存等方法,规范滴定液的管理。 2 范围: 所有在容量分析中用于滴定被物质含量的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使用、储存 等。 3 职责: 滴定液配制人员对此制度的实施负责。 4 内容: 4.1 简述 4.1.1 滴定液系指在容量分析中用于滴定被测物质含量的标准溶液,具有准确的浓度。 4.1.2 滴定液的浓度以“mol/L ” 表示,其基本单元应根据药典规定。 4.1.3 滴定液的浓度值与其名义值之比,称为“F”值常用于容量分析中的计算。 4.1.4 本法适用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滴定液”的配制与标定。 4.2 仪器与用具 4.2.1 分析天平 其分度值应为0.1mg或小于0.1mg;毫克组砝码需经校正,并列有校正表备用。 4.2.2 滴定管 10 、25和50ml滴定管应经校正。 4.2.3 移液管 10 、15、20和25ml移液管应经校正。 4.2.4 量瓶 250ml 和1000ml量瓶应符合国家A级标准,或附有校正值。 4.3 试药与试液 4.3.1 均应按照中国药典附录“滴定液”项下的规定取用。 4.3.2 基准试剂应有专人负责保管与领用。 4.4 配制 滴定液的配制方法有间接配制法与直接配制法两种,应根据规定选用,并应遵循下列有关规定。 4.4.1 所用溶剂“水”系指纯化水,在未注明有其他要求时,应符合中国药典“纯化水”项下的规定。 4.4.2 采用间接配制法时,溶质与溶剂的取用量均应根据规定量进行称取或量取,并使制成后滴定液的浓度值应为其名义值的0.95~1.05;如在标定中发现其浓度值超出其名义值的0.95-1.05范围时,应加入适量的溶质或溶剂予以调整。当配制量大于1000ml时,其溶质与溶剂的取用量均应按比例增加。 4.4.3 采用直接配制法时,其溶质应采用“基准试剂”,并按规定条件干燥至恒重后称取,取用量应为精密称定,并置1000ml量瓶中,加溶剂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配制过程中应有核对人,并在记录中签名以示负责。 4.4.4 配制浓度等于或低于0.02mol/L的滴定液时,除另有规定外,应于临用前精密量取浓度等于或大于0.1mol/L的滴定液适量,加新沸过的冷水或规定的溶剂定量稀释制成。 4.4.5 配制成的滴定液必须澄清,必要时可滤过;并按药典中各该滴定液项下的[贮藏]条件贮存,经下述标定其浓度后方可使用。 4.5 标定 “标定”系指根据规定的方法,用基准物质或已标定的滴定液准确测定滴定液浓度(mol/L)的操作过程;应严格遵照药典中各该滴定液项下的方法进行标定,并应遵循下列有关规定。 4. 5.1 工作中所用分析天平及其砝码、滴定管、量瓶和移液管等,均应经过检定合格;其校正值与原标示值之比大于0.05%时,应在计算中采用校正值予以补偿。 4.5.2 标定工作宜在室温(10~30℃)下进行,并应在记录中注明标定时的室内温度。 4.5.3 所用基准物质应采用“基准试剂”,取用时应先用玛瑙研钵研细,并按规定条件干燥,置干燥器中放冷至室温后,精密称取,易引湿性的基准物质宜采用“减量法”进行称重。如系以另一已标定的滴定液作为标准溶液,通过“比较”进行标定,则该另一已标定的滴定液的取用应为精密量取(精确至0.01ml),用量除另有规定外应等于或大于20ml,其浓度亦应按药典规定准确标定。 4.5.4 根据滴定液的消耗量选用适宜容量、规格的滴定管;滴定管应洁净,玻璃活塞应密合、旋转自如,盛装滴定液前,应先用少量滴定液淋洗3次,盛装滴定液后,宜用小烧杯覆盖管口。 4.5.5 标定中,滴定液应从滴定管的起始刻度开始,按规定控制滴定速度;滴定液的消耗量,除另有特殊规定外,应大于20ml,读数应估计到0.01ml。 4.5.6 标定中的空白试验,系指在不加供试品或以等量溶剂替代供试液的情况下,按同法操作和滴定所得的结果。 4.5.7 标定工作应由初标者(一般为配制者)和复标者在相同条件下各作平行试验3份;各项原始数据经校正后,根据计算公式分别进行计算;3份平行试验结果的相对偏差,除另有规定外,不得大于0.1%;初标平均值和复标平均值的相对偏差也不得大于0.1%,标定结果按初、复标的平均值,取4位有效数字。 4.5.8 直接法配制的滴定液,其浓度应按配制时基准物质的取用量与量瓶的容量以及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最终取4位有效数字。 4.5.9 临用前按稀释法配制浓度等于或低于0.02mol/L的滴定液,除另有规定外,其浓度可按原滴定液(浓度等于或大于0.1mol/L)的标定浓度与取用量(加校正值),以及最终稀释成的容量(加校正值),计算而得。 4.6 贮藏与使用 4.6.1 滴定液在配制后应按药典规定的[贮藏]条件贮存,一般宜采用质量较好的具玻璃塞的玻瓶。 4.6.2 应在滴定液贮瓶外的醒目处贴上标签,内容包括:滴定液名称、浓度或校正因子、标定日期、标定温度、配制者、标定者、复标者。 4.6.3 滴定液经标定所得的浓度或其“F”值,除另有规定外,可在3个月内应用;过期应重新标定。当标定与使用时的室温相差未超过10℃时,除另有规定外,其浓度值可不加温度补正值;但当室温之差超过10℃,应加温度补正值,或按(4.5.7)的要求重新进行标定。 4.6.4 当滴定液用于测定原料药的含量时,为避免操作者个体对判断滴定终点的差异而引入的误差,必要时可由使用者按(4.5.7)的要求重新进行标定;其平均值与原标定值的相对偏差不得大于0.1%,并以使用者复标的结果为准。 4.6.5 取用滴定液时,一般应事先轻摇贮存有大量滴定液的容器,使与粘附于瓶壁的液滴混合均匀,而后分取略多于需用量的滴定液置于洁净干燥的具塞玻瓶中,用以直接转移至滴定管内,或用移液管量取,避免因多次取用而反复开启贮存滴定液的大容器;取出后的滴定液不得倒回原贮存容器中,以避免污染。 4.6.6 当滴定液出现浑浊或其他异常情况时,该滴定液应即弃去,不得再用。 4.7 附注 为便于分析工作中的计算,部分基层单位,对以水为溶剂、浓度为0.1mol/L的滴定液,常要求配制成F值恰为1.000的滴定液;即在前述标定后,根据下列情况,通过计算,加入计算量的水或F2值约5的浓滴定液以调整其浓度,摇匀后,再按(4.5.7)的要求进行标定,必要时可再次调整,用以制得F值恰为1.000的滴定液。 4.7.1 F1 值大于1.000时,应加入计算量(V2)的水进行稀释,摇匀并标定。 4.7.1 .1 计算公式: ∵F1·V1=1.000(V1+V2) ∴V2=(F1-1.000)·V1/1.000 式中 F1为原滴定液的F值; V1 为原滴定液的体积,ml; V2 为要求稀释后的F值恰为1.000时需要在原滴定液中加入的水量(ml)。 4.7.1 .2 举例如有盐酸液(0.1mol/L)9000ml,经取出150ml进行标定,结果其F值为1.036(F1);问需加水多少毫升(V2)?经摇匀后可使其F值恰为1.000。 根据上列公式计算,其中V1为8850(9000-150)ml,F1为1.036;则V2应为319ml。 取水319ml,加入于上述F值为1.036的盐酸液(0.1mol/L)8850ml中,摇匀,再经标定后,可得F值为1.000的盐酸液(0.1mol/L)。 4.7.2 F1 值小于1.000时,应加入计算量(V2)的F2值约为5的浓滴定液,以增加溶质使其F值恰为1.000。 4.7.2 .1 计算公式 ∵F1V1+F2V2=1.000(V1+V2) ∴V2=(1.000-F1)V1/(F2-1.000) 式中 F1为原滴定液的F 值;V1 为原滴定液的体积(ml);F2为浓滴定液的F 值;V2为要求增浓后的F值恰为1.000时需要在原滴定液中加入F2浓滴定液的体积(ml)。 4.7.2 .2 举例 如有氢氧化钠液 (0.1ml/L)5000ml,经取出150ml进行标定,结果其F值为0.953(F1);问需加浓度为0.5240mol/L 氢氧化钠滴定液多少毫升(V2)?经摇匀后可使值F值恰为1.000。 根据上列公式,其中F1为0.953,V1为4850(5000-150)ml,F2为5.240(0.5240/0.1000);则V2应为53.8ml。 取浓度为0.524mol/L的氢氧化钠滴定液53.8ml,加入于上述F值为0.953的氢氧化钠液(0.1mol/L)中,摇匀,再经标定,可得F值为1.000的氢氧化钠液(0.1mol/L)。 4.8 各种滴定液 4.8.1 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液(0.05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7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1 .1 配制过程中,乙二胺四醋酸二钠不易即时完全溶解,可采用加热促使其溶解,或在配制放置数日后再行标定。 4.8.1 .2 氧化锌在空气中能缓缓吸收二氧化碳,因此对标定中的基准氧化锌,要强调经800℃灼烧至恒重。具体操作为:取基准氧化锌约1g,用玛瑙研钵研细,置具盖磁坩埚中,于800℃灼烧至恒重;移置称量瓶中,密盖,贮于干燥器中备用。 4.8.1 .3 滴定时溶液的PH值要较严控制,因此在基准氧化锌加稀盐酸3ml(不宜过多)溶解并加水25ml稀释后,应滴加氨试液以中和剩余的稀盐酸,而后再加水25ml与氨-氯化铵缓冲液(PH10.0)10ml,才能控制溶液的PH值为10左右。 4.8.1 .4 铬黑T在水或醇溶液中不稳定,故规定采用固体粉末状的铬黑T指示剂,而不采用指示液。 4.8.1 .5 滴定至终点时,滴定液要逐滴加入,并充分摇匀,以防终点滴过。 4.8.1 .6 由于在加入的试剂中可能混杂有金属离子而消耗滴定液,因此需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 4.8.1 .7 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液(0.05mol/L)的 “ F ” 值按下式计算: m F= ----------------- (V1-V2) × 4.069 式中 m为基准氧化锌的称取量(mg); V1 为滴定中本滴定液的用量(ml); V2 为空白试验中本滴定液的用量(ml); 4.069 为与每1ml的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液(0.05mol/L)相当以毫克表示的氧化锌的质量。 上式中如将F改以浓度c(mol/L)计,则式中的“4.069 ” 应改为 ” 81.38 ” 。 4.8.1 .8 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液应贮于具玻璃塞的玻瓶中保存,避免与橡皮塞、橡皮管等接触。 4.8.2 乙醇制氢氧化钾液(0.5mol/L) 本滴定液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2 .1 氢氧化钾(KOH)的分子量为56.11,配制本滴定液1000ml应取KOH28.06g,但因 分析纯氢氧化钾 的含量均为82%,故取氢氧化钾35g(相当于KOH约28.7g)。 4.8.2 .2 乙醇中的醛类在氢氧化钾液中受光线作用聚合而呈黄色,故需强调用无醛乙醇作溶剂。 无醛乙醇的制备参见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 4. 8.2 .3 碱液会腐蚀玻塞使瓶塞不易开启,并为防止吸收二氧化碳和乙醇挥发,以及避免光线的作用,本滴定液应贮于具橡皮塞的棕色玻瓶中,密闭保存。 4.8.2 .4 本滴定液应在临用前标定,其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C1 ×25.00 c(mol/L)=------------- V 式中 C1为盐酸液(0.5mol/L)的标定浓度(mol/L); 25.00 为精密量取盐酸液(0.5mol/L)的容量(ml); V 为滴定液的用量(ml)。 上式中如将C1改用盐酸液(0.5ml/L)的F值表示,则式中的c即为本滴定液(0.5mol/L)的F值。 4.8.3 四苯硼钠液(0.02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3 .1 配制过程中“加入新配制的氢氧化铝凝胶”的目的为使滤液澄清;其后的“振摇15分钟”要强力振摇,否则制成后滴定液的浓度将偏低;“滤过”时要先倾取上清液滤过,尽可能不要把氢氧化铝凝胶倒入滤器,以免堵塞小滤纸或滤器,影响滤过速度。 4.8.3 .2 滴定至近终点时,滴定速度要慢,并不断振摇;蓝色滴定终点的出现,系由微过量的烃按盐液与指示剂溴酚蓝所形成,故应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后计算浓度。 4.8.3 .3 本滴定液在贮存过程中如出现浑浊或沉淀,应重新滤过,或重新配制。 4.8.3 .4 本滴定液应在临用前标定,其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c(com/L)=C1 ×(V1-V2)/10.00 式中 C1为烃铵盐液(0.01mol/L)的标定浓度(mol/L); V1 为滴定中烃铵盐液(0.01mol/L)的用量(ml); V2 为空白试验中烃铵盐液(0.01mol/L)的用量(ml); 10.00 为精密量取本滴定液的容量(ml)。 4.8.3 .5 标定中,3份平行试验结果的相对偏差不得大于0.2%。 4.8.3 .6 如需制备四苯硼钠液(0.01mol/L)时,可取四苯硼钠液(0.02mol/L)在临用前加水稀释制成,并按同法标定其浓度。 4.8.4 甲醇钠液(0.1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4 .1 本滴定液用于在非水介质中滴定弱酸类药物,因此要求滴定液中不含水分或含水量在0.05%以下,以免影响结果。 4.8.4 .2 甲醇钠系在配制中以金属钠与无水甲醇作用生成,因同时释放热量、反应剧烈,故应将无水甲醇置于用冰水冷却的容器中,分次加入新切的金属钠。金属钠应在煤油中切成片状,取其银白色具有光泽的部分,用滤纸片擦去吸附着的煤油;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要尽可能短,并注意安全;多余的少量金属钠应放加原容器中,不得任意丢弃,更不能与水接触。 4.8.4 .3 苯的毒性和挥发性都比甲苯大,因此英国和美国药典在配制本滴定液时,已用无水甲苯取代无水苯。苯或甲苯中的水分可用金属钠处理除去,再经蒸馏,收集沸程(苯为79.5-81℃,甲苯为109-111℃)内的馏出液,即得无水苯或无水甲苯。 4.8.4 .4 本滴定液极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及湿气,溶剂也易挥发,因此在标定中应加防范,并应在临用时标定。其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m c(mol/L)=--------------- (V1-V2) × 122.1 式中 m为基准苯甲酸的称取量(mg); V1 为滴定中本滴定液的用量(ml); V2 为空白试验中本滴定液的用量(ml); 122.1 为与每1ml的甲醇钠液(1.000mol/L)相当以毫克表示的苯甲酸的质量。 上式中如将浓度c(mol/L)改用F值表示,则式中的“122.1 ” 应改为 “ 12.21 “。 4.8.4 .5 标定中,基准苯甲酸的取用量也可改用“约0.25g ” 。并用25ml的滴定管进行标定。 4.8.4 .6 本滴定液应贮于密闭的硬质玻璃或聚乙稀容器内,以免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及湿气接触,并防止溶剂的挥发。 4.8.5 亚硝酸钠液(0.1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7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其它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5 .1 配制中加入无水碳酸钠作为稳定剂。实验证明:0.7%亚硝酸钠溶液的PH值约为6,呈弱酸性,导致亚硝酸钠的水解而不稳定,贮存后的浓度将随时间有明显的下降;如在每1000ml溶液中添加无水碳酸钠0.10g,PH值可保持在10左右,而使滴定液的浓度趋于稳定。 4.8.5 .2 标定中采用永停法指示终点,因此供试液宜在150-200ml的烧杯中进行滴定;滴定前应在试样中加入溴化钾2g,以促进重氮化反应的速率;所用电极也应于事前活化。 4.8.5 .3 为防止HNO2的分解和逸失,滴定须在30℃以下进行,并将滴定管尖端插入液面下约2/3处。 常用滴定管尖端的长度不够,因此可在滴定管的下端用乳胶管连接一滴管进行滴定。灌装滴定液时,必须注意将乳胶管与滴管内的气泡排空,以免影响读数。 4.8.5 .4 滴定至近终点时,滴定速度要慢,要缓缓逐滴加入,并继续搅拌,直至到达终点。 4.8.5 .5 本滴定液的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m c(mol/L)=--------- V × 173.2 式中 m为基准对氨基苯磺酸的取用量(mg); V 为本滴定液的消耗量(ml); 173.2 为与每1ml的亚硝酸钠滴定液(1.000mol/L)相当以毫克表示的对氨基苯磺酸的 质量。 4.8.6 草酸液(0.05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 8.6 .1 本液的标定系在硫酸酸性条件下,直接用已标定的高锰酸钾液(0.02mol/L)进行氧化-还原滴定。 5H2C204+2KMnO4 →K2SO4+2MnSO4+10CO2↑+8H2O 被滴定溶液的酸性必须用硫酸调节,不能用硝酸或盐酸替代,因硝酸具有氧化性,而盐酸则能被高锰酸钾所氧化。硫酸的浓度应维持在0.5-1mol/L,故在约250ml的被滴定溶液中宜加硫酸10ml。 4.8.6 .2 滴定至近终点时,为加速反应,宜将被滴定溶液加温至65℃;但温度过高,将导致草酸分解。滴定终点的显示,系微过量的高锰酸钾所显的微红色。 4.8.6 .3 本滴定液的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5C1V c(mol/L)=----------- 2 × 25.00 式中 C1为高锰酸钾液(0.02mol/L)的标定浓度(mol/L); V 为高锰酸钾液(0.02mol/L)的用量(ml); 25.00 为精密量取本滴定液的容量(ml)。 4.8.7 氢氧化四丁基铵 液(0.1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7 .1 本滴定液亦用于在非水介质中滴定弱酸类药物,因此要求在配制过程中的用具应干燥,溶剂应不含水分,并避免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及湿气接触。 4.8.7 .2 氢氧化四丁基铵系由碘化四丁基铵与氧化银反应制得,为使反应完全,氧化银应研细并稍过量(直至取上清液2滴加硝酸银试液1滴不显浑浊)。 4.8.7 .3 本滴定液为强碱性非水溶剂的滴定液,应在临用时标定。浓度c(mol/L)的计算公式同(4.8.4.4)。 4.8.7 .4 标定中,3份平行试验结果的相对偏差不得大于0.2%。 4.8.8 氢氧化钠液(1、0.5或0.1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7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8 .1 配制本滴定液,采用量取澄清的氢氧化钠饱和溶液和新沸过的冷水制成,其目的在于排除碳酸钠和二氧化碳的干扰。 4.8.8 .2 制备氢氧化钠饱和溶液时,可取氢氧化钠500g,分次加入盛有水450-500ml的1000ml容器中,边加边搅拌使溶解成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将溶液连同过量的氢氧化钠转移至聚乙烯塑料瓶中,密塞,静置数日后使碳酸钠结晶和过量的氢氧化钠沉于瓶底,而得到上部澄清的氢氧化钠饱和溶液。 4.8.8 .3 氢氧化钠饱和溶液在贮存过程中,液面上因吸收二氧化碳而生成少量的碳酸钠膜状物;在取用澄清的氢氧化钠饱和溶液时,宜用刻度吸管插入溶液的澄清部分吸取(注意避免吸管内的溶液倒流而冲浑),以免因混入碳酸钠而影响浓度。 4.8.8 .4 在配制大量的本滴定液采用新沸过的冷水有困难时,可用新鲜馏出的热蒸馏水取代,亦可避免二氧化碳的混入。 4.8.8 .5 因 邻苯二甲酸氢钾 在水中溶液缓慢,故基准邻苯二甲酸氢钾在干燥前应尽可能研细,以利于标定时的溶解。 4.8.8 .6 标定时,如照药典的规定量称取基冷邻苯二甲酸氢钾,则消耗本滴定液约为30ml,须用50ml的滴定管;如拟以常用的25ml滴定管进行标定,则基准物质的称取量应为药典规定量的80%。 4.8.8 .7 标定过程中所用的水均应为新沸过的冷水,以避免二氧化碳的干扰。在滴定接近终点之前,必须使邻苯二甲酸氢钾完全溶解;否则,在滴定至酚酞指示剂显粉红色后,将因邻苯二甲酸氢钾的继续溶解而迅速褪色。 4.8.8 .8 氢氧化钠滴定液的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m c(mol/L)=-------------- V × 204.2 式中 m为基准邻苯二甲酸氢钾的称取量(mg); V 为本滴定液的消耗量(ml); 204 .2为与每1ml氢氧化钠液(1.000mol/L)相当的以毫克表示的邻苯二甲酸氢钾的质量。 4.8.8 .9 本滴定液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在药典附录本滴定液的[贮藏]项下订有明确的特殊要求,应按规定执行。若贮存于不附有钠石灰管的聚乙烯塑料瓶中,则在贮存后的使用时,应注意其浓度值的改变,必要时应重新标定。 4.8.9 重铬酸钾液(0.01667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必须取用经12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重铬酸钾;其浓度不再标定,可直接按配制量进行计算。 4.8.10 烃铵盐液(0.01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和标定。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10 .1 氯化二甲基苄基烃铵为一混合物,分子中的烃基为C8H37-C18H37的混合烃,其平均分子量约为340。 4.8.10 .2 氯化二甲基苄基烃铵易溶于水,配制中如因其为质轻的粉末漂浮于水面而不易搅拌溶解时,可用超声处理助其溶解(有时仍微显乳光)。 4.8.10 .3 标定中取用的“分析纯氯化钾”宜改用“基准氯化钾”。 4.8.10 .4 标定中的空白试验,应取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3.7)20ml置50ml量瓶中,再依法自“精密加入四苯硼钠液(0.02mol/L)25ml”起至“……用本液滴定至蓝色 ” 止。平行试验3份,取其平均值作为空白试验值。 4.8.10 .5 本滴定液的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m × 20.00 c(mol/L)=--------------------- 2 (V1-V2)×74.55×250.0 式中 m为基准氯化钾的称取量(mg); v1 为空白试验中本滴定液的用量(ml); V2 为滴定中本滴定液的用量(ml); 74.55 为与每1ml的烃铵盐液(1.000mol/L)相当以毫克表示的氯化钾的质量; 20.00 和250.0分别为精密量取氯化钾溶液时所用移液管和量瓶的容量(ml); 2 为50ml量瓶与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的比值。 4.8.10 .6 标定中,3份平行试验结果的相时偏差不得大于0.2%。 4. 8.11 盐酸液(1、0.5、0.2或0.1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7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和标定。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11 .1 配制中,盐酸的取用量如按药典的规定量取,则配制成的滴定液的F值常为1.05-1.10;因此,在加水稀释并摇匀后,宜先与已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滴定液作比较试验,求得其粗略浓度,再加水适量稀释,以调节其浓度使其F值为0.95-1.05,而后再进行标定。 4.8.11 .2 基准无水碳酸钠应在270-300℃干燥至恒重,以除去水分和碳酸氢钠。具体操作为:取基准无水碳酸钠适量,在玛瑙研钵中研细后,置具盖瓷坩锅内,在270-300℃干燥至恒重;移置称量瓶中,密盖,贮于干燥器中备用。 4.8.11 .3 干燥至恒重的无水碳酸钠有引湿性,因此在标定中精密称取基准无水碳酸钠时,宜采用 “ 减量法 ” 称取,并应迅速将称量瓶加盖密闭。 4.8.11 .4 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为PH5.1,因此在滴定至近终点时,必须煮沸2分钟以除去被滴定液中的二氧化碳,待冷却至室温后,再继续滴定至溶液由绿色变为暗紫色。 4.8.11 .5 盐酸滴定液的浓度c(mol/L) 按下式计算: m c(mol/L)=----------- V × 53.00 式中 m为基准无水碳酸钠的称取量(mg); V 为本滴定液的消耗量(ml); 53.00 为与每1ml的盐酸液(1.000mol/L)相当的以毫克表示的无水碳酸钠的质量。 4.8.12 高氯酸液(0.1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12 .1 本滴定液为用于在非水溶液中测定碱性基团有机化合物的滴定液,常用无水冰醋酸为溶剂;如改用二氧六环为溶剂时,应予注明。 4.8.12 .2 以无水冰醋酸为溶剂配制成的高氯酸液(0.1mol/L),如含有少量水分,常影响滴定终点时的突跃,因此规定其含水量不得超过0.2%。市售的冰醋酸常含有少量的水,为了制备无水冰醋酸或除去因加入高氯酸(70%-72%)而带入的水分时,均采用加入计算量的醋酐;每1g的水需加醋酐5.25ml,由高氯酸(70%-72%)8.5ml所引入的水约为4.3g,需加醋酐23ml。但应注意本滴定液中也不应有过量的醋酐存在,以免在测定易乙酰化的供试品(如芳香第一胺或第二胺)时,在滴定过程中发生乙酰化反应而导致测定结果偏低;所以本滴定液中的含水量宜为0.01%-0.20%。 4.8.12 .3 高氯酸(70%-72%)不应与醋酐直接混合,以免发生剧烈反应,致使溶液显黄色;因此在配制本滴定液时,应先用无水冰醋酸将高氯酸稀释后,再缓缓滴点醋酐,滴速不宜过快,并边加边摇,使之混合均匀。 4.8.12 .4 本滴定液应贮于具塞棕色玻瓶中,或用黑布包囊,避光密闭保存;如溶液显黄色,即表示部分高氯酸分解,不可再使用。 4.8.12 .5 本滴定液因系以无水冰醋酸为溶剂,其膨胀系数为0.0011。室内温度的变动将严重影响滴定液的浓度,因此在标定与滴定供试品的过程中,均应保持室内温度的恒定,记录室温,必要时应根据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 “非水溶液滴定法”项下的校正公式予以校正。为避免受室温差异的影响,宜将标定滴定液与滴定供试品的工作同时进行。 4.8.12 .6 根据药典的规定,本滴定液在标定工作或滴定供试品时,其消耗量约为8ml,因此宜选用10ml的滴定管,其读数应准确至0.01ml。 4.8.12 .7 操作过程中,应防止工作环境中的水分或氨的干扰。 4.8.12 .8 本滴定液的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m c(mol/L)=----------------- (V1-V2)×204.2 式中 m为基准邻苯二甲酸氢钾的称取量(mg); V1 为标定中本滴定液的用量(ml); V2 为空白试验中本滴定液的用量(ml); 204.2 为与每1ml的高氯酸液(1.000mol/L)相当以毫克表示的邻苯二甲酸氢钾的质量。 4.8.13 高锰酸钾液(0.02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13 .1 配制中需将溶液煮沸15分钟,以促使溶剂中可能混存的还原性杂质反应完全,以免贮存过程中浓度的改变;放置2日后再经垂熔玻璃滤器(不能用滤纸等有机滤材)滤过的目的是为了滤除其还原产物二氧化锰。 4.8.13 .2 本滴定液应贮存于具玻璃塞的棕色玻瓶中,避光保存,并避免与橡皮塞或橡皮管等接触。 4.8.13 .3 标定中强调要用“新沸过的冷水”来溶解基准草酸钠,是为了除去水中溶入的氧,以免其氧化了基准草酸钠而使标定结果偏高;溶液的酸度宜用硫酸(不能用硝酸或盐酸)调节,并控制硫酸的浓度为约0.5mol/L(如酸度太低,则反应速度较慢,并有可能生成二氧化锰沉淀;酸度过高,会导致高锰酸钾分解)。开始滴定时,因高锰酸钾和草酸的反应速度较慢,故采用一次迅速加入滴定液25ml(约为理论量的90%),以避免副反应,并保证反应完全;待褪色(生成的Mn2+有催化作用,能使溶液较快褪色)后,加热至65℃(促使反应加速,但温度不能过高,以免引起部分草酸分解),立即继续滴定至溶液显微红色,并保持30秒钟不褪色(不另加指示剂),作为滴定终点;溶液温度应保持在不低于55℃,必要时应再加温。 4.8.13 .4 高锰酸钾滴定液的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m c(mol/L)=------------ V × 335.0 式中 m为基准草酸钠的称量(mg); V 为本滴定液的消耗量(ml); 335.0 为与每1ml的高锰酸钾液(1.000mol/L)相当的以毫克表示的草酸钠的质量。 如以高锰酸钾液(0.02mol/L)的F值取代上式中的“c(mol/L) ” , 则“335.0”应改用“6.700”。 4.8.14 硝酸汞液(0.05mol/L) 本滴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14 .1 配制中,为防止硝酸汞的水解,在每1000ml的本滴定液中应加入硝酸5ml。 4.8.14 .2 本滴定液应置于具玻璃塞的棕色玻瓶中。 4.8.14 .3 标定中以氯化钠为基准,滴定液中的二价汞离子首先与基准中的氯化物形成难离解的氯化汞(Hg2++2NaCl→HgCl2+2Na+),而后微过量的二价汞再与指示剂二苯偕肼生成配位化合物而使溶液呈现淡玫瑰紫色,作为滴定终点。 4.8.14 .4 硝酸汞滴定液的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m c(mol/L)=-------------------- V × 2 × 58.44 式中 m为基准氯化钠的称量(mg); V 为本滴定液的消耗量(ml); 2 ×58.44为与每1ml的硝酸汞液(1.000mol/L)相当的以毫克表示的氯化钠的质量。 4.8.15 硝酸银液(0.1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7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15 .1 标定中采用以荧光黄为指示剂的吸附指示剂法,要求生成的氯化银呈胶体状态,以利于到达滴定终点时对指示剂阴离子的吸附而产生颜色的突变,因此在基准氯化钠加水溶解后要加入2%糊精溶液5ml,以形成保护胶体。 4.8.15 .2 标定需要在中性或弱碱性(PH7-10)中进行,以利于荧光黄阴离子的形成,故需在溶液中加入碳酸钙0.1g,以维持溶液的微碱性。 4.8.15 .3 氯化银的胶体沉淀遇光极易分解析出黑色的金属银,因此在滴定过程中应避免强光,直接照射。 4.8.15 .4 硝酸银滴定液的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m c(mol/L)=------------- V × 58.44 式中 m为基准氯化钠的称取量(mg); V 为本滴定液的消耗量(ml); 58.44 为与每1ml的硝酸银液(1.000mol/L)相当的以毫克表示的氯化钠的质量。 4.8.15 .5 本滴定液应避光保存,宜置于具玻璃塞的棕色玻璃瓶中,或用黑布包裹的玻瓶。 4.8.16 硫代硫酸钠液(0.1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16 .1 配制本滴定液所用的水必须经过煮沸后放冷,以除去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和氧,并杀灭微生物;在配制中还应加入0.02%的无水碳酸钠作为稳定剂,使溶液的PH值保持在9-10,以防止硫代硫酸钠的分解。 4.8.16 .2 配制后应在避光处贮放一月以上,待浓度稳定,再经滤过,而后标定。 4.8.16 .3 标定时,如照药典的规定量称取基准重铬酸钾,则消耗本滴定液约为30ml,须用50ml的滴定管;如拟以常用的25ml滴定管进行标定,则基准重铬酸钾的称取量为0.11-0.12g。 4.8.16 .4 碘化钾的强酸性溶液,在静置过程中遇光也会释出微量的碘,因此在标定中的放置过程应置于暗处,并用空白试验予以校正。 4.8.16 .5 硫代硫酸钠滴定液的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m c(mol/L)=---------------- (V1-V2) × 49.03 式中 m为基准重铬酸钾的称取量(mg); V1 为标定中本滴定液的用量(ml); V2 为空白试验中本滴定液的用量(ml); 49.03 为与每1ml的硫代硫酸钠液(0.100mol/L)相当的以毫克表示的重铬酸酸钾的质量。 4.8.16 .6 本滴定液在贮存中如出现浑浊,即不得再供使用。 4.8.17 硫氰酸铵液(0.1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7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17 .1 标定系以硫酸铁铵为指示剂,在硝酸酸性的溶液中进行;加入硝酸的目的是为防止三价铁的水解,但所用的硝酸应不含有亚硝酸,因亚硝酸能与SCN-生成红色,干扰终点观察。 4.8.17 .2 滴定过程中要剧烈振摇,以减少AgSCN沉淀对Ag+的吸附,避免过早显示终点。到达滴定终点时,由于微过量的滴定液与指示剂中的三价铁离子生成红色络离子而指示终点的到达。 4.8.17 .3 硫氰酸铵滴定液的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C1 ×25.00 c(mol/L)=---------------- V 式中 C1为硝酸银液(0.1mol/L)的标定浓度(mol/L); 25.00 为精密量取硝酸银液(0.1mol/L)的容量(ml); V 为本滴定液消耗量(ml)。 4.8.18 硫酸液(0.5、0.25、0.1或0.05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7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18 .1 配制时应取规定量的硫酸缓缓注入适量水中(不得往硫酸中 加水),并同时搅拌,待冷却至室温,再加水稀释至刻度制成。 4.8.18 .2 标定中的注释及注意事项参见本规程(8.11)“盐酸液(0、0.5、0.2或0.1mol/L)“项下。 4.8.18 .3 硫酸滴定液的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m c(mol/L)=--------------- V × 106.0 式中 m为基准无水碳酸钠的称取量(mg); V 为本滴定液的消耗量(ml); 106.0 为与每1ml的硫酸液(1.000mol/L)相当的以毫克表示的无水碳酸钠的质量。 4.8.19 硫酸铈液(0.1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和标定。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19 .1 配制中应先取硫酸28ml缓缓注入500ml的水中,并同时搅拌,再加入硫酸铈42g使溶解,加入硫酸的目的是为防止硫酸铈的水解。 4.8.19 .2 硫酸铈的溶解性能较差,可用硫酸铈铵取代。 4.8.19 .3 硫酸铈的酸性溶液中为强氧化剂,故用基准三氧化二砷进行标定;但四价铈与三价砷的作用很慢,需加入一氯化碘试液作为催化剂;邻二氧菲指示液中含有一定量的硫酸亚铁,也消耗滴定液,故不宜多加,并需临用前新制;滴定至近终点时,加热至50℃,可加速反应的进行。 4.8.19 .4 三氧化二砷为剧毒药,取用时应按规定制度办理。 4.8.19 .5 硫酸铈滴定液的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m c(mol/L)=----------------- V × 49.46 式中 m为基准三氧化二砷的称取量(mg); V 为本滴定液的消耗量(ml); 49.46 为与每1ml硫酸铈液(1.000mol/L)相当的以毫克表示的三氧化二砷的质量。 4.8.19 .6 本滴定液较稳定。 4.8.20 锌液(0.05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和标定。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20 .1 配制中取硫酸锌15g系按其七水合物计算,避免误取无水硫酸锌或其一水合物;加稀盐酸10ml,是为了防止锌盐的水解。 4.8.20 .2 标定中的注释及注意事项参见本规程(4.8.1) “ 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液(0.05mol/L) ” 项下。 4.8.20 .3 锌滴定液的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C1 ×(V1-V2) c(mol/L)=------------------ 25.00 式中 C1为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液(0.05mol/L)的标定浓度(mol/L); V1 为滴定中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液(0.05mol/L)的用量(ml); V2 为空白试验中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液(0.05mol/L)的用量(ml); 25.00 为精密量取本滴定液的容量(ml)。 4.8.21 碘液(0.1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7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21 .1 本滴定液浓度c(mol/L)的中的基本单元为“1/2I2”,亦即“I”。 4.8.21 .2 碘在水中几乎不溶,且有挥发性;但在碘化钾的水溶液中能形成三碘铬离子而溶解,并可降低的挥发性。因此在配制中,为促使碘的溶解,宜先将碘化钾36g置具塞锥形瓶中,加水50ml溶解制成高浓度的碘化钾溶液后,再加入研细的碘13.0g,振摇使碘完全溶解;而后再加每1000ml中含盐酸3滴的水稀释使成1000ml,摇匀,经3号垂熔玻璃漏斗滤过,即得。 4.8.21 .3 在上述配制过程中,于每1000ml的碘液(0.1mol/L)中加入盐酸3滴的目的,在于使滴定液保持微酸性,避免微量碘酸盐的存在,并用于部分中和硫代硫酸钠液(0.1mol/L)中加有的稳定剂碳酸钠。 4.8.21 .4 本滴定液具有挥发性与腐蚀性,应贮存于具有玻璃塞的棕色(或用黑布包裹)玻瓶中,避免与软木塞或橡皮塞等有机物接触;并应在配制后放置一周再行标定,使其浓度保持稳定。 4.8.21 .5 标定时,如照药典的规定量称取基准三氧化二砷,则消耗本滴定液约为30ml,须用50ml的滴定管;如拟以常用的25ml滴定管进行标定,则基准三氧化二砷的称取量应为0.11-0.12g。三氧化二砷为剧毒药,取用时应按规定制度办理。 8.21.6 三氧化二砷不溶于水,因此需加4%氢氧化钠溶液10ml,并加微热促使形成亚砷酸钠(Na3AsO3)而溶解完全;但碘量法不能在强碱性溶液中进行,因此在溶解完全后,又需滴加适量的硫酸液(0.5mol/L)使甲基橙指示液由黄色恰转变为粉红色,以中和过量的氢氧化钠,并立即加入碳酸氢钠2g,使溶液的PH值维持在8左右。 4.8.21 .7 配制淀粉指示液时的加热时间不宜过长,并应快速冷却,以免降低其灵敏度,制成的淀粉指示液应在日内使用。所配制的淀粉指示液遇碘应显纯蓝色;如显红色,即不宜使用。 4.8.21 .8 碘滴定液的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m c(mol/L)=-------------- V × 49.46 式中 m为基准三氧化二砷的称取量(mg); V 为本滴定液的消耗量(ml); 49.46 为与每1ml的碘液(1.000mol/L)相当的以毫克表示的三氧化二砷的质量。 4.8.22 碘酸钾液(0.05或0.01667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6中的有关规定进行配制并计算其浓度。 4.8.23 溴液(0.1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23 .1 本滴定液浓度c(mol/L)中的基本单元为“1/2Br2“。亦即“Br ” 。 4.8.23 .2 本滴定液的浓度应在临用前标定。但因实际应用中多用于间接滴定法,即在供试液中精密加入一定量(过量)的本滴定液,酸化,待其反应并生成碘,而后用硫代硫酸钠液(0,1mol/L)滴定,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因此在计算中不必使用本滴定液的浓度(mol/L),而只要标定硫代硫酸钠液(0.1mol/L)的浓度即可。 4.8.24 溴酸钾液(0.01667mol/L ) 本滴定液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24 .1 标定中所用的碘化钾,应不含有碘酸盐杂质(可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 “碘化钾”项下所载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必要时,可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以消除微量碘酸盐对标下结果的影响。 4.8.24 .2 在标定过程中有溴及碘生成,均极易挥发,应注意防止逸失。 4.8.24 .3 本滴定液应贮于棕色(或用黑布包裹)玻瓶中。 4.8.24 .4 本滴定液的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C1V c(mol/L)=------------- 25.00 × 6 式中 C1为硫代硫酸钠液(0.1mol/L)的标定浓度(mol/L): V 为硫代硫酸钠液(0.1mol/L)的用量(ml); 25.00 为精密量取本滴定液的容量(ml); 6 为1mol/L的溴酸钾与6mol/L的硫代硫酸钠相当。 查看更多 2个回答 . 2人已关注
发个图片,给新手感性认识(空分三维图)? 发个图片,给新手感性认识(空分三维图)查看更多 6个回答 . 3人已关注
2009中国煤炭工业百强前十名企业? 2009年中国 煤炭 工业百强前十名企业依次为: 神华集团(1440亿元)、山西煤运集团(902亿元)、河南煤业化工集团(821亿元)、 山西焦煤集团、中煤集团、平煤神马集团、大同煤矿集团、兖矿集团、晋煤集团、冀中能源集团 .注$ # , $ $ 查看更多 0个回答 . 1人已关注
污氮气纯度对系统的影响? 我们流程是有粗氩塔, 氩气 放空, 精馏塔 顶部抽出是污 氮气 流程,污氮气中氧含量过高对系统有什么影响?应如何调整?流程叙述的笼统,谢谢师傅们,查看更多 5个回答 . 2人已关注
什么品牌系列的凹版印刷机比较好? 什么品牌系列的 凹版 印刷机 比较好?查看更多 0个回答 . 4人已关注
CS3000工程案例求助? 谁有CS3000工程案例请发一份给我!谢谢邮箱: cuigf@dxzspc.com 谢谢 查看更多 0个回答 . 2人已关注
天然气加臭咨询? 最近要进行加臭装置的订货。第一次订这个,查了一些资料。具体有几个疑问: 加臭剂 添加量为20mg/Nm3在哪里能查到?我参看了GB50028-2006但是没有找到。如果哪位能够提供关于加臭装置的技术规格书和数据单,那就太感谢。或者能给点建议,在订货方面有什么必须控制点。查看更多 11个回答 . 2人已关注
请教一个高聚物与小分子反应的问题? < >各位前辈:</P> < > 我最近用 壳聚糖 和一环状酸酐在 氮气 保护下进行酰化反应,壳聚糖预先用 吡啶 浸泡活化,再加DMF适量及小分子环状酸酐(环上有一氧桥)120度反应5小时,反应液滤除不容物后加大量水析出沉淀,过滤,醇洗,水洗,40-50度烘干,最终产物在一般有机溶剂都不溶,在吡啶, DMF,DMSO,THF等溶剂中都不容,这是为什么,我如何鉴定我的产物?</P>查看更多 2个回答 . 4人已关注
求教大圣,现在一方氢气多少钱? 求教大圣,现在一方 氢气 多少钱? 查看更多 3个回答 . 2人已关注
弓形降液管倾斜度怎么计算? 倾斜式弓形降液管,能查到的就是“一般来说,倾斜角为10度”,还有一种说法是“下部截面为上部截面的56%”(这个不知出处),那么在设计时根据什么确定倾斜角度? 查看更多 2个回答 . 4人已关注
合成驰放气采用膜回收氢装置? 合成驰放气采用膜回收氢装置哪里有。查看更多 2个回答 . 5人已关注
焦炉的分、总烟道砌筑? 焦炉的分、总烟道砌筑 焦炉的分、总烟道砌筑方法大致有二种:一种是先砌筑烟道顶板的钢筋混凝土,后砌烟道衬砖;另一种是先砌烟道衬砖,再浇灌顶板钢筋混凝土。究竟哪一种更加合理,实际砌筑过程通常是第一种,其目的是有利于固定烟道弯管,而且可以免除先砌烟道衬砖,再浇灌顶板钢筋混凝土而造成的对烟道衬砖的拱顶的强度和可靠性造成影响,但在工程上可能稍显麻烦,但后一种方法的优点是按步就班,只要砌筑得法,可能在工期,质量上超出前者,究竟哪一种更好,还请各同仁讨论。 另外,焦炉的分、总烟道砌筑一般被列为焦炉的结尾工程,但大多数焦炉都是先焦炉的分、总烟道砌筑而后再砌焦炉炉体的,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 ]查看更多 3个回答 . 2人已关注
向奋战在生产一线的同志门致敬!!!!? 谢谢!今天值班!写论文!查看更多 4个回答 . 3人已关注
加氢催化剂回收过滤器? 各位大侠: 新学员请教个问题,我们做 硝基物 加氢,用负载镍(Ni/SO2)做 催化剂 ,但回收 过滤器 没选好。那位给推荐一个。查看更多 6个回答 . 2人已关注
一吸回酸管爆管? 我们是一家烟气制酸厂,在生产过程中,两条一吸回酸的 铸铁管 DN350mm的回酸管居然同时爆裂,裂缝宽10mm,长2米左右,其中一条铸铁管为直立的,而事发前并无任何异常。不知有哪位见过此类事件?查看更多 7个回答 . 1人已关注
精译求精 英译汉 2012.03.01(周四)? · Although perhaps only 1 per cent of the life that has started somewhere will develop into highly complex and intelligent patterns, so vast is the number of planets, that intelligent life is bound to be a natural part of the universe. 精译求精活动请注意: 1、回复之前请先阅读前面各位盖德的翻译,如果自己的翻译和前面某位盖德的翻译类似,则请不要发布雷同的翻译。 2、回帖不必隐藏,以便他人进行点评。 3 、禁止发灌水贴,禁止人身攻击言语诽谤. 4 、版主评分时以 +5 财富为基准,视回帖质量进行评分增减。鼓励大家给优秀的翻译和点评加分,但是禁止恶意互评。 5 、欢迎广大盖德提出宝贵建议,可在 精译求精专题讨论帖 提出,也可直接发站内消息给版主或本帖跟帖提出。 祝大家开心每一天! 查看更多 4个回答 . 5人已关注
谁能介绍下注册化工工程师考试经验? 高手们帮助下小弟啊!!!查看更多 2个回答 . 3人已关注
低温乙烯罐消防的问题? 《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2000年版第1.0.3条说:本规范适用于加工、储存、装卸、使用甲( 液化烃除外 )、乙、丙类液体场所设置的泡沫灭火系统的设计。 现有一个低温 乙烯 罐体,直径43.5m,罐体高23.62m,容积30000m&sup3;。按照上面的规范条文的意思,不必也不能上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了,是吗? 为什么低倍数泡沫灭火不适用于液化烃储罐呢?查看更多 4个回答 . 2人已关注
wincc脚本的使用? 用wincc做的项目越多越感觉wincc的功能强大,尤其是它的脚本,有感觉的盖德都来交流一下啊.查看更多 2个回答 . 3人已关注
精酚有什么需求较大的下游产品? 榆林的天元化工2.2万吨精酚项目已建成,基本技术成熟了,估计在兰炭大省内蒙、陕西还会有多家中低温煤 焦油 厂家建设同类项目,突如其来的产能释放,精酚市场面临较大压力,精酚有什么需求较大的下游产品可供减轻压力? 查看更多 0个回答 . 2人已关注
简介
职业:远东联石化(扬州)有限公司 - 工艺专业主任
学校:潍坊科技职业学院 - 化工系
地区:四川省
个人简介:先付报酬的工作是肯定干不好的。查看更多
已连续签到天,累积获取个能量值
  • 第1天
  • 第2天
  • 第3天
  • 第4天
  • 第5天
  • 第6天
  • 第7天
 
这是一条消息提示
 
提醒
您好,您当前被封禁天,这天内您将不能登陆盖德问答,离解封时间还有
我已了解
提醒
提问需要5个能量值,您当前能量值为,请完成任务提升能量值
去查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