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A(SPA)、蛋白G(SPG)和蛋白L(PPL)是具有免疫球蛋白结合能力的蛋白质。它们可以结合多种哺乳动物的免疫球蛋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A、蛋白G和蛋白L都是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对哺乳动物免疫球蛋白上的特殊位点具有高亲和性。它们在细菌的致病性中扮演重要角色。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蛋白A(SPA)和链球菌产生的蛋白G(SPG)可以结合哺乳动物免疫球蛋白的Fc部位,而大消化链球菌产生的蛋白L(PPL)只结合哺乳动物免疫球蛋白的κ型轻链。这三种蛋白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相似和不同之处,每种蛋白都不能单独结合所有哺乳动物免疫球蛋白。它们的单个结构域已被证实具有结合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为了开发一种能够同时检测多种动物口蹄疫感染的通用ELISA方法,研究人员对SPA、SPG和PPL的单个结构域基因进行了优化和人工合成,使其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融合串联表达。优选出的重组蛋白经过纯化和标记后,通过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证明其可以与多种哺乳动物免疫球蛋白结合。这些重组蛋白可以作为哺乳动物血清学检测中的通用抗体,替代传统的抗免疫球蛋白抗体,为口蹄疫的检测提供方便和可靠的技术支持。
[1] 串联表达蛋白A/G/LIg结合结构域及其在口蹄疫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2] YANG HUA, CAO JIE, LI LIAN-QING et al. Evolutional selection of a combinatorial phagelibrary displaying randomly-rearranged various single domains of immunoglobulin (Ig)-binding proteins (IBPs) with four kinds of Ig molecules[J]. BMC Microbiology, 2008, 8(137):1471-1478.
身体的疾病往往是由于体内自由基过多或免疫能力下降所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运动,提高免疫功能。据说人免疫球蛋白对身体健康有很好的帮助。那么,人免疫球蛋白到底是什么?它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功能吗?接下来,让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人免疫球蛋白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对抗菌和抗病毒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杀死细菌和病毒。此外,它还具有治疗疾病的效果,可以改善由于自身免疫性引起的一些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它甚至具有一定的抗过敏效果,对治疗过敏性哮喘或过敏性皮炎等疾病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现在我们对人免疫球蛋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虽然这种产品不能直接提高身体的免疫功能,但对改善由于免疫能力低下引起的一些疾病有很好的效果。在使用时要注意,一般建议肌内注射,不可静脉注射。不同的人群在使用时要注意剂量可能有所不同。个别人群可能会出现过敏、荨麻疹或喉头水肿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休克。在出现类似反应或不良反应后,一定要及时停止使用并注意观察。
人免疫球蛋白是一种药物,对于预防麻疹和其他疾病具有显著效果。它可以与抗生素和其他药物一起使用,以发挥其功效。在使用前,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遵循医生的建议。
购买或使用人免疫球蛋白产品时,请注意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说明书详细介绍了产品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原理、服用量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产品的作用。
人免疫球蛋白与抗生素搭配使用,对预防麻疹和传染性肝炎症状有良好效果,对提高某些严重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效果也有帮助。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不会对身体造成过多伤害。但个别人群在使用后可能出现注射部位红肿或皮肤疼痛等症状,一般在停止使用后会自行缓解。
在使用人免疫球蛋白时,建议注射而不是静脉输入。对于对免疫球蛋白过敏或有其他严重过敏历史的人群,在使用时要特别慎重。同时,注意观察产品的性质,如果出现浑浊或其他不均匀沉淀的症状,不建议使用。
本试剂盒利用双抗体夹心法来测定标本中的人肌球蛋白轻链(MLC)水平。首先,在微孔板上包被纯化的人肌球蛋白轻链(MLC)抗体,形成固相抗体。然后,依次加入肌球蛋白轻链(MLC)样本和HRP标记的肌球蛋白轻链(MLC)抗体,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洗涤后,加入底物TMB进行显色反应。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然后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黄色。颜色的深浅与样品中的肌球蛋白轻链(MLC)浓度呈正相关。最后,使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的人肌球蛋白轻链(MLC)浓度。
1. 加样:在酶标包被板上设空白孔和待测样品孔。在待测样品孔中先加入样品稀释液40μl,然后再加入待测样品10μl(样品最终稀释度为5倍)。加样时将样品加于酶标板孔底部,尽量不触及孔壁,轻轻晃动混匀。
2. 标准品的稀释与加样:在酶标包被板上设10个标准品孔。在第一、第二孔中分别加入标准品100μl,然后在第一、第二孔中加入标准品稀释液50μl,混匀。接着,从第一、第二孔中各取100μl加入第三、第四孔,再在第三、第四孔中分别加入标准品稀释液50μl,混匀。然后,在第五、第六孔中分别加入第三、第四孔中的50μl样品,再在第五、第六孔中分别加入标准品稀释液50μl,混匀。接着,从第五、第六孔中各取50μl加入第七、第八孔,再在第七、第八孔中分别加入标准品稀释液50μl,混匀。最后,从第七、第八孔中各取50μl加入第九、第十孔,再在第九、第十孔中分别加入标准品稀释液50μl,混匀。(稀释后各孔加样量都为50μl,浓度分别为1800ng/L,1200ng/L,600ng/L,300ng/L,150ng/L)。
3. 温育:使用封板膜封板后,置于37℃温育30分钟。
4. 配液:将30(48T的20倍)倍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30(48T的20倍)倍稀释后备用。
5. 洗涤:小心揭掉封板膜,弃去液体,甩干。每孔加满洗涤液,静置30秒后弃去,重复5次,拍干。
6. 温育:操作同步骤3。
7. 洗涤:操作同步骤5。
8. 显色:每孔先加入显色剂A50μl,再加入显色剂B50μl,轻轻震荡混匀,37℃避光显色15分钟。
9. 加酶:每孔加入酶标试剂50μl,空白孔除外。
10. 终止:每孔加入终止液50μl,终止反应(此时蓝色立即转变为黄色)。
11. 测定:以空白进行零校准,使用450nm波长依次测量各孔的吸光度(OD值)。测定应在加终止液后15分钟以内进行。
[1] 何泽,陈洋,张永臣,万青,赵虎子,赵蕾,沈传陆;癌蛋白PRC17与人肌球蛋白调节轻链相互作用的初步鉴定。《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33卷1期
生物素-标记羊抗兔免疫球蛋白(H+L)是一种荧光标记二抗,通过将羊抗兔免疫球蛋白(H+L)与生物素化标记制成,实现了与第二抗体的偶联。生物素具有高亲和力,可以与许多生物素分子结合。通过将链霉亲和素与标记物(如HRP或荧光探针)结合,可以增加检测低水平表达的蛋白质的可能性。在大多数测定中,首先添加生物素标记的第二抗体,然后加入与标记物(如HRP)偶联的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广泛分布于动、植物组织中,可以从卵黄和肝组织中提取。随着各种生物素衍生物的问世,生物素-亲合素系统(Biotin-Avidin System,BAS)在医学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可以与各种标记物结合。通过亲合素-生物素-酶复合物的形成,可以追踪生物素标记的抗原或抗体,并通过酶催化底物显色来检测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由于抗原或抗体分子可以与多个生物素偶联,并且一个亲合素分子可以结合四个生物素分子,这种新的生物放大系统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BAS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稳定性等优点,在现代生物免疫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BAS已经应用于放射免疫、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等技术,尤其在酶免疫技术中应用更广泛。
本研究以肝癌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为检测对象,构建了一种高灵敏性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并对其临床结果进行了初步评价。该传感器采用了基于单抗多抗夹心体系的设计,制备简单且具有高灵敏性。通过物理吸附的方法将捕获探针抗体固定在印刷电极芯片上,获得了比共价耦联更好的抗体组装效率和抗体组装量。在靶蛋白和信号探针及多克隆抗体反应后,酶标二抗连接,利用便携式多通道电化学仪检测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底物的氧化还原电流实现了检测。通过引入Poly-HRP放大技术,可以增强免疫反应电流响应的信号,提高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实验结果显示,该传感器对甲胎蛋白的检测限达到56pg/ml,同时具有两个线性范围,低浓度区间为64p-1000p,高浓度区间为1n-250n。该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等特点,对肝癌的诊断及甲胎蛋白的检测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1] A novel liquid-phase piezoelectric immunosensor for detecting Schistosoma japonicum circulating antigen[J]. Zhili Wen, Shiping Wang, Zhaoyang Wu, Guoli Shen. Parasitology International. 2011(3)
[2]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creening and Staging[J]. Morris Sherman. Clinics in Liver Disease. 2011(2)
[3] Quantum dot-based immunochromatography test strip for rapid, quantitative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alpha fetoprotein[J]. Qiuhua Yang, Xiaoqun Gong, Tao Song, Jiumin Yang, Shengjiang Zhu, Yunhong Li, Ye Cui, Yingxin Li, Bingbo Zhang, Jin Chang.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11(1)
[4] A DNA Nanostructure-based Biomolecular Probe Carrier Platform for Electrochemical Biosensing[J]. Hao Pei, Na Lu, Yanli Wen, Shiping Song, Yan Liu, Hao Yan, Chunhai Fan. Adv. Mater.. 2010(42)
[5] 李胜昔.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复旦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