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氟-2-甲基苯胺是什么? 介绍 5-氟-2-甲基苯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7H8FN。形态为棕色晶体固体,不溶于水。它主要用作医药、农药、液晶材料的中间体,用于合成农药、医药和染料。 图一 5-氟-2-甲基苯胺 应用 将5-氟-2-甲基苯胺(3克,0.024摩尔)、乙酸钾(2.8克,0.028摩尔)和乙酸酐(6.8毫升,0.072摩尔)在氯仿(30毫升)中的混合物在40°C下加热0.5小时。在此温度下加入硝酸异戊酯(3。8毫升,0。028摩尔)并在80°C下静置12小时。反应完成后,在减压下除去溶剂,用水洗涤有机层,然后用盐水溶液洗涤,减压浓缩得到粗化合物。残留物通过硅胶柱色谱纯化(30 %乙酸乙酯:己烷),得到纯化合物,用盐酸甲醇溶涤30分钟。反应混合物减压浓缩,用碳酸钠水溶液碱化,用乙酸乙酯萃取。用水、盐水洗涤有机层,用无水Na2SO4干燥,减压浓缩得到粗化合物。通过柱色谱法(正己醇乙酸乙酯7∶3)纯化粗化合物,得到标题化合物(2.0 g,62 %),为淡黄色固体6-氟-1H-吲唑[1]。 图二 合成应用 合成 将4-氟-1-甲基-2-硝基苯(2.50克,16毫摩尔)溶解在乙醇(50毫升)中。在0℃下向该溶液中加入铁粉(4.50克,81毫摩尔)和0.25毫升盐酸,并将反应混合物回流12小时。反应完成后,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用乙酸乙酯稀释,通过硅藻土过滤并用乙酸乙酯洗涤。滤液用碳酸氢钠溶液碱化;用水洗涤有机层,然后用盐水溶液洗涤。有机层用无水Na2SO4干燥,减压浓缩得到粗化合物。残余物通过柱色谱纯化(正己烷/乙酸乙酯1∶1),得到5-氟-2-甲基苯胺(1.4 g,70 %)[2]。 图三 5-氟-2-甲基苯胺的合成 在室温和氩气气氛下,在恒定搅拌下,将叠氮基化合物(1毫摩尔)加入到同一锅中新制备的Fe纳米颗粒(3毫摩尔)的水(5毫升)溶液中。反应(TLC)完成后,混合物用乙酸乙酯(3×10mL)萃取(所有Fe-物质保留在搅拌棒周围)。蒸发溶剂并通过短柱色谱纯化得到纯产物5-氟-2-甲基苯胺,其通过光谱(IR、1H NMR和13C NMR)数据进行了适当表征[3]。 图四 5-氟-2-甲基苯胺的合成2 参考文献 [1]GUMMADI ,Rao V,SAMAJDAR , et al.INDAZOLE COMPOUNDS AS IRAK4 INHIBITORS[P].WO2015IB50119,2015-07-16. [2]GUMMADI ,Rao V,SAMAJDAR , et al.INDAZOLE COMPOUNDS AS IRAK4 INHIBITORS[P].EP15703102,2019-03-13. [3]Panja S ,Kundu D ,Ahammed S , et al.Highly chemoselective reduction of azides to amines by Fe(0) nanoparticles in water at room temperature[J].Tetrahedron Letters,2017,58(35):3457-3460. 查看更多
非诺贝特酸的生物活性是如何发挥的? 简介 非诺贝特酸,化学名为2-[4-(4-氯苯甲酰)苯氧基]-2-甲基丙酸,其CAS号为42017-89-0,分子式为C17H15ClO4,分子量为318.75。该药物是一种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不溶于水。作为非诺贝特(Fenofibrate)的活性代谢产物,非诺贝特酸由美国FDA批准,由AR SCIENTIFIC, INC. Philadelphia, PA 19124 USA生产,商品名为悦思立普(Trilipix)。非诺贝特酸是首个也是目前唯一获准可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的非诺贝酸类药品。这种联合用药方案在一些患者中,被临床治疗准则推荐为进一步改善血脂的有效手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非诺贝特酸在降低血脂方面表现出色,但尚未有研究证明其可预防心脏疾病或心脏病发作[1-2]。 非诺贝特酸的性状 生物活性 非诺贝特酸主要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来发挥其生物活性。PPARα是一种核受体,参与调节脂肪酸代谢和胆固醇逆向转运等过程。非诺贝特酸作为PPARα的激动剂,能够显著增强脂肪酸分解代谢,从而降低血脂水平,尤其是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此外,非诺贝特酸还通过上调ABCA1基因的表达,促进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1(ABCA1)介导的高密度脂蛋白(HDL)生成,从而提高HDL水平。这一机制对于改善血脂谱、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非诺贝特酸还能抑制低氧诱导的视网膜内皮祖细胞(EPC)增多,减少循环中的CXCR4阳性EPC数量,下调血清中SDF-1水平,并抑制视网膜中HIF-1α和SDF-1的过表达,这些作用可能与其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延缓作用相关[1-4]。 临床用途 非诺贝特酸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等血脂异常疾病。对于高度甘油三酯血症(≥500mg/dL)的患者,非诺贝特酸能够显著降低其甘油三酯水平,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此外,非诺贝特酸还能通过增加尿酸排泄,降低高尿酸血症患者和正常人体的血尿酸水平,对于伴有高尿酸血症的血脂异常患者,具有额外的治疗价值。对于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非诺贝特酸不仅能降低血脂水平,还能延缓视网膜病变的进程,保护患者视力。这一作用可能与非诺贝特酸对EPC调动的抑制作用及其依赖于PPARα的机制有关[1-4]。 参考文献 [1] 乔德阳,李敢.TEBA催化合成非诺贝特酸[J].合成化学, 2009, 17(6):2. [2] 张更真,张国庆.一种高效绿色合成非诺贝特酸的制备方法.CN201910849737.3[2024-08-07]. [3] 任秀华,李高.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家兔非诺贝特酸的血药浓度[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2, 22(12):3. 法:CN201510066584.7[P].CN104628554A[2024-08-07]. [4] Cosa G , Purohit S , Scaiano J C ,et al.A Laser Flash Photolysis Study of Fenofibric Acid in Aqueous Buffered Media: Unexpected Triplet State Inversion in a Derivative of 4-Alkoxybenzophenone[J].Photochemistry & Photobiology, 2010, 75(3):193-200.查看更多
什么是(S)-缩水甘油? 介绍 (S)-缩水甘油,也称为(S)-(-)-缩水甘油或(S)-甘油,化学名称为(2S,3R)-2,3-环氧丙醇,化学式为C3H8O2。它是一种手性环氧化合物,外观通常为无色液体,溶于水和多种有机溶剂。它通常作为有机合成中的中间体,用于合成药物、农药和其他化学品,包括光学活性的醇、环氧化合物和其他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在常温下稳定,但应避免高温和光照。 图一 (S)-缩水甘油 制备 路线一:使用470mg四异丙氧基钛(1.68mmol)代替通过用二氧化硅浸渍该相同化合物制备的固体,2g粉末状沸石3,64ml二氯甲烷和2.0ml 1.0M酒石酸二异丙酯(2.0mmol)的二氯甲烷溶液。将合并的混合物在0°C下在圆底烧瓶中搅拌4小时。随后依次加入1.86 g烯丙醇(32 mmol),30分钟后,加入11.5 ml 80%工业级氢过氧化枯基(Aldrich),预先用3个筛子(约64 mmol)干燥。这对应于Ti/烯丙醇摩尔比为5/100。将合并的混合物在0°C下搅拌48小时,以进行环氧化反应。然后以72%的收率、95%的选择性和80%的对映体过量(主要是(S)-缩水甘油)生产缩水甘油[1]。 路线二:在钽接枝之前用另一种化合物如六甲基二硅氮烷(HMDS)处理氧化物载体也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性能。在这种情况下,载体是在500°C下真空处理的Aerosil二氧化硅(二氧化硅500),其中4克已在氩气下用50毫升10-2M的HMDS戊烷溶液处理。随后通过置于真空下选择性地去除戊烷。浸渍有HMDS的二氧化硅500用于通过浸渍钽化合物((CH3)3CCH2)3TaCHC(CH3)3制备催化剂。随后进行浸渍和乙醇蒸气处理。[00159]将75mg(22μmol Ta)由此获得的固体放入装有10ml二氯甲烷的50ml圆底烧瓶中。将合并的混合物冷却至0°C,加入23μl 1.0M酒石酸二异丙酯(+)-(R,R)-二氯甲烷溶液(23μmol)。将悬浮液在此温度下搅拌15小时,然后引入90mg烯丙醇(1.16mmol),将混合物放置30分钟,然后引入0.35ml 6.5M TBHP(t-BuOOH)的二氯甲烷溶液(约2.3mmol)。在0°C下48小时后,通过过滤分离催化剂,GC分析得出缩水甘油收率为65%,烯丙醇转化率为62%,即选择性为95%,对映体过量为84%(主要是(S)-缩水甘油)[2]. 图二 (S)-缩水甘油的制备 参考文献 [1](FR) J B (FR) A M D(FR) A P, et al.Solid oxidation catalysts, in particular for epoxidation of prochiral compounds[P].US20010743913,2003-11-4. [2]Burgos E C ,Ayer E D ,Johnson A R .A new, asymmetric synthesis of lipids and phospholipids[J].J. Org. Chem.,2002,52(22):4973-497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