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别了――
影响力0.00
经验值0.00
粉丝6
设备工程师
请推荐几种水溶性低凝固点有机物(醇)? 大家好!我正在研究一种新型低凝固点的 润滑油 。该润滑油用于油气工业的勘探工业。 指标: 凝固点:-15℃ 闭口闪点:>100℃ 而 基础油 的凝固点:-15℃,开口闪点:164℃。 然而基础油的成本相当高。为此,需要加入一定量的水和水溶性低凝固点有机物,以降低成本。 望,论坛的热心朋友请推荐几种水溶性低凝固点有机物。该有机物的凝固点不能高于-10℃,开口闪点高于100 ℃ 。 谢谢! 查看更多 0个回答 . 1人已关注
你见过最易学的工艺流程图绘制软件有哪些? 1、VISIO,有块,但绘图功能不强,关键是与CAD的兼容性。 2、PIDCAD,目前接触过的最容易学,画图速度快的PID软件,15分钟学会( www.pidcad.com ) 3、CAXA…… 目前接触的就这些查看更多 8个回答 . 1人已关注
机械密封安装和日常维护? 机械密封 安装使用说明书 机械密封是高度精密的机器部件, 它的性能和寿命与主机的操作条件、主机精度、及密封的安装有着极大地关系 ,因此使用前必须仔细阅读本说明书。 一、装配前注意事项 1 、必须查阅被安装的机械密封是否适合你的使用工况范围。当输送介质温度偏高、过低或含有颗粒杂质、易燃、易爆、有毒时,必须采用相应的 阻封、冲洗、冷却、过滤 等措施。 2 、应仔细阅读机械密封装配图,保证机械密封的安装尺寸和允许公差。 3 、检查密封工作面和 O 型圈的外表,应清洁完好无损。 4 、检查有关的标记,检查安装及连接尺寸,检查轴和腔体上重要轴向、径向尺寸公差的精确性。 5 、密封腔端面对泵轴的跳动每 3cm 孔径应不大于 0.015mm. 二、装配注意事项 1 、为了减少摩擦阻力,在轴或轴套上与机械密封接触部位均匀涂抹 润滑油 或 润滑脂 。 2 、静止环 O 型圈应使用水润滑,均匀施加外压安装静止环。 3 、在密封面上不要使用润滑油。安装过程应 最好 在干燥、无尘、清洁的工作环境中进行。 密封面必须保持清洁状态。 4 、安装带柔性石墨的静止环时,应在干燥状态通过均匀充分受压(如采用台钻),应保证工作面与轴线的垂直度不大于 0.1mm 。 5 、装配过程中不能敲击密封,密封装配完毕更不能敲击,撞击轴、轴套、密封端盖等,避免密封环损坏。 三、密封安装完毕,设备开启前应注意事项 1 、 必须将密封腔内空气放尽, 尤其是带有封液的双端面密封,更应注意排尽空气,以免干运行损坏密封端面。 2 、盘车检查应手感有阻力,但不应沉重或卡滞现象。 3 、初次试车或长时间停机启动时建议采用点动方式。 查看更多 1个回答 . 1人已关注
润滑油分析? 润滑油分析 润滑油分析 —— 色度 颜色的意义:油品的颜色,可以反映其精制程度和稳定性。精制的基础油,油中的氧化物和硫化物脱出得干净,颜色较浅。但即使精制的条件相同,不同油源和类属的原油所生产的基础油,其颜色和透明度也可能是不相同的。在基础油中使用添加剂后,颜色也会发生变化,颜色作为判断油品精致程度高低的指标已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因此,大多数的润滑油已无颜色(或色度)的指标。   对于在用或储运过程中的油品,通过比较其颜色的历次测定结果,可以大致地估量其氧化、变质和受污染的情况。如颜色变深,除了受深色油污染的可能外,则表明油品氧化变质,因为胶质有很强的着色力,重芳烃液有较深的颜色;假如颜色变成乳浊,则油品中有水或气泡的存在。   实际上,只要油品的其它指标合乎要求,油品的颜色深浅对油的润滑效果是没有影响的。   颜色的测定:润滑油的颜色,除用视觉直接观察(即目测)外,在试验室中的测定方法我国采用 GB/T 6540-86 石油产品颜色测定法(与 ASTM D1500-1982 石油产品颜色的测定法等效)和 SH/T 1068-92 石油产品色度测定法。    GB/T6540-86 测定法是用带有玻璃颜色标准板的比色仪进行测定,属目测比色法。适用与各种润滑油、煤油、柴油和石油蜡等石油产品。   其测定原理是,将试样注入比色管内,开启一个标准光源,旋转标准色盘转动手轮,同时从观察目镜中观察比较,以相等的色号作为该试样的色号。如果试样颜色找不到确切匹配的颜色,而落在两个标准颜色之间则报告两个颜色中较高的一个颜色,并在该色号前面加上 “ 小于 ” 两字。   玻璃颜色标准共分 16 个色号,从 0.5 到 8.0 值排列,色号越大,表示颜色越深。   如果试样的颜色深于 8 号标准颜色,则将 15 份试样(按体积)加入(体积)的稀释剂混合后,测定混合物的颜色,并在该色号后面加入 “ 稀释 ” 两字。    SH-T1068 方法的测定原理与 GB/T6540 基本相同,其不同点主要是 SH-T1068 标准玻璃色片分为 25 种色号,而 GB/T6540 则仅分为 16 种色号。 润滑油分析 —— 水溶性酸碱 用一定体积的中性的蒸馏水和润滑油在一定温度下相混合、振荡,使蒸馏水将润滑油中的水溶性酸和碱抽出来,然后测定蒸馏水溶液的酸性和碱性,称为润滑油的水溶性酸和碱,按 GB/T 259-88 标准方法进行测定。   润滑油的水溶性酸是润滑油中溶于水的低分子有机酸和无机酸(硫酸及其衍生物如磺酸及酸性硫酸酯等)。润滑油中的水溶性碱,是指润滑油中溶于水的碱和碱性化合物,如氢氧化钠及碳酸钠等。新油中如有水溶性酸或碱,则可能是润滑油精制过程中酸碱分离不好的结果;贮存和使用过程中的润滑油如含有水溶性酸或碱,则表明润滑油被污染或氧化分解。因此,润滑油的水溶性酸和碱也是一项质量指标。润滑油的水溶性酸和碱不合格,将腐蚀机械设备。对于汽轮机油,水溶性酸和碱的存在,使汽轮机油的抗乳化度降低。对于变压器油,水溶性酸碱不合格时,不仅会腐蚀设备,而且使变压器的耐电压下降。 润滑油分析 —— 总碱值 在规定的条件下滴定时,中和 1g 试样中全部碱性组分所需高氯酸的量,以当量氢氧化钾毫克数表示,称为润滑油或添加剂的总碱值。总碱值表示试样中含有有机和无机碱、胺基化合物、弱酸盐如皂类、多元酸的碱性盐和重金属的盐类。内燃机油的总碱值则可间接表示其所含清净分散剂的多少。因而总碱值为内燃机油的重要质量指标。在内燃机油的使用过程中,分析其总碱值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润滑油中添加剂的消耗情况。   石油产品总碱值测定可按 SH/T 0251-92 标准方法进行。该方法是以石油醚-冰乙酸为溶剂,用 0.1N 高氯酸标准溶液进行非水滴定来测定石油产品和添加剂中碱性组分的含量。 润滑油分析 —— 粘度指数 润滑油的粘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升高,粘度减小;温度降低,粘度增大。这种粘度随温度变化的性质,叫做粘温性能。粘度指数( VI )是表示油品粘温性能的一个约定量值。粘度指数高,表示油品的粘度随温度变化小,油的粘温性能好。反之亦然。   石油产品的粘度指数可通过计算得到。计算方法在我国的 GB/T 1995 或美国的 ASTM D2270 、德国的 DIN 51564 、 ISO2902 、日本的 JIS K2284 等标准中有详细的说明。通常粘度指数均用查表法得到。   粘温性能对润滑油的使用有重要意义,如发动机润滑油的粘温性能不好,当温度低时粘度过大,就会启动困难,而且启动后润滑油不易流到摩擦表面上,造成机械零件的磨损。如果温度过高,粘度变小,则不易在摩擦表面上产生适当的油膜,失去润滑作用,使机械零件的摩擦面产生擦伤和胶合等故障。 润滑油分析 —— 闪点 闪点   在规定条件下,加热油品所逸出的蒸汽和空气组成的混合物与火焰接触发生瞬间闪火时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以 ℃ 表示。   润滑油闪点的高低,取决于润滑油质量的轻重,或润滑油中是否混入轻质组分和轻质组分的含量多少,轻质润滑油或含轻质组分多的润滑油,其闪点就较低。相反,重质润滑油的闪点或含轻质组分少的润滑油,其闪点就较高。   润滑油的闪点是润滑油的贮存、运输和使用的一个安全指标,同时也是润滑油的挥发性指标。闪点低的润滑油,挥发性高,容易着火,安全性差,润滑油挥发性高,在工作过程中容易蒸发损失,严重时甚至引起润滑油粘度增大,影响润滑油的使用。重质润滑油的闪点如突然降低,可能发生轻油混入事故。   从安全角度考虑,石油产品的安全性是根据其闪点的高低而分类的:闪点在 45 ℃ 以下的为易燃品,闪点在 45 ℃ 以上的产品为可燃品。   闪点的测定方法分为开口杯法和闭口杯法。开口杯法用以测定重质润滑油和深色润滑油的闪点,方法是 GB/T 267-88 。闭口杯法用以测定闪点在 150 ℃ 以下的轻质润滑油的闪点,方法为 GB/T 2641-83 。同一种润滑油,开口闪点总比闭口闪点高,因为开口闪点测定器所产生的油蒸汽能自由地扩散到空气中,相对不易达到可闪火的温度。通常开口闪点要比闭口闪点高 20 -30 ℃ 。   国外测定润滑油闪点(开口)的标准有美国的 ASTM D92 ,德国的 DIN 51376 和日本的 JIS K2274 等,闭口闪点有 ASTM D93 、 DIN 51758 和 JIS K2265 等。 润滑油分析 —— 密度及比重 密度是指在规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所含物质的质量数。 20 ℃ 时的密度 ρ20 被规定为石油产品的标准密度。 比重亦称相对密度,是指物质在给定温度下的密度与参考温度下纯水的密度之比值,用 d 表示。我国常用的比重是 d20 ,表示油品在 20 ℃ 时的密度和水在 4 ℃ 时的密度之比。比重因为没有量纲,因而也就没有单位。   石油产品的密度是随其组成中含碳、氧、硫量的增加而增大的,因而含芳烃多的、含胶质和沥青质多的密度很大,而含环烷烃多的居中,含烷烃多的最小。因此,根据石油产品的密度(或比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判断油品的类型和成份。   通常,石油产品的密度由密度计法或比重瓶法测定。我国采用的方法标准分别为 GB/T 1884-83 石油和石油产品密度测定法(密度计法)和 GB/T 2540-88 石油产品密度测定法(比重瓶法)。美国和德国分别使用 ASTM D1298 、 DIN 51757 和 JIS k2249 标准方法。 润滑油分析 —— 灰分 在规定条件下,油品完全燃烧后剩下的残留物(不燃物)叫做灰分,以质量百分比表示。灰分主要是润滑油完全燃烧后生成的金属盐类和 金属氧化物 所组成。通常基础油的灰分含量都很小。在润滑油中加入某些高灰分添加剂后,油品的灰分含量就会增大。   发动机燃料中灰分增加,会增加汽缸体的磨损。润滑油灰分过大,容易在机件上发生坚硬的积炭,造成机械零件的磨损。   我国使用 GB/T 508-85 石油产品灰分测定法和 GB/T 2433-88 添加剂和含添加剂润滑油硫酸盐灰分测定法标准测定润滑油等石油产品的灰分。同 GB/T 508-85 方法相当的国外标准方法主要有美国的 ASTM D482 等。   对添加剂、含添加剂的润滑油的灰分一般采用 GB/T 2433-88 标准方法测定,其测定结果称之为硫酸盐灰分。国外相应的标准有美国的 ASTM 874 和德国的 DIN 51575 等。 润滑油分析 —— 残炭   在规定条件下,油品在进行蒸发和裂解期间所形成的残留物叫残炭,以质量百分数表示。残炭是表明润滑油中胶状物质和不稳定化合物含量的间接指标,也是矿物润滑油基础油的精制深浅程度的标志,润滑油中含硫、氧和氮化合物较多时,残炭就高。一般精制深的油品残炭小。对于一般的润滑油来说,残炭没有单独的使用意义,但对内燃机油和压缩机油,残炭值是影响积炭倾向的主要因素之一,油品的残炭值越高,其积炭倾向越大,在压缩机汽缸、胀圈和排气阀座上的积炭就多,在高温下容易发生爆炸。   添加剂含量高的油品是控制其基础油的残炭,而不控制成品油的残炭。   残炭测定法有电炉法和康氏法两种。通常多采用后者。我国标准是 GB/T268-87 石油产品残炭测定法。国外测定石油产品残炭的标准主要有:美国 ASTM D189 和德国 DIN 51551 等。 润滑油分析 —— 氧化安定性 石油产品抵抗由于空气(或氧气)的作用而引起其性质发生永久性改变的能力,叫做油品的氧化安定性。润滑油的抗氧化安定性是反映润滑油在实际使用、贮存和运输中氧化变质或老化倾向的重要特性。   油品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经常与空气接触而起氧化作用,温度的升高和金属的催化会加深油品的氧化。润滑油品氧化的结果,使油品颜色变深,粘度增大,酸性物质增多,并产生沉淀。这些无疑对润滑油的使用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如腐蚀金属,堵塞油路等。对内燃机油来说,还会在活塞表面生成漆膜,粘结活塞环,导致汽缸的磨损或活塞的损坏。因此,这个项目是润滑油品必控质量指标之一,对长期循环使用的汽轮机油、变压器油、内燃机油以及与大量压缩空气接触的 空气压缩机油 等,更具重要意义。通常油品中均加有一定数量的抗氧剂,以增加其抗氧化能力,延长使用寿命。   润滑油氧化安定性测定方法有多种,其原理基本相同,一般都是向试样中直接通入氧气或净化干燥的空气。在金属等催化剂的作用下,在规定温度下经历规定的时间观察试样的沉淀或测定沉淀值、测定试样的酸值、粘度等指标的变化。试验条件因油品而异,氧化设备也因油品而不同,尽量模拟油品使用的状况。我国对航空涡轮发动机润滑油的抗氧化安定性按两种方法 GJB499-88 和 SH/T 0450-92 进行氧化试验,前者称为大氧化管法,后者称为小氧化管法;对内燃机油的测定方法有 SH/T0299-92 和 SH/T0192-92 标准进行;汽轮机油 SH/T 0193-92 旋转氧弹法来测定其抗氧化性能;变压器油的氧化特性按 SH/T 0206-92 即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 IEC74-1974 标准方法进行;中高档润滑油氧化安定性测定主要有 GB/T 12581 加抑制剂矿物油氧化特性测定法、 GB/T 12709 润滑油老化特性测定法 ( 康氏残炭法 ) 、 SH/T 0123 极压润滑油氧化安定性测定法进行。 润滑油分析 —— 抗乳化性 ( 1 )概述:乳化是一种液体在另一种液体中紧密分散形成乳状液的现象,它是两种液体的混合而并非相互溶解。   抗乳化则是从乳状物质中把两种液体分离开的过程。润滑油的抗乳化性是指油品遇水不乳化,或虽是乳化但经过静置,油 - 水能迅速分离的性能。   两种液体能否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取决于两种液体之间的界面张力。由于界面张力的存在,分散相总是倾向于缩小两种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以降低系统的表面能,即分散相总是倾向于由小液滴合并大液滴以减少液滴的总面积,乳化状态也就是随之而被破坏。界面张力越大,这一倾向就越强烈,也就越不易形成稳定的乳状液。 润滑油与水之间的界面张力随润滑油的组成不同而不同。深度精制的基础油以及某些成品油与水之间的界面张力相当大,因此,不会生成稳定的乳状液。但是如果润滑油基础油的精制深度不够,其抗乳化性也就较差,尤其是当润滑油中含有一些表面活性物质时,如清净分散剂、油性剂、极压剂、胶质、沥青质及尘土粒等,它们都是一些亲油剂和亲水基物质,它们吸附在油水表面上,使油品与水之间的界面张力降低,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因此在选用这些添加剂时必须对其性能作用作全面的考虑,以取得最佳的综合平衡。   对于用于循环系统中的工业润滑油,如液压油、齿轮油、汽轮机油、,油膜轴承油等,在使用中不可避免地和冷却水或蒸汽甚至乳化液等接触,这就是要求这些油品在油箱中能迅速油 - 水分离,(按油箱容量,一般要求 6-30min 分离),从油箱底部排出混入的水分,便于油品的循环使用,并保持良好的润滑。通常润滑油在 60 ℃ 左右有空气存在并与水混合搅拌的情况下,不仅易发生氧化和乳化而降低润滑性能,而且还会生成可溶性油泥,受热作用则生成不溶性油泥,并剧烈增加流体粘度,造成堵塞润滑系统、发生机械故障。因此,一定要处理好基础油的精制深度和所用添加剂与其抗乳化剂的关系,在调合、使用、保管和贮运过程中亦要避免杂质的混入和污染,否则若形成了乳化液,则不仅会降低润滑性能,损坏机件,而且易形成油泥。另外,随着时间的增长,油品的氧化、酸性的增加、杂质的混入都会使抗乳化性的变差,用户必须及时处理或者更换。   ( 2 )润滑油抗乳化性能测定法: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抗乳化性测定方法有两个。其一是油和合成液抗乳化性能测定法( GB/T 7305-87 ),本方法与 ASTMD1401-67 ( 77 )等效。本方法适用于测定油、合成液与水分离的能力。它适用于测定 40 ℃ 时运动粘度为 30-100mm2/s 的油品,试验温度为( 54±1 ) ℃ 。它可用于粘度大于 100mm 2/s 油品,但试验温度为( 82±1 ) ℃ 。其他试验温度也可以采用,例如 25 ℃ 。当所测试的合成液的密度大于水时,试验步骤不变,但这时水可能浮在乳化层或合成液上面。其二是润滑油抗乳性测定法( GB/T 8022-87 )本方法与 ASTMD2711-74 ( 79 )方法等同采用。本方法是用于测定中、高粘度润滑油与水互相分离的能力。本方法对易受水污染和可能遇到泵送及循环湍流而产生油包水型乳化液的润滑油抗乳化性能的测定具有指导意义。汽轮机油的抗乳化能力通常按 SH/T 34009-87 方法进行,将 20ml 试样在 90 ℃ 左右与水蒸汽乳化,然后把乳化液置于约 94 ℃ 的浴中,测定分离出 20ml 油所需的时间。这个方法是完全模拟汽轮机油的工作条件,是测定汽轮机油抗乳化性的专用方法。 润滑油分析 —— 粘度 粘度   物质流动时内摩擦力的量度叫粘度,粘度值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它是润滑油的主要技术指标,绝大多数润滑油是根据其粘度来分牌号的,粘度是各种设备选油的主要依据。粘度的度量方法分为绝对粘度和相对粘度两大类。绝对粘度分为动力粘度、运动粘度两种;相对粘度有恩氏粘度、赛氏粘度和雷氏粘度等几种表示方法。   我国常用运动粘度和动力粘度表示油品的粘度。测定运动粘度的标准方法为 GB/T 265 ,即一定体积的液体在重力下流过一个标定好的玻璃毛细管的时间。粘度计的毛细管常数与流动时间的乘积就是该温度下液体的运动粘度。国外相应测定油品运动粘度的标准方法主要有美国的 ASTM D445 、德国的 DIN 51562 和日本的 JIS K2283 等。   某些油品,如液力传动液、 车用齿轮油 等低温粘度通常用布氏粘度计法来测定。我国的 GB/T 11145 、美国的 ASTM D2983 和德国的 DIN 51398 等标准方法。   粘度是评定润滑油质量的一项重要的理化性能指标,对于生产,运输和使用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粘度的润滑油品,可以保证机械设备正常、可靠地工作。通常,低速高负荷的应用场合,选用粘度较大的油品,以保证足够的油膜厚度和正常润滑;高速低负荷的应用场合,选用粘度较小的油品,以保证机械设备正常的起动和运转力矩,运行中温升小 查看更多 0个回答 . 3人已关注
煤的热解与粘结成焦? 煤的热解是指煤在隔绝空气或在惰性气体条件下持续加热至较高温度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的复杂过程。粘结和成焦则是煤在一定条件下的热解的结果。由于命名尚未统一,除“热解”(Pyrolysis)这一名称外,还常用“热分解”(thermal decom PO sition)和“干馏”(carbonization)等术语。 煤的热加工是当前煤炭加工中最重要的工艺,大规模的炼焦工业是 煤炭 热加工的典型例子。研究煤的热解与煤的热加工技术关系极为密切,对煤的热加工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例如,对于炼焦工业可指导正确选择 原料 煤,探索扩大炼焦用煤基地的途径,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和提高产品质量。此外,还可以对新的热加工技术的开发,如高温快速热解,加氢热解和等离子热解等起指导作用。 煤的热解与煤的组成和结构关系密切,可通过热解研究阐明煤的分子结构。此外,煤的热解是一种人工炭化过程,与天然成煤过程有些相似,故对热解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对煤化过程的研究。 1 粘结性烟煤受热时发生的变化 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时,煤的有机质随温度升高发生一系列变化,形成气态(干馏煤气)、液态(焦油)和固态(半焦或 焦炭 )产物。 煤的热解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室温到350~400℃ )。从室温到活泼热分解温度(Td,除无烟煤外一般为350~400℃)称为干燥脱气阶段。褐煤在200℃以上发生脱羧基反应,约300℃开始热解反应,烟煤和无烟煤的原始分子结构仅发生有限的热作用(主要是缩合作用)。120℃前主要脱水,约200℃完成脱气((CH4、CO2和N2)。 (2)第二阶段(Td~550℃)。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活泼分解,以解聚和分解反应为主。生成和排出大量挥发物(煤气和焦油),约450℃排出的焦油量最大,在450~500℃气体析出量最多。烟煤约350℃开始软化,随后是熔融、粘结,到500℃时结成半焦。 烟煤(尤其是中等变质程度烟煤)在这一阶段经历了软化熔融、流动和膨胀直到再固化,出现一系列特殊现象,并形成气、液、固三相共存的胶质体。液相中有液晶(中间相)存在。胶质体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固体产物半焦与原煤相比,芳香层片的平均尺寸和氦密度等变化不大,这表明半焦生成过程中缩聚反应并不太明显。 (3)第三阶段(550~1000℃ )。又称二次脱气阶段。在这一阶段,半焦变成 焦炭 ,以缩聚反应为主。析出的焦油量极少,挥发分主要是煤气。煤气成分主要是H2,少量CH4和C的 氧化物 。焦炭的挥发分小于2%,芳香核增大,排列的有序性提高,结构致密、坚硬并有银灰色金属光泽。从半焦到焦炭,一方面析出大量煤气,另一方面焦炭本身的密度增加,体积收缩,导致生成许多裂纹,形成碎块。 焦炭 的块度和强度与收缩情况有直接关系。 煤的热解和热加工一般包括以上三个阶段。如果最终温度提高到1500℃以上则为石墨化阶段,用于生产石墨炭素制品。 2 煤在热解过程的化学反应 煤热解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是非常复杂的。包括煤中有机质的裂解,裂解产物中轻质部分的挥发,裂解残留物的缩聚,挥发产物在逸出过程中的分解及化合,缩聚产物进一步分解,再缩聚等过程。总的讲包括裂解和缩聚两大类反应。从煤的分子结构看,可认为,热解过程是基本结构单元周围的侧链和官能团等,对热不稳定成分不断裂解,形成低分子化合物并挥发出去。基本结构单元的缩合芳香核部分对热稳定,互相缩聚形成固体产品(半焦或 焦炭 )。 有机化合物对热的稳定性,决定于组成分子中各原子结合键的形成及键能的大小,键能大的,难断裂,即热稳定性高;反之,键能小的,易分解,其热稳定性差。 烃类热稳定性的一般规律是: (1)缩合 芳烃 >芳香烃> 环烷烃 >炔烃> 烯烃 > 烷烃 。 (2)芳环上侧链越长,侧链越不稳定;芳环数越多,侧链也越不稳定。 (3)缩和多环 芳烃 的环数越多,其热稳定性越大。 煤的热解过程也遵循上述规律。 由于煤的分子结构极其复杂, 矿物质 又对热解有催化作用,所以,迄今为止,对煤的热解化学反应尚未彻底弄清。但对煤的热解进程可以通过煤在不同阶段的元素组成,化学特征和物理性质的变化加以说明。煤热解的化学反应可分为以下几种。 (1)煤热解中的裂解反应。根据煤的结构特点,其裂解反应大致有下面四类: ①桥键断裂生成自由基。联系煤的结构单元的桥键主要是:—CH2—,—CH2—CH2—,—CH2—O—,—O—,—S—,—S—S—等,它们是煤结构中最薄弱的环节,受热很容易裂解生成自由基“碎片”。电子自旋共振测量表明:自由基的浓度随加热温度升高,在400℃前缓慢增,当温度超过分解温度后自由基即突然增加,在近500℃时达到最大值,550℃后急剧下降。 ②脂肪侧链裂解。煤中的脂肪侧链受热易裂解,生成气态烃,如CH4,C2H6,C2H4等。 ③含氧官能团裂解。煤中含氧官能团的热稳定性顺序为:—OH > C=O> —COOH>—OCH3.羧基不易脱除,到700~800℃以上,有大量氢存在时,可生成H2O 。羰基可在400℃左右裂解,生成CO.羧基热稳定性低,在200℃即能分解,生成CO2和H2O。另外,含氧杂环在500℃以上也可能断开,放出CO. ④煤中低分子化合物的裂解。煤中以脂肪结构为主的低分子化合物受热后熔化,同时不断裂解,生成较多的挥发性产物。 (2)一次热解产物的二次热解反应。上述热解产物通常称为一次分解产物,其挥发性成分在析出过程中受到更高温度的作用(像在焦炉中那样),就会产生二次热解反应,主要的二次热解反应有:裂解、脱氢、加氢、缩合、桥键分解等。 (3)煤热解中的缩聚反应。煤热解的前期以裂解反应为主,后期则以缩聚反应为主。缩聚反应对煤的粘结、成焦和固态产品质量影响很大。 ①胶质体固化过程的缩聚反应。主要是热解生成的自由基之间的结合,液相产物分子间的缩聚,液相与固相之间的缩聚和固相内部的缩聚等。这些反应基本在550~600℃前完成,结果生成半焦。 ②从半焦到 焦炭 的缩聚反应。反应特点是芳香结构脱氢缩聚,芳香层面增大。 ③半焦和 焦炭 的物理性质变化。在500~600℃之间煤的各项物理性质指标如密度、反射率、导电率、X射线衍射峰和芳香晶核尺寸等变化都不大。在700℃左右这些指标产生明显跳跃,以后随温度升高继续增加。 3 煤的粘结与成焦机理 煤的粘结与成焦机理是炼焦工艺的重要理论基础。迄今为止,人们曾对煤的粘结与成焦机理提出过多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一说明,但仍有许多不够完善之处,有待今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比较有影响的有溶剂抽提理论、物理粘结理论、胶质体理论(塑性成焦机理)、中间相成焦机理和传氢机理。比较完整并得到广泛承认的是胶质体理论。 (1)胶质体的形成 当煤粒隔绝空气加热至一定温度时,煤粒开始软化,在表面上出现含有气泡的液膜如图1-4 (a)所示。温度进一步升高至500~550℃时,液体膜外层开始固化生成半焦,中间仍为胶质体,内部为未变化的煤,如图1-4 (b)所示。这种状态只能维持很短时间。因为外层半焦外壳上很快就出现裂纹,胶质体在气体压力下从内部通过裂纹流出,如图1-4 (c)所示。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煤粒内部完全转变成半焦为止。 粘结性煤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每个煤粒都有液相形成,许多煤粒的液体膜汇合在一起形成粘稠状的气、液、固三相共存的混合物,此三相混合物称为胶质体,其中固相是指未软化熔融的部分,液相也称为胶质体液相。煤的此种状态即为胶质状态(或塑性状态)。能否形成胶质体,胶质体的数量和性质对煤的粘结和成焦至关重要,是煤的塑性成焦机理的核心。 (2)胶质体液相的来源 胶质体液相的来源可能有: ①煤热解时,结构单元之间结合比较薄弱的桥键断裂,生成自由基,其中一部分分子量不太大,含氢较多,使自由基稳定化,形成液体产物; ②在热解时,结构单元上的脂肪侧链脱落大部分挥发逸出,少部分参加缩聚反应形成液态产物; ③煤中原有的低分子量化合物—— 沥青 受热熔融变为液态; ④残留的固体部分在液态产物中部分溶解和胶熔。 胶质体随热解反应进行数量不断增加,粘度不断下降,直至出现最大流动度。当温度进一步提高时,胶质体的分解速度大于生成速度,因而不断转化为固体产物和煤气,直至胶质体全部固化转变为半焦。 (3) 胶质体的性质 在热解过程中,胶质体的液相分解、缩聚和固化而生成半焦。形成半焦的质量好坏取决于胶质体的性质。 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全面反映胶质体性质的指标。就胶质体的主要性质而言,有热稳定性、流动性、透气性和膨胀性。 ①热稳定性。可用煤的软化温度区间来表示,它是煤粘结性的重要指标。煤开始固化温度(t固)与开始软化温度(t软)之间的范围为胶质体温度区间(△t),即△t= t固一t软。他表示煤粒处于胶质状态所经历的时间,也反映了胶质体热稳定的好坏。如果温度区间大,表示胶质体停留时间长,其热稳定性好。煤粒间有充分的时间接触和相互作用,有利于煤粒间的粘结。反之,如果温度区间小,表示胶质体停留时间短,很快分解,其热稳定性差,煤粒间的粘结性也差。 ②流动性。以煤的流动度或粘度来衡量。煤在胶质状态下的流动性,对粘对影响较大。如果胶质体的流动性差,表明胶质体液相数量少,不利于将煤粒之间或惰性组分之间的空隙填满。所形成的 焦炭 就熔融差,界面结合不好,耐磨性差,因此煤的粘结性差。反之则有利于煤的粘结。 ③透气性。用挥发物穿透胶质体析出时,所受到的阻力来表示。透气性对煤的粘结影响很大。若透气性差,则膨胀压力大,有利于变形煤粒之间的粘结。若胶质体透气性好,气体可顺利通过胶质体,或胶质体液相量少,液相不能充满颗粒之间,气体容易析出,则膨胀压力小,不利于变形煤粒之间的粘结。 ④膨胀性。气体由胶质体中析出时产生的体积膨胀,可用煤的膨胀度来表征。若体积膨胀不受限制,则产生自由膨胀,如测定挥发分时柑锅焦的膨胀就是这样。若体积膨胀受到限制,就会产生一定的压力,成为膨胀压力。如煤在炭化室内干馏时,就会对炉墙产生一定的压力。一般膨胀性大的煤,粘结性好,反之则较差 (4)粘结机理 在热解过程中固态煤粒经胶质状态后固化为半焦是一个复杂的粘结过程,是与煤分子结构及组成密切相关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物理化学变化的综合作用过程。 前面指出,胶质体的形成是粘结过程的基础。当煤受热作用,煤的大分子发生热分解和氢的重新分配,生成含氢较多的小分子量的气态产物(煤气和焦油蒸汽等)和一部分中等高分子量的液态产物(分子量在400~1500范围)。所生成的液相产物能使分解后的固相产物(有机质)软化,形成胶质体。煤开始形成胶质体之后,随胶质体液相数量的增多,胶质体的粘度减小,到胶质体液相量达最大值时,流动量达最大,此后,随温度升高,胶质体液相逐渐分解,一部分转为气态产物,一部分固化,到此时,胶质体也就固化为半焦。胶质体的固化是液相分解和缩聚的结果,这一缩聚作用既发生于液相之间,也发生在吸附了液相和气相的固体表面。胶质体的固化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芳构化和炭化过程。研究表明,颗粒状煤之间的粘结过程发生在煤粒之间的接触表面上。热解所形成的胶质体在颗粒表面上进行扩散,当各个煤粒所形成的胶质体相汇合时,便在接触表面相互渗透而融合。随温度进一步升高,液相之间,及液相与固相之间分解而缩合,最后固化为一个整体—半焦。 综上所述,从粒状煤变成块状的半焦,必须经过胶质状态,即必须形成胶质体,而胶质体液相的形成尤为重要,因为若不能形成液相,也就不能形成胶质体,胶质体的形成是颗粒状煤粘结成焦必经之路或必要条件。但是要使煤粒粘结得好,应满足下列条件: 液体产物足够多,能将固体粒子表面润湿,并将粒子间的空隙填满; ②胶质体应具有足够大的流动性和较宽的温度间隔; ③胶质体应具有一定粘度,有一定的气体生成量,能产生膨胀; ④粘结性不同的煤粒应在空间均匀分布; ⑤液态产物与固体粒子间应有较好的附着力: ⑥液态产物进一步分解缩合得到的固体产物和未转变未液相的固体粒子本身要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研究表明,在炼焦煤的胶质体中存在液晶相(中间相),从这些煤得到的 焦炭 也具有光学各向异性的结构。液晶是指某些特殊的液体化合物,它们的分子排列具有平行的线形结构,具有光学各相异性的特点,既是液体又具有一般晶体性质的物质。它既不是严格的固相又不是严格的液相,故又称为中间相。中间相的数量、性质和结构对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影响甚大。近年来,对胶质体中的中间相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将半焦从550℃加热至1000℃时,主要发生缩合脱氢反应。外形变化是体积收缩,形成裂纹和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最后转变为 焦炭 。 (5)成焦机理—半焦的收缩与裂纹的形成 当半焦从550℃加热至1000℃时,半焦内的有机质进一步热分解和热缩聚。热分解主要发生在缩合芳环上热稳定性高的短侧链和联结芳环间的桥键上。分解产物以相对分子质量小的气态产物,以CH4和H2为主,无液态产物生成。越到结焦后期,所析出的气态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在750℃后几乎全部是H2O缩合芳环周围的氢原子脱落后,产生的游离键使固态产物之间进一步热缩聚。从而使碳网不断增大,排列趋于致密,体积收缩,由于成焦过程中半焦和焦炭内各点的温度和升温速度不同,由此产生内应力。当内应力超过半焦和焦炭物质的强度时,就会形成裂纹。由热缩聚引起碳网不断增大和由此而产生 焦炭 裂纹是半焦收缩阶段的主要特征。 (四)煤的低温干馏试验 为评定各种煤对炼油的适应性,以及在低温干馏工业生产中鉴定 原料 煤的性质并预测各种产品的产率,均需要进行煤的低温干馏试验。煤的低温干馏试验主要有铝甑法,有时也用葛金法(煤的管式低温干馏实验方法,GB1341)代用。 铝甑低温干馏试验法是F·费舍尔于1920年提出的。中国国家标准(GB480)是参照该法,但在温度制度等方面作了一些修改。该实验方法是将20g空气干燥煤样加热到510℃后并保持20min。干馏后测所得的焦油、热解水、半焦和煤气的收率。焦油产率的代号为T。一般采用空气干燥基准,即Tad,%。低温干馏用煤的Tad.一般不应小于7%.Tad大于12%者称为高油煤;Tad为7%~12%者是富油煤;Tad小于或等于7%者为贫油煤. 煤的低温焦油产率与煤的成因类型有关。残植煤与腐泥煤的Tad都相当高,多数为富油煤。腐植煤的焦油产率与煤化度和煤岩组成有关,褐煤和长焰煤的上Tad较高,当稳定组含量较高时,Tad也较高。 四 气化用煤的工艺特性 煤炭 气化工艺是将固体的煤最大限度地加工成为气体燃料的过程。为了使气化过程顺利进行、气化反应完全,并满足不同气化工艺过程与气化炉对煤质的不同要求,通常需要测定煤的反应性、机械强度、热稳定性、结渣性、灰熔点和灰粘度等指标,并把上述各指标一起作为气化用煤的质量指标。 查看更多 4个回答 . 4人已关注
尿素做融雪剂? 尿素 做 融雪剂 的效果如果?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查看更多 10个回答 . 4人已关注
液硫池盖板? 我们 硫磺 装置液硫池上部的钢板腐蚀严重,不知有没有一种新型的耐腐蚀、耐热涂料来涂刷在钢板上,已解决腐蚀问题。查看更多 2个回答 . 1人已关注
关于焊接试板的制备的要求? 在JB4744中4.2条规定,“产品焊接试板应设置在A类纵向焊接接头的延长部位,与壳体同时施焊。” 这句的意思是否要将焊接试板固定在待焊的容器上,待一同施焊完毕后再从容器上取下? 查看更多 7个回答 . 5人已关注
急求:磷酸酯的脱除~~~? < >现在做一个项目,想先用芳卤和亚 磷酸三乙酯 进行阿布罗夫反应后生成相应的 磷酸 酯,然后进行后续反应后脱除。各位大虾有没有什么办法脱掉磷酸酯吗?小弟愚见在碱性条件下做.大家做类似的么,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谢谢!</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5 16:28:29编辑过] 查看更多 3个回答 . 4人已关注
体系审核会序是怎么的? 想组织内审,但不知首首次会议和末次会议的会序是怎么样的,一直都是在自已瞎弄,这次想弄的正规点,请各位专家指教!谢谢 查看更多 2个回答 . 5人已关注
催化剂结晶度与催化活性是否有关? 请问各位, 催化剂 的结晶度好坏,与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有关吗?结晶度好能否说明催化活性较高,或者结晶度好能说明什么催化剂的什么性质?查看更多 4个回答 . 5人已关注
化工原理中一个关于泵选型的问题? 这个一直没有理解过来,忘大神给我指导。题目中说系统需要50立的流量,18的压头,结果选择了50立,20米压头的泵,问通过阀门调节流量多消耗的功率,题目是用是20-18=2米,这个是用于消耗的压头,那么我的问题是,你的压头高了,所以通过 调节阀 门让多余的压头损耗掉,但是你调节阀门的同事压头满足了,但你的流量肯定也变小了呀,肯定也不是50的了,满足了压头,流量呢?求大神指导查看更多 12个回答 . 5人已关注
磺化静电除雾? 各位大神,谁知道Chemithon ESP(静电除雾)的电极是什么材料的?查看更多 2个回答 . 1人已关注
温度仪表设计选型标准? 求助: 温度仪表 设计选型标准 [ ]查看更多 6个回答 . 3人已关注
+混合冷剂循环制冷流程及硫磺制酸+xiaoxiao ...? 重在参与,手机照的,不是很清楚。 查看更多 1个回答 . 2人已关注
求助:分子筛内保温浇注料的设计? 国内哪家设计院和企业能够进行 分子筛 内保温浇注料的设计?查看更多 0个回答 . 2人已关注
煤气化探讨? 我国煤气化目前采用的工艺比较多的有干法(Shell)和湿法(Texaco)两种。两种煤气化工艺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投资,煤种,生产的稳定性等多方面衡量。个人认为目前的煤气化中国用德士古的工艺还是比较多的!查看更多 3个回答 . 5人已关注
对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应如何处罚? 对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应如何处罚?查看更多 1个回答 . 5人已关注
中国石油 《加油站建设标准设计》 2008版? 这确实很好 ,但是要全部下来需要多少分呢 这个确实不好意思,因为论坛对附件的上传规定的大小,太大了不能上传,所以只能压缩成这样子~~查看更多 1个回答 . 4人已关注
关于生产安全操作规程的问题? 如题,不知道各位老师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是如何编制岗位生产安全操作规程的呢,有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呀? 在编写过程中,很多同事多说写的过于简单,不是很符合现场实际;写的细了,又说过于琐碎,太公式化,死板,不易执行。 请指教! 查看更多 3个回答 . 1人已关注
简介
职业:天津话梅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设备工程师
学校: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地区:江西省
个人简介:甘心做奴隶的人,不知道自由的力量。查看更多
已连续签到天,累积获取个能量值
  • 第1天
  • 第2天
  • 第3天
  • 第4天
  • 第5天
  • 第6天
  • 第7天
 
这是一条消息提示
 
提醒
您好,您当前被封禁天,这天内您将不能登陆盖德问答,离解封时间还有
我已了解
提醒
提问需要5个能量值,您当前能量值为,请完成任务提升能量值
去查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