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BET表征?bjh方法在没有出现表面张力现象的时候(tse,楼主估计是打错字),用脱附分支计算。脱附的时候,是从大孔向介孔发展的。关于表面张力现象,也就是那个4nm假峰的问题,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说法。可以参考一下这篇文章,doi: 10.1016/s1387-1811(03)00339-1。2003年的3m。或者,国标中有这样的表述:可以使用等温线的吸附分支数据,也可以使用脱附分支数据。要在二者中作出选择并不容易,以下概括可能有助于选择:比较均匀的圆柱孔的相对简单的孔结构可能产生狭窄的h1型迟滞回线,此时往往采用曲线的脱附分支进行分析。如果观察到h2型回线,表明出现了连通、孔堵塞及相关的渗透现象,这意味着采用曲线的任何一部分也不完全稳妥,因为可能具有混合效应(即同时具有延迟凝聚和网络渗透)。如果采用一定的方法,考虑孔径对延迟凝聚现象,尤其是在孔隙流体的介稳态范围内的影响,则可以采用吸附分支进行孔径分析。此外,如果在蒸发过程中出现所谓“张力强度效应”,导致曲线的脱附分支在一定p/p。处(随吸附气体种类和温度而异,对于77 k的nz为0.42)出现陡降,依据曲线的吸附分支可以获得更为真实的孔径分布。此时,依据曲线的脱附分支不可能获得正确的孔径分布[“。(源自gb/t 21650.2--2008/iso 15901-2:2006)[ last edited by duyuhai on 2010-6-9 at 17:3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