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二酸酐是什么? 介绍 戊二酸酐,又称胶酸酐,简称GA。外观为针状物,可溶于乙醚、乙醇四氢呋喃等。溶于水后反应生成戊二酸,具有一定的酸性。 图一 戊二酸酐 应用 将250 g无水AlCl3(1.87摩尔)加入2 L三颈圆底烧瓶中,加入300 mL氟苯(307.5 g;3.2摩尔),并在冰浴中将混合物冷却至5°C。通过加料漏斗在45分钟内加入100 g戊二酸酐(0.86摩尔)在400 mL氟苯中的朦胧悬浮液,并将温度保持在12°C以下。将反应混合物逐渐加热至环境温度,并在r.t.下搅拌约90分钟。;通过NMR检查完成情况。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0至5°C,然后小心地向混合物中加入1N HCl的冷水溶液(700 mL),以破坏任何未反应的AlCl3,在酸添加的早期将混合物的温度保持在20°C以下,其余时间保持在40°C以下。将整个混合物倒入2L水和冰(v/w)的1:1混合物中,沉淀出粗产物,过滤白色悬浮液,用水充分洗涤。将白色残留物加入3L饱和NaHCO3水溶液(~5%)中,在蒸汽浴中加热碱性混合物一小时,并在加热时通过硅藻土薄垫过滤该批。将滤液冷却至r.t.,向滤液中滴加约320 mL浓HCl至pH 1,使产物结晶,并在冰浴中搅拌白色悬浮液30分钟。过滤该批,用冰冷的水洗涤湿滤饼,并在50°C的真空烘箱中干燥16小时,获得143.2 g 4-(4-氟苯甲酰基)-丁酸;m.p.141至142°C,分离产率:79.3%[1]。 图二 戊二酸酐的合成应用 合成 将13.3wt%的己二酸、63.7wt%的戊二酸和23.0重量%的琥珀酸的酸混合物在减压下在230-250℃下加热以除去水。然后,一旦温度降低,在15 mmHg的减压下在140-145℃下除去琥珀酸酐,并在160-165℃下获得戊二酸酐[2]。 图三 戊二酸酐的合成 参考文献 [1](US) K T T (US) X F(US) C T, et al.Process for the synthesis of azetidinones[P].US19990455482,2001-3-27. [2](JP) K Y (JP) T I.Process for producing dimethyl esters of higher dibasic acid[P].US19830536160,1985-6-25. 查看更多
苏云金芽孢杆菌蛋白的检测方法及应用研究? 背景信息 苏云金芽孢杆菌蛋白(BT)ELISA KIT是一种双抗体夹心ELISA法,用于检测样本中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蛋白(BT)。该方法通过将苏云金芽孢杆菌蛋白(BT)抗体包被于酶标板上,样品或标准品中的抗原与包被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然后加入生物素化的抗体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亲和素,形成免疫复合物。最后加入显色底物(TMB)进行测定,通过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指标的浓度。 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产晶体蛋白的好气性蜡状芽孢杆菌,简称Bt。它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杀虫剂,可用于防治多种害虫。苏云金芽孢杆菌制剂在昆虫消化道中起作用,使昆虫中肠停止蠕动、瘫痪,并导致害虫死亡。目前已知苏云金芽孢杆菌有多个变种,其中某些变种还能产生其他杀虫物质。苏云金芽孢杆菌及其制剂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已被广泛研究。 应用研究 用于Bt水稻外源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环境持留研究 Bt抗虫水稻的外源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可能对农业生态系统产生潜在的环境影响。因此,研究这类生物大分子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达Cry1Ab蛋白的Bt抗虫水稻上,而对于没有标记基因的Bt水稻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以Bt抗虫水稻和其亲本以及其他水稻品种为试材,通过实验室和田间试验,采用ELISA检测和同位素标记等方法,研究了Bt蛋白在植株和土壤中的时空表达及其持留规律,转基因水稻秸秆还土后外源蛋白的持留规律,Bt抗虫水稻秸秆还土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及Bt基因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和向土壤微生物水平转移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Hai-Yan Hu, Xiao-Xia Liu, Zhang-Wu Zhao, Jian-Guang Sun, Qing-Wen Zhang, Xing-Zhong Liu, Yong Yu. Effects of repeated cultivation of transgenic Bt cotton on functional bacterial populations in rhizosphere soil.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9(3). [2] F. Widmer, R. J. Seidler, L. S. Watru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transgenic plant marker gene persistence in soil microcosms. Molecular Ecology. 2008(5). [3] Jikun Huang, Ruifa Hu, Scott Rozelle, Carl Pray. Genetically Modified Rice, Yields, and Pesticides: Assessing Farm-Level Productivity Effects in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2008(2). [4] Yong I. Kuk, Nilda R. Burgos, Vinod K. Shivrain. Natural Tolerance to Imazethapyr in Red Rice (Oryza sativa). Weed Science. 2008(1). [5] 张燕飞. Bt水稻外源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环境持留研究[D]. 浙江大学, 201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