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安全性评价——一个新兴的外包市场? 药物毒性分为on-target毒性和off-target毒性, 单克隆抗体 的选择性高,主要是on-target毒性,这种毒性可能是靶组织exaggerated pharmacology,也可能是对非靶组织的on-target pharmacology导致,而off-target毒性主要表现在小分子及其代谢产物中。75%的药物副作用是dose-dependent,并且可以通过pharmacology profiles预测。 体外SPP(in vitro safety pharmacology profiling)是诺华科学家在2005年提出的概念,它的定义是在药物研发早期(先导化合物选择和结构优化过程中),通过测试一系列off-target,初步预测药物副作用,并指导结构优化,选出安全性最好的分子进入动物实验。体外SPP的终极目的是提高药物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的成功率。 体外SPP的优点: 1.成本低、速度快; 2.在先导化合物优化的时候就发现毒性,可以指导结构优化,而传统的安全性评价依赖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分子后期研发失败,很难回过头来进行结构优化; 3.由于动物与人体的差异,某些副作用通过动物实验是发现不了的,不如5-HT2B引起的心瓣膜损伤,而体外SPP用的是人体蛋白,可以预测这方面的副作用。 体外SPP的前提有两个: 第一,确证off-target与副作用的关系,毒理学的东西,虽然很难,好在一旦确证,大家都可以用。 第二,如何选择off-target集,这取决于各企业自己的成本——效益分析。测试的off-target越多,体外SPP的结果越准确,但花的钱自然越多。某个off-target是否需要测试,取决于它的hit rate和impact,诺华测试了1832个化合物,其中980个化合物对hERG的IC50小于30μM,这就是高hit rate了,而hERG抑制引起心律失常甚至死亡,这就是高impact,所以hERG必须选入off-target集。而某些off-target比如 褪黑素 受体MT3,尽管hit rate也大于30%,由于没有严重副作用,因此可以不考虑。 体外SPP可以分阶段进行,前期化合物数量多,可以测试少量的off-target,而准备做动物实验,只剩下一个候选分子,就可以扩大off-target集。测试off-target也是有讲究的,可以只测一个浓度(一般10μM),更准确一点可以测多个浓度,计算各自的IC50值。诺华分阶段进行体外SPP: primary panel (23 targets): lead chemical series的选择、lead optimization过程中的rapid check; second panel (70 targets): 在进入preclinical之前,进一步characterize the candidate; third panel (85 additional targets): full选择性评价。 测试off-target活性后,就可以作promiscuity分析,IC<10μM的算作命中,命中的off-target除以总的off-target数就得出promiscuity值,promiscuity值越大,分子安全性越低,promiscuity值大于20%就是高危了,是否进入动物实验就需要慎重考虑。按诺华的统计数据,临床失败和上市后撤回的药物中,promiscuity值在20%以上的占1/5以上,而成功的药物中,promiscuity值在20%以上的只占1/20。 promiscuity值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因为每个off-target的影响力不同,如果一个分子对hERG有抑制活性,即便没有命中其他的off-target,也是不能进入临床的。同时不同药物对副作用的要求不一样,晚期癌症药物可以对副作用放宽,而某些需要长期用药的非致死性疾病则要严格控制副作用,对体外SPP评价结果的分析靠研究者自己。 由于抑制hERG,被召回的药物有:Terodiline (IC50=450nM); Terfenadine (IC50=204nM); Sertindole (IC50=3nM); Astemizole (IC50=0.9nM); Grepafloxacin (IC50=50μM); Levomethadyl acetate (IC50=3μM); Cisapride (IC50=15nM); Droperidol (IC50=32nM)。FDA要求临床研究前测定hERG活性,避免心律失常副反应。 参考文献: Bowes J, Brown AJ, Hamon J, Jarolimek W, Sridhar A, Waldron G, Whitebread S. Reducing safety-related drug attrition: the use of in vitro pharmacological profiling. Nat Rev Drug Discov. 2012, 11, 909-922. Whitebread S, Hamon J, Bojanic D, Urban L. Keynote review: in vitro safety pharmacology profiling: an essential tool for successful drug development. Drug Discov Today. 2005, 10, 1421-1433. Hamon J, Whitebread S, Techer-Etienne V, Le Coq H, Azzaoui K, Urban L. In vitro safety pharmacology profiling: what else beyond hERG? Future Med Chem. 2009, 1, 645-665. Muller PY, Milton MN. The determi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rapeutic index in drug development. Nat Rev Drug Discov. 2012, 11, 751-761. 查看更多0个回答 . 2人已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