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绿里尐女
影响力0.00
经验值0.00
粉丝12
储运巡检员
大型换热器管板应力有限元计算? 请教各位,有一固定板式 换热器 ,管子数有4200根,业主要求计算管板应力及管子与管板的焊缝应力,这么多管子,传统的1/4模型好像不能做了,而将管板简化为当量实心圆平板,管子用link或beam模拟,则又不能反映焊缝的应力,请问大家在做这类大管板的应力计算是,有限元模型是如何简化的? 查看更多 5个回答 . 2人已关注
关于15MnNbR的热处理问题? 一类容器,筒体厚度为32的15MnNbR要不 要进行热处理?谁有过成功的、有权威性的实际处理经验?查看更多 1个回答 . 5人已关注
通风机选型? 我们需要这样一种 通风机 ;流量200立方每小时,压力10千帕,密度1.77千克每立方,温度300摄氏度,物料裂解油气查看更多 1个回答 . 4人已关注
不知道谁有没有很详细的材料性能表? 现在论坛里的材料性能表都很粗糙,都不是很详细。 最好是耐腐蚀性能能够分温度、浓度介绍,还要介绍材料的一些工程性能(强度、许用应力、膨胀系数、弹性模量等)。查看更多 3个回答 . 4人已关注
采购高温通风调节阀门? 采购高温通风 调节阀 门 技术参数: 通风调节阀门: DN1020,PN0.1Mpa,8 台。 技术要求: 工作温度: 650 ℃ ,阀板转角: 0 ~ 90 °,配 电动执行器 ,采用模拟量控制,提供4-20mA,阀位控制信号,电源: AC220V , 60Hz 。 查看更多 4个回答 . 2人已关注
立式压力容器液压试验压力的确定? 知道了-立式 压力容器 在卧置液压试验时的试验压力为P T 加上液柱静压力,那么在立式液压试验的试验压力怎么确定??? 对于介质为纯气体的立式压力容器的气压试验的试验压力为PT,如果介质为 液化气 的立式压力容器,其气压试验的试验压力是否应包括介质产生的液柱静压力? 鄙人水平太菜,请大侠们指导~~~ 查看更多 4个回答 . 5人已关注
人孔拆除时设备内部温度? 大检修期间设备温度降到多少度才可以进行人孔拆除作业? 查看更多 6个回答 . 5人已关注
各位大哥谁有化工配管图的啊? 各位大哥谁有化工配管图的啊?小弟都不知道配管图是什么样子的,各位大哥帮帮小弟啊,发一份样图给我看看啊!谢谢我的邮箱 wangyongqiuzhi@126.com 查看更多 0个回答 . 2人已关注
透平机的氯气水份在线检测仪? 我公司的 透平机 是德国3K的,其 氯气 水份在线检测仪也是一起配套提供的,平时检测的氯气含水为零点几ppm,几乎不变,质检人员手工分析的氯气含水一般在50-100ppm,请问氯气在线水份检测仪准确吗,是不是有个固定误差范围? , , - 查看更多 16个回答 . 4人已关注
弹簧支架选型? 附件是弹簧支架选型的国标,大家都是根据这个来进行弹簧支架型号的选择吗?查看更多 2个回答 . 1人已关注
PDH流动床催化剂再生? 我公司采用UOP的PDH装置,其流动床 催化剂 需要再生,国内除了江苏连云港的一家UOP指定的合作再生厂家外,还有没有其他厂家可以高效再生 铂催化剂 的? 查看更多 3个回答 . 4人已关注
近期煤化工部分动态? 陕煤化集团大型煤炭分质转化项目签约 2011年4月6日至10日,在第十五届西洽会上,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与榆神工业区签订了总投资为360.3亿元的3000万吨/年煤炭分质高效利用项目合同书。 该项目主要建设单系列年加工150万吨原煤的粉煤干馏装置20套,单系列年加工煤焦油50万吨的煤焦油轻质化装置10套,54 万立方米/小时的制氢 生产装置 ,年产17亿立方米干馏气制天然气生产装置。目前项目已获陕西发改委备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评审。 新疆伊犁煤制 天然气管 道开工建设 2011年4月12日,伊宁 —霍尔果斯煤制气输气管道工程、王家沟—乌石化原油管道工程、乌石化—王家沟成品油管道复线工程、阿拉山口—独山子原油管道二期工程、独山子—乌鲁木齐原油管道工程五条油气管道同时在乌石化公司举行开工仪式。 据了解,由中国石油西部管道公司建设的五条油气管道,总里程约416公里,总投资约28亿元。其中,伊宁—霍尔果斯煤制气输气管道工程全长约70公里,总投资约11亿元,计划2012年8月30日投产。 晋煤集团灰熔聚粉煤气化技术获鉴定 2011年4月8日消息,晋煤集团“灰熔聚 流化床 劣质无烟煤粉煤气化技术开发与工业示范”项目通过了由山西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委员会评定。 据悉,晋煤集团天溪公司煤制油示范工程选用加压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气化技术,使用晋城“三高”劣质煤,2009年底实现5台气化炉并网运行。该技术的创新成果,为解决劣质无烟煤气化难题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注$ # , $ $ 查看更多 0个回答 . 1人已关注
化工绘图软件——PIDCAD添加自定义块流程指导? 查看更多 13个回答 . 2人已关注
为起重机更换卷筒需要注意什么? 在起重机上,卷筒是其起升机构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种很常见的易损部件,经常需要进行修复、保养和更换。 如果卷筒上有裂纹、重度磨损或锈蚀,或者是存在会对钢丝绳造成损坏的缺陷,此时应当将该卷筒部件进行报废处理,并及时更换新的卷筒部件。为起重机更换卷筒,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钢丝绳导绳器,由于导绳器装设在起重机的卷筒内,在更换卷筒时,一定要注意钢丝绳导绳器的直径问题,以免导绳器使用不久就崩裂损坏。通常来说,如果是更换铸钢卷筒,导绳器直径多偏小,而铸铁卷筒大多相反。 2、卷筒的装配,为起重机所更换的新卷筒通常不是原装组件,在装配时如果发现导绳器受力不均、零部件不能匹配、安装精度不符合要求等问题,应当及时联系厂商提供原装组件。 3、更换之后,为起重机更换好卷筒纸后,还应当进行相关的检验和试验,确认无问题和安全隐患后方可投入使用。此外,如果起重机所采用的是防爆 电动葫芦 ,还应当依据相关要求进行卷筒的更换。 查看更多 1个回答 . 2人已关注
盐酸深脱吸工艺? 有没有搞 盐酸 深脱吸的朋友阿,大家能不能交流一下此领域的一些工艺技术特点和操作技巧。我们公司用的是两级脱吸,先气提然后蒸馏,用两个塔。工艺还算比较特别的。大家出来谈谈阿。查看更多 0个回答 . 3人已关注
固定床半水煤气生产加氮方式探讨? 固定床半水煤气生产加氮方式探讨 曹襄宜(洛阳骏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河南宜阳 471600) 2003-07-16 0 前 言 传统的固定床半水煤气加氮方式一般是在上下吹蒸汽制气过程均匀加入加氮空气。由于下吹加氮易引起炉面高温(特别是中氮使用二次风情况下),造成挂壁等工艺 事故而逐渐停用。也有的厂家干脆彻底放弃上下吹加氮,完全采用回收吹风气来加氮。由于采用吹风气加氮调节氢氮比迅速,容易实现自动控制,不需额外的执行机 构而颇受青睐。但不同的加氮方式将影响制气的效率。 1 上下吹加氮有利于工艺稳定,提高制气效率 半水煤气生产过程的效率是一个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热量平衡问题。根本上可归结为C十H2O的吸热与C+O2的放热之间的热平衡。所以生产单位热值半水煤气所使用的总空气量,反映了提供热量的总水平和效率。消耗空气越多,意味着用于供热消耗的炭越多,效率越低。 固定床采用空气和水蒸气为气化剂的半水煤气生产中,蒸汽分解反应属动力学控制的吸热反应,需由外界持续不断提供热量,以维持床层高温,否则,制气阶段后期 床层温度低,使蒸汽分解率降低,煤气的产量和质量均大幅下降。床层温度越高,则蒸汽分解率越高,煤气产量越大,品质越好。例如在上吹开始时,蒸汽分解率达 70%以上,而下吹阶段不到40%。由于空气中N2高达78%,为保证合成氨(CO+H2)/N2=3:1的要求,制气过程中加入的空气量较少,产生热量有限,使蒸汽分解的吸热反应难以达到自热平衡,必须专门设置效率不高的吹风阶段,消耗部分燃料来为制气作蓄热准备。 吹风过程中,燃料产生的热量一部分直接加热了燃料本身,形成氧化还原层的有效蓄热,而更多的热则被上升气流带给上部干馏干燥层,形成无效蓄热(因为这部分 蓄热在上吹过程被带出而损失掉),甚至以显热或化学潜热形式直接被吹风气带出。由于吹风阶段热量不能直接利用,而提高温度又是吹风阶段增加蓄热的唯一手 段,所以间歇制气总效率较低。床层温度升得越高,排放气体中CO2还原为CO的量越多,随吹风气排放造成的化学潜热损失越大:制气 阶段需热量越大,为恢复蓄热吹风需要的时间越长,吹风排放气体量越大、温度越高,气流带出的显热越多,吹风阶段蓄热效率越低。例如800℃时吹风蓄热效率 为53%,而1200℃时仅有18%。所以采用过热蒸汽制气有利于提高制气效率和质量。同样道理,在制气时加入空气可以增加直接供热,减缓床层温降,这一 过程随着供氧量的增加,制气需 热缺口减少,这样可以缩短吹风时间,提高制气效率。固定床富氧连续制气可以看作这一方式的一个极端应用。所以在制气时加入空气的加氮方式是一种效率较高的方式。同时对于一台风机带2~3台炉子的系统,由于不会出现风机零流量,还可以有效避免风机的喘振,减少危害。 在处理氢气调节的生产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氢高与氢低的问题,有经验的操作工会发现,氢高时,上下吹加氮越多,气体质量越好,生产强度越大,同时氢气越容易 跑高。而通过打吹净压氢,因为吹风量减小,会出现炉温降低,炉况变差的现象,所以一般不允许在一台炉子上集中打吹净。相反,如遇氢低做水煤气提氢时,往往 造,成供气长时间紧张,甚至不得不通过增加吹风以提高炉温。生产实践也证明在制气阶段加入一定的空气,有利于稳定工艺,提高产量。 笔者在《合成氨固定层间歇制气节能降耗》一文中分析过造成渣中残炭高的原因,其中上吹蒸汽强烈地吸热,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蒸汽强烈地吸热,使气化层下部温 度急剧降低,火层上移,当未燃尽的燃料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时,就形成了灰渣残炭。所以在上吹阶段加氮空气有利于降低灰渣残炭。 2 增加吹净来加氮得不偿失 二次上吹后吹净的目的是回收二次上吹留在上部空间的煤气,其功能与加氮本无关系。吹净时间的长短,视不同的流程而有所差异,取决于吹风气到达烟囱阀或吹风 气余热回收阀的时间,但总的要求是越短越好。因为吹净阶段烟囱阀未开,这阶段一次风阻力较大,风量仅有吹风时风量的50%~60%,这将大大降低以扩散控 制为主导的C十O2反应速度,所以正如图l上部反应速度曲线所示,吹净阶段升温速率要显著低于烟囱阀打开后的吹风阶段。假设吹净开 始时炉温为1000℃,吹风结束为1270℃,那么,随着风量和反应温度的变化,反应速度沿着“速度一流量”曲线由l→2→3→4增加。其中在2、3之间 风量突变时,反应速度有一个跃迁,这一跃迁来得越早,升温越快,吹风需要的时间越短。另外,虽然吹风时C十O2的反应属于扩散控制,但在相对低温时的反应速度仍然要低于高温时。由下部“时间-温度”曲线可以看出吹净时间减少一个时间单位,总时间将减少2.5个时间单位。所以用延长吹净时间来加氮,会造成升温时间延长,是非常不利的。 同时,这时床层温度较低,吹净气中CO2浓度最高,易造成总管CO2高,给压缩和 气体净化 带来一系列问题。所以,吹净时间要尽量短。 缩短吹净时间的关键是减小二次上吹滞留的煤气量,即减小从炉上空间到烟囱阀的流程空间。笔者在《合成氨固定层间歇制气节能降耗》及《合成氨两步法固定床 块煤富氧制气》中详细分析了中氮流程高达近100m3上部空间的危害。这部分空间过大不仅造成吹净时间长,延长了升温时间,而且还增加了各制气阶段转换时 的蒸汽、煤气损失,进而影响高效工艺的选择。所以一定要通过改变流程来减小上部空间。相对而言,在吹风后期通过提前关闭烟囱阀打吹净的办法要好一点。这时 炉温较高,吹风气中CO2含量相对较低,而CO相对较高,对各方面的影响小一点。 3 合理的加氮方式——吹风与上吹叠加的混合加氮 合理的加氮方式是在吹风后期,利用吹风与上吹的叠加来实现。即利用混合煤气代替吹风气加氮。 3.1 方法 吹风后期在烟囱阀关闭前若干秒(以上部空间容积为确定依据),打开一路上吹蒸汽阀,使吹风由单一的空气变成空气加部分蒸汽,一直保持到一次风阀关闭。蒸汽流量以保持空气燃烧放热大于蒸汽吸热,床层能继续升温为原则。 3.2 优越性 吹风气与混合煤气的气体成分比较如表10与回收单一的吹风气加氮相比,混合加氮提高了回收气中CO十H2的有效成分含量,有利于改善气体质量;床层升温快,利于提高单炉生产强度。 传统均匀加氮工艺,每个循环在吹风转入上吹过程中,上部空间残留有约50m3的吹风气,其中回收氮气36.8m3。 若单炉氨生产强度65t/d,工60s制气;那么,循环产气397.2m3。气体成分见表2,半水煤气(CO十H2)/N2=3∶1,其中氮气约占89.76m3,回收吹风气中的氮约占41%。 即每个循环可以通过上下吹加氮(不足总氮量的60%),相当于减少了通过加氮空气获得40%的热量。吹风后期高温吹风气的化学热虽然被回收,但巨大的显热却被浪费掉了。 混合加氮与上下吹均匀加氮相比,上吹开始阶段送入气柜的混合气氮气低,约20%,而有效气体高,25%~35%,降低了煤气中CO2、N2的浓度,在回收同样氮气量情况下,增加了加氮过程空气的使用量,提高了制气过程的供热水平,减少了制气过程对吹风阶段热量的依赖,有利于提高总效率。 以同样的口径计算不难发现,在每个循环产同样成分和水煤气量的情况下,每个循环可从吹风阶段多回收97.15—50=47.15m3,即增加半水煤气产量11.9%,并且,半水煤气中CO2量下降l%,亦即在不增加 压缩机 耗电情况下增加l%的氨产量。 同时,在空气和蒸汽共同为气化剂的情况下,氧化层中蒸汽浓度不变,减少了蒸汽分解对氧化层的吸热强度,在相同的蒸汽用量下,有利于减少炉渣残炭。C十O2=CO2的燃烧反应产物与蒸汽直接换热,提高了碳氧燃烧热的有效利用,减少了吹风气的显热损失,有利于降低炉面温度,提高吹风效率。由于蒸汽的吸热降低了吹风后期床层升温速度,还可避免因吹风后期升温过快出现的熔渣大块,有利于工艺的稳定。 许多厂家的加氮系统是按上下吹均匀加氮设计的,随着单炉生产强度的提高及下加氮的停用,加氮量远远不够,或以打吹净勉强维持,或拟改造加氮系统,甚至考虑 增加加氮风机,均不足取。使用吹风与上吹叠加的混合加氮方式,不仅可以不增加投入,还减少了 鼓风机 的无功消耗,加氮系统的取消,简化了工艺,避免加氮空气 阀泄漏造成的氧高事故。通过控制一次风阀的关闭时间,可以方便实现氢氮比的自动控制。 3.3 注意事项 在吹风后期加入蒸汽,是为了有效利用吹风后期高温吹风气的显热,提高回收气体中的有效成分,仅此而已。所以,加入的蒸汽量不宜过大,否则,会造成由于风速过高吹翻床层,床层升温不足,反而使制气阶段蒸汽分解率降低,效率下降。 从蒸汽用量与蒸汽分解率的关系曲线可知:当炭与蒸汽用量之比大于0.6时,蒸汽分解率和煤气热值曲线下降坡度转快。超过0.7,蒸汽的绝对分解量增速趋缓,所以每kg炭蒸汽的加入量控制在0.6~0.7kg为宜。 4 影响制气效率的其他工艺选择 4.1 超长下吹制气 在间歇制气中,吹风过程将炉下热量带向上方,由于吹风空气入炉温度低、流量大,整个灰渣区被迅速冷却降温,在一个制气循环中这是炉下温度最低的阶段,而此 时炉上的蓄热已近饱和(所以在吹风时上部气道温度并不上升或上升较慢)。在接下来的上吹过程中,过热蒸汽通过没有蓄热的灰渣区被降温,蒸汽在气化区迅速吸 热分解。由于反应后的气体温度接近床层温度,以及上吹过程大量未分解蒸汽的存在,上吹气流从气化区带向干燥干馏区的热量非常巨大,并最终导致了干燥干馏区 蓄热饱和,出炉气体温度迅速上升,显热损失增加,炉上温度也在上吹结束时达到最大值。所以从减少热损、降低消耗角度考虑,在保证运行安全的前提下,上吹应 尽可能的短,采用超长下吹制气是合理的。 在一般上吹较长的工艺中,由于制气时得不到充足的热量供给,各阶段水煤气产量随时间关系如图2,下部阴影部分为一个循环的平均产量。 由图2可以看出: ① 上吹阶段煤气产量在达到最大值后迅速下降; ② 下吹煤气产量大部分时间低于平均值,但下吹产气量随时间递减相对较为缓慢。 这是因为随着上吹时间的延长,上吹蒸汽对床层强烈的吸热,导致床层温度迅速下降,床层上移,热损失增加,蒸汽分解率和产气量显著变化。由于下吹开始时气化 层温度已较低,所以下吹煤气产量明显低于上吹产气量。这也是长上吹必然造成平均气化强度较低的原因。由于干燥干馏区较厚,燃料的比热容也较灰渣大,经过吹 风和上吹,炉上积蓄的热量较多,下吹蒸汽在进入气化区前可以得到充分的预热,下吹过程气化层温度下降要较上吹缓慢,所以下吹产气量随时间递减相对较为缓 慢。因此正确的下吹开始时间应在上吹G点附近,视安全和上行蓄热状况而定。 实验发现,在相同温度情况下,下吹的气化速度比上吹大。例如,当蒸汽用量为300~400kg/(m2·h)时,可将制气初期煤气量由上吹时的650m3/h增至800m3/h,增加25%。当蒸汽量为500~600kg/(m2·h)时,煤气产量相应地从770m3/h增至900 m3/h。但由于下吹气化速度大,反应吸热快,所以下吹制气时生成煤气量随时间下降得比上吹快。 一般人们担心过长的下吹会使气化层过于集中而导致结块,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首先必须明确,结块发生的唯一条件是温度超过灰熔点,而这一条件在所有过程中只 可能出现在吹风阶段后期。热量的传递在自发过程中只能由高温向低温进行,即再长的下吹也不可能使除灰渣区以外的任何区域温度升高到制气开始的温度。在吹风 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下吹引起结块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干燥干馏区较厚,燃料的比热容也较灰渣大,经过吹风和上吹,炉上积蓄的热量较多,下吹蒸汽在进入气 化区前可以得到充分的预热,所以,下吹过程气化层温度下降要较上吹缓慢,即减少了热损,制气需要的热量减少,而吹风总量不变,必然引起吹风热量集聚,温度 升高而结块。所以,增加下吹制气可以缩短吹风时间,在降低消耗的同时提高制气强度。 还有人认为,过长的下吹会使气化层过度下移,这种担心也是多余的。不同循环制气的温度分布如图3。由于灰渣区含炭极低,再长的下吹也不可能使气化层移至灰 渣区,炉下温度的升高只是灰渣区蓄热饱和后,下行煤气带出热量增加的表现。也正因为此,增加下吹对稳定气化层位置,减少灰渣残炭有利而无害。炉下设备的保 护,可以通过适当增加炉下蓄热区和控制下吹结束时的温度来解决。 4.2 短循环制气 长循环制气中,由于制气持续时间长,吸热量大,在制气后期气化层蓄热少,温度很低,为恢复蓄热,吹风必然也要求持续时间较长,同时为提供足够的制气需热量 和保证必要的蒸汽分解率,吹风后期必须把温度升至很高甚至超灰熔点操作,从而导致“低温结块”、工艺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吹风后期虽然床层温度升至很高甚 至超过灰熔点,但整个过程温度大起大落,平均温度不高,吹风效率不高,制气效率也不高,必然导致消耗居高不降,制气能力低下。在短循环中,制气阶段吸热总 量减少,气化层平均温度高、蒸汽分解率高,无为热损失减少,对吹风阶段需热也减少,所以吹风阶段不需时间过长,温度过高,但整个过程平均温度高,效率高, 消耗低,生产强度大。所以根据工艺要求,设备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缩短总制气时间的要求。 查看更多 0个回答 . 5人已关注
DMTO技术二十年研发历程(转贴)? 大连化物所DMTO技术依托——大连化物所近二十年研究成果,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支持。而“合成气经由 二甲醚 制取低碳烯烃新工艺方法”是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5-513-02)成果,中国科学院鉴定成果(中科院成鉴字第052号),获中国科学院1996年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甲醇(二甲醚)制 烯烃催化剂 改进”也是中科院“九五”重大项目(KY951-A1-201-09,1998-1999)。以上这些基础和优势形成了DMTO项目强大的技术背景。 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依托 由DICP(大连化物所)、LPEC(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和 SYN(新兴公司)合作的陕西华县万吨级工业化试验已经结束,在工程设计方面对DMTO工艺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DMTO工艺和 催化剂 技术已基本成熟。 DMTO的核心技术-反应再生部分应用的流化工程技术可借鉴已很成熟的FCC流化工程技术。 LPEC具有40多年的FCC工程设计和运行经验,关键的工程技术可针对DMTO的工程技术特点借鉴FCC工程设计经验。 大连化物所MTO研发历程 围绕C1资源制烯烃技术路线,大连化物所连续进行了20多年的努力。大连化物所在国际上最早将SAPO-34用于MTO反应(Applied Catalysis,Vol.40, No1-2,p316,1988 ;Applied Catalysis, vol.64,p31-40, 1990 )。 在20多年的甲醇制烯烃研究当中,大连化物所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目前DMTO已经申请和被授权了40余件专利,其中包括3件美国专利和1件欧洲专利,是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专有技术。并已在陕西煤烯烃20万吨项目和神华包头60万吨项目中成功实现技术转让,开辟了我国甲醇制烯烃的工业化道路了。并由新兴公司(新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始面向全球推广DMTO技术。 .注# ) # # , 。 查看更多 2个回答 . 5人已关注
为什么分馏回流是从下一层抽出打回到上一层? 为什么分馏回流是从下一层抽出打回到上一层?而 吸收塔 和它是想反的呢?查看更多 6个回答 . 4人已关注
关于MCC中电机启停状态的反馈信号,在DCS中的显示问题, ...? 如题:当前很多电机(特别是变频电机)的启停信号在DCS中无法显示,好像是通过以下的第2中方式来显示的 当前DCS机泵的启停信号,我接触到的有两种 1、KM的辅助触点DI给仪表(DCS),RS485通讯 2、通过MCC软连接来进行 请问以上两种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变频电机的启停状态在DCS中显示会不准确(如现场操作柱是合闸的,但是DCS显示是停运的) 如何做到DCS中的启停状态(红绿色)与现场操作柱的状态一致,即红绿分别表示操作柱停启通过MCC中的软连接是怎么实现启停状态显示的 MCC到底有什么作用? 查看更多 7个回答 . 5人已关注
压力表表盘直径的数值是如何得来的? 仪表的大神们,小弟想请教 压力表 表盘直径的度数(例如40mm,50mm,100mm)是怎么得来的,是量出来的还是算出来的,请高人答疑,谢谢 查看更多 17个回答 . 4人已关注
简介
职业:国峰清源生物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九江德思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 储运巡检员
学校:湖南工程学院 - 化学化工系
地区:河南省
个人简介:在这个无聊的时间,无聊的地点,无聊的我问你一个无聊的问题:“你无聊吗?”查看更多
已连续签到天,累积获取个能量值
  • 第1天
  • 第2天
  • 第3天
  • 第4天
  • 第5天
  • 第6天
  • 第7天
 
这是一条消息提示
 
提醒
您好,您当前被封禁天,这天内您将不能登陆盖德问答,离解封时间还有
我已了解
提醒
提问需要5个能量值,您当前能量值为,请完成任务提升能量值
去查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