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锂电池中锂枝晶的形成? 石墨 中所嵌入的锂的含量超过了它所承受的范围,那么多余的锂离子就会和负极中穿梭而来的电子结合,在负极表面上开始沉积(deposition)。而对于要形成锂枝晶,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负极的表面是不平整的(roughness),这样就会给锂枝晶的形成提供产所和便利。这时候的锂是沉积在隔膜和负极的接触部位,但是生长的方向是沿着从负极→隔膜的走向,因此反应发生的地点是在负极与 电解液 的界面上。 Cohen提出的模型是基于复杂的SEI膜生长的,他们的观点在非水电解液中,由于在活性物质表面形成,其界面上反应活性点多,形成了马赛克状多层结构,导致了SEI形成的不均衡,SEI的厚度不均和离子导电性差异,进而引起 SEI的局部沉积和溶解,也使活性物质层和SEI膜部分。 Micromorphological Studies of Lithium Electrodes in Alkyl Carbonate Solutions Using in Situ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Yamaki 等人提出了晶须生长的理论,他们认为锂枝晶生长模式是晶须生长,锂的沉积位置是膜上具有更高离子 电导率 和晶界以及缺陷的位置,这导致了锂原子分布的不均匀和造成SEI膜下应力分布的不均,为了缓解这类应力,锂的表面张力会促使其穿透SEI膜形成晶须,而锂沉积继续在锂基底上而非晶须,最终使锂电极表面长满晶须,长时间的沉积使电极表面被长晶须覆盖,阻碍锂离子的继续传输,然后锂才会沉积才晶须的连接处和尖端(这些地方一般都有缺陷),由于这类“粗大”连接的出现,锂沉积的电流密度变得很小,使其继续成为颗粒状的锂枝晶或者非晶锂。[A consideration of the morphology of electrochemically deposited lithium in an organic electrolyte]查看更多7个回答 . 7人已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