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曲线突然开始下降,cv曲线变平?不知道是什么体系,是不是电极表面有气泡 电极是竖直的碳布,有气泡也应该能跑掉。应该不是气泡的问题,因为it曲线中前面好几个小时一直是稳定的。是不是电流过大我不太清楚,主要是电流稳定了好长时间突然开始下降了,重新更换电解质后又稳定了。不知道会不会与电解质有关?查看更多
如何判断一个药物是高变异药物?对于一般药品,采用平均生物等效性的方法判断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是否具有生物等效性(BE),对于高变异药品,如果采用同样的方法需要的样本量会较多。这是因为临床试验中样本量的确定与几个因素有关,显著性水平、检验效力(也就是I、II类错误概率),T/R比率,PK参数中最大的个体内变异系数(通常是Cmax),还和试验设计类型等有关。显著性水平(I类错误概率)一般取0.05,检验效力(II类错误概率)0.2。高变异药品之所以是“高变异”,就是因为PK参数的个体内变异大(超过30%),所以这就影响了样本量的估算,这个值大,计算出的样品量就会很大,有时候大到无法做试验,比如算出来是100多例,你怎么办?因此,现在有一种方法叫做参比制剂校正的平均生物等效性(reference-scaled average bioequivalence,RSABE)可以用于高变异药品的BE评价,但是采用这种方法样本量的计算也还没有公式,一般FDA推荐是24例。EMA也有相关的指导原则,可以学习。采用这种方法,在评价BE时用的方法也就不一样了,FDA和EMA也不完全一样。至于为什么,老实说咱也真不懂,会用就行了吧(目前也是在学习阶段),要是还想知道为什么就请教专业统计人员吧。高变异药品BE研究中纳入病例数少的话会出现什么问题呢?我觉得很可能出现因为样本量不足而不能判断2种制剂生物等效。 查看更多
关于PARP的剪切带 ,两个剪切片段没有明显变化,是为什么?一种细胞模型太单薄,并且仅仅做体外建系肿瘤细胞模型的说服力不是很强,起码2-3种以上的细胞系模型才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最好加上体内模型,这样才够得上说服力。你这个是要发表的吗?目标杂志是什么?感觉现在BMC(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IF 2.951)上的大多数工作都有体内模型数据了,更别说JMC及以上的了(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IF 5.480)。退一步,即使不发表,无论药物研发还是报奖、答辩什么的,一种体外建系肿瘤细胞模型上得到的data真的很weak。把BMC和JMC上的文章各精读10篇,你就有主意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