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洛尘
影响力73.10
经验值192.00
粉丝3
上海古朵生物
来自话题:
原料药合成工艺的关键要素有哪些? ? API是用于制造药物制剂的活性成分,通常是原料药通过化学合成、半合成以及微生物发酵或天然产物分离获得,经过一个或多个化学单元反应及其操作制成的。原料药的药物合成工艺研究是药物研究和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药物研发的基础,是药品质量形成的重要环节。下面来简单介绍以下原料药合成工艺研究中涉及的关键要素。 药物合成是药物化学的中心,是药物改造以及验证设计药物的关键,在医药工业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通常优良的药物合成工艺具有以下特点: (1)可行性-采用申报的工艺路线是否能够制备出目标化合物。 (2)可控性- 重现性要好,要能保证不同批次之间,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并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 (3)合理性-工业化的可行性,工艺路线对原材料、设备、反应条件等的要求;优选低毒性的溶剂、试剂;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成本核算。 1、首先合成路线的选择与设计要有依据,要有合理性。 (1)合成路线设计和选择的一般程序包括: a.对拟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文献调研,设计或选择合理的合成路线; b.对所选择的路线进行初步分析,对该化合物的国内外研究情况、知识产权状况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c.对所采用的工艺有一个初步的评价,通过以上研究为药物的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2)对于新的化学实体 根据其结构特征,综合考虑: a.起始原料获得的难易程度; b.合成步骤的长短; c.收率的高低; d.反应的后处理、反应条件是否符合工业生产、环保要求; 确定合理的合成路线。 根据国内外对类似结构化合物的文献报道,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适宜的合成方法。 (3)对于结构已知的药物 通过文献调研,对该药物制备的研究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重点关注: a.可行性(原材料是否易得,反应条件是否能工业化); b.可控性 (反应条件是否温和、易控); c.稳定性(中间体质量是否可控、终产品质量和收率是否稳定); d.先进性(所采用路线与文献路线比较的先进性); e.合理性(成本及原料、试剂、溶剂的价格和毒性等)。 2、其次起始原料、试剂和有机溶剂要有标准,强调规范性。对于起始原料的控制,GMP的要求从源头控制产品的质量。 (1)对于合成产品有如下要求: a.物料的清单:列出原料药生产工艺中使用的材料(如原材料、起始材料、溶剂、试剂、催化剂)名称,说明各自的使用工序,确认关键物料; b.物料的检测方法:阐明这些物料的质量控制信息; c.关键物料供应商COA:质量标准和检验报告书;以动、植物或其组织器官为原材料的---提供原材料科属种、产地、采集季节、采集物保存条件等,并提供其质量要求生物合成的抗生素要提供菌种科属种和培养基的组成。 (2)起始原料的选择原则: a.质量稳定、可控,应有来源、标准和供货商的检验报告,必要时应根据合成工艺的要求建立内控标准。 b.对特殊的专用中间体,更是强调要提供相关的工艺路线和内控质量标准。 c.对起始原料在制备过程中可能引入的杂质应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对由起始原料引入的杂质、异构体,应进行相关的研究并提供质量控制方法;对具有手性中心的起始原料,应制订作为杂质的对映体异构体或非对映异构体的限度。 对原料药合成路线的长短,FDA认为起始物料的确定在制备工艺中,拟定的起始原料应当与原料药的最后中间体间隔多步反应;并且,在间隔的反应中应当有分离纯化的中间体。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由于起始原料之前的制备工艺变更可能对原料药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当注意一个反应可能包括多个纯化步骤,但应当视为一步反应。 如果工艺中对最后中间体进行分离纯化处理,那么合成最后中间体的反应可以看作一步反应,而游离酸(或游离碱)与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则不应看作一步反应。并且要在起始原料中确定一个关键原料,该原料也应在符合GMP条件的车间进行生产。 (3)溶剂、试剂的选择原则:  应选择毒性较低的试剂;有机溶剂的选择一般应避免使用一类溶剂,控制使用二类溶剂;应对所用试剂、溶剂的毒性情况进行说明,以便于在生产过程中加以控制。 3、最后,合成中间过程要进行控制,强调可控性。对于中间过程的控制分为对制备中间体的质量控制和对工艺条件和工艺参数的选择、优化和控制。 (1)对制备中间体的质量控制 提供的资料应能够表明如何通过研究确定了关键中间体、一般中间体,如何通过对中间体的不同控制实现过程控制,从而更好的保证终产品的质量包括中间体的纯化方法、内控质量标准、检验结果、对杂质谱的分析。 FDA对于主要中间体的归纳分为: a.枢纽中间体:可由不同方法合成的中间体; b.关键中间体:通常是分子中重要部分第一次形成的中间体。如:具有立体异构的分子第一次引入手性原子的中间体。 c.最终中间体:原料药合成最终反应的前一步。 (2)对工艺条件和工艺参数的选择、优化和控制 工艺操作步骤的描述应详细; 工艺条件, 如:反应装置、温度、压力、时间、溶剂、p H值、光照等的控制应严格;反应终点( 提示原料转化为目的生成物的程度、杂质的生成情况等)的判断应明确。 原料药制备工艺的研究是药品开发的起点,同时也贯穿于药品开发的全过程。在原料药制备工艺的研究中特别强调重视全过程的控制、数据的积累、杂质分析以及对起始原料和试剂控制的重要性,目的是确定一条可行、可控、稳定的生产工艺,同时也为质量研究提供依据。 同时,对原料药制备工艺的评价不是孤立的,应结合质量控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进行。从药品审评的角度,希望能对真实的工艺进行评价,以期达到对药物进行合理、全面评价的目的。查看更多
免疫荧光实验方法中需要注意的环节? 免疫荧光方法中的重要环节 1、冰冻切片制备:建议用新鲜组织,否则组织细胞内部结构破坏,易使抗原弥散。选用干净锋利的刀片、组织一定要冷冻适度等,防止裂片和脱片严重。 2、组织切片固定:切好片风干后立即用冰丙酮等固定液进行固定5-10min,尤其要较长时间保存的白片,一定要及时固定和适当保存。 3、血清封闭:为防止内源性非特异性蛋白抗原的结合,需要在一抗孵育前先用血清(与二抗来源一致)封闭,减弱背景着色。血清封闭的时间是可以调整的,一般10-30min。 4、一抗孵育条件:在免疫组化反应中最重要,包括孵育时间和抗体浓度。一抗孵育温度有几种:4度、室温、37度,其中4度效果蕞佳;孵育时间:这与温度、抗体浓度有关,一般37度1-2h,而4度过夜和从冰箱拿出后37度复温45min。具体条件还要摸索。 5、二抗孵育条件:二抗一般室温或37度30min-1h,具体时间需要摸索,而浓度一般有工作液,若是浓缩液还要摸索浓度,切记要避光反应。但在免疫荧光中我们一般先把二抗浓度和孵育时间先定下,然后去摸索一抗浓度和孵育时间。最后,荧光素标记的二抗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可能后有大量的游离荧光素残留,需要注意配制时小包装和并进行适当的离心。 6、复染:目的是形成细胞轮廓,从而更好地对目标蛋白进行定位。一般常用DAPI复染。 7、封片:为了长期保存,我们一般用缓冲甘油等封片,此外还有专门的抗荧光萃灭封片液。 避免产生气泡,方法是直接在载玻片组织上滴一滴封片液,然后一手拿住盖片某一拐角,而另一手拿对面的那个拐角,接近封片液近端的拐角先降低,直至接触到液体时为止;当发现液体接触面在不断弥散时,则可以缓慢降低另一拐角,这样一般不会产生气泡。 8、切片清洗:为了防止一抗、二抗等试剂残留而引起非特异性染色,所以适当地加强清洗(延长时间和增多次数)尤为重要,我一般在一抗孵育前的清洗是3min*3次,而一抗孵育后的清洗均为5次*5min。 注意: (1)单独冲洗,防止交叉反应造成污染。 (2)温柔冲洗,防止切片的脱落。我喜欢用浸洗方式; (3)冲洗的时间要足够,才能彻底洗去结合的物质。 (4)PBS的PH和离子强度的使用和要求。这方面我有惨痛教训,当时我买的抗体稀释液偏酸,结果背景一片黄(未见特异性染色),建议PH在7.4-7.6浓度是0.01M。(中性及弱硷性条件(PH7-8)有利于免疫复合物的形成,而酸性条件则有利于分解;低离子强度有利于免疫复合物的形成,而高离子强度则有利于分解) 9、拍照:有条件的话最好立即拍照,若不能及时拍照,也要封好片和用指甲油封固,保持避光和湿度。 使用荧光显微镜注意严格按照荧光显微镜出厂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不要随意改变程序;应在暗室中进行检查;防止紫外线对眼睛的损害,在调整光源时应戴上防护眼镜;检查时间每次以1~2h为宜,超过90min,超高压汞灯发光强度逐渐下降,荧光减弱; 标本受紫外线照射3~5min后,荧光也明显减弱或褪色;激发光长时间的照射,会发生荧光的衰减和淬灭现象;所以最多不得超过2~3h;荧光显微镜光源寿命有限,标本应集中检查,以节省时间,保护光源。 天热时,应加电扇散热降温,新换灯泡应从开始就记录使用时间。灯熄灭后欲再启用时,须待灯光充分冷却后才能点燃。一天中应避免数次点燃光源。关闭汞灯至少在开启15-30分钟后;标本染色后立即观察,因时间久了荧光会逐渐减弱。 若将标本放在聚乙烯塑料袋中4℃保存,可延缓荧光减弱时间,防止封裱剂蒸发;使用的玻片等载体,都必须厚度均匀,无明显的自发荧光,如果使用油镜,还必须保证镜油为无荧光镜油;电源最好装稳压器,否则电压不稳不仅会降低汞灯的寿命,也会影响镜检的效果。 查看更多
改变菌种生理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菌种的遗传特性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表现出来。由于培养条件不适当,使菌种处于不利于发酵生产的生理状况,其结果也表现为菌种衰退。菌种处于不利于发酵的生理状况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一个菌种不是纯的群体,而是由一些变异株混合组成,这些变异株所占的比例决定该菌种的特性。一个由单菌落发育而来的菌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分离,可以长出许多种形态培养特征的菌落。这些不同的菌落类型在代谢和生长繁殖速度等方面有一定差异。培养条件可以影响各变异株在培养物中的比例而改变该菌种的特性。同一个菌种的单孢子分离在不同的培养基上,所生长出的单菌落,其形态培养特征有显著差异,各种类型菌落所占的比例也不同。如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griseus)在豌豆琼脂培养基上,单孢子分离呈现出3~4种菌落类型,而在黄豆粉培养基上仅出现两种菌落类型。在开始菌种选育工作时,要研究单菌落的分离培养基,找出能呈现较多菌落类型的分离培养基。菌落类型和发酵产量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关性。在选种实践中,人们经过对菌落形态的考察,有意识地丢弃一些被认为是低产的菌落,挑选那些可能是高产的菌落。 2、菌种培养基可通过影响菌种的生理状况而影响发酵产量。菌种培养基营养过于丰富不利于孢子形成,因而影响发酵。菌种培养基营养贫乏也同样不利于发酵。因为菌种在营养贫乏的培养基中多次传代,会使菌体细胞内缺乏某些生长因子而衰老甚至死亡。因此,自然选育或菌种培养所用的培养基应选择具有菌种传代后生产能力下降不明显、菌体不易衰老和自溶的正常形态菌落、孢子丰富的培养基。 3、在某些培养条件下,菌体的某些基因处于活化状态或阻遏状态,而使菌种的生理状态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以类似于生理性迟延或细胞分化的机制保持较长一段时间。 由于菌种的衰退将会引起发酵过程的产量急剧下降,一旦发生菌种衰退,就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和防治措施,防止菌种的优良性状发生退化。同时若发现某些优良性状退化,应及时进行分离纯化,使生产菌种保持稳定的优良特性。防止菌种衰退的措施主要有菌种的复壮、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定期纯化菌种、防止自身突变等各个方面。查看更多
微生物营养和环境条件实验你知道吗?   实验材料 1、活材料:培养3d的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根瘤菌(Rhizobium sp.)、培养24h的大肠杆菌(E. coli)、巴斯德梭菌(Clostridium pasteurianum)、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培养5d的吸水链霉菌“5102”(Sterptomyces hygroscopicus “5102”)、培养24~48h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及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的斜面菌种;其它自选的微生物材料,包括实验室已有的和自己从环境中分离得到的均可。 2、培养基:原则上可以参考以下培养基:完-全培养基、缺C培养基、缺N培养基、缺P培养基、缺K培养基、缺Zn培养基、葡萄糖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含琼脂10g/L,每管12 mL)、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液、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也可以自己选定其它合适的培养基。 3、试剂: 0.2mol/L K2HPO4、0.2mol/L硼酸、0.2mol/L NaOH、0.1mol/L柠檬酸;1g/L HgCl2,200??g/L链霉素,200??g/L青霉素,50g/L石炭酸;或者其它合适的试剂。 实验用品 接种环、酒精灯、9 mL无菌水、1 mL无菌吸管、无菌水、无菌平皿、玻璃刮铲、灭菌五角星形图案纸(牛皮纸或黑纸)、紫外灯箱、无菌镊子、直径0.6cm的无菌圆形滤纸片;或其它实验用品。 实验设计方案的基本要求 本实验是在已经做了微生物的一些基本实验和综合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验设计方案中应简明地阐述实验目的、原理、材料、实验方法、观测结果以及结果分析等内容。 (一)拟订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应该写明:通过何种设计方案,采用哪种方法,说明哪些因素对微生物生长有影响,影响程度如何;从本次实验本人可以获得哪些收获等等。 (二)确定实验原理 对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方法从理论上说明依据。如微生物生长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包括有机物、矿质营养元素;微生物与氧气的关系;微生物的生长温度范围;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的酸碱度即pH值环境;紫外线对微生物的作用;化学药剂对微生物的生长抑制或杀死作用等等,应根据试验目的灵活选择。 (三)确定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应根据自己的实验目的来确定,可以是实验室已有的活菌种,也可以是自己从环境中分离得到的微生物材料。 (四)设计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的确定也应该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应该包括菌种的选择、配制何种培养基、需要哪些器材和药品、怎样接种、怎样培养、怎样观察结果等等。 可供参考的实验方法如下: 1、营养元素对黑曲霉生长的影响 ⑴制备培养基:本实验分组配制培养基,培养基配方见附录1-8。培养基分装试管,每管装量4~5mL,0.1MPa灭菌30min后备用。 ⑵孢子悬液制备:取无菌水1支,用接种环从黑曲霉斜面菌种管中挑取菌体2~3环,放入水中,充分混匀,备用。 ⑶接种:每人取完-全、缺C、缺N、缺P、缺K和缺Zn培养液各一支,用1 mL无菌吸管按无菌操作法接种黑曲霉孢子悬液0.5 mL。本实验按每4人取一套培养基不接种作为对照。 ⑷观察:接种后,将培养管置28℃温度下培养5~7d ,观察黑曲霉菌丝及孢子生长情况。★该试验用细菌类微生物作试验菌种能观察到明显的结果吗?为什么? 2、氧气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⑴菌悬液制备:用接种环按无菌操作法取根瘤菌、巴斯德梭菌、大肠杆菌1~2环分别放入三支无菌水中制成菌悬液。 ⑵接种:取已熔化并保温在50℃左右的培养基6支,用无菌吸管分别及取菌悬液0.2 mL接种到培养管中,每种试验菌接种2个重复,接种后立即置振荡器上混匀,并冷凝。 ⑶培养:置培养管于28~30℃下培养3d。 ⑷结果检查:取出培养管,观察并记录每支培养管的上、中、下各层次中细菌的菌苔大小,菌体集中分布的位置,以了解氧气对几种细菌生长的影响。 3、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⑴接种:取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基8支,用接种环按无菌操作法分别在斜面上划线接种大肠杆菌与枯草杆菌,勿划破培养基。 ⑵培养:将已接种的斜面培养基,分别放在4℃、28℃、37℃和45℃四种温度下培养。 ⑶观察:培养48h、72h后观察生长状况,根据菌苔的大小确定其生长最适温度。 4、氢离子浓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⑴培养基制备:分组按下列配方配制不同pH值的培养基,并用pH计校证pH值,然后分装入试管中,每管装量5~6 mL,0.1Mpa灭菌30min备用,见表。 ⑵接种培养:取供试pH培养基三组用接种环按无菌操作法于试管中分别接入大肠杆菌、吸水链霉菌、黑曲霉。在37℃下培养48h。 ⑶检查结果:出取培养物,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查看更多
来自话题:
稳定细胞株筛选的三种方法浅析了解下?   业内周知,混合稳定细胞株具有许多不同的稳定细胞株。因为稳定化的整合过程常常与失活的宿主内源基因的插入同时进行,稳定化的混合细胞株或比较多个单克隆稳定化的细胞株是实验准确数据的基础。由此,我们浅析常见的3种稳定细胞株筛选的发展情况。   其一、96孔单克隆稀释法筛选稳定细胞株   96孔单克隆稀释法可用于低整合率的转染法,或用于稳定悬浮细胞系的单克隆细胞系和筛选实验。该方法的优点在于理论上可得到非常均匀的单克隆抗体,且能稳定筛选细胞悬液,是目前筛选稳定且高产率细胞株的理想方法。其缺点是工作量较大,需要大量劳动力来不断的分板、循环筛选稳定细胞株,已达到筛选高产率的稳定性单克隆细胞的目的。   其二、单克隆环法筛选稳定细胞株   单克隆环法主要用于整合率低的转染法以及获得单克隆细胞株。单克隆环法具有工作量小的优点,只要把转染体细胞按一定的细胞密度放入新的培养皿,用合适的药物筛选并在培养皿中进行扩增,适合少量劳动力作业,其劣势可能难以获得高产率的稳定细胞株。   其三、逆转录病毒的混合克隆技术筛选稳定细胞株   此法可用于制备稳定混合细胞株,其优点在于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稳定的细胞株,且能在任何时候将细胞稀释成新的培养皿,倾向于整合靠近转录始端的位点的基因,容易激活下游基因,但同时这些整合到转录活性基因的基因很容易导致整合部位基因的插入失效,影响到克隆的纯度。高等细胞株中存在非整合细胞,这种混合细胞内的细胞稳定结合,不会失去生长的优势。查看更多
猪血清的制备技巧你知道吗? 在基层从事畜牧兽医工作的人士都知道,对动物进行疫病监测是经常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进行疫病监测就要对动物进行采血并制备血清。由于受基层技术条件、工作环境及采集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往往基层兽医人员从猪血中分离不出血清。 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所有的乡镇、村级畜牧兽医人员当中。现今,市里、县里要求各乡镇场每个季度都要报送动物血清。 一些单位只能应付了事。但,由于报送的猪血清不合格而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常常会受到上级领导的责备。的确,制备猪血清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你掌握了其中的一些技巧,就会轻而一举地制备出合格的猪血清来。如果你有兴趣的话,请接着往下看。 1.采集目的及对象 1.1用做疫苗抗体监测 要选择接种过待检疫苗且接种期超过一周以上三个月以内的健康生猪。 1.2用做疫病监测 可对辖区内所有的生猪进行采血。一般每个自然屯选择两三个点即可。规模猪场及村外养殖小区可增设1—2个采血点。 1.3用做自家苗 主要选择某种疫病康复一周以后或接种过某种疫病疫苗一周以上的健康生猪。 2.采血部位及方法 2.1小猪 一般体重25kg以内的仔猪,主要采集前腔静脉内的血液。其方法是:助手将猪仰卧保定,用碘酒将猪胸前口凹陷处消毒,取无菌注射器使针与猪体呈45°夹角缓缓刺入2-3cm,边刺入边做抽血动作。这样,很容易就会将血液采出。 2.2大猪 一般体重在25kg以上的中大猪,主要采集耳静脉血。其方法是:助手用保定器将猪站立保定,术者一手固定一侧猪耳,选择耳面上较粗直的血管用碘酒消毒,用人用点滴软管针刺入静脉,再用试管采集流出的血液。每个试管采集5ml即可。 3.血清的析出 将试管或注射器(注意:先要将注射器活塞向后拉一两厘米,欲留出血清析出的空隙)放入盛有40°—45°热水的水槽或瓷缸内,并呈30°左右夹角。热水要多一些,并随时用温度计测温。若温度降低则更换新水,使热水浴始终保持在规定的温度内。一般经过30—40分钟,血清即可析出。 如果用注射器抽取的,也可将其放在热炕头上(当然,热炕面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在50°左右即可),并将活塞后拉一两厘米,针头一端垫高一些。再在上面盖上保温棉被或棉垫,经过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血清即可析出。 4.制备血清失败的原因 4.1大多数兽医在采血时一次采集过多,然后将采集的血液又分倒在其他的容器内。 4.2热水浴的温度没有保持好。 4.3有时还多次地将试管或其他盛血容器从热炕上或热水浴中拿起观看,使血液摇动,同时也造成了局域温度不稳定。 5.制备猪血清技巧 5.1避免溶血。血样采集完后,不要晃动,尽量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斜放在试管架或水杯中。如是用注射器采集的,先将其平放在平板上或水杯中。 5.2及时加温。待血样全部采集完后,将其移至热水浴中或热炕上。 5.3保持温度恒定。如果是使用热水浴进行加温,应放入一只温度计,观察温度的变化情况。并随时补充新的热水来维持温度的恒定。 5.4观察血清析出情况。一般加温半小时后观察一次即可。正常情况下,此时已有少量血清析出。 查看更多
常见的荧光染料,实验人收藏起来!?!? 作为生物科研狗,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接触过荧光染料,但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很了解它。我们今天就来简单说说啥是荧光染料,以及主要有哪些常见的荧光染料。 啥是荧光染料呢? 荧光染料就是能发出荧光的染料,是指吸收某一波长的光波后能发射出另一波长大于吸收光的光波的物质。它们大多是含有苯环或杂环并带有共轭双键的化合物。在吸收紫外线或可见光后,能把短波长的光转变为波长较长的可见光波而反射出来,呈闪亮的鲜艳色彩。有多鲜艳呢?不多说,直接上图: 咋样?漂亮不? 荧光染料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成复合荧光染料使用。其中复合荧光染料是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合成的荧光染料,由距离非常近、能量可以在彼此间传递的一个供体及一个受体荧光物分子所组成。复合染料在受体分子的激发波长被激发,在供体分子的发射波长发射一个光子。荧光染料发展非常迅速,已开发的用于科研和临床应用的荧光染料已基本覆盖了由紫外到可见光及红外的整个光谱范围 。 荧光染料的科研应用 荧光染料,由于灵敏度高,操作方便,逐渐取代了放射性同位素作为检测标记,其广泛应用于免疫荧光,荧光探针,细胞染色等。包括特异性的DNA染色,用于染色体分析、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等相关研究。另有很多核酸染料在多色染色系统中是非常有用的复染剂,可作为背景对照,标记细胞核使细胞内结构的空间关系一目了然。 免疫荧光 免疫荧光技术( 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用荧光抗体示踪或检查相应抗原的方法称荧光抗体法;用已知的荧光抗原标记物示踪或检查相应抗体的方法称荧光抗原法;这两种方法总称免疫荧光技术,是标记免疫技术中发展蕞早的一种。它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和显微镜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技术。很早以来就有一些学者试图将抗体分子与一些示踪物质结合,利用抗原抗体反应进行组织或细胞内抗原物质的定位。因为荧光色素不但能与抗体球蛋白结合,用于检测或定位各种抗原,也可以与其他蛋白质结合,用于检测或定位抗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荧光抗原技术很少应用,所以人们习惯将免疫荧光技术又称为荧光抗体技术,以荧光抗体方法较常用。用免疫荧光技术显示和检查细胞或组织内抗原或半抗原物质等方法称为免疫荧光细胞(或组织)化学技术。 啥是荧光探针(fluorescence probe)? 荧光探针是指在紫外-可见-近红外区有特征荧光,并且其荧光性质(激发和发射波长、 强度、寿命、 偏振等)可随所处环境的性质,如极性、折射率、粘度等改变而灵敏地改变的一类荧光性分子。与核酸(DNA或RNA)、蛋白质或其他大分子结构非共价相互作用而使一种或几种荧光性质发生改变的小分子物质。可用于研究大分子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目前常用的荧光探针有荧光素类探针、无机离子荧光探针、荧光量子点、分子信标等。荧光探针除应用于核酸和蛋白质的定量分析外,在核酸染色、DNA电泳、核酸分子杂交、定量PCR技术以及DNA测序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以后主要讨论荧光素类探针。 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技术为流式细胞仪在研究细胞膜和细胞内各种功能性抗原、肿瘤基因蛋白等领域扩展了无限的应用空间。荧光探针可以通过蛋白质交联剂共价结合在单克隆抗体上。免疫荧光标记蕞常用的染料有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藻红蛋白(PE)以及AlexaFluor系列染料等。 荧光染料在核酸检测中的应用 核酸荧光染料对细胞核染色后定量测量细胞所发出的荧光强度,就可以确定细胞核中DNA、RNA的含量,并可以对细胞周期和细胞的增殖状况进行分析。有多种荧光染料可以对细胞中的DNA或RNA染色,常用的DNA染料包括碘化丙啶(PI)、DAPI、Hoechst 33342等,RNA染料有噻唑橙、吖啶橙等。 查看更多
免疫荧光的10种检测方法你都知道吗? 标记免疫技术发展蕞早的一种是免疫荧光,它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和显微镜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技术,通过将抗体与一些示踪物质结合,利用抗原抗体反应进行组织或细胞内抗原物质的定位。免疫荧光步骤包括,细胞固定和通透,封闭,孵育一抗,二抗等。除了这些基本步骤,接下来的实验方法希望可以帮到您。 1. 细胞固定和通透 为达到蕞佳的检测效果,细胞需要经过固定和通透。步骤很重要,细胞和抗原需要保证蕞佳的结构,并利于抗体与抗原结合。通常情况下, 2. 抗体特异性 免疫荧光需要用到特异性非常强的抗体,可以避免高背景和不理想的蛋白定位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纯化抗体的效果很好,但是正确的对照可以帮助精-准定位抗原。使用只有二抗染色的片子作为阴性对照,有利于减少降低背景干扰。 3. 合适的抗体稀释比例 通过优化抗体稀释比例来优化染色,通常情况下 1ug/ml 的纯化抗体或者 1:100-1:1000 的抗血清足够达到特异性染色的结果。但在能保证低背景染色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增加浓度来提高信号强度。如果是第1次使用该抗体或测定某抗原,强烈建议浓度梯度实验。 4. 优化缓冲液和封闭剂 尽管很多抗原在常见的 Buffer 如 PBS 中可以很好的被染色,但是对于某些目的抗原,更换一下含有不同离子的缓冲液,比如钙、镁、钾等,可以带来很大程度上的改善。Rockland 可提供优化过的 IHC 用封闭缓冲液,同样适用于荧光染色实验。 5. 选择正确的二抗 如果您需要做免疫实验,我们强烈建议您选择进行过预吸附的二抗进行单染实验;如果是双重甚至是多重染色,那么必须使用预吸附的二抗。同时,请优先选择来自同一物种的二抗。 6. 使用合适的细胞密度 选择合适的细胞数量进行染色,当细胞数量过多时,细胞结构不好,导致染色背景深,低细胞密度,会使细胞贴壁不佳,状态不好。 7. 多重染色 对同一样本进行两个不同抗原的检测时,可以用各自的抗体进行同时染色,但要求两个一抗的种属来源不同,标记物不同,而二抗的种属来源需保持一致。 8. 降低背景 高背景是免疫荧光常见的问题,解决此问题可以用二抗来源的正常血清代替 BSA 做封闭液,降低抗体浓度,增加洗涤次数,洗涤至少三次,每次五分钟,推荐洗涤液为 PBS+0.05%Tween。 9. 封片 作为免疫荧光的蕞后一步,可以提高折射率,保护样品。 10. 数据分析 观察整体样片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细胞进行数据获取与分析。 以上就是免疫荧光检测的 10 种方法,希望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您的实验,为您的实验保驾护航!查看更多
如何确认RNA的质量?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通过测定RNA的转录水平来评估基因的活力。RNA样本提取的zhi量直接影响基因表达分析。影响RNA品质的因素有以下三种:RNA浓度、RNA纯度和RNA完整性。 检测RNA浓度、纯度和完整性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紫外分光光度计法: 测量260nm吸收值计算RNA浓度,测量260nm/280nm吸收值的比值,用于评估RNA纯度。需要注意的是:在检测核酸物质时应该在固定的PH溶液中进行。 260nm/280nm的比值范围在 1.9~2.1 之间。<1.9,说明有蛋白质残留;>2.1,说明RNA可能发生降解。 琼脂糖凝胶电泳: 完整的RNA通常有三条带,最亮的是28S条带,其次是18S条带,最淡的是5S条带(部分试剂盒提取时会过滤掉5S条带)。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可以检测28S和18S的比值。该方法主要用于检测RNA的纯度和完整性。 如果28S和18S条带明亮、清晰、条带锐利,28S的亮度在18S条带的两倍以上,我们认为RNA的zhi量最好。 若RNA条带出现弥散,原因可能:RNA被核酸酶降解、电压或电流过大、上样量过高或过低等。 上述两种方法在实验室比较常用,此外还有几种检测方式供大家选择。 荧光染料检测: 通过荧光染料和RNA结合,荧光活性增强。此方法的灵敏度较高,主要用于检测RNA的浓度。 微毛细管电泳: 可使用软件的RIN(RNA Integrity Number)分数评估,10为RNA完整性最好,0为最差。此方法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较高,可用于检测RNA浓度、纯度和完整性。 3’-5’完整性检测: 是在一个RNA样本中检测GAPDH mRNA的完整性来代表所有RNA的完整性,主要用于检测RNA的完整性。 得到高品质RNA的小建议: 1、尽量避免RNA酶污染,使用无RNA酶的耗材和试剂,建议将扩增前后的场所分开。 2、尽量减少采样时间,样品处理后快速冷冻,可以加入RNA保护剂。 3、RNA提取过程中可以使用RNA酶抑制剂。 4、存储过程中避免反复冻融。查看更多
细胞耗材如何清洗?这些步骤不能少? 细胞培养是生物研究领域常见的实验方式,由于细胞的敏感性,病原微生物、培养液中杂质、细胞残留及非营养成分的化学物质均会影响细胞的生长,因此,新使用及重新使用的细胞耗材都要进行严格彻底的清洗。 细胞耗材主要有玻璃和塑料两种材质,塑料材质的清洗遵循以下步骤: 1、实验用完后的塑料细胞瓶、培养皿、多孔培养板等及时浸入清水中6~8 h以上。如残留有较大附着物,可先用脱脂棉擦拭掉,再用流水冲洗干净浸入清水中浸泡。 2、将在清水中浸泡好的塑料细胞瓶、培养皿等取出,自来水简单冲洗后,2%NaOH溶液中浸泡过夜。 3、佩戴塑料手套取出浸泡过夜的用品,自来水冲洗8~10次,2%~5%盐酸溶液浸泡15~30 min。 4、从盐酸中取出用具后用自来水冲洗多次,再用三蒸水漂洗5~6次,倒净器皿内的残水,置37℃恒温箱内晾干。 5、紫外灯下照射3 h以上。照射后,无菌存放于储物柜中。Synthecon一次性3D三维细胞培养仪RCCS-D凡能耐热的塑料器皿,最hao经101.3 kPa(121.3℃)高压灭菌。 需要注意的是,塑料材质的细胞耗材进行紫外灭菌时应打开容器的塞子、盖子等,灭菌物品之间不能相互叠放,以充分暴露灭菌部位于紫外灯下,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查看更多
细胞的表面标记全面解读了解下?   NK细胞,也称为自然杀伤细胞,是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的一种,对先天免疫系统至关重要。它是于1975年因其形态特异性得以发现和命名,是由骨髓中的共同淋巴前体细胞发育而来。NK细胞在肿瘤和病毒感染细胞的宿主排斥中起主要作用。NK细胞通过释放称为穿孔素和颗粒酶的蛋白质杀死细胞,导致靶细胞的程序性细胞死亡。NK细胞也可以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来发挥其免疫作用,这些物质包括TNF-α,IFN-γ,IL-3,IL-10,GM-CSF,G-CSF,CCL2,CCL3,CCL4,CCL5和XCL1。   1. 自然杀伤细胞的体外扩增培养   关于NK细胞的体外扩增培养,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滋养层细胞培养方式和纯因子细胞培养方式。   滋养层细胞培养方式:滋养层细胞(人肿瘤细胞,即人白血病K562细胞)是具有不分裂不增殖但仍保持代谢活性的细胞。该细胞细胞膜表面稳定表达的多种细胞因子可促进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自然杀伤细胞的定向激活和扩增。   纯因子细胞培养方式:使用相应的细胞因子来刺激单个核细胞,使其向NK细胞方向发展,并配合相应的细胞培养基,使NK细胞大量增殖。目前添加的细胞因子主要有IL-2、IL-7、IL-15、IL-18,其中IL-2和IL-15的作用尤为明显。   该方法相比较滋养层细胞培养方式而言,有较高的安全性。   2. NK细胞表面标志物   所有的细胞都有其特有的标记,这些标记可以是蛋白质、脂类、糖基化等,它们可以用于区分不同的细胞类型。   细胞标志物既可以在细胞外表达,也可以作为细胞内分子表达。   很长一段时间,NK细胞被认为缺乏表面抗原,被称为“裸淋巴细胞”。现在,人们已经知道NK细胞表达大量受体。不同种属中,NK细胞的表面标志物存在一些差异。人类和小鼠中的NK细胞表达表面标记差异如下:   人类:CD16(FcγRIII), CD56   小鼠:CD49b (clone DX5)   此外,高达80%的人类NK细胞也表达CD8。以下是一些NK细胞的一些标志物。   NK细胞标志物可分为两种类型:细胞内标记和细胞外标记。   2. NK细胞表面标志物   所有的细胞都有其特有的标记,这些标记可以是蛋白质、脂类、糖基化等,它们可以用于区分不同的细胞类型。   细胞标志物既可以在细胞外表达,也可以作为细胞内分子表达。   很长一段时间,NK细胞被认为缺乏表面抗原,被称为“裸淋巴细胞”。现在,人们已经知道NK细胞表达大量受体。不同种属中,NK细胞的表面标志物存在一些差异。人类和小鼠中的NK细胞表达表面标记差异如下:   人类:CD16(FcγRIII), CD56   小鼠:CD49b (clone DX5)   此外,高达80%的人类NK细胞也表达CD8。以下是一些NK细胞的一些标志物。   NK细胞标志物可分为两种类型:细胞内标记和细胞外标记。   4. 抗肿瘤免疫机制   NK细胞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发挥其抗肿瘤的功能:免疫清除和免疫监视。   免疫清除主要包括以下3个机制:   通过释放细胞毒性颗粒杀伤肿瘤细胞。NK细胞可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这两者通过改变靶细胞渗透压、激活凋亡酶相关系统使肿瘤细胞裂解凋亡。   通过细胞表面合成的蛋白激活靶细胞凋亡系统杀伤肿瘤细胞。活化的NK细胞表达FasL和TNF-α,这两种蛋白与肿瘤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Fas(CD95)、TNFR-1分别结合,形成Fas三聚体和TNF-R三聚体,启动靶细胞的凋亡系统,从而杀伤靶细胞。   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杀伤靶细胞。   除NK细胞自身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外,活化的NK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TNF、IFN等协同其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   5. NK细胞与肿瘤   NK细胞作为机体固有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肿瘤免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NK细胞表面活化受体和抑制受体的表达决定其抗肿瘤能力的强弱。NK细胞在抑制肺癌、乳腺癌、大肠癌等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5.1 肺癌   NK细胞和穿孔素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对于肺癌的预防有一定的作用。颗粒酶B、穿孔素的表达减少与肺癌之间有一定的关联。   NK细胞的免疫治疗研究发现活化NK细胞可以抑制肺癌细胞的生长。肺癌的发生与NK细胞数量的减少及其活性的降低密切相关。因此提高NK细胞活性、增加NK细胞数量是防治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免疫治疗手段。   5.2 乳腺肿瘤   乳腺肿瘤的生长转移同样与NK细胞的活性密切相关。乳腺癌患者NK细胞活性明显下降,而且其表面活化性受体表达受到限制,而抑制性受体水平明显升高。   5.3 白血病   白血病患者NK细胞中抑制性受体NKG2A的表达显着升高,而活化性受体NKP46明显降低,这使得NK细胞杀伤活性降低。通过调节NK细胞表面受体的表达可以改变其活性,增强其免疫功能。   6. NK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根据NK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机制,可应用相应的方法对肿瘤进行治疗。   6.1 抗体介导的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它是基于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而形成的治疗方法。它能够靶向杀伤肿瘤细胞或者增强NK细胞的ADCC作用。   例如,在CD137单克隆抗体的作用下,NK细胞的CD137表达提高,作为活化信号分子,它使得NK细胞在脱颗粒、分泌IFN-γ和抗肿瘤活性方面能力明显增强。   CCR4单抗提高NK细胞的ADCC作用。   6.2 供受者KIR-HLA不匹配与NK细胞抗肿瘤效应   NK细胞既能对体内正常细胞产生免疫耐受,又可以杀伤肿瘤细胞。   对于正常细胞,NK细胞通过表面抑制型KIR受体识别细胞的HLA-Ⅰ类分子,转导杀伤抑制性信号,阻止NK细胞对正常细胞的杀伤。对于肿瘤细胞,其表面缺乏HLA-Ⅰ类信号分子,容易被NK细胞识别并攻击。供受者KIR-HLA不匹配可引起NK细胞的异源反应性,激活供者NK细胞杀伤受者细胞。   这种方法在应用于治疗髓性白血病和淋巴细胞白血病时,能有效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在肾癌、胃癌、肠癌、卵巢癌等实体瘤治疗中,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查看更多
如何清除老化或废弃红细胞? 由麻省总医院(MGH)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研究驳斥了过去关于老化或废弃红细胞在何地及如何被清除,及它们的铁原子保留下来供新细胞使用机制的认识。他们的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有可能促成改善对贫血与铁中毒的治疗或预防。 健康红细胞(RBCs)的平均寿命是120天,但在某些病理状况下,如败血症和镰状细胞病一类干扰了RBCs正常生成的疾病中它们的寿命会缩短。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或透析过程中这些细胞也可以受损,输血有可能包含了在采集、储存和管理过程中受损的RBCs。受损的RBCs可以释放出非结合形式的携铁血红蛋白,引起肾损伤并可导致贫血,减少了输送到组织的氧气量。如果疾病相关RBC损伤压倒了细胞清除衰老RBCs的能力,就会释放出毒性水平的游离铁原子。 在当前的研究中,研究小组采用了几种不同的RBD损伤模型来调查与红细胞清除和铁原子回收相关的机制。小鼠实验揭示血液中存在受损RBCs导致了一种特殊的单核细胞群迅速增加,这些细胞摄取受损RBCs,移动到了肝脏和脾脏中。但数小时后所有这些RBCs都定位在了只观察到存在于肝脏的一个特殊的巨噬细胞群中——这些细胞是由吞食和处理碎片、受损细胞和微生物的单核细胞所生成。这些巨噬细胞最终会在不再需要它们时消失。 研究人员还证实表达趋化因子(指导其他细胞移动的蛋白)将摄取RBC的单核细胞吸引到了肝脏处,导致了铁回收巨噬细胞累积。阻断这一过程可导致RBC清除受损的几种征象,包括毒性水平的游离铁原子和血红蛋白,肝脏和肾脏受损的迹象。 Filip Swirski说:“肝脏是清除RBC和回收铁的主要器官,这一事实令人感到惊讶,是因为肝脏依赖于由骨髓源性单核细胞组成的一个缓冲系统,这些单核细胞可以破坏血液中受损的红细胞,它们定居在肝脏中,在那里变成了能够回收铁的过渡巨噬细胞。我们发现的这一机制有可能是有益或是有害的,这视乎情况而定。如果过度活化,它可以清除过多的RBCs,但如果它行动迟缓或是受损,则可以导致铁中毒。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提供给我们有关这一机制起初如何发生的细节,帮助我们了解如何在各种情况下利用或抑制它。” 红细胞穿越血管把氧气输送到几乎身体的各个角落和缝隙。但并不是所有的红细胞能够携运氧气的。麻省理工学院的的一个研究人员团队,通过工程红细胞表面上具有的“粘性”蛋白,赋予红细胞携运无论从治疗免疫性疾病或癌症的药物到用于血管成像的放射性分子的能力(把红细胞转变为药物载体 )。查看更多
来自话题:
实验室酶联免疫技术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酶联免疫技术的质量控制: 1. 测定模式的影响 ELISA测定模式包括:双抗体夹心法、间接法、双抗原夹心法、IgM抗体捕捉法、竞争抑制法,其中竞争抑制法因受操作时差所引起的bu公平竞争等因素的影响,结果重复性较差,质量较难控制。 2. ELISA试剂的准备 不同批次的试剂在制作过程中很难保证质量完全一致,即使是通过批批检的项目其检测结果也存在差异,因此必须选择和订购长批号的试剂,并保证保存条件。 严格执行这一标准可以避免因试剂批号改变而重新建立质控体系及重新评估试剂的复杂过程,并且能够保证结果的稳定性;对于效期短、使用率低的试剂,应当小量分装,每次使用则取分装部分即可,避免反复冻融造成试剂的失效。 试剂使用前必须平衡至室温,否则会影响检测下限。未用完的室内质控品及本次不需使用的试剂应密封并及时放回冰箱保存。 3. 操作因素对ELISA结果的影响 目前各种形式的ELISA自动分析仪已经进入市场,如广泛应用于血站系统的微板式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其试剂为开放式的,而对于其它类型的仪器,则试剂和仪器往往是配套的。但当前大部分医学实验室均采用手工操作加仪器测定的方式。ELISA操作步骤复杂,操作不当将引起较大的误差。 ELISA测定一般遵循以下步骤:固相包被→加样品→温育→洗涤→加酶结合物→温育→洗涤→加底物→温育→显色→终止显色→比色 4. 灰区的设置 通常情况下,ELISA定性实验以“阳性”和“阴性”来报告结果,两者间有一条分界线被称为“阳性判断值”(CO值),这是定性免疫测定结果报告的依据。由于ELISA CO值的设置不能区分所有正常和异常的人群,尤其是位于CO值附近的人群,并且ELISA检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检测变异大(18%~65%);不同试剂盒CO值存在差异;病毒感染存在窗口期;病毒变异后表达产物含量低以及个体差异等,因此在CO值附近存在一个临床意义可疑的的区域被称之为“灰区”,在国内的传染性病原体抗原和抗体检测的ELISA试剂盒中均未涉及“灰区”的设置,但仅仅依靠CO值来决定感染的有无,尤其是对献血员的筛查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对于检测结果位于“灰区”的病人可采用确认实验或追踪检测的办法加以确诊。 目前“灰区”的设置有二种方式:一是CO×(1±CV), CV为该试剂的批内CV (一般在15-20%);二是CO±2s,s为实验室做室内质控ROC(常规条件下的变异)的标准差。 5. 标本复查 ELISA手工检测过程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即使室内质控在控,也可能因孔间差异而造成结果的差异,因此加大复查力度是保证结果准确性的可靠方法。 复查方式主要有: ① 采用同一种试剂复查,理由是市售试剂均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认可,严格按照其说明书操作,检测结果具有法律效应,若使用不同的试剂(非确证试验)复查,当结果不相符合时,则zui终结果难以判断(免疫检测缺乏“金标准”)。 ② 采用国外进口试剂进行复查,其理由是尽管进口试剂并不是“金标准”,但实验室已经对此高度重视,并且使用了质量较好,价格较贵的试剂,但该法对于小医院而言则很难实施。 6. 结果判断和报告 ① 定性测定 阳性判定值法:一般为阴性对照的平均A值加一个常数,试剂制备、检测过程必须严格标准化,要先计算出阳性对照A值平均数和阴性对照A值平均数。 ② 半定量测定:结果一般以滴度表示。将标本连续稀释后,进行ELISA检测,在阳性临界值以上的zui高稀释度即为该标本的“滴度”。 ③ 定量测定:即用已知量的标准品作一系列稀释后进行ELISA测定,绘制标准曲线,结果以绝对量或单位表示。在ELISA定量检测中每一块反应板都必须绘制相应的标准曲线。 ④ 结果报告:传统的ELISA结果只报告“阳性”或者“阴性”,但不能解决“灰区”的问题,因此引入“可疑”的报告方式是比较合理和科学的,同时对结果做必要的说明,如“结果已经复查,建议定期复查或定量检测”;对于HBeAb、HBcAb检测,由于各试剂盒CO值差异及变异系数大等因素,结果缺乏可比性,位于CO值附近的标本复查结果阴阳性只是概率事件,另外HBcAb存在原倍和1:30检测模式及定量检测模式,报告结果的不一致对于临床实验室来说是不可回避,也是目前医疗纠纷主要集中点和“结果互认”的zui大障碍,因此在减小室内变异的同时必须引入阳性和弱阳性的报告方式。 7. 原始记录 ELISA检测结果变异大,不同体系难以溯源,因结果不一致而引起的医疗纠纷逐日增多,因此ELISA检测的原始存根必须完整而全面地保存,包括布局,原始吸光度值,检测的阴阳结果,检测者,试剂厂家,批号,质控品来源及批号等。严禁人为修改检测结果。 8. 室内质量控制 ① 室内质控品:稳定以及合适的浓度是运用一切质控规则的前提。可选择S/CO值减去精密度测定中得到的三倍批间CV%与该S/CO值的乘积仍大于1的质控血清作监测重复性的室内质控品用。 计算公式:S/CO(1-3CV%)=S/CO-3SD。同时选择S/CO处于1.5左右的质控血清以判断每次测定时试剂盒测定下限的有效性。 ② “即刻性”质控:一些实验室不是每天进行ELISA项目的检验,而ELSIA部分试剂盒效期短,用同一批号试剂盒连续常规测20次,难度较大。采用"即刻法"质控统计方法,只需连续测3次,即可对第3次检验结果进行质控。 A. 先将测定值从小到大排列,X1zui小,Xnzui大; B. 计算X和s; C. 计算SI上限值和下限值。SI上=(Xzui小-X)/S,SI下=(Xzui大-X)/S; D. 对照SI表,检查是否出控。SI上、下限≤规定值,在控; SI上或下限 规定值,失控。 ③ Levey-Jennings质控图结合Westgard多规则质控方法 Levey-Jennings质控图以及Westgard多规则质控方法zui早应用于生化检测的质量控制,在ELISA检测中仍为探索阶段,一般认为: A. 一 次超出3SD; B. 连续二次超出2SD; C. 3~5次连续处于一侧的2SD之内; D. 5~7次连续偏向横轴的一侧,均为失控。目前多采用一次超过2SD作为“告警”,一次超出3SD为“失控”。 9. 总结 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方法是以抗原抗体间的特异反应为基础的,其与生化的化学反应有着本质的区别,酶联免疫测定技术从低敏捷的免疫沉淀和免疫凝集反应进入到了高敏捷的放射免疫、酶免疫、荧光免疫和发光免疫测定时代,可见酶联免疫测定更多的是用于生物活性物质的微量测定。 查看更多
来自话题:
做实验应该选择原代细胞还是细胞株? 原代细胞(primary cell)是指从机体的组织(如人组织、小鼠组织、大鼠组织和兔组织等)经蛋白酶或其它的方法获得单个细胞并在体外进行模拟机体培养的细胞,称为原代细胞。 细胞系(cell line)是原代细胞经shou次传代成功后即为细胞系。泛指一般可能传代的细胞。其中能够连续传代的细胞叫做连续细胞系或无限细胞系,不能连续培养的称为有限细胞系。 大多数细胞系已经经过了数十年的培养,虽然它们还能很好的适应二维培养环境,但这些细胞系通常在遗传学和表型上与其起源组织起源细胞不同,甚至形态有改变。 然而,原代细胞不存在这些问题,他们通常是直接从组织中分离的、具有有限寿命和有限增值能力的细胞,因此原代细胞拥有正常细胞的形态,并且能够体现出该细胞在生物体内所应该具备的标记和功能。例如内皮细胞系常缺乏各种功能性标志蛋白的表达,而原代内皮细胞具有这些关键特征。 与细胞系相反,原代细胞是非常敏感的细胞,需要传统培养基之外的额外营养物质。为了优化原代细胞的存活和生长,需要针对每种细胞类型选择特定的培养基。例如,内皮细胞对营养的需求与上皮细胞或神经元有很大区别,因此需要特制的内皮细胞培养基。 而传统的细胞培养基依靠血清提供生长因子、激素、脂质和其他的未知组分,以支持细胞的生长。但对于原代细胞,高血清水平可导致细胞分化,或促进污染细胞如成纤维细胞的生长。 此外,添加血清也受到成本上升及不同批次间差异性的困扰。配制具有很少或没有血清的特殊培养基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并且更加有利于促进特定类型原代细胞的生长。而且,其他一些实践,例如在更多的生理学相关底物上接种原代细胞而不是使用合成聚合物,可以显着的促进细胞贴壁、增殖及保持纯度。 尽管原代细胞可能更难培养,但是使用原代细胞而获得的数据具有更好的相关性,并且更能反映体内环境。 原代细胞:从体内直接分离的细胞。功能、代谢、形态类似体内细胞的特点,因此原代细胞适用于分析单个细胞形态、代谢、功能。原代细胞的缺点是:细胞均一性差,因为从特定组织取下来的原代细胞可能处于不同的发育时期。增殖能力差、培养时间受限、转染效率低。 细胞株:原代细胞经过长期培养和筛选后,功能、代谢、形态趋于均一化的无限增殖细胞。适用于整体水平实验。优点是:容易培养、好感染、干扰因素少、便于同步化、实验好操作。缺点是:与整体差别大、可能丧失原代细胞的特性,细胞株在长期传代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异。所以同一个学名的细胞株,有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形态、代谢、功能表现。不同代数的细胞株,性质也可能完全不同。 原代细胞由于转染效率低这个问题,应用受到了限制。自从腺病毒诞生后,因为其超强的感染能力,克服了原代细胞难感染的问题,使得原代细胞的使用变得更加简单。由于细胞实验后,很多时候需要做到动物体内,由于原代细胞有体内细胞的特点,为了细胞实验和动物体内实验的结果更加趋向一致性,因此用原代细胞来进行细胞实验更值得考虑。 查看更多
来自话题:
RNA的免疫共沉淀分离及检测实验? 非编码RNA的发现使得RNA领域再次成为了生命科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因为RNA是一种不稳定的生物大分子,绝大多数的RNA都需要与特定的RNA结合蛋白质结合形成RNA/蛋白复合物才能稳定存在于细胞中;不仅如此,RNA与RNA结合蛋白之间的动态关联贯穿和伴随了RNA的转录合成、加工和修饰、胞内运输和定位、功能发挥及降解的整个生命循环。鉴于此,利用RNA结合蛋白分离或发现鉴定功能性RNA分子是RNA研究领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利用RNA结合蛋白的抗体免疫沉淀RNA/蛋白复合物,再从沉淀的RNA/蛋白复合物中分离得到特定RNA结合蛋白的RNA;分离得到的RNA可以通过末端标记和变性胶电泳对RNA分子的大小进行鉴定,也可以利用高通量RNA测序方法对RNA序列进行分析。 ●全部所用的溶液试剂均经过DEPC处理或由DEPC水配制。 ●RNA抽提过种中乙醇漂洗步骤可以省略。 ●RNA样品溶解与保存:TE(pH8。0)缓冲液。80℃(如果下一步操作涉及酶反应)100%de-ionicFormamide(如果下一步是电泳检测) ●熟练的RNA操作非常重要。RNase的污染可通过使用RNAZap处理操作环境得到降低。 1. 由组织或细胞裂解液免疫沉淀RNP复合物 (1)可预先UV照射组织和细胞固定RNA/结合蛋白复合物。 (2)使用预先冰浴冷却的PBS洗组织或细胞两次。 (3)将裂解液加入组织样品中进行匀浆(细胞样品匀浆步骤可省略)。裂解液: 25 mmol/L Tris-HClpH7.5,150 mmol/L KCl,2 mmol/L EDTA,0.5%NP40,1 mmol/L NaF,1 mmol/L DTT,100 U/ml RNasin核糖核酸酶抑制剂,EDTA-free蛋白酶抑制剂。 (4)样品裂解液在4℃下14000 r/min(16000 g)离心10 min,上清液将用于免疫沉淀。 (5)将预平衡的ProteinA/GSepharosebeads与适量的抗体混匀,于4℃旋转混匀6 h左右。 (6)将第3步骤中准备的上清液样品加入beads-抗体混合液中于4℃旋转混匀6 h以上或过夜。结合时间也取决抗体本身的质量和效率。 (7)将混匀液于4℃,1000 r/min离心10 s,弃上清液,用冰浴冷的低盐漂洗液洗beads两次,每次5 min,冰上或4℃进行。随后再用高盐漂洗液洗beads两次,每次5 min,冰上或4℃进行。低盐漂洗液:(高盐漂洗液使用300 mmol/L的NaCl)50 mmol/L Tris-HClpH7.4,150 mmol/L NaCl(300 mmol/L),1 mmol/L MgCl2,0.05%NP40,2 mmol/L EDTA,1 mmol/L DTT,100 U/ml RNasin核糖核酸酶抑制剂。 2. 小分子RNA的抽提 (1)用ProteinaseK溶液重悬beads,55℃消化10 min。 (2)再用常规的TRizol法抽提RNA,用乙醇沉淀。 3. RNA5'端标记和电泳检测 (1)用CalfIntestinalPhosphatase处理抽提得到的RNA,以去掉5'端磷酸基团。 (2)经酚氯-仿抽提和乙醇沉淀后,使用γ-32PATP标记RNA分子的5'末端。 (3)将标记后的RNA分子通过15%聚丙烯-酰胺尿素变性胶进行电泳分离,随后经放射自显影进行检测。查看更多
来自话题:
质粒提不出来或得率较低咋办? 1.大肠杆菌老化:请涂布平板培养后,重新挑选新菌落进行液体培养。 2. 质粒拷贝数低:由于使用低拷贝数载体引起的质粒DNA提取量低,可更换具有相同功能的高拷贝数载体。 3. 菌体中无质粒:有些质粒本身不能在某些菌种中稳定存在,经多次转接后有可能造成质粒丢失。例如,柯斯质粒在大肠杆菌中长期保存不稳定,因此不要频繁转接,每次接种时应接种单菌落。另外,检查筛选用抗生素使用浓度是否正确。 4. 碱裂解不充分:使用过多菌体培养液,会导致菌体裂解不充分,可减少菌体用量或增加溶液P1、P2和P3的用量。对低拷贝数质粒,提取时可加大菌体用量并加倍使用溶液P1、P2和P3,可以有助于增加质粒提取量和提高质粒质量。 5. 溶液使用不当:溶液P2、P3在温度较低时可能出现浑浊,应置于37℃保温片刻直至溶解为清亮的溶液,才能使用。 6. 吸附柱过载:不同产品中吸附柱吸附能力不同,如果需要提取的质粒量很大,请分多次提取。若用富集培养基,例如TB或2×YT,菌液体积必须减少;若质粒是非常高的拷贝数或宿主菌具有很高的生长率,则需减少LB培养液体积。 7. 质粒未全部溶解(尤其质粒较大时) :洗脱溶解质粒时,可适当加温或延长溶解时间。 8. 乙醇残留:漂洗液洗涤后应离心尽量去除残留液体,再加入洗脱缓冲液。 9. 洗脱液加入位置不正确:洗脱液应加在硅胶膜中心部位以确保洗脱液会完全覆盖硅胶膜的表面达到蕞大洗脱效率。 10. 洗脱液不合适:DNA只在低盐溶液中才能被洗脱,如洗脱缓冲液EB(10mM Tris-HCl, 1mMEDTA,pH8.5)或水。洗脱效率还取决于pH值,最大洗脱效率在pH7.0-8.5间。当用水洗脱时确保其pH值在此范围内,如果pH过低可能导致洗脱量低。洗脱时将灭菌蒸馏水或洗脱缓冲液加热至60℃后使用,有利于提高洗脱效率。 11. 洗脱体积太小:洗脱体积对回收率有一定影响。随着洗脱体积的增大回收率增高,但产品浓度降低。为了得到较高的回收率可以增大洗脱体积。 12. 洗脱时间过短:洗脱时间对回收率也会有一定影响。洗脱时放置1分钟可达到较好的效果。查看更多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要注意哪些方面? 实验室的种类非常多,可以按学科划分、按实验室特性划分、按行业划分。按学科划分可分为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生物实验室,而生物实验室又分为动物学实验室、植物学实验室和微生物实验室。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下微生物实验室。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本质是通过实验室合理布局和结构、使用合适的建筑材料、配备相关设施设备、通过各种科学操作,来确保试验人员安全、周边环境及生态安全以及微生物因子质量与安全。 做好3点确保: 1、确保试验人员安全就要确保实验人员与微生物因子的隔离,以及所处的试验环境清洁; 2、确保环境及生态安全就是确保试验微生物因子被限定在实验室特定空间内,不允许微生物因子通过任何途径进入实验室外的周边环境; 3、确保微生物因子质量与安全就是构建微生物因子所处的小环境是洁净的、适宜的,确保微生物因子特性,同时不被环境中的其他微生物污染。 想做好微生物实验室安全工作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实验室布局 根据实验室任务来设置对应的准备间、更衣室、缓冲间(2级以上)、传递窗(3级以上)、淋浴室(3级以上)、化学淋浴(4级)、气锁室(4级)、消毒间、中心实验室等。并合理设置好进出口、观察窗、窗户及纱窗(2级以下)、设备门、逃生门等。 2、实验室结构 实验室工作区的内饰应防水、防腐、易清洁、防渗漏,地面洁净、防滑、防渗漏。试验台应防水、防酸碱、防渗漏、易清洁、边角圆润、无尖锐棱角,仪器设备之间留有空隙和离地空间,便于清洁和消毒。所有通风、是上下水、供气管道、各种电缆穿墙必须采用专用穿墙密封器,在各管路靠近中心区的部位设置隔离阀门。 3、实验室新风系统 要设置独立的新风系统(尤其是高等级安全实验室),进(排)风管路应安装高效过滤器,安装位置靠近中心实验区并固定在建筑物上,且容易消毒、维修、检测、更换。在实验室工作区的主进出管道安装生物密封阀。进排风封口布局应当形成稳定气流,合理配置通风装备,确保实验室工作区满足气压要求,最大限度减少死角,并且气流由洁净区流向污染区。自动控制系统应当联动,负压区域确保先开排风,再开进风,关闭时,反操作即可。3、4级实验室应当具有双备份风机系统。 4、实验室防护设备 配齐工作服、手套、鞋套、护目镜、防护服(2级以上)、正压工作服(4级)、生命辅助系统(4级)等个人防护装备。配齐通话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等。配备生物安全柜、IVC(独立通风笼具,仅用于高等级动物生物实验室)、洗眼器、喷淋装置、洗手池、急救药品箱、隔离器、消毒柜(3、4级实验室用双扉消毒柜)、化学消毒装置、消毒液槽(3、4级)等。配备可靠供电系统,如双路供电系统、稳压电源,满足生命辅助系统、应急负压排风、消毒、喷淋、照明系统等需要。配备负压检测器件以及安全指示标识;配备污染物处理设备,包括液体、固体处理以及动物尸体处理设备(3、4级动物实验室)。 实验室的布置以及相关设施配备只是实验室管理最基础的一环,更多实验室管理需要实验室人员以及专业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参与”。查看更多
各种蛋白互作检测方法优缺点分析? 聚焦蛋白质互作研究进展与实验方法 研究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是理解生命活动的基础。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是生物信息调控的主要实现方式,是决定细胞命运的关键因素。检测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实验方法有哪些?这些检测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总结如下。 1. 生化方法 ●共纯化、共沉淀,在不同基质上进行色谱层析(需要补充) ●蛋白质亲和色谱 基本原理是将一种蛋白质固定于某种基质上(如Sepharose),当细胞抽提液经过改基质时,可与改固定蛋白相互作用的配体蛋白被吸附,而没有吸附的非目标蛋白则随洗脱液流出。被吸附的蛋白可以通过改变洗脱液或者洗脱条件而回收下来。 GST pull down技术:为了更有效的利用蛋白质亲和色谱,可以将待纯话的蛋白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即将”诱饵“蛋白与一种易于纯化的配体蛋白融合。例如与GST融合的蛋白再经过GSH的色谱柱时,就可以通过GST和GSH的相互作用而被吸附。当载有细胞抽提物经过柱时,就可以得到能够与“诱饵”蛋白相互作用的目标蛋白了。 Epitope-tag技术:表位附加标记技术 就是将附加的抗原 融合到目的蛋白以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同时还可以通过亲和层析法来纯化目的蛋白。 缺点:表位附加标记可能会使融合蛋白不稳定,改变或使融合蛋白功能丧失。 以上两种方法都要共同的缺点:假阳性。实验所检测到的相互作用可能时由蛋白质所带电荷引起的,并不是生理性的相互作用;蛋白的相互作用可能并不是直接的,可是由第三者作为中介的;有时会检测到两种在细胞中不可能相遇却有极强亲和力的蛋白。因此实验结果还应经其他方法验证。 ●免疫 共沉淀 免疫共沉淀是以抗体和抗原之间的专一性作用为基础的用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经典方法。改法的优点是蛋白处于天然状态,蛋白的相互作用可以在天然状态下进行,可以避免认为影响;可以分离得到天然状态下相互作用的蛋白复合体。 缺点:免疫共沉淀同样不能保证沉淀的蛋白复合物时候为直接相互作用的两种蛋白。另外灵敏度不如亲和色谱高。 ●Far-Western 又叫做亲和印记。将PAGE胶上分离好的凡百样品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然后检测哪种蛋白能与标记了同位素的诱饵蛋白发生作用,最后显影。 缺点是转膜前需要将蛋白复性。 2. 等离子表面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该技术是将诱饵蛋白结合于葡聚糖表面,葡聚糖层固定于几十纳米厚的技术膜表面。当有蛋白质混合物经过时,如果有蛋白质同“诱饵”蛋白发生相互作用,那么两者的结合将使金属膜表面的折射绿上升,从而导致共振角度的改变。而共振角度的改变与该处的蛋白质浓度成线性关系,由此可以检测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该技术不需要标记物和染料,安全灵敏快速,还可定量分析。缺点:需要专门的等离子表面共振检测仪器。 3. 遗传学方法 使某处发生缺损,检测对其他地方的影响。 ●基因外抑制子。基因外抑制子是通过一个基因的突变 来弥补原有基因的突变。比如相互作用的蛋白A和B,如果A发生了突变使两者不再相互作用,此时B如果再发生弥补性突变就可以使两者的相互作用恢复,那么B就是A的基因外抑制子。 缺点:需要知道基因,要有表型,筛选抑制子比较费时。 ●合成致死筛选 指两个基因同时发生突变会产生致死效应,而当每个基因单独发生突变时则无致死效应。用于分析两个具有相同重要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4. 双杂交技术 原理基于真核细胞转录因子的结构特殊性,这些转录因子通常需要两个或以上相互独立的结构域组成。分别使结合域和激活域同诱饵蛋白和猎物蛋白形成融合蛋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如果两种蛋白可以发生相互作用,则可使结合域和激活域在空间上充分接近,从而激活报告基因。 缺点:自身有转录功能的蛋白会造成假阳性。融合蛋白会影响蛋白的真实结构和功能。不利于核外蛋白研究,会导致假隐性。 5.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 指两个荧光法色基团在足够近( 此外还有交联技术(cross-linKing),蛋白质探针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以及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来检测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查看更多
蛋白纯不纯?选对方法很重要? 蛋白质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成分,是生命功能的执行者。深入研究某种蛋白的功能及作用机制,对蛋白在医药、工业、科研等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而要研究某一个特殊的蛋白,就要先将这个蛋白从生物体中分离纯化出来。蛋白纯化在蛋白工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从研究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到对蛋白进行修饰改造,以及最后批量开发相关产品,首先都需要获得单一的蛋白。 蛋白分离纯化是用生物工程下游技术从混合物质中分离纯化出所需要得目的蛋白的方法,在蛋白质研究中起到桥梁作用,成为当代生物技术行业的核心。蛋白纯化工作复杂,耗时长,但又十分重要。 蛋白纯化总原则: 以合理的效率、速度、收率和纯度,将目标蛋白分离出来,同时保留其生物学活性和化学结构完整性。 蛋白纯化方法 纯化依据——蛋白不同的理化性质(如分子大小、分子形状、带电特性、溶解特性、吸附性质、与配体的特异性结合、变性和复性等)。 常用的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有膜分离技术、沉淀分离技术、电泳分离技术以及层析分离技术等。目前层析技术是蛋白纯化领域的核心技术,也是应用最多最为广泛的技术。 层析分离技术是根据被分离物与层析固定相之间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生物学性质的相互作用来进行分离。层析法的种类繁多,应用较为广泛的有凝胶过滤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疏水层析以及亲和层析。 不同的蛋白特性对应不同的纯化方法: 分子大小——凝胶过滤层析 带电性——离子交换层析 疏水性——疏水层析 配体特异性——亲和层析 蛋白纯化标签 在蛋白纯化过程中,经常通过添加合适的标签辅助蛋白纯化,促进蛋白可溶性。 常用的几种蛋白纯化标签比较: His,蛋白纯化首选标签,分子量小,对蛋白无影响,能纯化可溶性/包涵体蛋白。 GST,增强蛋白可溶性,仅能纯化可溶性蛋白,屏蔽毒性蛋白,标签较大。 MBP,增强蛋白可溶性,屏蔽毒性蛋白,标签较大,对蛋白结构/功能会有一定影响。 Myc,高特异性,在天然洗脱条件下,使用Myc标签多肽来与重组蛋白进行竞争,可温和洗脱Myc标签蛋白质。 SUMO,增强蛋白可溶性,切割特异性极高,不残留任何氨基酸,适合重组蛋白表达。 Strep,不会影响标签蛋白的功能结构,更简便,适合高纯度蛋白产出。 Flag,通常不与目的蛋白相互作用,纯化效率高,应用广泛。 当然,有时我们需要根据下游实验的需求将添加的蛋白标签去除,这时就要靠工具酶了? 标签切除蛋白酶: Thrombin(Leu-Val-Pro-Arg▼Gly-Ser), Enterokinase(Asp-Asp-Asp-Asp-Lys▼), rTEV(Glu-Asn-Leu-Tyr-Phe-Gln▼Gly)。查看更多
国产杂质对照品的质量真的不如国外产品吗? 自2005年03月18日CFDA发布《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以来,杂质谱及相关理念逐渐成熟,杂质研究已经成为了药物CMC研发的重点与热点。 近期有不少客户反馈,CDE的发补意见中,额外关注购买与使用国产杂质标准品(对照品、化合物)等相关问题。比如,在质量研究与标准的发补意见就中多次提到“如果杂质采用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或者含量测定外标法,请对杂质对照品的含量进行标定。注意基于修订后的有关物质方法对杂质矫正因子或者含量进行测定,明确检测条件(如流动性组成,梯度程序、柱温、检测波长等)的波动对杂质分离度以及实测值的影响”。 杂质标准品作为质量研究与质控核心因素,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于是就有很多客户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尽可能采购进口对照品。很多人就会想为什么要这么崇洋媚外呢?除了品牌效应,国产货与进口货有什么不一样?其实呢,国产货与进口货的差别就在于两点:基础有机合成水平和品控质控(质量意识)。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有机合成水平不行就做不出特定结构的化合物;品控不行则意味着产品质量不稳定,不堪大用。 那么今天我们先来简述一下国内有机合成水平与国际先进的差距: 1.试剂质量。 国外的试剂质量是真好,纯度、含量、品控(比如批间差异小)与国内试剂公司真是云泥之别。这个差别非常关键。且不说曾经红火一时的“铁催化”蕞终被证实是由于试剂中存在的微量铜离子起到催化作用这种乌龙事件,仅仅是由于石油醚等溶剂中存在高沸点杂质以至于旋蒸富集与终产品混在一起导致NMR谱图有杂峰就已经令很多客户头疼不已,如此种种足见有机化学研究中试剂、原料的重要。而且有机化学这种实验性学科,合格可用的原料才是根本,但国内的试剂质量真的很差,装量差异(标签写50g却只有40g)、货不对板(标签与内容物不符)、吸水吸潮结块、含量偏低、杂质超标、溶剂含水量大甚至有颜色,不一而足。曾有人做过比较,国外工业级的溶剂质量都好过国内分析纯的,可见一斑。所以很多刚回国建立实验室的老师整天疑心实验无法重现是不是因为试剂原料不过关。 2.工艺控制。 国内平均水平落后。这部分涉及实验操作技术和反应器,主要是指反应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无水无氧等条件控制。举个例子,国产加热磁力搅拌器的控温很差,虽然设定在60度,实际却是在±5~10 ℃的波动。而进口设备比如 ika、海道夫相比来说要好很多,而且梅特勒等公司有能精确控温至 0.1 ℃的产品。而无水无氧操作,简单的用双排管、复杂的需要手套箱,在国外基本算是标配,国内则还不那么普遍。而说到反应器,大多数化学家都还是使用烧瓶烧杯,少数人在用商品化的特殊反应器,还有一部分人在搞流动化学和微反应器。其他的设备,比如微波、超声、光化学等专用反应器,国外一般都有成熟的商业化产品,而国内也开始有公司开始做这方面的产品,比如:华泰科思-WATTECS。 3.测试分析。 在国内中低级需求基本满足,高端领域落后很多。 常规仪器,比如 HPLC、GC、GC-MS、HPLC-MS、NMR、XRD 等等,与国外配置差异不大,但往往操作员水平不足以至于难以发挥蕞佳性能,而且测试慢不及时。高端仪器,比如:同步辐射源 XRD、原位分析技术,国外领先无可厚非。在国内几乎别想,只有少数垄断者或与国外有合作关系的老师或许能用上。自搭仪器,国内几乎空白,即便在国外,能自己搭仪器的也都是领域顶尖。 4.合作交流。 国内学术交流氛围差,组与组、学校与学校、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一直比较差,虽然说近几年有所改观,但同行间依然讳莫如深。蕞直接的结果就是,工业界的需求无法反馈给学术圈、学术界的技术成果无法转化。很多人故步自封、偏安一隅,只在自己的小领域中活动,缺少创新,往往是同寝室研究生彼此之间不知道对方在研究什么东西。而反观国外,跨领域、跨学科合作搞研究发表论文都是常态,人员流动和信息交流没有明显障碍。 5.自动化程度。 这个问题呈现两极分化,国外人力成本较高,基本趋势是能用机器的尽量减少人工。而国内呢,劳动力便宜、学生多、而仪器设备成本高,于是可以人工操作解决的尽 量不买仪器。比如中压制备色谱在国外已经普及,但国内普遍还都是手工加压柱层析。其他方面比如 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文献管理软件、协同写作、信息共享,国内课题组普遍的做法就是人工解决,而国外偏向于使用自动化软件。不得不提的一个话题是“高通量筛选”,国内虽然也有人做,但自动化程度落后国外一大截。大多数人都是有心无力,完全无从下手。而国外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 究其根本,不过是因为大多数做化学的人玩不转自动化和编程而已。以至于有人用 乐高积木搭一个自动进样装置都能发论文。 6.基础理论。 国内基础差、重视程度低、研究手段落后。国内的有机化学研究普遍还停留在“找反应、做合成”这种程度,轻视机理研究。而更高层次的战略性前瞻性的理论研究,比如曾经的“逆合成分析”、Baran 的“Two-phase synthesis”这种有一定思想性的有机合成理论研究,国内基本没有。而有机化学和信息科学结合产生的“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化学专家系统、化学反应与物性数据库、化学信息挖掘与处理等方面,国内的水平依然比较原始,有一些雏形却看不到发展壮大的希望。而国外已经有非常成熟的产品,比如 Scifinder、reaxys、pubchem、NIST、chematica、ICSYNTH 。当然这部分勉强可以归结为计算化学和化学信息学的滞后。查看更多
简介
职业:上海古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销售经理
学校: -
地区:上海市
个人简介:上海古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上海浦东新区。是一家专门从事生物技术相关产品,励志研发和销售的综合性生物公司,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秉承“一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的经营宗旨;牢固树立“以客户需求为准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开发高质量的新产品,提供客户满意的综合服务质量”的方针。查看更多
企业简介
企业名称:上海古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性质:贸易商,代理商,
主营业务:质粒载体定制,ELISA检测试剂盒,细胞培养,抗体抗原,蛋白纯化,染色液溶液,标准品对照品,微生物培...
进入商铺
已连续签到天,累积获取个能量值
  • 第1天
  • 第2天
  • 第3天
  • 第4天
  • 第5天
  • 第6天
  • 第7天
 
这是一条消息提示
 
提醒
您好,您当前被封禁天,这天内您将不能登陆盖德问答,离解封时间还有
我已了解
提醒
提问需要5个能量值,您当前能量值为,请完成任务提升能量值
去查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