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动
影响力5.60
经验值0.00
粉丝2
分享全球能源化工资讯
维亚生物发布2023年度业绩:成功实现轻装上阵,稳健发展且未来可期
香港 2024年3月28日 /美通社/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业绩亮点: 收入达人民币2,155.6百万元 毛利达人民币738.5百万元 经调整后净利润为人民币208.8百万元,较去年同期由负大幅转正 成功引入了淡马锡、弘晖、淡明及迪拜投资公司作为战略投资人,并完成了累计近2.25亿美金的融资 2024年3月28日,维亚生物科技控股集团(1873.HK)公布,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12个月(报告期),集团实现收入人民币2,155.6百万元,实现毛利人民币738.5百万元。本集团的净亏损为人民币99.8百万元,相较于去年同期亏损人民币504.2百万元大幅提升;经调整后净亏损由去年同期人民币133.9百万元提升至经调整后净利润人民币208.8百万元,较去年同期由负大幅转正,主要归因于集团部分投资孵化企业的估值企稳以及降本增效举措所带来的盈利能力提升。 此外,2023年,集团在整体性融资及战略投资人的引入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引入了淡马锡、弘晖、淡明及迪拜投资公司作为战略投资人,并完成了累计近2.25亿美金的融资。在此推动下,公司将轻装上阵并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一方面,公司在获取大额融资之后,已将之前发行的可转债全部清偿完毕,这将大幅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情况;另一方面,战略投资人的成功引入亦将对公司治理、业务运营、投融资规划及战略发展起到较强的协同作用。这将充分助力公司的长期发展及一体化战略的落地和持续推进。 CRO 业务中短期略有波动,中长期发展前景可期 2023年,公司CRO业务实现收入人民币844.9百万元,实现毛利人民币363.7百万元。2023年全年的收入较往年有所下降,主要归因于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放缓对创新药研发投入的影响以及公司EFS业务的战略性收缩。但公司通过降本增效等措施的有效执行,仍将CRO的盈利水平维持在良好的水平上。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向客户交付超过65,035例蛋白结构,其中2023年全年新增交付约16,110例蛋白结构;研究累计超过1,886个独立药物靶标,其中2023年全年新增交付8个。目前,公司在蛋白结构解析领域仍然保持全世界范围内行业优势的地位。除此之外,一方面,公司会通过生物化学的协同发展以充分挖掘现有客户的价值量;另一方面,公司会不断加强线上数字营销和线下BD的充分融合,并同步推动海外BD团队的扩张,以拉动订单的恢复和增长。此外,公司会不断拓展新兴技术平台以形成新的增长驱动并为现有CRO业务进行持续导流。 公司累计CRO客户数量增加至1,398家,包括全球前十大制药公司(根据2023年年报总营收计),前十大客户收入占比为25.7%。CRO业务客户分布地区多元化,来自海外地区收入占比约达87.1%,来自中国内地客户收入占比约为12.9%。 报告期内,同步辐射光源使用情况达2,059小时,为公司与全球13家同步辐射光源中心保持长期合作,分布在中国上海、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瑞士以及中国台湾十个国家及地区,可确保全年无间断的收集数据。 CDMO 产能不断扩建,CMC 项目数持续增加 报告期内,集团重视与朗华制药的战略合作与协同效应。一方面,加强对CDMO的产能布局及业务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加强对CMC业务的优化及导流。 朗华制药2023年全年收入总计人民币1,310.7百万元,经调整毛利总计人民币388.8百万元。收入较去年略有下降,主要受到部分CDMO客户订单推迟的影响。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朗华制药累计服务客户达880家,前十大客户收入占比51.2%,前十大客户留存率100%。此外,朗华制药已为十几家集团孵化企业以及从CRO导流的公司提供了CMC及CDMO服务。报告期内,产能建设方面,目前可使用的总产能为860立方米。此外,朗华计划于2024年至2025年之间新建400立方米的产能以服务于新分子的商业化生产,目前土建工程已经进入尾声,车间主体结构基本完成,预计2024年将进入设备采购安装阶段。未来,随着新产品的落地和储备产能的释放,这将为公司收入的增长提供充足保障。 CMC端项目数持续增长,但仍处于新业务的盈利爬坡周期之中。CMC从成立至今,已完成及正在推进的新药项目数为183个。截止报告期末,CMC实现收入近人民币56.7百万元。报告期内,集团导流的项目推进顺利,已有一项管线进入临床三期且进展迅速,这显示了集团一体化战略的成效。未来,集团会进一步加强对高质量CMC项目的BD及导流,在充分挖潜内部项目资源及降本增效的基础之上,以推动CMC业务实现盈亏平衡。此外,从客户订单数方面来看,CMC外部BD的占比近63.0%,维亚导流的占比近37.0%;从客户金额方面来看,CMC外部BD的占比为31.0%,维亚导流的占比为69.0%。 部分孵化公司已成功退出,未来计划以成立投资基金的方式开展投资孵化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6家孵化公司的全部或部分退出,兑现了相应的投资收益。此外,亦新增投资孵化了1家初创公司,通过换股形式获得。截止2023年12月31日,共累计投资孵化92家初创公司。投资孵化企业主要来自于美国、加拿大、欧洲以及中国,其中67.0%来自北美地区,26.0%来自中国。 2023年全年,公司已孵化的公司当中已有12家完成或者接近完成新一轮融资,融资总额约236.0百万元美金。各孵化公司研发进展顺利,累计在研管线总数近222条,其中185条管线处于临床前阶段,37条管线已经处于临床阶段。目前,孵化项目已有13家公司实现全部或部分退出,在未来1-3年内有潜在退出可能的项目有近7个。 截止本报告期末,维亚的投资孵化企业当中已布局了例如:Dogma、Arthrosi、Basking、Triumvira、Deka、Mediar、Cybrexa和维眸生物等一系列优质资产。未来,随着孵化企业的顺利发展、持续融资及退出,前期的投资将逐渐进入收获期并为集团持续带来现金回报。 此外,公司早期孵化基金的募集及设立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未来计划以成立投资基金的方式开展投资孵化业务,以降低对集团层面现金流的压力以及资金的占用。 技术亮点及研发突破 CRO业务目前已建设多种核心技术平台,包括PROTAC/分子胶技术平台、蛋白生产制备与结构研究、冷冻电镜技术平台、膜蛋白研究技术、药物筛选技术、Bioassay平台、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及人工智能(AIDD)平台、抗体/大分子研发服务平台、药物化学等。在报告期内,公司新增了XDC平台、V-DEL技术平台、共价化合物库、分子胶技术平台,完善了多肽药物开发平台,同时拓展抗体大分子研发平台的服务内容。 CDMO业务也进一步完善了研发技术平台建设。在原料药研发方面,朗华搭建了绿色化学技术平台,包括酶催化、连续流工艺、催化剂和配体筛选平台等,能高效率、低成本地开发出优化的合成路线;同时在制剂CMC方面开展布局,建立了难溶性药物增溶技术平台、化合物药物表征、盐型晶型筛选等特色创新平台。 本报告期内,从公司新拓展的新兴技术平台的发展现状来看,V-DEL技术平台打造了新颖的建库策略、创新的DNA兼容反应,并利用维亚化学多年积累的非商购砌块分子推出特有的、洆盖环肽、靶向蛋白降解剂,共价键抑制剂、分子片段等高达千亿级别的DEL库,并围绕维亚极具竞争力的蛋白质生产及结构生物学展开的特色筛选,进行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主导的下一代数据分析及预测,并高效一体化地进行后续验证合成。 其次,从多肽技术平台的最新建设情况来看,目前已能够提供各种多肽的合成,尤其注重多肽合成中难度大、技术新颖的肽链合成技术,在偶联肽、PDC、RDC、单环肽、订书肽、复杂的多重环肽(肽链的折叠和选择性地折叠)、生物素标记肽和荧光标记肽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技术经验积累。维亚的多肽技术平台,未来将联合维亚的噬菌体展示平台和V-DEL平台,从苗头肽链的发现和验证,到先导化合物的确定和优化,到候选化合物的确定,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此外,公司亦初步建立了XDC平台,一站式偶联药物研发平台集维亚多年抗体药物、多肽药物和小分子化学药物研发经验于一身,能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偶联药物研发服务。 就维亚现有的新兴技术平台的发展情况来看,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及人工智能(AIDD)平台使用物理化学模型和人工智能算法、借助超级计算集群运算,各类方法已被广泛用于各种药物研发阶段。公司计算化学部已开发出一系列针对项目的先进算法(如FEP),来解决药物设计问题。与传统的计算工具和商业软件包相比,应用此类前沿技术更好地促进了药物研发项目的进展。除了传统的小分子药物设计外,计算化学平台开发的方法还被应用于多种药物形态,并通过实验验证取得突破,如抗体、肽、靶向RNA小分子药物开发等。总体而言,维亚的CADD及AIDD平台目前已经组建了以硕博学历为主的复合型人才团队、具备自研算法及方法开发的能力、具备开发多种药物形态的能力且硬件方面亦具备上海超算中心的算力支持。 当前,公司亦已经在PROTAC/分子胶药物研发方面提供相关服务,其收入占比已接近CRO总收入的10.42%。服务内容主要包括:蛋白制备与结构研究、PROTAC/分子胶筛选、动力学研究、药物代谢、药物化学、Bioassay、CADD/AIDD等。截止2023年12月31日,公司已累计研究E3连接酶50多个,交付PROTAC三元复合结构131个,PROTAC业务亦将为未来CRO业务的持续增长贡献收入。 总而言之,公司立足于现有技术平台的基础之上,基于服务更多客户需求的目标,不断加大对新兴技术平台的布局和扩张,从而实现技术平台之间的相互导流及协同并推动CRO收入的持续增长,立足不断打造全面且完善的FIC药物研发服务平台。 人员及设施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集团员工总人数为2,077人,CRO研发人员数量达到1,155人,朗华制药总人数为689人。公司亦加速建设办公和实验场地,产能扩张以满足公司高速发展的业务需求和人员扩张计划,包括: 上海周浦总面积约40,000平方米的集团新总部已全面投入使用。 上海法拉第路投资孵化中心实际可使用面积约7,576平方米,其中包含实验室面积5,552平方米。 成都园区的建筑面积约为64,564平方米,截至2023年12月31日,已有12,210平方米物业部分正式投入使用,其中包含实验室面积10,800平方米。 杭州钱塘新区新药孵化中心建筑面积约为77,500平方米的物业。在报告期内,公司与当地国资合作落地,已由全资控股变为参股30%,未来亦计划于竣工完成之后,公司会通过承租形式展开合作。 苏州园区总建筑面积约为7,545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近5,305平方米。 嘉兴园区建筑面积约为6,362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近5,335平方米。 上海超算中心已正式使用,目前能够支持计算化学(CADD)计算、人工智能(AIDD)相关计算以及晶体组和冷冻电镜组的运算等。 朗华制药浙江台州工厂的建筑面积约为35,168平方米,台州研发中心面积约为2,500平方米。宁波诺柏研发中心面积约为1,300平方米,宁波诺柏办公楼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 维亚生物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毛晨博士:"公司凭借在基于结构的药物研发(SBDD)领域的独特优势,提升生物和化学业务之间的导流效应,持续加强一站式药物研发和生产服务平台建设,深化CRO与CDMO业务间的协同性,提升前端项目业务能力建设,促使漏斗效应进一步显现,加速为后端业务导流,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生物医药创新者的开放式合作平台和共赢生态圈。" 关于维亚生物 维亚生物( 01873. HK )成立于 2008 年,向全球创新药研发企业提供从早期基于结构的药物研发到商业化药物生产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凭借在基于结构的药物研发(SBDD)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我们向全球合作伙伴提供新药研究阶段的CRO服务,搭建了X射线蛋白晶体技术、冷冻电镜技术(Cryo-EM)、亲和力质谱筛选技术(ASMS)、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PR)、氢氘交换质谱技术(HDX-MS)、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多个先进技术平台,并有资深药物化学家与药物发现生物专家领军的团队提供药物设计、药物化学(H2L, LO)、化合物合成、化学分析及纯化、公斤级放大及多肽合成及相应的生物活性测试服务。通过子公司朗华制药,我们提供从临床前开发到商业化生产的一站式CMC/CDMO解决方案。同时,我们专注于发现、投资高潜力生物医药初创公司,以独创的技术服务换取股权(EFS)的商业模式,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截至2023年12月31日,维亚生物已累计为全球2,278家生物科技及制药客户提供药物研发及生产服务,共计投资孵化92家生物医药初创企业。未来,公司将持续增强技术壁垒、提升研发与生产服务能力,为全球更多的初创新药公司及中大型药企提供优质的多元化服务,助益全球病患。
70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其它 其他
业绩再创新高----铁姆肯公司发布 2023 年年度报告
上海2024年3月28日 /美通社/ -- 全球工程轴承及工业传动产品行业领导者铁姆肯公司(纽约证交所股票代码:TKR;www.timken.com)现已发布 2023 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再次实现年度销售额增长、利润率增长以及创纪录的调整后每股收益。 铁姆肯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Richard G. Kyle 表示:"2024 年在公司迎来 125 周年之际,我们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键和重要。我们的创新旨在满足多元化全球客户群和终端市场的新需求并为其解决难题。今年强劲的财务业绩进一步证明,在我们市场领先的工程轴承和工业传动产品平台、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经过实践检验的业务模式、长期战略以及管理层卓越的执行力的推动下,公司拥有更多的盈利增长空间。" 2023 年年度报告总结了铁姆肯公司的年度财务业绩并重点介绍了近期取得的诸多成就,其中包括: 销售额创历史新高,达到 48 亿美元,同比增长 6% 按公认会计准则计算的每股收益表现强劲、调整后的每股收益创下纪录 六项战略收购(Nadella、Des-Case、Rosa Sistemi、Lagersmit、American Roller Bearing 以及 IMECH)扩大了公司的产品组合、促进了产品多元化 将业务重新划分为工程轴承和工业传动两大部分,打造两大行业领先的产品组合 通过派发股息和回购 316 万股股票,向股东回报 3.45 亿美元现金 连续 10 年实现股息增长、连续 406 个季度派发股息 Kyle 指出:"我们的战略正在发挥作用,我们对业绩的长期增长以及铁姆肯公司产品和技术的市场需求充满信心,我们已做好充分准备,在各种市场条件下继续扩大规模并保持高水平业绩表现。" 关于铁姆肯公司 铁姆肯公司 ( NYSE: TKR; www.timken.com ) 设计工程轴承和工业传动产品,并不断扩展产品线。凭借超过一个世纪的创新和知识积累,我们持续提升全球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和效率,推动世界进步。铁姆肯公司 2023 年销售额达 48亿美元,在全球 45 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 19000 名员工。铁姆肯公司被《Fast Company》评为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之一,同时铁姆肯公司荣获《新闻周刊》评选的美国最负责任公司及美国最佳多元化工作场所之一、道德村协会评选的全球最具商业道德企业、《财富》评选的美国最具创新力公司等称号。 铁姆肯公司大中华区总部设在中国上海,为能源、自动化、航空、铁路、汽车、冶金、采矿、水泥和机床等众多工业行业提供工程轴承和工业传动产品。在大中华区,公司拥有员工超过 3100 名,在 14 个主要城市设有各级办事机构,并建立了 5 家轴承制造基地和 4 家工业传动产品制造基地,以及 1 家工业服务中心和多个物流、工程技术中心。铁姆肯公司致力于创造价值,并积极投身所在社区的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以塑造更美好的世界。 免责声明 本新闻稿中的某些非历史性声明(包括关于公司预测、估计、计划和预期的声明)属于1995年《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案》所规定的"前瞻性"声明。具体而言,与公司未来寿命与财务业绩预期相关的声明具有前瞻性。公司在此提醒:由于各种重要因素的影响,实际结果可能与前瞻性声明中预测或暗示的结果存在重大差异,包括:公司应对终端市场变化的能力,此类变化可能影响市场对公司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公司与客户的业务关系或客户向公司购买的产品发生意外变化;以及总体经济状况对运营的影响。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文件中介绍了其他因素,包括公司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10-K年度报表、10-Q季度报表和8-K当前报表。除联邦证券法律的要求外,公司没有义务出于新的信息、未来事件或其他原因公开更新或修订任何前瞻性声明。
72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其它 其他
Sirnaomics公布2023年全年业绩
聚焦整合资源至领先拓展项目 重点推动核心产品 STP705 、 STP707 及 STP122G 临床研究 香港、马里兰州德国城和中国苏州 2024年3月28日 /美通社/ -- Sirnaomics Ltd .("公司",连同其附属公司,统称" Sirnaomics "或" 集团 ";股份代号:2257),一家行业领先的专注于研发及创制RNAi药物的生物制药公司,公布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本年度")的经审核全年业绩。 鉴于全球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并确保有充足的现金储备,集团至今已进行三轮优化,并优先将资源分配至潜力巨大的项目,以推进核心产品发展。有关举措行之有效,集团本年度的亏损收窄12.7%至8,499万美元。 临床试验进展顺利 多项产品管线有序发展 本年度,Sirnaomics继续就主要临床候选药物STP705及STP707连同STP122G开展五项siRNA临床试验。此外,其非全资附属公司RNAimmune主导的mRNA疫苗项目RV-1730及RV-1770,亦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研究用新药申请(IND)批准。 STP705 用于治疗鳞状细胞原位癌(isSCC)的STP705已经进入后期临床开发阶段,集团现正在与美国FDA积极沟通,以获取进行后期临床开发的进一步指引。在通过第II阶段总结会议与美国FDA讨论IIa期和IIb期结果后,集团已准备将STP705推进至治疗isSCC的临床研究。集团现已基于美国FDA的指导意见精心设计了一项II/III期临床试验,并预计将在2024年第二季度向美国FDA提供有关计划的最新进展。 用于治疗基底细胞癌(BCC)的STP705 II期临床研究已于2023年全面完成,最终数据显示了理想的疗效,没有出现任何系统性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AE)或严重不良事件(SAE),进一步验证了STP705在治疗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及其他领域的巨大潜力。集团计划与美国FDA举行第II阶段总结会议,以获得未来推进STP705治疗BCC的后期研发指导。基于集团从isSCC开发中获得的现有经验,集团预计与美国FDA的沟通将会高效顺遂。 集团已于2023年第四季度完成用于局部减脂的STP705的I期临床研究,积极的结果以及组织学观察初步证明,STP705可能成为局部减脂的最佳候选药物,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这将更好地指导该产品在医美领域的后期开发。 STP707 用于治疗多种实体瘤的STP707 I期临床研究的剂量爬坡已于2023年8月完成,根据初步疗效观察及实体瘤反应评估标准,74%的可评估患者表现出病情稳定的最佳反应。本次I期篮式临床试验结果推动集团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进行联合用药研究。STP707有望解决胰脏癌和其他癌症等难治性实体瘤患者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集团期待扩大其临床试验版图。 STP122G 用于抗凝治疗的STP122G在健康志愿者中进行的I期临床研究,第一序列已完成及收集数据,而第二序列亦已给药并正在积极监测。该项研究标志着Sirnaomics首次在其siRNA候选药物中使用其专有的创新型GalNAc-RNAi平台技术GalAhead?,对抗凝疾病治疗需求未得到满足但出血发生率较低的患者群体进行试验。通过靶向十一因子,集团或可将多种需要抗凝剂的疾病作为靶点,如外科手术中的心房颤动、肺栓塞、深静脉血栓以及深静脉血栓预防。 其他管线产品 Sirnaomics专注于mRNA治疗药物和疫苗开发的非全资附属公司RNAimmune的两款产品的IND申请分别于2023年12月及2023年4月取得美国FDA的监管许可,可启动针对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的mRNA疫苗RV-1770及作为SARS-CoV-2加强疫苗的RV-1730两项I期临床试验。 集团亦预计于2025年就基于GalAhead?递送平台产品STP125G及STP144G在美国进行IND备案。 广州工厂投入使用 完善临床需求配套 随着于2023年第一季度生产用于人体注射的STP707的完整GMP批次,广州工厂预期能够全面按照GMP规范生产管线产品,包括液体及固体药剂的制剂、灌装及封装、检测及放行。本年度,广州工厂亦完成了填充线产能的扩展,将液体剂量填充到2R小瓶中,以支援GalAhead?平台。 广州灌装及成品工厂于2021年12月成立,目前已成功运营逾两年,该工厂通过调整生产以满足当前的需求,继续支持优化亚洲临床供应战略。广州灌装及成品工厂预计年产能约为50,000瓶人体注射用冻干固体剂及150,000至200,000瓶液体制剂,足以支持目前计划中的全部临床试验及未来临床发展。 Sirnaomics 创始人、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陆阳博士 表示:"于本年度,集团业务已经进行结构优化并将透过各种措施扩大现金流量,令我们积极应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挑战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营运效率,使资源更有效地与我们的策略目标保持一致,继续推进我们的核心产品的发展。对于实现用于治疗isSCC的STP705商业化这一首要任务,我们正全速推进后期临床研究,并开始探索潜在合作伙伴,同时我们亦开始探索STP705于医学美容行业的应用。一如成功推进至临床阶段的首款GalAhead? mxRNA产品STP122G,基于公司该独特创新的递送平台技术,我们亦会将更多具前景的首创临床前产品如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STP125G推进至临床阶段。而另一核心产品STP707及我们的独家专利的PNP递送,已显现其治疗多种实体瘤的潜力,在胰腺癌治疗方面表现卓越,亦将令我们从全球其他RNA参与者中脱颖而出。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为患者创造健康美好的生活,并全心全意为股东、客户及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 关于 Sirnaomics Ltd. Sirnaomics是一家RNA疗法生物制药公司,公司候选产品处于临床及临床前阶段,专注于探索及开发创新药物,用于治疗具有医疗需求及庞大市场机会的适应症。Sirnaomics是首家于亚洲和美国均拥有重要市场地位的临床阶段RNA疗法生物制药公司。凭借其专有的递送技术:多肽纳米颗粒递送平台和第二代GalNAc偶联物递送平台,本集团已建立非常丰富的候选药物管线。随着公司STP705和STP707的临床项目取得多项成功,Sirnaomics目前在推进肿瘤治疗的RNAi药物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STP122G是首款进入临床研发阶段的GalAhead?技术候选药物。随着Sirnaomics临床生产设施的建立,本集团目前正在实现从生物科技公司向生物制药公司的跃进。如欲了解更多关于公司资讯,可浏览:www.sirnaomics.com。
74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其它 其他
拥抱科学创新,共筑绿色中国:2024年度3M科学现状洞察报告发布
2024 年度 3M 科学现状洞察报告聚焦于中国民众对科学的看法、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求、绿色经济的勃兴,以及人工智能颠覆性的潜能。 上海 2024年3月28日 /美通社/ -- 在全球应对环境挑战、社会转型及推动技术发展之际,科学为人类提供了解决方案。低碳和数字化解决方案是中国坚定迈向可持续未来的关键引擎,而科学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2024年度3M科学现状洞察(State of Science Insights, SOSI)显示了中国民众对科学的高度信任,高达97%的中国民众相信科学(全球87%),95%的中国受访者认为我们对科学的信赖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深(全球87%)。调查也显示,科学是应对气候变化、重塑未来工作,以及推动STEM(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就业增长的关键。 3M全球资深副总裁兼中国总裁丁泓禹表示:"看到大家普遍认可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备感振奋。深耕中国市场40年来,3M藉科学之力为中国客户及消费者带来了创新、高效、低碳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满足了中国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展望未来,我们将携手合作伙伴同心合力,依托科学的力量持续跃升现代高品质生活,推动人类经济社会的进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3M科学现状洞察报告是由3M发起,委托Morning Consult开展的一项原创性第三方调查,旨在展现本年度全球和当地民众对科学的态度。调查范围覆盖亚太、北美、南美和欧洲的十个国家或地区。今年是3M连续开展科学主题调研的第七年,3M致力于通过该调查了解全球民众对科学的看法,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关联及其影响。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 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99%的中国意见领袖和97%的中国民众(全球90% )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对个人而言意义重大,93%的中国民众(全球84%)认为科学可以为应对气候变化发挥重要作用。最受中国民众关注的问题包括极端气候(59%相对于全球52%)、环境变化引起的健康问题(51%相对于全球 31%)和空气质量(35%相对于全球 29%),并且34%的中国民众(全球43%)已经在所在社区中看到了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3M正致力于开发创新解决方案应对气候变化。"3M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可持续发展官盖尔?舒勒(Gayle Schueller)表示,"我们正凭借先进的创新材料和科技助力脱碳、能效提升、废物减量,以及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守护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地球。" 中国民众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广泛共识也提升了人们对于企业采取相应行动的期待。93%的中国民众(全球85%)希望更多企业承诺使用可持续材料,89%的中国民众(全球77%)要求声称践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提高透明度。除了对企业责任的强烈要求外,半数以上的中国民众(58%相对于全球49%)对"碳足迹"一词有了显著的认识,凸显了中国民众正不断理解和关注社会运行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当下,中国正大力推动清洁交通的发展。调查显示,82%的中国民众对电动汽车表现出浓厚兴趣,而全球受访者的这一比例仅为57%。87%的中国民众(全球43%)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充满信心,并且他们对电动汽车的向往也远超全球民众,超过一半的中国民众(51%)希望自己的下一辆车是电动汽车。 技能职业、 STEM 和绿色工作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全球劳动力格局正随着人口和气候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尽管面临不确定性,但受访者仍然相信技能职业、STEM和绿色工作将大有作为。2024年度3M科学现状洞察显示,中国民众认为STEM(95%相对于全球80%)是他们最推荐年轻一代从事的职业领域,绿色工作(94%相对于全球78%)和技能职业(92%相对于全球83%)次之。中国民众的看法不仅与全球民众的看法相吻合,也凸显了中国对于这些职业的高度重视,反映出中国民众几乎一致认同这些职业在可持续发展和技术进步中的关键作用。 自2013年以来,3M在中国开展了多项STEM相关的公益行动,以改善STEM领域的平等性,其中包括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小学建立STEM教育基地,以及定期邀请员工志愿者为孩子们带去融合3M创新技术和STEM教育理念的科学互动课堂。在暑假期间,3M中国研发中心也会向社会敞开大门,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科学、感受科学。目前,已有超过6,000名学生从这些公益项目中受益,也印证了3M对于培养未来多元化、技能化工作群体的承诺。 STEM领域为年轻一代带来了大量职业机会,而绿色工作也在逐步崭露头角。中国受访者不仅看好绿色工作(58%相对于全球51%),而且随着气候变化对当地社区的影响加深,他们也认为世界需要更多的绿色工作者(54%相对于全球49%)。此外,许多人认为绿色工作中蕴藏着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良机。 绿色工作预示着希望和机遇 全球各地对气候变化的忧虑与日俱增,绿色工作的涌现不仅能缓解人们的忧虑,还能为地球、人类和经济发展带来福祉。绿色工作指的是有助于环保或环境修复的职业,既存在于传统行业如制造业和建筑业,也涉及可再生能源和能效等领域。 最新发布的2024 年度3M科学现状洞察显示,中国民众坚定相信绿色经济的重要作用。绝大部分的中国受访者认为绿色工作对于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91%相对于全球75%),93%的中国民众肯定绿色工作带来的社会效益,这一比例远高于77%的全球数据。 就个人而言,许多受访者认为这些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前景,大多数人则预计未来五年,绿色工作的就业市场将出现增长(86%相对于全球75%)。调查结果显示,在这种发展势头和乐观情绪的推动下,企业可以抓住时机,投资于相关绿色技能的发展: 绿色工作适合每一个人。 大多数中国受访者(87%相对于对全球70%)认为,处于任何职业阶段的人都应寻求"绿色工作"。这表明,绿色工作者更看重目标驱动型思维,而非年龄段或职业背景。 人们普遍看好和尊重绿色工作。 超八成成(86%相对于全球73%)的中国民众认为绿色工作提供了令人兴奋的新机遇,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93%相对于全球77%),并使从事绿色工作的人受到尊重(93%相对于全球77%)。 学习绿色技能的兴趣普遍存在。 91%的中国民众(全球65%)愿意学习能帮助他们从事绿色工作的技能,79%的中国民众(全球63%)认为他们不需要转换职业,在目前的岗位上就能力所能及地为绿色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人工智能革命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人工智能(AI)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包括经济转型、引发社会混乱的担忧、治理难题,以及对教育和就业的影响。尽管人们看法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AI正在塑造未来。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脚步不断加快,中国人正将AI视为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在强烈呼吁监管——高达90%的中国民众(全球77%)认为AI将从根本上改变世界,96%的中国意见领袖主张对AI实施严格的监管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九成的中国受访者已经在工作中尝试使用AI(即使浅尝辄止)(93%相对于全球 75%),这也展现了各行各业对于AI的浓厚兴趣。 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在新技术的助推下,经济社会正经历绿色转型,人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也将随之发展与变化。3M将在前沿科技之路上不断求索,探寻更多降低气候变化影响的解决方案;扩大绿色工作的影响力,阐释其重要性;更以负责任的方式应用新兴技术。未来,3M 将持续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科学现状洞察方法论 3M 科学现状洞察报告是由Morning Consult公司进行的原创第三方研究。调查于2023年12月13日至 2024年1月10日进行,在亚太地区、北美洲、南美洲和欧洲的十个国家或地区对每个国家或地区的1,000名普通成年人(18 岁以上)进行了调查:在95%置信水平下,全球10个国家或地区的误差范围为+/-1个百分点,每个国家的误差范围为+/-3个百分点。此外,对 5 个国家(美国、巴西、中国、德国和日本)的各500 名意见领袖进行了额外采样调查。 关于 3M 3M(NYSE: MMM)相信科学有助于为每个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通过释放人、创意与科学之力,重新构想一切可能,3M遍布全球的团队帮助解决客户、社区和地球面临的挑战,改善人们的生活。敬请访问:3M.com/news,了解我们的最新动态。 关于 3M 中国 3M中国有限公司于1984年11月在中国注册成立,是在经济特区之外成立的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目前3M公司已在中国建立了9个生产基地、4个技术中心和1个研发中心,员工约8,000人。
68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其它 其他
驯鹿生物伊基奥仑赛注射液用于治疗2-3线多发性骨髓瘤获批临床
中国南京、上海和加州圣荷西 2024年3月28日 /美通社/ -- 驯鹿生物,一家致力于细胞创新药物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生物制药公司,宣布 公司自主研发的全人源靶向 BCMA嵌合抗原受体自体T细胞注射液(伊基奥仑赛注射液,研发代号CT103A)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获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拟扩大适应症用于治疗既往经过1-2线治疗且来那度胺耐药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 伊基奥仑赛注射液(商品名:福可苏®)于2023年6月30在中国上市,获批适应症为既往经过至少3线治疗后进展(至少使用过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及免疫调节剂)的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末线治疗适应症的批准是基于一项评估伊基奥仑赛注射液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中国多中心I/II期注册临床试验(CTR20192510, NCT05066646),FUMANBA-1的临床研究数据。根据在2023年国际骨髓瘤学会(IMS)年会上公布的本研究最新长期随访数据,截至2022年12月31日,103例疗效可评估受试者中,总体缓解率(ORR)为96.1%,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完全缓解(sCR/CR)率为77.7%; 91例既往无CAR-T治疗史的受试者中,ORR达98.9%,sCR/CR率达到 82.4%,12个月无进展生存(PFS)率为85.5%;94.2% (97/103) 受试者达到MRD阴性,所有CR/sCR受试者均达到MRD阴性。接受治疗的105例受试者中,仅一例受试者发生≥3级CRS,无≥3级ICANS。药代动力学数据显示,伊基奥仑赛注射液回输后能在体内长期存续,24个月时仍有40%的受试者能检测到基因拷贝数。 关于多发性骨髓瘤( MM)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最常见的血液系统肿瘤之一,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对于初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用的一线治疗包括多种药物组合的诱导治疗、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以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等。对于大多数的患者,疾病缓解后也会不可避免地进入复发、难治的治疗困局。 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与标准治疗方案相比,在既往接受过2-4线治疗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接受CAR-T治疗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显著延长,临床应答率明显提高 [1] 。在既往接受过1- 3线治疗且来那度胺耐药的复发和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接受CAR-T治疗的患者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低于接受标准治疗的患者 [2] 。 根据Globocan预测数据:中国MM的年新发病人数由2018年20,066人增至 2022年30,300人,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37,082人。美国MM的年新发病人数由2018年25,962增至2022年32,258人,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38,000人。全球MM的年新发病人数由2018年159,985增至2022年187,952人,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231,284人。 驯鹿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金华女士表示 ,"此次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2-3线适应症的IND获批,是伊基奥仑赛注射液在临床开发进程中又一重大里程碑。从相关研究可以看出,RRMM患者更早线使用CAR-T治疗,生存获益更好。基于在既往临床研究中展现出的优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信伊基奥仑赛注射液有望填补多发性骨髓瘤早期治疗阶段巨大的临床未尽之需。我们将尽快启动临床入组工作,让更多的早期复发的患者能从该疗法中获益。" 参考文献 [1] N Engl J Med.2023 Mar 16;388(11):1002-1014 [2] N Engl J Med.2023 Jul 27;389(4):335-347
71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其它 其他
绿叶制药发布2023年全年业绩
产品销售稳健增长,财务结构显著优化 上海 2024年3月27日 /美通社/ -- 3月27日,绿叶制药集团(2186.HK)发布2023年全年业绩及截至目前的业务进展。 报告期内,集团营业收入约6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EBITDA约20.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6%;税前利润约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集团资产负债率约为46.9%,同比下降7.6个百分点。 营业收入中,产品销售收入约为5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2%。其中:肿瘤产品销售收入约为19.2亿元,同比增长26.3%;中枢神经系统(CNS)产品销售收入约为13.9亿元,同比增长14.8%。心血管产品销售收入约为16.9亿元,同比增长10.8%。 新药密集获批,注入业绩增长新动力 围绕肿瘤、CNS两大核心治疗领域,集团布局多年的新药管线进入丰收期。近年来的新药密集获批,为集团业绩增长注入新动力。 肿瘤领域 报告期内新增2款新药获批,填补临床未满足需求。 百拓维 ® (注射用戈舍瑞林微球)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前列腺癌、乳腺癌,为全球唯一获批上市的戈舍瑞林长效微球制剂。该产品于同年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患者覆盖显著扩增。 Zepzelca ® (注射用芦比替定)在中国澳门、中国香港获批,并有望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港澳药械通"政策,率先惠及广大内地患者。该产品是近27年来、唯一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小细胞肺癌的新化学实体。 CNS 领域 新药管线和已上市品种触及全球各大主要医药市场,全面涵盖CNS领域多种疾病,彰显集团在CNS领域孕育的龙头价值。2023年新增3款新药获批,进一步强化集团在该领域竞争优势。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 Rykindo ® (利培酮缓释微球注射剂)于报告期内在美国获批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并积极推进商业化;该产品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并在美获批的CNS新药。该产品在国内持续高速增长,并在2023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维持原医保支付标准成功续约。 若欣林 ® (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作为我国首个自主创新的治疗抑郁症的化药1类创新药,在2022年11月获批上市后销售增长势如破竹,于2023年首个销售完整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临床价值获医生与患者迅速认可。 成熟产品稳中有升,夯实营收基本面 聚焦肿瘤、CNS、心血管三大治疗领域,集团成熟产品核心品种增长稳健,多款独家产品凸显治疗优势与市场竞争优势,稳固支撑集团业绩基本面。 力扑素 ® (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在报告期内市场份额显著提升; 思瑞康 ® (富马酸喹硫平片、缓释片)、 血脂康 ® 销售稳健增长; 欧开 ® (七叶皂苷钠片)近年来持续高速放量,增长势头强劲。 重磅产品提速,国际业务将实现新突破 除了 Rykindo ® 已在美国获批之外,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 LY03010 (棕榈酸帕利哌酮缓释混悬注射液) 也于报告期内在美国进入新药上市申请的审评阶段,且已在审评进程中排除专利障碍,有望提前至今年在美国获批。 管线储备丰厚, 5 款新品有望今年获批 集团在研管线储备丰厚,多个在研项目已处于上市审评阶段和Ⅲ期/关键临床试验阶段,商业化动能强劲。如下5款新产品有望于今年获批: 肿瘤领域 : 注射用芦比替定 有望在中国内地获批; BA1102 (地舒单抗注射液,安加维 ® 生物类似药) 有望在中国获批; CNS 领域 : LY03010 (棕榈酸帕利哌酮缓释混悬注射液) 有望在中国、美国获批。该产品有望成为首个在美国获批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棕榈酸帕利哌酮长效注射剂; LY03003 (注射用罗替高汀缓释微球) ,为全球首个治疗帕金森病的长效缓释微球制剂,有望在中国获批; LY021702 (羟考酮纳洛酮缓释片) ,为首个国内企业开发的、高技术门槛的羟考酮纳洛酮缓释片,用于中重度慢性疼痛,有望在中国获批; 此外, BA5101 (度拉糖肽注射液,度易达 ® 生物类似药) 已在中国完成Ⅲ期临床试验,计划递交上市申请(BLA)。该产品为全球首个完成Ⅲ期临床试验的度易达 ® 生物类似药,当前开发进度领先。另有多款创新抗体和生物类似药在国内和海外开展临床试验。 展望未来,开启新一轮高速增长 值此2024年集团成立30周年之际,集团多年布局的第一批创新品种密集落地,迎来丰收。期待这些产品更好地服务于亟待满足的临床需求,并推动集团在中国和海外市场开启新一轮跨越式增长。展望未来,一方面,集团将全力推进核心品种在国内和海外市场的卓越上市和商业化运营,加快产品从临床价值到商业价值的转化速度;另一方面,集团也将通过一系列举措提升运营与管理效能,持续提升集团盈利能力,为患者、为股东、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关于绿叶制药集团 绿叶制药集团是致力于创新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制药公司。绿叶制药在中国、美国和欧洲设有研发中心,拥有超过30个中国在研药物和10多个海外在研药物。绿叶制药在微球、脂质体、透皮释药等先进药物递送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新分子实体、生物抗体领域收获多项创新成果,并在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领域进行了积极布局和开发。 绿叶制药深度布局全球供应链体系,已在全球建有8大生产基地,并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GMP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公司现有30余个上市产品,产品覆盖肿瘤、中枢神经、心血管、消化与代谢等治疗领域;业务遍及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全球主要医药市场,以及高速增长的各地新兴市场。
129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其它 其他
诺和诺德收购Cardior Pharmaceuticals,强化心血管疾病研发管线
丹麦哥本哈根和德国汉诺威 2024年3月27日 /美通社/ -- 诺和诺德和Cardior Pharmaceuticals近日宣布:诺和诺德同意以高达10.25亿欧元收购Cardior,其中包括预付款和特定研发及商业里程碑达成之后的额外付款。 Cardior是专注于开发靶向RNA以预防、修复及逆转心脏疾病领域的领军者。公司基于特定的非编码RNA靶点平台,旨在解决心功能障碍根本致病因素,从而达成患者的持久获益。 此项协议包含Cardior首要的化合物CDR132L,目前该化合物处于针对心力衰竭而进行的2期临床研发阶段。 此项收购是诺和诺德进军心血管疾病领域相关战略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死亡的首要病因,诺和诺德致力于通过内外部创新,构建专注且影响深远的治疗方案组合,以应对心血管疾病领域仍然存在的巨大未满足需求。 "欢迎Cardior成为诺和诺德大家庭的一份子。借助这一契机,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公司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发管线。目前,我们已经在这一领域内开展了涵盖临床开发各个阶段的在研项目。"诺和诺德全球开发执行副总裁Martin Holst Lange表示。"Cardior团队所开展的科研工作令我们印象深刻,特别是其针对CDR132L所进行的工作;这一化合物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并有潜力成为一种开创性疗法,为心力衰竭患者阻断或部分逆转疾病进程。" CDR132L可选择性阻断异常的microRNA分子miR-132水平,旨在阻止并部分逆转细胞病理机制,有望实现心脏功能的长期改善。 在《欧洲心脏病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 [1] 所发表的1b期试验报告表明:CDR132L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同时相较于安慰剂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目前CDR132L正在进行一项名为HF-REVERT的2期临床试验,该试验纳入280名既往经历过心脏病发作(心肌梗死)的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患者。HF-REVERT已于2022年7月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诺和诺德计划启动第二项2期临床试验,研究CDR132L在合并心肌肥厚的慢性心力衰竭人群中的疗效——心肌肥厚是一种导致心室壁变厚、僵硬的疾病,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 "此次收购反映了CDR132L作为心衰疾病修饰治疗的转化潜力,"Cardior公司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Claudia Ulbrich医学博士表示。"诺和诺德是理想的合作伙伴,拥有深厚的临床和商业专业能力,并且有能力凭借其资源加速我们后期阶段开发,包括开展更为大型的注册研究。我们期待将CDR132L不断推进,使其最终获得上市许可。" 此项收购的完成须获得相应监管机构的批准,并满足其它惯例条件,预计收购将于2024年第二季度完成。 此项交易将不会影响诺和诺德此前沟通的2024年经营利润预期以及正在进行的股份回购项目。诺和诺德将使用财务储备为此次收购提供资金。 关于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表现为心肌无法泵送足量血液,以满足机体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这种疾病可导致患者频繁住院,而确诊心力衰竭的患者中有一半以上会在5年内死亡 [2] 。全球心力衰竭患者人数超过6500万人,主要由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和高血压引起 [3] ,且心力衰竭无法治愈。目前的治疗可延缓病情发展,但无法阻断其进展 [4] ,因此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 [5] 。 关于 Cardior 的致力方向 Cardior致力于发现并阻断缺血所致心力衰竭这一大领域乃至肥厚型心肌病和扩张型心肌病等特定心脏疾病的分子机制。Cardior主要致力于推进一种新型反义寡核苷酸(ASO)类药物,靶向所谓的非编码RNA(ncRNAs)。这些ncRNAs能够同时作用于多个关键疾病通路,触发协同治疗效应,以对抗心脏疾病的关键特征,包括心肌肥厚、纤维化、收缩功能受损和血管化减少等。尽管ncRNAs不会转录为蛋白质,但它们对关键细胞程序的调控至关重要,其失调也是许多疾病的典型特征。凭借在RNA生物学方面的深厚耕耘,Cardior正在开发临床导向的方法,以重建这些在心脏疾病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分子的正常水平和功能。
75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其它 其他
COMSOL电力主题日活动圆满落幕 多物理场仿真赋能电力行业创新
在COMSOL 电力主题日系列活动中,多位行业专家分享了多物理场仿真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和优势,共同探讨了电力设备及电力系统数字化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上海 2024年3月27日 /美通社/ -- 全球领先的仿真软件供应商COMSOL公司成功举办了电力专场主题日活动。此次活动为COMSOL 公司2024年的首场主题日活动,吸引了来自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等千余人参加,为驱动电力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锻造强劲引擎。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新一代的电力系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低碳、高效、智能化的电力设备成为发展的趋势。工业数字化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及维护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 COMSOL 多物理场仿真技术可以准确地模拟实际场景中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加速产品的创新和迭代,让电力设备更加可靠和高效。 此次 COMSOL 电力主题日活动内容扎实、丰富,全方位展示了COMSOL 多物理场仿真技术在电力设备设计以及电力系统数字化中的应用。来自宝胜(扬州)海洋工程电缆有限公司、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和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专家学者在活动中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并与参会者进行了深入地交流和探讨,分享了他们的多物理场仿真经验和在电力领域的专业见解。主题日活动还开设了针对电力行业仿真用户定制的专题讲座,内容覆盖电力设备数字孪生、电缆、绝缘与放电、变压器、电力电子,以及电机和发电机的仿真分析,满足了与会者的多元化需求。 COMSOL主题日系列活动旨在为所有希望提升多物理场仿真技术、学习定制开发仿真App的人士搭建交流与沟通的平台。COMSOL公司已经在全球多地举办了多场主题日活动。中国区的COMSOL主题日活动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邀请来自不同行业的专家们分享他们对仿真软件在不同应用领域的理解以及相关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了解更多有关COMSOL主题日的活动资讯,请访问:www.comsol.com/comsol-days
79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其它 其他
信达生物IBI310(抗CTLA-4单抗) 结肠癌新辅助III期临床研究(Neoshot)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
美国罗克维尔和中国苏州 2024年3月27日 /美通社/ -- 信达生物制药集团(香港联交所股票代码:01801),一家致力于研发、生产和销售肿瘤、自身免疫、代谢及心血管、眼科等重大疾病领域创新药物的生物制药公司,宣布IBI310(抗CTLA-4单抗) 联合信迪利单抗(PD-1抑制剂)新辅助治疗可切除的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或错配修复蛋白缺陷(MSI-H/dMMR)结肠癌(cT4或cN+期)患者的随机、对照、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Neoshot)完成中国首例受试者给药。 Neoshot是中国首个探索新辅助免疫组合疗法针对可根治性手术切除MSI-H/dMMR结肠癌的III期临床研究。本研究(NCT05890742)将对照IBI310联合信迪利单抗新辅助治疗结肠癌相较根治性手术后辅助化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的主要终点为病理完全缓解率(pCR)和无事件生存期(EFS)。 此前,一项在可切除MSI-H/dMMR结肠癌受试者新辅助治疗的随机、对照、多中心Ib期研究中,IBI310联合信迪利单抗组pCR率显著高于信迪利单抗单药组;联合治疗组无受试者因不良反应导致无法手术,未增加额外的安全性风险。该Ib期试验数据计划在未来学术大会或期刊上公布。 本项研究的主要研究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 表示:"目前T4和/或N+期结肠癌根治性手术难度大,创伤范围广,部分患者难以达到R0切除,预后较差。FOxTROT研究结果提示,新辅助化疗在MSI-H/dMMR结肠癌中的疗效欠佳,化疗新辅助术后pCR率约5% [1] 。因此亟需有效的新辅助治疗手段降低术前分期,减轻肿瘤负荷,缩小根治性手术切除范围,提高R0切除率,从而改善长期预后。IBI310联合信迪利单抗有望成为国内首项针对可根治性手术切除MSI-H/dMMR结肠癌的新辅助免疫疗法,在Ib期研究中已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疗效和良好的耐受性。我将与Neoshot的研究者们齐心协力推进完成此项III期研究,稳扎稳打获得高质量临床数据,为中国MSI-H/dMMR结肠癌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选择。" 信达生物制药集团高级副总裁周辉博士 表示:"目前国内可根治性手术切除的MSI-H/dMMR结肠癌新辅助治疗存在巨大未满足临床需求。NICHE研究结果显示,局部晚期结肠癌接受新辅助治疗,术后病理完全缓解能够良好地转化为生存获益 [2] 。在该患者群体的Ib期研究中,IBI310联合信迪利单抗组取得出色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我们很高兴IBI310联合信迪利单抗在中国的临床III期研究已完成首例受试者首次给药,也十分期待IBI310联合信迪利单抗在可根治性手术切除的MSI-H/dMMR结肠癌获得积极结果,为中国MSI-H/dMMR结肠癌患者提供更理想的治疗选择。" 关于结直肠癌 我国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疾病负担相对较高,是中国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和第四大癌症死因,据估计,2022年新发病例超51万例,死亡病例超24万例 [3] 。此外,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过去15年持续上升 [4] 。MSI-H/dMMR在局限性结直肠癌中更常见(10-15%),而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比例为5% [5] 。T4和N2是MSI-H/dMMR结肠癌重要的预后指标。研究显示,T4和/或N2的MSI-H/dMMR III期结肠癌3年无病生存率约为60-65% [6] , [7] 。因此对于II-III期MSI-H/dMMR结肠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手段急需提高。 关于 IBI310(CTLA-4单抗) IBI310是信达生物自主研发的重组全人源抗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单克隆抗体注射液。IBI310能特异性结合CTLA-4,从而阻断CTLA-4介导的T细胞抑制,促进T细胞的激活和增殖,提高肿瘤免疫反应,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关于信迪利单抗 信迪利单抗,中国商品名为达伯舒 ® (信迪利单抗注射液),是信达生物制药和礼来制药共同合作研发的创新PD-1抑制剂药物。信迪利单抗是一种人类免疫球蛋白G4(IgG4)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结合T细胞表面的PD-1分子,从而阻断导致肿瘤免疫耐受的 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通路,重新激活淋巴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8] 。 信迪利单抗已在中国获批七项适应症并成功纳入中国国家医保目录,协议期内医保目录描述的限定支付范围包括: 至少经过二线系统化疗的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基因突变阴性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阴性、 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线治疗;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EGFR-TKI) 治疗失败的 EGFR 基因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 患者的治疗; 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一线治疗; 既往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肝细胞癌的一线治疗; 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食管鳞癌的一线治疗; 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胃及胃食管交界处腺癌的一线治疗。 信迪利单抗另有两项临床试验达到研究终点,包括: 单药用于晚期/转移性食管鳞癌二线治疗的二期临床研究; 单药用于含铂化疗失败的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的三期临床研究。 声明:以上 2项适应症尚未获批,信达不推荐任何未获批的药品/适应症使用 关于信达生物 "始于信,达于行",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是信达生物的使命和目标。信达生物成立于2011年,致力于开发、生产和销售肿瘤、代谢及心血管、自身免疫、眼科等重大疾病领域的创新药物。公司已有10款产品获得批准上市,同时还有3个品种在NMPA审评中,5个新药分子进入III期或关键性临床研究,另外还有18个新药品种已进入临床研究。公司与海内外药企深入合作加速药物创新,与礼来、罗氏、赛诺菲、Adimab、Incyte和MD Anderson 癌症中心等国际合作方达成30多项战略合作。 信达生物在不断开发创新药物、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心怀科学善念,坚守"以患者为中心",心系患者并关注患者家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信达生物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提高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水平,以满足百姓用药可及性和人民对生命健康美好愿望的追求。 详情请访问公司网站:www.innoventbio.com或公司领英账号。 声明: 信达不推荐任何未获批的药品 /适应症使用。 前瞻性声明 本新闻稿所发布的信息中可能会包含某些前瞻性表述。这些表述本质上具有相当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使用"预期"、"相信"、"预测"、"期望"、"打算"及其他类似词语进行表述时,凡与本公司有关的,目的均是要指明其属前瞻性表述。本公司并无义务不断地更新这些预测性陈述。 这些前瞻性表述乃基于本公司管理层在做出表述时对未来事务的现有看法、假设、期望、估计、预测和理解。这些表述并非对未来发展的保证,会受到风险、不确性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有些乃超出本公司的控制范围,难以预计。因此,受我们的业务、竞争环境、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情况的未来变化及发展的影响,实际结果可能会与前瞻性表述所含资料有较大差别。 参考文献: [1] Morton D, Seymour M, Magill L, Handley K, Glasbey J, Glimelius B, Palmer A, Seligmann J, Laurberg S, Murakami K, West N, Quirke P, Gray R; FOxTROT Collaborative Group.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for Operable Colon Cancer: Mature Results of an Internation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Clin Oncol. 2023 Mar 10;41(8):1541-1552. [2] M. Chalabi, et al. Neoadjuvant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ion in locally advanced MMR-deficient colon cancer: The NICHE-2 study. LBA7 2022 ESMO Congress [3] https://gco.iarc.fr/today/home. [4] Zheng R, Zeng H, Zhang X. 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China. Global Health Journal 2018;2(3):8-30. [5] AndréT, de Gramont A., Vernerey D. et al. Adjuvant Fluorouracil, Leucovorin, and Oxaliplatin in Stage II to III Colon Cancer: Updated 10-Year Survival and Outcomes According to BRAF Mutation and Mismatch Repair Status of the MOSAIC Study. J. Clin. Oncol. 2015;33(35), 4176-4187. [6] Sinicrope F A, Huebner L J, Laurent-Puig P. et al.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clinical and molecular features to outcome within low and high risk T and N groups in stage III colon cancer (CC). J. Clin. Oncol. 2019;37(15):3520. [7] Sinicrope F A, Mahoney M R, Smyrk T C. et al. Prognostic Impact of Deficient DNA Mismatch Repair in Patients With Stage III Colon Cancer From a Randomized Trial of FOLFOX-Based Adjuvant Chemotherapy. J. Clin. Oncol. 2013;31(29):3664-3672. [8] Wang J, Fei K, Jing H, et al. Durable blockade of PD-1 signaling links preclinical efficacy of sintilimab to its clinical benefit. mAbs 2019;11(8): 1443-1451.
75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其它 其他
康宁杰瑞皮下注射药物JSKN033在澳大利亚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苏州 2024年3月26日 /美通社/ -- 康宁杰瑞生物制药(股票代码:9966.HK)宣布,皮下注射HER2双抗ADC与PD-L1复方制剂JSKN033用于治疗HER2表达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的临床研究(研究编号JSKN033-101),已经在澳大利亚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已有临床研究结果显示,ADC联合免疫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大幅延长生存期。但联合治疗增加了患者输液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输液反应发生的风险,尤其治疗需要增加联合化疗方案时,严重影响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JSKN033利用恩沃利单抗稳定性好且可溶性高的优势,将免疫疗法与ADC相结合,并通过给药途径的优化提升安全性和便捷性,有望为患者提供依从性更高且有效的治疗选择。 JSKN033-101是一项开放、多中心、Ⅰ/Ⅱ期试验。试验包括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两部分:Ⅰ期剂量递增阶段旨在评估JSKN033在HER2表达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中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PK)和初步有效性,确定最大耐受剂量(MTD)和/或Ⅱ期推荐剂量(RP2D);Ⅱ期剂量扩展阶段将评估JSKN033在RP2D剂量下对HER2表达消化道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关于 JSKN033 JSKN033是康宁杰瑞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皮下注射HER2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复方制剂,由JSKN003和恩沃利单抗(KN035)组成。其中JSKN003是靶向HER2双表位的糖基定点抗体偶联药物,该药物由三个部分组成:针对HER2胞外结构域的两个非重叠表位的双特异性抗体、可切割的连接子和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恩沃利单抗是由人源化PD-L1单域抗体和人IgG1 Fc片段组成的Fc融合蛋白,已于2021年11月在中国获批准上市,是全球首个皮下注射PD-(L)1抑制剂。 关于康宁杰瑞 康宁杰瑞是一家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发现、开发、生产和商业化世界一流的抗肿瘤药物,为患者提供创新生物疗法。2019年12月12日,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9966.HK)。 康宁杰瑞创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蛋白质/抗体工程、抗体筛选、多模块/多功能抗体修饰等生物大分子药物研发和生产技术平台。打造了具有显著差异化优势和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管线,涵盖单域抗体/单抗、多功能抗体及抗体偶联物等抗肿瘤创新药:其中1个产品KN035(全球首个皮下注射PD-(L)1抑制剂,恩沃利单抗注射液,商品名:恩维达®)已于2021年在中国获批上市,成为肿瘤患者广泛可及的药物; 3个产品处于后期临床开发阶段;HER2双抗KN026获中国NMPA突破性疗法认定。并且公司拥有丰富的早期研发管线,其中2个新药分子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康达病患,瑞济万家"。康宁杰瑞始终聚焦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不断开发安全、负担得起、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抗肿瘤药物,惠及患者。 欢迎访问公司网站:www.alphamabonc.com
71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其它 其他
保诺-桑迪亚助力韩国选择性 PARP1 抑制剂项目IND 获MFDS 许可
IND一站式赋能 上海 2024年3月26日 /美通社/ -- 近日,保诺-桑迪亚合作伙伴韩国生物技术公司DigmBio宣布,其自主研发的用于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新型选择性 PARP1 抑制剂已获得韩国食品药品管理局(MFDS)新药临床试验(IND) 批准。保诺-桑迪亚对DigmBio这一重大里程碑事件表示热烈祝贺 。 DigmBio 成立于 2020 年 4 月,是一家领先的生物技术公司,致力于针对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及纤维化疾病等未满足的临床领域开发创新药物,其管理团队在新药开发和全球临床试验拥有数十年的丰富经验。该公司的主导候选药物DM5167是第二代选择性 PARP1 抑制剂。临床前研究结果表明,DM5167作为一种新型的选择性 PARP1 抑制剂,具有更高的体内安全性,同时在酶测定中显示高选择性,且DNA捕获效能更高。特别是DM5167具有优异的脑通透性,可应用于脑转移和脑癌。"我们很高兴获得食品药品安全部的正式批准,无需对临床药物进行任何特殊补充",Daim Bio 首席执行官 Kim Jung -min 表示。"由于在各种动物模型中已经证明了其优异的抗肿瘤功效,因此与现有药物相比,预计在针对实际患者的 1 期临床试验中将具有积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为赋能全球新药研发的CRDMO,在此次合作中,保诺-桑迪亚与DigmBio紧密联系,进行了深度合作。保诺-桑迪亚整合CMC部门为DigmBio提供了一站式的IND-Enabling服务,包括工艺、制剂、分析、GMP生产以及IND 申报文件撰写等全流程服务,部门之间的高效沟通为快速获批韩国MFDS创造了良好的条件。DigmBio首席战略官 Jung-Ho Kim 博士称赞到:"非常感谢保诺-桑迪亚团队在DM5176项目中所做的工作,反应高效及时,加快了我们项目的获批速度"。 "作为DigmBio全球合作伙伴,我们由衷地祝贺DM5167这一项目获批韩国IND。" 保诺-桑迪亚全球CMC亚太区总裁李建昌博士说到,"保诺-桑迪亚始终致力于为全球生物医药伙伴提供一站式新药研发解决方案,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完善平台能力,助力合作伙伴不断推进新药好药的研发里程碑,最终为患者增加更多的治疗选择。我们很荣幸能与DigmBio这样的创新型公司合作,也期待DigmBio带来更多具有差异性、独具优势的药物,早日造福患者。" 保诺-桑迪亚一直致力于为全球生物医药公司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新药研发服务平台及专业的技术支持。综合CMC部门可以为客户提供从IND到NDA阶段药学部分研发及申报资料撰写的整合化服务,包括原料药、制剂、分析、药代动力学(DMPK)、药理学、毒理学,以及项目管理和IND申报支持,同时完善的EHS政策和IP保护制度也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了信任的基础。团队成员均拥有丰富的新药研发及注册申报经验,熟悉中、美、欧盟、日、韩以及澳洲等多国法规政策,搭配专业的项目管理体系和完善的质量管理系统,保诺-桑迪亚CMC团队已帮助全球客户成功完成了100+的IND项目,包括30+中美双报项目。放眼未来,保诺-桑迪亚将持续以质取胜,用心对待每一个项目,与客户携手共进、协同创新,实现共赢,共迎发展!
65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其它 其他
博安生物发布2023年全年业绩
商业化势头强劲,管理效能提升,盈利步伐加快 烟台 2024年3月25日 /美通社/ -- 博安生物( 6955.HK )于今日发布 2023 年全年业绩及截至目前的业务进展。 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6 .2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0 % 。同时,公司管理效能显著提升。销售、研发及管理费用的三项费用总额同比下降 23% ,三项费用率合计同比下降 48 个百分点。 公司当期亏损 1.2 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收窄 64% ;经营性现金流流入和流出基本达到持平; 2023 年下半年首次实现扭亏为盈。 商业化矩阵加速自我 “ 造血 ” 博安生物是少数具有“研 - 产 - 销”一体化运营体系的本土生物制药公司,其产品组合以 “ 风险均衡 ” 和 “ 创新质量 ” 为特色,兼顾“近期商业能见度”和“中长期高速发展”。 2023 年, 2 款已上市产品销售表现亮眼, 6 个在研项目商业化将至,为营收贡献强大动能之余,亦将反哺更多创新药的研发投入。 2 款已上市产品: 博优诺 ® (贝伐珠单抗,肿瘤领域) 和 博优倍 ® (地舒单抗,骨松领域, BA6101 ) 均被纳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且适应症或适用人群得以扩大,药品可及性得到提升。通过专业的内部营销团队及丰富的战略合作伙伴资源,博安生物的销售渠道快速扩张,现已在全国拥有超过 200 家分销商,覆盖中国大陆全部省市及自治区的 2700 多家医院及终端机构,较 2022 年底显著增加。 另有 6 个在研项目临近商业化: BA1102 (地舒单抗,肿瘤领域)在中国处于上市申请( BLA )审评阶段; BA5101 (度拉糖肽,代谢领域)已在中国完成 Ⅲ 期临床试验,当前处于 BLA 准备阶段;该产品为全球首个完成 Ⅲ 期临床试验的度易达 ® 生物类似药; BA9101 (阿柏西普,眼科领域)中国 Ⅲ 期临床试验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 BA1104 (纳武利尤单抗,肿瘤领域)在中国处于 Ⅲ 期临床阶段, 为国内首个开展 Ⅲ 期临床试验的 欧狄沃 ® 生物类似药; 海外在研管线方面: BA1102 (地舒单抗,肿瘤领域)和 BA6101 (地舒单抗,骨松领域)在欧美日同步开展的 Ⅲ 期临床试验已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 自主创新能力价值凸显 博安生物集中资金投入优势项目,高效推动十多个在研项目的临床 /BLA 顺利推进 。除了上述临近商业化的产品,公司基于三大抗体研发技术平台 —— 全人抗体转基因小鼠及噬菌体展示技术平台、双特异 T-cell Engager 技术平台、抗体药物偶联( ADC )技术平台,在创新抗体的开发上亦收获多项阶段性成果: BA2101 (长效抗 IL-4Rα 单抗)进入 Ⅱ 期临床阶段; BA1202 (抗 CEA/CD3 双抗)处于 Ⅰ 期临床阶段,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的、靶向 CEA 和 CD3 的创新双抗; BA1106 ( 非 IL-2 阻断型抗 CD25 抗体)处于 Ⅰ 期临床阶段,是国内首个进入临床的、用于治疗实体瘤的抗 CD25 创新抗体; BA1301 (抗 Claudin18.2 ADC )和 BA1105 (抗 Claudin18.2 单抗)均处于 Ⅰ 期临床阶段;两款在研产品共同在美国获得治疗胃癌和胰腺癌的孤儿药资格。 博安生物在研管线的创新价值与技术平台的创新质量,亦获得业界认可并达成多项合作。其中包括: 公司已 与健康元签署协议,将 BA2101 (长效 抗 IL-4Rα 单抗 )在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等呼吸系统疾病适应症的中国大陆独家权利授予健康元。此外,公司已授权臻格生物使用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BA-HIEXcell ® 稳定细胞株开发平台。 除抗体药物外,博安生物高起点布局细胞治疗领域,聚焦新一代增强型及可调控 T 细胞治疗技术。 国际化产业体系提质增效 强大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是高品质及高成本效益的支柱。当前,博安生物正在建设多条中试和商业化生产线,按需扩张产能,持续提升规模效益。此外, 2.0 工艺变更项目、二期抗体药物智能化生产线建设、数字化工厂建设等项目也在顺利推进中,提质增效显著。 生产质量方面,公司已建立一整套符合中国、美国、欧盟相关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国际质量标准服务全球患者。当前,公司已成功通过 ISO9001/ISO14001/ISO45001 三大国际标准认证,并获得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 GMP 认证。 未来三年多款新品有望在海内外上市 随着首批研发成果的陆续落地,将推动博安生物步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公司预计,未来三年多款新产品有望在国内和海外上市。展望 2024 年,公司预期 BA1102 (地舒单抗,肿瘤领域)将 在中国获得上市批准。公司亦计划于今年在中国提交 BA5101 (度拉糖肽,代谢领域)和 BA9101 (阿柏西普,眼科领域)的上市申请。此外,公司将持续推进 BA6101 (地舒单抗,骨松领域)和 BA1102 (地舒单抗, 肿瘤领域 )、以及 BA5101 (度拉糖肽,代谢领域)的海外临床试验及注册,并将尽快推动这三款产品进入全球市场。 博安生物 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姜华表示 : “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 成部分,持续释放出澎湃的发展活力。 博安生物身处其中,深耕不辍,也即将迎来业绩腾飞的新阶段。 立足当下,我们将持续加强营销能力,为这些新产品的商业化做好充分准备。同时,我们将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在研产品在海外市场的临床和注册进程,持续丰富创新抗体产品组合,不断提升制造能力,并积极探索与中国及海外知名合作伙伴的合作契机,以自营和对外合作双轮驱动公司高速前进。短期内,我们期望尽早扭亏为盈,以出色的业绩回报股东的支持;长期来看,我们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期待以更多创新产品造福患者、服务社会。 ” 关于博安生物 博安生物( 6955.HK )是一家全面综合性生物制药公司,专业从事生物药开发、生产和商业化,专注于肿瘤、自身免疫、眼科和代谢疾病。公司的新药发现活动围绕多个平台展开,包括全人抗体转基因小鼠及噬菌体展示技术平台、双特异 T-cell Engager 技术平台、抗体药物偶联( ADC )技术平台及细胞治疗平台。 博安生物拥有完整的涵盖抗体发现、细胞株开发、上游及下游工艺开发、分析及生物分析方法开发、技术转移、非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法规与注册及商业化规模生产的全整合型产业链。在细胞治疗领域,博安聚焦新一代增强型及可调控 T 细胞治疗技术,研发更安全、有效、可负担的细胞治疗产品。 目前,博安生物已拥有两款商业化产品,以及多个具有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型生物药和生物类似药的在研产品组合。公司荣获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 认定,并拥有 “ 山东省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 及 “ 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 ” 等省级技术平台。 除了在中国,博安生物也在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在内的海外市场从事生物药产品开发。基于差异化的产品组合,以及不断成熟的商业化能力,博安生物已构建起覆盖 “ 研发 - 生产 - 商业化 ” 的全产业价值链运营体系,为其长期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52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其它 其他
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团发布2023年报:令人难忘的一年,订单和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上海 2024年3月25日 /美通社/ -- 近日,阿特拉斯 ?科普柯集团发布2023年年报。集团总裁及首席执行官麦茨?拉姆斯特拉姆对过去的一年评价道: “这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我们取得了几项里程碑式的成就。我们实现了创纪录的订单和收入,并庆祝了公司成立 150周年。我们业务增长的动力来自于我们的员工以及他们对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持续关注。这种专注使我们能够很好地应对机遇和挑战,并确保我们继续建设一个更强大、更优秀的公司。” 2023年度亮点 订单量增加8%,至1706亿2700万瑞典克朗(2022年订单量:1580亿9200万瑞典克朗) 收入增长22%,至1726亿6400万瑞典克朗(2022年收入:1413亿2500万瑞典克朗),有机增长14% 四个业务领域在全球范围内收购了17家公司 在美国、亚洲和欧洲投资新的制造基地,以获得整个价值链中强大的本地业务能力 庆祝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团成立150周年 年度回顾: 市场回顾及需求 2023年,市场对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团设备和服务的需求依然强劲,订单总量有所增加。按可比货币计算,集团的设备订单量基本保持不变,而包括专业租赁业务在内的服务部分则增长了16%,所有业务领域和所有地区都取得了积极的发展。 考虑到全面影响的解决方案 我们创造价值的核心在于能够帮助客户与社会应对挑战的技术和员工。2023年,我们将总收入的4%(约61亿6600万瑞典克朗)投入研发。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在开发高效的技术和解决方案方面不断增加投入,以实现向低碳社会的转型。 毫无疑问,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们承诺通过减少我们的运营和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成为环保问题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在与社会对新能源、新型交通方式和自动化的需求相关联的新领域创建增长平台,可能是我们有史以来最大的机遇。如果我们要成功地控制全球变暖并将温度保持在地球所能承受的极限范围内,就必须进行重大变革。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团在这一转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此我们深感自豪。 得益于我们的连接技术、真空解决方案和压缩机,我们在实现运输行业电气化方面发挥着明显的作用。我们还是客户在开发能源储存解决方案和可再生能源生产产品(如光伏电池板、风机和氢气)方面的重要合作伙伴。这些领域在我们的业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我们也更加注重针对新增长平台的研发活动,并因此推出了几款新产品。 致力于实现真正的变革 通过设立科学减碳目标,我们承诺根据《巴黎协定》减少温室气体的直接和间接排放。然而,我们还未能减弱产品使用阶段的排放。 如今,我们的绝大多数产品已经实现了电气化。减少客户排放是我们与其他工业公司共同面临的挑战,因为我们的进步取决于外部新技术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采用。要降低我们产品所消耗能源的排放量,就需要更广泛地采用可再生能源,并实现电网的去碳化。就我们自身的排放、管控的排放源以及外购能源产生的间接排放而言,我们正在取得良好进展。这体现了我们致力于做出真正的改变以及认真对待我们的长期目标的决心。 设定雄心勃勃的目标的另一个积极作用是激发新思维和新举措。今年,我们推出了气候意识培训,并在各地公司举办了“气候黑客松”活动,就我们作为一家公司如何减少自身以及客户对气候的影响出谋划策。我们都应该思考,作为个人和大集体的一员,我们能做些什么,以确保下一代能够继续在我们这个美好的星球上繁衍生息,并享受经济发展和开放包容的社会所带来的各种可能性。 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团致力于持续提高我们的环保绩效,并坚持以环保的方式开展我们的业务,为子孙后代保护我们的地球。在我们的价值链中,超过 90%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客户在使用我们的产品时产生的。为了减少产品使用时的排放,我们的主要重点是提高产品的能效,并继续将小部分尚未电气化的产品电气化。 压缩机技术业务领域: 注重不断提高产品效率,提高高能效产品的销售组合比例,通过更智能的中央控制和变速组合优化压缩机房。 真空技术业务领域: 专注于提高产品性能,整合智能技术以优化所需能源,并利用我们的服务团队进行产品升级,从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工业技术业务领域: 重点开发和提供替代气动产品的电动产品系列,提高现有产品系列的能效,优化客户对产品的使用。 动力技术业务领域: 重点为每种产品提供电气化替代品,包括储能系统,提高内燃机的燃油效率,并通过提供在建筑工地使用氢化植物油的解决方案,鼓励客户使用可再生柴油(氢化植物油)。
54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其它 其他
武田全球总裁卫博科出席2024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和国际医药创新大会
倡导以数字化变革引领、并通过创新和协作打造价值为基础、更有韧性的医疗健康体系 上海 2024年3月25日 /美通社/ -- 近日, 武田制药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卫博科 ( Christophe Weber )先生 携部分全球管理团队成员到访中国。2024年,适逢武田在华发展的三十周年,卫博科先生一行先后到访了上海、北京两地,全面传递了武田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以及持续深耕中国的长期承诺。此次中国之行,卫博科先生受邀出席了中国发展高层论坛(CDF)2024年会和2024国际医药创新大会(IPIF),与行业合作伙伴深入交流,并表示将持续加码在中国市场投资布局。 卫博科先生表示 :"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与武田为人类创造健康生活的美好愿景高度一致。我们对中国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的承诺充满信心。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度融入中国市场,助力中国医疗健康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更多的中国患者创造健康福祉。" 坚定长期承诺,持续深耕中国 武田制药是一家以价值观为基础、以研发为驱动的全球数字化生物制药企业。中国是武田全球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2020年,武田正式启动"武聚未来"五年中国发展计划,目标上市超过15款创新药,惠及超过1000万中国患者。自2020年起,武田中国已有十余款创新药陆续获批。今年是"武聚未来"计划将收官之年,得益于国家药品快速审评审批流程的持续优化,近3个月内,武田又有3款重磅创新药品在华获批上市,其中包括去年进博会开幕式上被重点提及的消化领域治疗短肠综合征的创新药物,以及罕见病领域治疗获得性血友病A及用于治疗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创新药。此外,预计今年内还将有2个新产品有望获批。值此,武田有望提前实现"武聚未来"的发展计划,让更多突破性的创新疗法和药物引入中国,造福患者。 2022年,武田全球宣布启动"拓维中国"战略,以期更深入地参与国内医疗健康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充分挖掘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的潜力,目标至2030年中国市场成为武田全球第二大市场。 武田全球高级副总裁、武田中国总裁单国洪先生表示 :"在武田制药的全球战略中,中国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武田全球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多年来,中国政府持续发展医疗健康产业、鼓励创新研发等政策,全面激发了中国医疗市场的发展潜力和活力,也为跨国医药企业在华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未来,武田将持续加码在中国市场投资布局,加速突破性创新疗法引入中国,加强与中国本土生态伙伴合作,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拥抱数字变革,引领医疗健康发展新未来 当前,数据和数字技术正在成为推动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变革发展的关键动力。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不断加速。武田制药积极拥抱数字化变革浪潮,并将数据和数字技术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 卫博科先生表示 :"数据、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开创了全球医疗健康发展的新时代。这些力量正在深入改变我们的全价值链,提升组织敏捷性、创新性和强韧性,让我们更好地实现‘为人类创造健康生活、为世界缔造美好未来'的愿景。未来,我们将持续运用数据和数字技术的力量,为全球患者带来更高效的医疗服务,提升医疗健康服务可及性,创造更具价值、更有韧性、可持续的医疗健康体系。" 中国正在成为数字医疗创新的热土。在"数字中国"战略引领下,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数字化变革正在加速推进。作为数字化医疗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武田积极推动与中国本土生态力量的创新合作。2021年,武田中国推出开放式创新孵化平台"TakedaSpark",旨在携手本土创新生态力量,共同探索创建"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数字化医疗解决方案和创新商业模式。目前,TakedaSpark已经吸引了200多家本土创业公司,在数字疗法、早期筛查与诊断和智慧医疗服务三大领域先后开展18个概念性实验项目。此外,依托武田在重点治疗领域和未来产品管线的深厚积累,2023年,武田与复旦大学智能医学研究院共同打造了武田数智创新研究院,旨在推动数字技术与药物研发的深度融合,为中国和全球患者带来原创性和突破性的数字化医疗解决方案。 再启未来新篇,共筑中国医药发展新蓝图 今年是武田进入中国市场30周年的重要里程碑时刻。作为中国医药健康行业的同行者和贡献者,武田深深受益于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飞速发展,不断通过引进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中国患者,同时借助本土创新引领行业崛起,积极扩大合作,推动中国医药行业向"新质生产力"转型。 植根中国30年,武田在华发展历经两个时期三个阶段。自1994年起的二十年内,武田着力实现在中国市场完整的药品价值链布局,为之后的战略转型发展奠定基础。自2015年起,武田积极谋篇布局,持续投资,尤其针对新药同步开发的投入,为武田在中国的加速发展积累能量,自2020年起全面加速发展,武田中国的创新发展从"同步"迈向"引领"。 随着"拓维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武田中国的创新发展和布局已经迈入新阶段,在华发展版图不断拓展。2023年10月,武田中国与信念医药集团宣布达成独家合作协议,武田中国获得信念医药在研产品BBM-H901在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商业化经营许可,助力B型血友病患者获得创新治疗新选择,共同促进基因疗法的产业发展。 近年来,武田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布局跃升到全新阶段,2020年起业绩发展始终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在中国市场跨国医药企业排名从2017年的第23名大幅跃升至2023年的前十行列。 单国洪先生表示 :"2024年对于武田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武田中国即将迎来三十岁生日,‘武聚未来'计划也将进入收官之年,而‘拓维中国'战略发展机遇则将进入关键之年。迈入而立之年的武田中国,不仅业务规模和体量将跃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更肩负起了一份引领行业继续前行的重任。继往开来,我们将继续坚守‘以患者为先'的初心,积极携手本土创新力量,推动中国创新反哺全球,共筑中国医药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47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其它 其他
特种润滑领域的可持续先锋:克鲁勃已连续三年荣获EcoVadis"金奖"评级
2024 年 3 月 21 日,全球领先的评级机构将克鲁勃润滑剂列为前 5% 上海 2024年3月22日 /美通社/ -- 2024年3月21日, 克鲁勃润滑剂连续第三次获得了全球领先的可持续性评级公司EcoVadis颁发的"金奖"。这使得这家润滑剂生产商成为全球约130,000家公司中最优秀的五分之一。在重要类别"碳管理"中,克鲁勃连续第二次取得了进步,现已被提升至该评级的最高级别——"引领者"。这家特种润滑剂专家在"环境"和"劳工与人权"等重点领域的评分也持续明显高于平均水平。EcoVadis是一个独立的评级平台,在企业社会责任(CSR)领域提供全面评估。 克鲁勃润滑剂全球可持续发展经理Markus Hermann表示:"像EcoVadis GOLD这样的奖项对我们非常重要,因为它向我们的客户、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展示了克鲁勃对全球范围内可持续性和责任问题的认真态度。对于获得最高级别‘引领者'的碳管理评级称号感到很荣幸,作为一家公司,我们不仅在极大的承诺下推动着自己的气候行动计划,还越来越多地通过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支持客户实现可持续目标。自2007年以来,与客户一起,我们已经通过能源效率项目节约了约4%的能源,数百项测量证实了这一点。" 多项可持续领域相关荣誉 去年,克鲁勃润滑剂两次受到认可,以改善环境兼容性。2023年12月,克鲁勃润滑剂因其可持续性报告的透明度和质量而获得 "ESG透明度奖" 。ESG透明度奖授予那些已朝着更多企业社会责任迈进,并将前瞻性可持续性概念纳入其企业战略的组织。欧洲化学工业协会(Cefic)每年颁发的欧洲责任关怀®奖项于2023年11月授予了克鲁勃润滑剂。这家专业润滑市场领先者因其"溶剂替代气候保护" 项目和气候行动计划而在 "气候中立" 类别中获得了认可。 此外,为助力中国"双碳"目标,克鲁勃成功开发了一整套为风力发电机设计的绿色润滑技术解决方案,被授予"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入围"奖项。克鲁勃承诺,到2030年,将确保其全球生产基地完全采用绿色电力,力争在2045年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碳中和。
50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其它 其他
Veeva Vault EDC研究启动数量突破1000项,推动行业迈向更先进的临床数据管理
排名前20的生物制药企业中,有8家采用Vault EDC构建现代化临床数据基础 新加坡 2024年3月25日 /美通社/ -- Veeva Systems (NYSE: VEEV)宣布, Veeva Vault EDC 支持的研究启动数量已超过1000项,行业内临床数据管理呈现新趋势,正在加快转向更为先进的临床数据管理。Vault EDC的采用率不断提高,为企业建立现代化电子数据采集(EDC)奠定了基础,例如,排名前20家生物制药企业中有8家、排名前6家CRO中有2家都采用了Vault EDC作为其标准平台。此外,一家排名前20强的生物制药公司近期 将其进行中的25项临床 研究 成功迁移至 Vault EDC ;同时更多的企业 转而选择 使用Vault EDC ,以提高临床数据管理的效率和速度。 Veeva临床数据战略副总裁Richard Young表示:"Veeva Vault EDC简化了复杂的数据管理,加快了研究项目的构建速度并简化了流程。使用Vault EDC以后,研究中心、申办方和CRO(临床研究组织)的工作量减少了50%,执行速度提高了50%,大大推进了临床数据管理,使整个行业受益。" 临床团队使用Vault EDC可以更快地开展研究。Vault EDC具有行业领先的功能,提供拖放界面,无需自定义编程。这使得设计病人表格和执行编辑检查变得更加容易,从而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此外,灵活性的提高使企业能够开展所需的研究,即使是复杂的多臂适应性试验。 Vault EDC是 Veeva Vault临床数据管理 套件的一部分, Veeva Vault临床数据管理 套件通过将Vault EDC和 Veeva临床数据库(CDB) 结合在一起,助力企业实现下一代先进的临床数据管理。欲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企业采用Vault EDC,请访问 veeva.com/WhySwitchtoVaultEDC 。 业界对Veeva Vault EDC的评价 勃林格殷格翰公司(Boehringer Ingelheim)高级副总裁兼临床开发与运营全球主管Uli Broedl表示:"勃林格殷格翰的一个关键战略要求是,同时拥有临床和运营数据。通过采用Veeva Vault EDC,在单一云平台上汇集临床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数据和流程,我们有望建立一个互联的技术环境,实现灵活协作,加快创新药物的开发。" PT&R首席研究员、医疗总监Viviënne van de Walle博士表示:"Veeva Vault EDC为研究机构提供了更好的用户体验,简化了关键流程,使我们能够专注于病人护理。利用Vault EDC,申办方可在试验结束时生成文档,并与研究中心员工无缝共享,便于验收和确认,从而加快研究的收尾工作。" Syneos Health临床开发服务总裁Paula Bain说:"使用Veeva Vault EDC以后,我们完成用户验收测试的时间缩短了近一半。凭借更快、更高效的数据管理流程,我们正在推进我们的业务从数据检查转向数据科学。" 关于Veeva Systems Veeva是生命科学行业云软件的全球领导者。Veeva致力于创新、产品卓越和客户成功,为1000多家客户提供服务,其中既有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公司,也有新兴的生物技术公司。作为一家公共利益 企业 ,Veeva致力于平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包括客户、员工、股东和所服务的行业。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 veeva.com 。 Veeva前瞻性陈述 本新闻稿包含有关Veeva产品和服务以及使用我们产品和服务的预期结果或收益的前瞻性陈述。这些陈述基于我们当前的预期。实际结果可能与本新闻稿中所述的内容存在重大出入,我们不承担更新此类声明的义务。有诸多风险可能会对我们的业绩产生负面影响,包括我们在截至2023年10月31日的10-Q表文件中披露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详见 此处 (可能影响我们业务的风险摘要见第38页和第39页),以及我们之后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文件中披露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具体内容可登录 sec.gov 查看。
53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其它 其他
新华丝路:上海松江致力于在现代化建设中实现突破
北京 2024年3月22日 /美通社/ -- 上海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24年, 松江 将秉持新发展理念不动摇,在现代化建设上 取得 突破 性进展 。 今年,松江区将聚焦"科创、人文、生态",力争在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上取得好成绩。 程向民表示,松江将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AI)、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AI大模型、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发展 智能算力相关 重大项目,努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 为建设 世界级产业集群 和 国际一流创新生态 , 松江区将重点聚焦研发、中试、量产高效衔接的科创产业体系建设,形成突破成链、集群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同时,程向民指出,要做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让更多的市场主体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此外, 松江区还着力打造区域性、国际性交通枢纽。程向民表示:"9台23线的客运枢纽将于今年年底通车,预计未来流量达到2500万人次/年,可通达长三角80%以上的城市。" 程向民表示,松江还将同步推进国际多式联运物流枢纽规划建设,常态化运行"中老班列-G60号",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程向民还指出,松江在现代化建设中更加注重人文、历史基因的传承,以高质量发展的新的成就,实现民生保障的持续改善。 原文链接:https://en.imsilkroad.com/p/339262.html
47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其它 其他
拜耳处方药加速开发下一代重磅药物
Elinzanetant最新数据为提交监管机构审批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心血管产品组合,拜耳获得acoramidis在欧洲的独家商业化权益 前列腺癌药物诺倍戈 ® (达罗他胺)有望在2024年成为重磅药物 阿柏西普8mg(Eylea 8mg)上市或重塑视网膜疾病治疗标准 全力丰富研发管线, 2023年提交八个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 四个具有first-in-class潜力的药物预计在2024年底前进入II期临床试验阶段 推进七个细胞和基因疗法项目的临床试验,聚焦帕金森病和充血性心衰 已投资35亿欧元建立技术平台,研究、开发细胞和基因疗法 柏林 2024年3月22日 /美通社/ -- 在拜耳处方药2024年全球媒体日,拜耳展示了处方药业务转型的最新进展。这一转型是拜耳处方药业务策略的一部分,其目标是促进长期、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提升研发管线价值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这表明调整后的研发策略正在发挥作用," 拜耳集团管理委员会成员、拜耳处方药事业部全球总裁Stefan Oelrich表示。"拜耳持续夯实在关键治疗领域的影响力,并在充分发挥已上市产品潜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具体来说,拜耳增强了其创新动力,将研究重点明确集中在四个核心治疗领域(心血管疾病、肿瘤、免疫疾病、神经学和罕见病),同时通过合作和收购平台延展专业能力,并通过周密的产品组合提升了研发管线的质量。拜耳在2023年推进研发管线,提交了八个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此外,四个具有first-in-class潜力的药物预计在2024年底前进入II期临床试验。 "在过去的24个月里,我们一直加紧研发工作,在重建健康研发管线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拜耳处方药事业部执行委员会成员兼全球研发负责人Christian Rommel说。"我们将在紧迫感的驱使驱动下继续实现这一目标,特别是增加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获得更多来自平台公司的贡献,并持续寻找有吸引力的新外部合作伙伴或交易。" 3月初,拜耳获得了acoramidis在欧洲的独家商业化权益。Acoramidis是一种口服、强效、高选择性小分子转甲状腺素蛋白稳定剂,用于治疗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ATTR CM)。在一项III期临床研究中,acoramidis达到所有临床终点。其上市许可申请已提交欧洲药品管理局。 Elinzanetant 最新数据为提交监管机构审批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推进创新疗法,拜耳致力于增加更年期女性治疗选择并提升标准治疗。拜耳后期研发管线中的化合物elinzanetant ——首个非激素治疗的神经激肽-1,3 (NK-1,3)双重受体拮抗剂,每日口服一次,用于治疗绝经相关的中度至重度血管舒缩症状。关键性III期临床研究OASIS 1、2和3近日均取得积极顶线结果。拜耳将向相关药品监管机构提交这些积极数据。Elinzanetant具有重磅药物潜力,预计于 2025 年上市。 "女性在绝经过渡期间患有血管舒缩症状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对有这些症状的女性来说,elinzanetant OASIS 1、2和3的研究结果是令人鼓舞的好消息," 拜耳处方药事业部女性健康全球医学事务负责人Cecilia Caetano表示。"我们在努力推动科学发展,通过教育、提高认知和增加治疗选择对处于人生各阶段的女性提供支持。" 到2030年,处于绝经期的全球女性人口预计将增至12 亿,每年新增4700万人。超过三分之一的绝经期女性表现出严重症状,这些症状可持续到末次月经后的10年或更长时间,并对生活质量产生相应影响。然而,约30%因中度至重度症状而进行医疗咨询的女性并未接受任何治疗。 诺倍戈 ® 将持续增长 拜耳在成为领先的肿瘤治疗领域公司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拜耳在这一领域的重要产品是诺倍戈 ® ,该产品将在前列腺癌领域持续增长。距第一个适应症推出虽然仅有五年,诺倍戈 ® 已有望在今年获得重磅药物的地位。诺倍戈 ® 是美国增长最快的雄激素受体抑制剂,在其他很多国家的上市和适应症申请也都获得批准。作为下一个重要数据来源,ARANOTE试验预计今年完成。来自ARASTEP和DASL-HiCAP的更多试验数据有望将适应症扩展到疾病早期阶段,每年受益于诺倍戈 ® 的患者将增加。 "除了保持现有肿瘤产品组合的活力外,我们还增强了精准肿瘤开发能力,解锁下一代突破性疗法,在肿瘤内源性信号通路、免疫肿瘤学和靶向放射治疗领域建立强大、可持续的研发管线,"拜耳处方药肿瘤研究及早期开发全球负责人Dominik Ruettinger博士说。"为了解决癌症领域尚未得到满足的医疗需求,我们正在努力突破创新极限,提供针对患者个体化治疗需求的有效药物。" 除心血管疾病外,癌症是全世界死亡的主要原因。尽管已经取得进步,但癌症致死人数仍在上升。观察表明,癌症患者群体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患者在首次确诊时年龄较小,在疾病早期阶段确诊的患者数也在增加。这些患者需要有效和"更友好"、耐受性更好的药物,以及能够克服耐药性的疗法。 拜耳在该领域创新方面投入巨大,努力扩大针对癌症真正弱点的可成药靶点库,并加速药物开发进程。通过收购Vividion及其行业领先的化学蛋白质组学平台,拜耳加强了其在小分子和精准治疗领域的药物研究和管线。Vividion的创新技术可以识别"不可成药"靶点上此前未知的结合口袋(binding pockets),从而针对医疗需求未得到满足的适应症研发新的候选药物。在过去六个月中,Vividion将两个备受瞩目的癌症项目(KEAP 1激活剂和STAT 3抑制剂)推进I期临床试验阶段。 2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拜耳研究性药物BAY 2927088突破性疗法的认定,用于治疗携带HER2(ERBB2)激活突变的患有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成年患者。该项目源自拜耳与知名学术机构Broad研究所的长期研究合作,目前处于I/II期临床研究阶段。Broad研究所隶属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 3 月 20 日,拜耳和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宣布达成合作,为拜耳不断增长的精准肿瘤学产品组合共同开发下一代基于测序的伴随诊断检测方法。 快速推进细胞和基因疗法研发管线 细胞和基因疗法带来了新的、潜在的变革性治疗方式,有希望通过一次性给药阻止或逆转疾病。从早期研究,到拥有制造能力和平台,最终实现药物可及,拜耳在该领域的持续投资凸显了细胞和基因疗法作为处方药增长动力的重要性,显示拜耳致力于将其转化为造福患者的疗法的承诺。 拜耳及其子公司BlueRock和AskBio正在推进临床前和临床阶段产品组合。这些具有竞争力的细胞和基因疗法包括七个处于不同临床阶段的项目,重点关注医疗需求最高的领域。 AskBio的候选基因疗法AB-1002近期进入II期临床试验,以评估AB-1002一次性给药用于治疗充血性心衰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充血性心衰影响全球约2600万人。BlueRock Therapeutics则发布了研究性疗法bemdaneprocel(BRT-DA01)在帕金森病患者中治疗18个月后的数据。目前I 期临床试验仍在进行,相关数据显示出积极趋势。这些数据也支持了2024年启动II期临床研究的计划。另一种基因疗法候选药物预计将在今年启动针对帕金森病患者的II期研究。 "细胞疗法和基因疗法是两个增长最快且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医学领域,自 2020 年以来,拜耳已为建立相关技术平台投资超过35 亿欧元,用于研究、开发细胞和基因疗法,"拜耳处方药事业部执行委员会成员兼全球研发负责人Christian Rommel说。"我们对多样、领先的疗法平台取得的重要进展感到兴奋。我们相信,这些处于早期阶段的项目能在未来带给患者实实在在的获益。" 扩大在关键治疗领域的影响力 凭借创新的产品组合,拜耳在心血管、肿瘤、女性健康、影像诊断和眼科等关键治疗领域扩大影响力。 今年,阿柏西普8mg在欧盟、日本、加拿大和英国等主要市场相继获批。拜耳有信心继续保持其在视网膜疾病领域的市场领导地位,并希望阿柏西普8mg基于其独特的临床优势重塑视网膜疾病治疗标准。作为治疗间隔目前唯一长达5个月的药物,阿柏西普8mg解决了眼科医患对更长治疗间隔的高度未满足的需求。与每8周给药一次的阿柏西普2mg(Eylea 2 mg)相比,阿柏西普8mg通过减少注射次数和患者就诊次数,释放了稀缺的医疗资源,提高了优化患者护理的可能。 拜耳处方药的另一个关键增长动力是可申达 ® (非奈利酮)。该产品在全球超过85个国家被批准用于治疗与 2 型糖尿病相关的慢性肾脏病。非奈利酮有潜力成为更广泛的肾病和/或心衰患者的基础治疗选择。该产品在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慢性肾脏病领域持续表现良好,特别是在美国、中国和墨西哥市场。非奈利酮的研究计划FINEOVATE正在进行,随着该研究在未来四年内产生更多数据,拜耳将进一步证实可申达 ® 的巨大潜力。 基于心血管领域的创新传统,拜耳有信心进一步改善心血管患者治疗。Asundexian用于卒中二级预防的OCEANIC III期试验进展迅速。此外,拜耳关注精准心脏病学,目标是解决心血管领域的严重疾病负担。其中一个例子是抗α2-抗纤溶酶抗体,目前作为一种治疗选择在深静脉血栓患者中进行II期临床试验,评估其用于高度医学相关适应症的可行性。 在影像诊断领域,拜耳正在推进开发新型在研大环状钆对比剂(GBCA)gadoquatrane的III期临床开发计划 QUANTI,计划进展超出预期。与现有大环状钆对比剂标准剂量相比,gadoquatrane有望显著降低接受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患者所需的临床钆(Gd)剂量。 关于拜耳 拜耳作为一家跨国企业,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健康与农业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秉承"共享健康,消除饥饿"的使命,公司致力于通过产品和服务,帮助人们克服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和老龄化带来的重大挑战,造福人类和地球繁荣发展。拜耳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并对业务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集团还通过科技创新和业务增长来提升盈利能力并创造价值。在全球,拜耳品牌代表着可信、可靠及优质。在2023财年,拜耳的员工人数约为100,000名,销售额为476亿欧元。不计特殊项目的研究开发投入为54亿欧元。更多信息请见www.bayer.com。 前瞻性声明 本新闻稿包括拜耳集团管理层基于当前设想和预测所作的前瞻性声明。各种已知和未知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其它因素均可能导致公司未来的实际运营结果、财务状况、发展或业绩与上述前瞻性表述中所作出的估计产生重大差异。这些因素包括在拜耳官方网站www.bayer.com上公开的拜耳各项报告。本公司没有责任更新这些前瞻性声明或使其符合未来发生的事件或发展。
49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其它 其他
凌科药业宣布LNK01001治疗特应性皮炎的Ⅲ期临床研究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波士顿、杭州和上海 2024年3月22日 /美通社/ -- 凌科药业(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凌科药业")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创新药研发公司。公司宣布其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LNK01001治疗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的Ⅲ期临床试验已成功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该研究是一项评价LNK01001胶囊在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受试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该临床研究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张建中教授和周城教授共同领导和开展,在全国多家临床研究中心进行。 LNK01001已完成的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II期研究结果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治疗12周时,高、低剂量组患者病情均显著改善,达到主要终点。LNK01001起效迅速,给药后24小时,LNK01001高、低两个剂量组的瘙痒指数改善即显著优于安慰剂组。在总体安全性方面也表现出色,未观察到市场上已经获批的JAK抑制剂所表现出来的相关不良反应(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血栓、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形成)。 凌科药业首席开发官吴昱博士表示:"LNK01001治疗特应性皮炎的III期临床研究完成首例患者给药是该项目Ⅲ期临床试验启动以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期待验证LNK01001为特应性皮炎患者带来持续、可靠的治疗效果,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LNK01001至今已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了对800多名受试者的给药,其中包括在澳大利亚完成的I期临床试验(约100名受试者)和在中国的700多例患者,初步验证了该候选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凌科药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万昭奎博士表示: “我们希望LNK01001在Ⅲ期临床研究中会有更出色的表现,能有机会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18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其它 其他
复宏汉霖2023年度业绩:营收突破53.9亿元,净利润5.46亿元,首次实现年度盈利
上海2024年3月21日 /美通社/ -- 2024年3月21日,复宏汉霖(2696.HK)发布2023年度业绩, 于业绩期内实现营业收入约人民币 53.949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 67.8% ,净利润达 5.460 亿元,这是继 2023 上半年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之后,公司首次实现全年盈利 。此次盈利主要源于公司核心产品陆续实现商业化销售后持续销量扩大, 2023 年产品销售收入合计约人民币 45.535 亿元,同比增长 70.2% 。 截至目前,复宏汉霖已有5款产品在中国上市,2款产品全球上市,19项适应症获批,触达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广泛覆盖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并惠及逾56万名患者。此外,公司现有50余个上市注册申请获中国、欧盟、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泰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药品监管部门受理,加速产品全球化进程。同时,公司秉持差异化的创新策略,持续丰富并优化产品管线,2023年度研发投入约人民币14.336亿元。 复宏汉霖董事长、执行董事张文杰表示 :“2 023年,复宏汉霖首次实现全年盈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依靠不懈的创新精神和卓越的执行能力,我们不断推动一体化生物制药平台性能提升,全面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赋能公司跑出发展 ‘加速度’。 同时,我们深化经营策略和管理流程,多维提升运营效能,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复宏汉霖正稳步向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创新生物制药企业的宏伟目标迈进。 ” 复宏汉霖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兼首席财务官朱俊表示 :“在‘ 生物类似药和创新药 ’ 双轮驱动战略下,我们聚焦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持续创新攻关、加速国内外市场拓展、坚持精益化运营,推动产品协同高质发展,公司综合竞争实力再进阶。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 ‘ 以患者为中心 ’ 的理念,深化创新布局,加速高品质生物药惠及全球更多患者。 ” 商业效能高增长,出海再迎新突破 2023年,公司全面推进产品商业化进程,持续构建创新商业模式、优化市场布局并拓宽海外市场, 公司 5 款产品实现销售收入合计约人民币 45.535 亿元。其中,公司自营产品汉曲优 ® (曲妥珠单抗,欧洲商品名: Zercepac ® )、汉斯状 ® (斯鲁利单抗)和汉贝泰 ® (贝伐珠单抗)分别达成全年销售收入人民币 27.370 亿元、 11.198 亿元、 1.194 亿元 。此外,基于与合作伙伴的约定,公司就汉利康 ® (利妥昔单抗)、汉达远 ® (阿达木单抗)分别获得销售收入约人民币5.405亿元和0.586亿元。 公司抗肿瘤核心产品汉曲优 ® 延续强劲增长势头,其中,国内市场份额持续攀升,全年达成销售收入约人民币26.444亿元,同比增长56.1%。凭借150mg和60mg双规格、不含防腐剂等差异化优势,汉曲优 ® 产品人群覆盖不断扩大,迄今已惠及超过18万名中国患者。2023年,汉曲优 ® 海外市场销售收入进一步提高,约人民币0.926亿元,同比增长162.3%。作为国产生物药"出海"代表,汉曲优 ® 已于40余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包括英国、德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新加坡、阿根廷、巴西等,是获批上市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国产生物类似药,同时,该产品还被纳入中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医保,进一步提升可及性。2023年,汉曲优 ® 海外商业化版图成功新添泰国、菲律宾和巴西市场,其于美国、加拿大的上市申请亦已获得受理,有望于2024年获批上市,进一步惠及全球更多患者。 公司自主研发创新型单抗 H 药 汉斯状 ® 是全球首个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抗PD-1单抗,并已在中国和印尼获批上市。2023年,该产品达成销售收入约人民币11.198亿元,同比增长230.2%。目前,H药已获批4项适应症,2023年新增获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和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迄今已惠及6万余名中国患者,该产品第5项适应症一线治疗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NSCLC)的上市注册申请也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受理。另一方面,H药的全球化步伐也在不断加速,截至目前H药对外授权已覆盖美国、欧洲、东南亚、中东和北非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12月,H药于印度尼西亚获批上市,成为首个在东南亚国家成功获批上市的国产抗PD-1单抗。同时,公司于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递交了H药上市许可申请,进一步推动H药在东南亚地区的上市进程。在欧美生物药市场,H药一线治疗ES-SCLC的欧盟上市许可申请(MAA)于2023年3月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受理,同时,复宏汉霖稳步推进H药对比一线标准治疗阿替利珠单抗用于治疗ES-SCLC的头对头美国桥接试验,以进一步支持其在美国的上市申报。此外,公司全面推进基于H药的肿瘤免疫联合疗法,并在全球同步开展10余项免疫联合疗法临床试验。 2023年,公司商务合作取得多项里程碑式进展,激发产品"出海"新活力,共获得授权许可及其他收入约人民币8.414亿元,同比增长56.0%。业绩期内,公司与Boston Oncology就汉利康 ® 达成在中东北非区域16个国家的商业化合作;公司再次携手KGbio就H药在中东北非地区12个国家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益达成合作;复宏汉霖与Intas合作,授权其H药在欧洲和印度共50多个国家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益。截至目前,公司就汉利康 ® 、汉曲优 ® 、H药等8个产品,携手Accord、Abbott、Eurofarma、Elea和KGbio等国际一流的生物制药企业拓展全球市场,全面覆盖欧美主流生物药市场和众多新兴市场。 守正创新绘新图 提质增效再升级 作为一家国际化的创新生物制药公司,复宏汉霖始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协同全球创新中心和产品开发团队,持续加码创新,缔造高质量、可负担且具有差异化优势的产品管线,切实满足患者和市场需求。截至目前,公司产品管线已涵盖超过50个分子,覆盖抗体、抗体偶联药物、融合蛋白、小分子药物等药物形式,并同步就16个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30多项临床试验。 2023年,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推进包括H药、HLX11(帕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HLX14(地舒单抗生物类似药)和HLX04-O(抗VEGF单抗)等多个已上市或临床后期阶段产品的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并计划于2024年在全球范围内递交相关上市申请。另一方面,H药、HLX208(BRAF V600E 小分子抑制剂)、HLX07(抗EGFR单抗)、HLX22(抗HER2单抗)、HLX26(抗LAG-3单抗)、HLX42(EGFR ADC)和HLX43(PD-L1 ADC)等多款创新产品研究结果荣登 Nature Medicine 、 Cancer Cell 等权威医学期刊以及2023 ASCO、2023 ESMO、2023 ESMO Asia等国际学术舞台,获得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 此外,复宏汉霖积极探索新靶点、新机制,以抗肿瘤药物为基石,基于人群疾病谱不断拓展治疗领域和新分子类型,加速针对复杂疾病的创新药物研发。2023年,公司全力推进HLX42、HLX43、HLX6018(创新抗GARP/TGF-β1单抗)和HLX99(多重药理学小分子)等多款潜在first/best-in-class产品进入临床/临床注册申报阶段,并成功获得多款产品的突破性疗法认定和快速通道资格认定。同时,公司亦加速引进与现有管线具有乘数叠加效应的创新产品,以持续激发增长潜力。近期,公司获得了一款处于全球III期临床阶段的新型乳腺癌内分泌疗法lasofoxifene的中国权益,加速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精准化的治疗方案。 2023年,复宏汉霖赓续综合一体化生产平台建设,持续打造全球供应体系,助力公司全球商业化布局,为普惠患者提供有力保障。公司现有上海徐汇、松江(一)和松江(二)三大生产基地,目前商业化总产能达48,000升,已实现中国、欧洲、东南亚和拉美等市场的常态化供应,并于2023年完成松江基地(二)两幢主要生产楼竣工验收和首批工程批生产。公司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已通过近百项由各国药监机构以及国际合作伙伴实施的实地核查或审计,其中徐汇基地和松江基地(一)均已获得中国和欧盟GMP认证。2023年,公司生产基地先后就汉曲优 ® 、H药、汉利康 ® 等重磅产品获得药品检查合作计划(PIC/S)成员印尼和巴西GMP认证,并就H药相关产线获欧盟GMP认证;同年,公司松江基地(一)还接受了美国FDA对汉曲优 ® 的上市许可前检查。 复宏汉霖始终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未来将进一步夯实biopharma商业化能力、深化全球战略布局,推动高质量创新研发,并持续提升生产运营质量和效率,实现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跨越,让更多、更高质量的创新成果惠及全球更多患者。 关于复宏汉霖 复宏汉霖(2696.HK)是一家国际化的创新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为全球患者提供可负担的高品质生物药,产品覆盖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眼科疾病等领域,已在中国上市5款产品,在国际上市2款产品,19项适应症获批,7个上市申请分别获中国药监局、美国FDA和欧盟EMA受理。自2010年成立以来,复宏汉霖已建成一体化生物制药平台,高效及创新的自主核心能力贯穿研发、生产及商业运营全产业链。公司已建立完善高效的全球创新中心,按照国际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标准进行生产和质量管控,不断夯实一体化综合生产平台,其中,上海徐汇基地和松江基地(一)均已获得中国和欧盟GMP认证。 复宏汉霖前瞻性布局了一个多元化、高质量的产品管线,涵盖50多个分子,并全面推进基于自有抗PD-1单抗H药汉斯状 ® 的肿瘤免疫联合疗法。继国内首个生物类似药汉利康 ® (利妥昔单抗)、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中欧双批单抗药物汉曲优 ® (曲妥珠单抗,欧洲商品名:Zercepac ® )、汉达远 ® (阿达木单抗)和汉贝泰 ® (贝伐珠单抗)相继获批上市,创新产品汉斯状 ® (斯鲁利单抗)已获批用于治疗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实体瘤、鳞状非小细胞肺癌、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和食管鳞状细胞癌,并成为全球首个获批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抗PD-1单抗。公司亦同步就16个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30多项临床试验,对外授权全面覆盖欧美主流生物药市场和众多新兴市场。
29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其它 其他
简介
职业: -
学校: -
地区:
个人简介:查看更多
已连续签到天,累积获取个能量值
  • 第1天
  • 第2天
  • 第3天
  • 第4天
  • 第5天
  • 第6天
  • 第7天
 
这是一条消息提示
 
提醒
您好,您当前被封禁天,这天内您将不能登陆盖德问答,离解封时间还有
我已了解
提醒
提问需要5个能量值,您当前能量值为,请完成任务提升能量值
去查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