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版块
热门版块
化学
生物学
药学
通用分类
工艺技术
问题13w
化学学科
问题13w
仪器设备
问题12w
安全环保
问题4w
材料科学
问题1w
化药
问题1w
工艺技术
问题13w
化学学科
问题13w
仪器设备
问题12w
安全环保
问题4w
材料科学
问题1w
日用化工
问题2k
精细化工
问题1k
生物医学工程
问题7k
细胞及分子
问题4k
微生物
问题2k
动植物
问题609
化药
问题1w
中药
问题243
生物医药
问题220
回答
问题
待回答
文章
视频
登录
加入盖德
盖德视界
影响力
18.05
经验值
27.00
粉丝
12
从这里,进入医药的视界
关注
已关注
私信
文章 259
视频 0
他的提问 208
他的回答 49
重大突破!浙江大学《Science》+1!剑指二甲苯异构体
二甲苯异构体的分离和纯化是一个工业上重要但具有挑战性的过程,2022年7月14日,罗格斯大学李静及浙江大学鲍宗必共同通讯在 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 Discrimination of xylene isomers in a stacked coordination polymer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报告了一种堆叠的一维配位聚合物 {[Mn(dhbq)(H2O)2], H2dhbq = 2,5-dihydroxy-1,4-benzoquinone},它表现出理想的二甲苯异构体分子识别和筛分。 其独特的温度依赖性吸附行为能够完全分离气相和液相中的对、间和邻二甲苯异构体。 结构的精细刺激响应膨胀赋予这种多孔材料极高的柔韧性和稳定性、均衡的吸附能力、高选择性和在模拟工业环境的条件下的快速动力学。 这项研究可能为节能和基于吸附的工业二甲苯分离和纯化过程提供一种替代方法。 图片 当下,二甲苯异构体被广泛用作制造大型工业商品的原料化学品, 开发稳定和高性能的吸附剂是当下有效分离二甲苯异构体的重要途径。 目前已经研究用于分离二甲苯异构体的固体吸附剂,有 MFI 型沸石、分子晶体、金属络合物、有机笼和金属有机骨架 (MOF)等。 图片 Mn-dhbq的结构和孔隙特性(图源自Science ) 动态 MOF 的一个特殊特征是它们的框架灵活性,这种结构灵活性已被用于二甲苯的选择性吸附,但尚未实现通过分子识别或筛分完全分离所有三种异构体。 参考文献: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j7659
1047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药学
生物医药
专利保护,究竟保护了谁?
前言 近些年,持续不断新药专利申请以及不断上涨的药品定价,已经引起了美联储和联邦政府的关注。 此前在药品定价辩论中,联邦政府发现, 部分药企通过不断新增的药物附加专利,导致了药品专利期限不断延长,价格也持续不断上涨。 拜登在 2021 年 7 月的《关于促进美国经济竞争的行政命令》中概述了一项计划,主要用以增加处方药的可及性同时降低处方药的成本。 该计划包括呼吁美国专利商标局(PTO)和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利用专业知识,促进创新,竞争以及安全有效药物的批准和监管,以帮助缓解美国家庭的用药负担。 药品专利的现状 上周三,PTO表示,将对那些“不符合新保护条件的现有药物”(特别针对附加专利的药物)进行整改。 因为目前美国政府最为担忧的就是,药企借助专利保护和法律途径,动辄就将药品专利期限延长至数十年,用以阻止和延长来自仿制药和生物仿制药的竞争,使普通百姓的购买成本进一步增加。 PTO和FDA的“强强联合”,以及专利监管面的不断扩大,已经明确表明了他们对制药专利现状的担忧。 据部分政府官员表示,绝大多数药企似乎已经抓住了现有专利的漏洞,一味地在“研究”如何延迟其他制药企业仿制药和生物仿制药的引入。 此前,已经有研究发现,2005 至 2015 年间授予的新药专利中有 78% 不是针对新药,而是针对现有药物(相当于就是基于现有药物的附加专利)。 长达数十年的保护 此前已经有不少行业内的人员暗指政府机构对“个别药物”的专利保护往往会持续数十年。 而这“个别药物”应该就是指艾伯维(abbvie)的癌症药物Humira。 艾伯维通过申请超过 245 项专利来保护其“摇钱树”产品--Humira的排他性。 要知道,其中 89% 是在药物最初获得批准后提交的。 Humira不断扩大的专利垄断,使美国付款人和纳税人“间接损失” 144 亿美元。 2020 年有报告称,艾伯维正在对其另一款“摇钱树”产品--Imbruvica采取了跟Humira同样的策略。 申请了 165 项关于癌症药物Imbruvica的专利,其中 88 项已获得批准。(艾伯维同样是在FDA批准后提交了Imbruvica 5% 的专利申请) 这意味着这些附加专利为艾伯维又赢得了Imbruvica额外的九年专利保护,使商业排他期达到了29年。 此前有机构初步预估,Imbruvica每年为艾伯维创造超过 45 亿美元的营收,所以不难推断出,增加的专利寿命将使付款人“间接损失” 410 亿美元以上。 而且,获得额外专利保护的药品,在零售价上有可能会不降反增。 2018 年艾伯维为Humira提交了 247 项专利申请,并赢得了可以保护该药物长达 39 年的专利。 2012 至 2020 年期间,Humira的价格上涨了 144%。 而令人感到矛盾的是,不管是艾伯维对于其产品的“专利灌木丛”策略,还是其对于主打药品的涨价。 即使多年以来,一直面临来自各方的批评,但一切又是在规则和法律允许下操作的。(参考往期文章:将药品涨价 5500% 的他,出狱了...) 总结 药品专利原本是作为一面“盾牌”,用来保护原研企业的利益。防止过早地出现仿制药,导致市场上药品质量参差不齐,企业之间开始恶意价格竞争。 但是,现在“盾牌”成了坐地起价的“保护符”。只是不知道药企在尝到源源不断的利润之后,是否还能不忘初心地将精力放在创新研发和药物迭代上,而不是将心思放在“无底线”地延长专利保护。
1031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药学
生物医药
如何获得一个没有蚊子的夏天?
又到了蚊虫肆虐的夏季,追寻着一缕缕二氧化碳、热气和湿气的痕迹,蚊子总是能精准地找到自己的猎物。 人体皮肤上地细菌会代谢汗液中的化合物, 而蚊子的味觉受体非常灵敏,能够品味出人类汗液相关的化学物质。 夏天的夜晚,我们走在街上时,总能闻到烧烤飘来的香味;此时,蚊子也正”留着口水“,等待着饱餐一顿。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以身饲蚊的命运呢? 被误解的避蚊胺 日常生活中,我们去超市购买驱蚊产品时, 含避蚊胺(DEET) 的凤毛麟角,甚至,很多产品以标示自己不含DEET为卖点…… 图片 DEET结构式 图片来源:盖德化工网 避蚊胺始于军用。1946年,美国农业部门从2万多种有潜力的驱蚊化合物中,筛选出驱蚊效果最好的酰胺化合物,为美国军队二战时进行丛林战专用。 在我国,驱蚊液是按照农药来管理的。 而农药的毒性标注可选项最低是“微毒”,没有“无毒”这一选项。 像含有DEET这类驱蚊产品,虽然用法用量上虽然是无毒的,但只能标为“微毒”。 但抛开用量和用法谈毒性,都是不准确的。 避蚊胺对 人是 否有毒,或者说达到多大的毒性,是个定量化的操作,不能一言以蔽之。 如果避蚊胺在人身上只是少量挥发出来,从个人角度说,影响其实是很小的。 避蚊胺和派卡瑞丁(Picaridin)这两种驱蚊成分,被美国环保总局(EPA)和美国儿科学会(AAP)同时认可。 需要注意的是,DEET浓度不能超过30%,否则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蚊子通过嗅觉来搜寻目标,而避蚊胺能够掩盖或封闭蚊虫的嗅觉系统。 目前市面上的驱蚊产品,有效成分一共四种: 避蚊胺(DEET) :安全有效,能够掩盖人汗液和呼吸中的1-辛烯-3-醇,且能提供超过100分钟的保护; 派卡瑞丁(Picaridin / Icaridin) :儿童适用,化学名是1-(1-甲基丙氧羰基)-2-(2-羟乙基)哌啶,商品名非常多,是CDC认证的除DEET外最有效的驱蚊剂。 图片 派卡瑞丁结构式 图片来源:盖德化工网 驱蚊酯 :化学名是3-(N-正丁基-N-乙酰基)-氨基丙酸乙酯,又名丁基乙酰氨基丙酸乙酯,中文俗名伊默宁。这种化合物本身是β-丙氨酸的衍生物,生物降解比较彻底,对人体和环境的毒害都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图片 驱蚊酯结构式 图片来源:盖德化工网 柠檬桉油 :时效性较短,主要成分是香茅醛。 我们熟知的“纯植物精华”“精油”“天然驱蚊提取物”……这些产品大多气味刺激,能让人瞬间精神振奋,但驱蚊效果趋近于0! 石墨烯贴片,防蚊新妙招! 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的 化学工程师罗伯特·赫尔特 (Robert Hurt)团队发现了阻止蚊虫叮咬的新方式:使用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石墨烯。 赫特团队让受试者(包括他们自己)将手臂伸入满是蚊子的盒子里。 图片 研究发现,当受试者的手臂上没有保护贴时,蚊子纷涌而上,上下叮咬。 然而,一旦贴上石墨烯贴片,蚊子会停留在手臂上,但并不会叮咬。 赫特认为因为薄膜隔绝了蚊子在皮肤上“品尝到”的化学物质,至少在薄膜处于干燥状态时,能从物理层面阻止蚊子将自己的迷你皮下注射“针头”扎进潜在的受害者皮肤。 图片 该项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上。 当然,蚊子仍然能感知你呼吸中的二氧化碳,但当它们赶到你身边,如果你这时穿着石墨烯,它们大概率不会咬你。 赫特表示,石墨烯薄膜很便宜,几十块钱就能买到一平米,而且还透气。所以,如果研究团队能让潮湿状态下的石墨烯也保有防蚊效果,他们就能离制造出石墨烯基防蚊服更近一步。 总结 目前市场上防蚊产品中避蚊胺的含量基本在5%左右,也有产品避蚊胺含量高达40%。 在使用时明确使用频率和使用剂量,并不会带来安全问题。 价格上,含有避蚊胺的产品并不会比不含该成分的产品贵。 主打健康的植物提取物,驱蚊效果很有限。 不少号称“纯植物提取”的驱蚊产品,有的是暗搓搓地添加了驱蚊化学品(像某些中成药添加西药一样);有的则干脆不加,靠信念和概率驱蚊。 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诸如石墨烯贴片这类的高科技产品,不久后就能落地,为我们带来真正的“无蚊之夏“。 为啥蚊子总咬你? 血型 蚊子会去寻找人类血液中的蛋白质。研究表明,O型血和A型血比B型血更容易吸引蚊子。85%的人皮肤会分泌挥发性化学物质,它们飘荡在皮肤周围的空气中,成为蚊子寻找目标的“天线”。 二氧化碳 呼吸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是蚊子用来寻找叮咬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蚊子甚至可以探测到50米以外人们所呼出的二氧化碳。特别是大块头、胖子和孕妇。孕妇在妊娠后期,体温升高,且呼气量比非妊娠女性高21%,而儿童呼吸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含量相对较少,这也是为什么跟儿童比起来,成年人更容易受蚊子叮咬的原因之一。 运动与新陈代谢 运动中的人容易出大量汗水,且汗液中含有大量氨基酸、乳酸及氨类化合物,平均体温高于正常水平的人,那么蚊子就会根据人们出汗时排出的乳酸、尿酸、氨气以及其他物质来确定目标。 人类皮肤上天然存在的细菌的具体类型和数量也是人们对蚊子的吸引力。尤其是喜欢叮咬踝关节和双脚,因为这些部位的菌群组成更加稳定。 啤酒 一项研究表明,喝啤酒会使蚊子更加偏爱我们。研究者们曾怀疑这是因为喝酒增加了汗液中的酒精含量或提高了体温,但是他们并未找到支持该想法的证据,这使得蚊子对酒徒们的偏爱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衣服颜色 这看起来可能有点荒谬,但是蚊子会利用视觉“定位”人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詹姆斯.戴表示,对于蚊子而言,衣着深色系衣服例如黑色、海军蓝和红色等会使你更加显眼,更易于被寻找。
1038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药学
生物医药
花 2 分钟了解一下青霉素
青霉素(Penicillin, 盘尼西林)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由青霉菌中提炼出的抗生素。 青霉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药品。(本质上是一种一种半抗原(Hapten)) 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头霉素类等。 青霉素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抗生素,1928 年英国伦敦大学圣玛莉医学院(现属伦敦帝国学院)细菌学教授弗莱明在实验室中发现青霉菌具有杀菌作用,1938 年由牛津大学的钱恩、弗洛里及希特利领导的团队提炼出来。 弗莱明因此与钱恩和弗洛里共同获得了 1945 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早期青霉素仍无法大量生产,弗莱明实验室一个月所生产的青霉素,仅能供一个病人治疗用,因此如何大量生产青霉素便成为重要关键。 图片 青霉素G的生物合成 来源:Wikipedia 许多研究团队纷纷加入菌种改良的计划,最后青霉菌已提升到每毫升可以生产 5 万单位的青霉素,使青霉素得以商业化生产。 1945 年,六千多亿单位的青霉素被生产出来。 青霉素的分类 青霉素本身是一个大类的称呼,而人们常说的“青霉素”有可能是指代了细分类别--天然青霉素类中的青霉素,其他还有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 图片 天然青霉素 来源:Wikipedia 然而,天然青霉素不耐酸、不耐青霉素酶,抗菌谱很窄 图片 青霉素 V 来源:Wikipedia 所以后续专门推出了耐酸类的半合成青霉素--青霉素V; 耐酶类的半合成青霉素--甲氧西林、苯唑西林(对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 图片 阿莫西林 来源:Wikipedia 广谱类的半合成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抗铜绿假单胞菌的广谱类--哌拉西林) 青霉素的作用机制 青霉素的作用靶位是细胞内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干扰敏感细菌细胞壁黏肽的合成,使细菌细胞壁缺损、菌体失去渗透保护屏障导致细菌肿胀、变性、溶解而死亡。 图片 青霉素和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青霉素结合蛋白起作用,青霉素结合蛋白通常催化细菌细胞壁的交联。 来源:Wikipedia 图片 使细菌细胞壁缺损、菌体失去渗透保护屏障导致细菌肿胀、变性、溶解而死亡 来源:Wikipedia 青霉素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是需要进行皮试处理的。 主要是为了防止过敏性休克(I型变态反应)。 而且对一种青霉素类抗菌药过敏者可能对其他青霉素类抗菌药也过敏,甚至对于青霉胺或者头孢菌类也会过敏。 青霉素的相关产业链 青霉素一般归类至抗生素的大类。7-ACA、7-ADCA、GLEC、6-APA、青霉素工业盐等是抗生素主要中间体。 图片 图片 来源:中国平安-证券研究报告 7-ACA领域:科伦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 GCLE领域:以7-ACA为中间体制备的品种中,有60%以上可用GLEC来生产,主要企业有日本大冢、天津汇信、江苏海慈等; 青霉素工业盐领域:河南华星、石药、华药、联邦、哈药进行市场的瓜分; 6-APA领域:由联邦制药、威奇达、科伦药业三家进行瓜分; 在零售端,青霉素是比较平价的抗生素,它的零售价是 160 万单位,一般是2-3 元。(产能起来之后,没准价格还能进一步压低)
1040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药学
生物医药
抗PD-1药物竟然可以用于协助治疗HIV
前言 抗PD-1药物在近几年,一直处于新药研发的热门领域。 这很大程度上,得要“感谢”全球范围各种类型的癌症高发。 抗PD-1药物在诞生之初是针对癌症的。 而这突如其来的疫情,一定程度地“打乱”了药物研发的“主干道”。 例如,原本用于治疗癌症的mRNA药物,现阶段已经被设计成新冠疫苗。 也正是因为这种“打乱”,揭开了许多药物的隐藏功能。 简单回顾一下PD-1 在癌症状态下,肿瘤细胞上的PD-L1与T细胞上的PD-1的相互作用降低了T细胞的功能信号,以防止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抑制PD-L1和PD-1,让免疫系统可以再次作用起来。 而这也正是各大药企目前正在做的。 目前已经有好几种PD-1和PD-L1抑制剂正在临床上进行试验,大多用于晚期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膀胱癌和霍奇金淋巴瘤等癌症类型 而在抗PD-1药物领域,最为出名的,莫过于默克的Pembrolizumab。(以前称为MK-3475或lambrolizumab,Keytruda) 这款药 2014 年首次被FDA批准用于治疗黑色素瘤。 后来被批准用于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2017 年成为第一个基于肿瘤的基因突变而不是肿瘤部位被批准使用的免疫治疗药物。 而最近的研究发现,抗PD-1药物能做的,远不止于此。 HIV没法再隐藏 在长达 40 多年的全球HIV流行中,至今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被FDA批准可以完全清除病毒,主要是因为HIV病毒能够在T细胞基因组中以隐藏的形式存活。(也就是所谓的潜伏期) 现在,研究人员表示,一种批准的抗癌药物可能有助于从免疫细胞中识别休眠的HIV,从而可能为新的治疗方案“铺平道路"。 这款药正是默克的抗PD-1药物--Keytruda。 研究人员研究了默克抗PD-1抗体Keytruda对HIV和癌症患者的影响。 发现Keytruda可以帮助“休眠”状态的HIV病毒“赶出”免疫细胞,极大程度地缩短了HIV病毒的潜伏期。 目前主流的抗HIV疗法,其实就是以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形式阻止病毒自我复制和破坏免疫系统,来延长艾滋病毒感染者的生命。 但病毒仍然存在,如果停止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全面的感染依旧会“卷土重来”。 而在首次输注抗PD-1抗体后,研究人员发现T细胞和血浆中的unspliced HIV RNA数量激增。 这表明病毒的潜伏期被破坏了。 但并不是所有的抗PD-1药物都能达到这种效果,研究人员之前在HIV和癌症患者中研究了一种不同的抗PD-1单克隆抗体,百时美施贵宝(BMS)的Opdivo,就没有显示出潜伏期逆转的现象。 研究人员同时还指出了Keytruda研究的一些局限性,其中就包括他们招募的患者类型。 具体来说,就是参与试验的患者都患有癌症,这意味着“实验样本”中的免疫系统并非是正常的免疫系统,研究人员表示“实验的结果可能无法推广”。 研究人员表示,目前还需要更多的研究用于评估治疗的剂量和频率。 因为抗PD-1治疗,本质上是一类免疫检查点阻滞剂,是可能存在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相关。 研究人员希望进一步测试,看看是否可以通过降低剂量来降低毒性,同时保持药物的活性。 总结 抗PD-1药物,在治疗HIV方面,更多是起到了前期“铺路”的作用,将潜伏期的HIV“赶”出来。 后续依旧是需要搭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和T细胞去进行病毒的消灭。而这类型的药物搭配的治疗模式,在未来应该会成为主流。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目前治疗HIV的“鸡尾酒疗法”以及抗新冠的口服药物。而基因编辑的技术商业化应用,也让新的治疗手段变为可能。 Excision Biotherapeutics计划很快开始测试其基于CRISPR的疗法EBT-101,该疗法在清除小鼠HIV方面显示出希望。
1040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药学
生物医药
开挂的印度仿制药,立体防御有一套
提到仿制药,我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想起 “世界药房”印度。 如今,印度仿制药如今正以势如破竹之势,在国内甚至全球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和经历了严格试验的原研药相比,仿制药没有经历大规模的试验,只进行一个规模较小的“生物等效性试验”,以验证仿制药在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和原研药的差异。 听起来,仿制药似乎是“冒牌货”。 实际上仿制药和原研药除了化学结构和分子量相同外,仿制药的晶格、纯度、以及制剂的配方、工艺和流程很难完全做到和原研药一样。 但疗效上,两者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 为何印度成了世界仿制药中心? 这一切还得从 印度仿制药的专利制度 说起。 1970年之前,印度药品的定价权被跨国药企掌握,价格极高,1970年后,印度颁布了专利法和药品的价格管制条例,不授予药品的产品专利(只要制作方法稍微不同就行了,成分可以照抄,机智!)。 图片 2022年,太阳制药在全球制药企业中排名33名 这样一来,印度的本土药企就能够发挥其成本优势,制造仿制药,这也是对仿制药的专利保护。 此外,印度还巧妙推迟了10年WTO的“TPIPS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躲避国际原研药专利的追责。 在法律的允许下,印度政府允许印度的制药公司仿制药物的化学成分,改变制药工艺,生产出和原研药安全性和效力、质量、作用以及适应症等相同的仿制药。 而印度的 “知识产权强制许可”政策 ,直接打爆药品专利。 图片 这一政策的加持,使得“在无法获得、支付不起或不能适当地提供的情况下,印度国内企业可以申请获得强制许可生产和销售仿制药”。 总之,能仿的仿制药,仿!不能仿的,印度药企还能仿! 政策和国际宽限的支持,让印度制药产业迅速完成了产业升级,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仿制药产业链。 对于专利制度,印度选择了装瞎充楞,建立了一套无死角360°立体防御机制。 相比之下,直到2001年,中国才陆续出现一些与药品专利有关的法律条文。并且在受到“TPIPS协议”制约的情况下,中国仿制药市场也难以“自由呼吸”。 除了专利方面的原因,国内用药市场环境也是仿制药市场无法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受到各种价格管制,国内很多医院只能通过药品的回扣来实现垄断利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药养医”。 高价药只占其药品采购品规的20%左右,但占据其药品销售收入的70-80%。普药 (低价仿制药) 占据品规的八成,销售收入仅仅占二三成。 图片 这种模式下,国内医院在采购药品时,不仅要考虑它的疗效,还要考虑它能带来多少回扣。 医院对高价药的偏爱,导致药企对研发仿制药动力不足。 仿制药市场困难重重 2015年以来,新环保法出台,大量的医药企业面临着严格的环保监管。 环保问题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部分药企或面临罚款和限期整改,或直接倒闭。 而近年医药市场的逐步规范,专利侵权风险也越来越不容忽视。漫长的诉讼周期和费用,考验着仿制企业的现金储备。 而最大的困难,还是国家集采将仿制药多年的积弊,一拳打穿。 仿制药被逼到像做原料药一样去做生产,像做消费品一样做医药销售。 在高居不下的原料、环保、注册以及申报成本之下,集采价格的降幅,很多时候会轻而易举的探到甚至低于成本价。 中标的仿制药多为低价药,包括有许多的“超低价”, 这些低价药在价格下降的同时,销量却没有显著增长。 受到疫情的影响,几乎整个医药市场都受到或大或小的冲击,其中抗感染药、解热镇痛药和镇咳药受影响尤为明显,而它们又主要是仿制药。 中国仿制药走向何方? 资本永远是逐利的,对于未来的仿制药,如果不改善工艺,提高效率,肯定不是一门赚钱的生意。 这两年,国内仿制药企只能一边讲“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的故事,一边学CRO企业,把业务延伸到CDMO分一杯羹。 与此同时,2015年起中国开始深化医疗改革,鼓励药企研发创新药。 18-21年之间,中国的一类创新药数量不断突破,从之前的一年一个,到5 年间 里达到84个。 图片 在一些新领域,如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领域,中国的创新药也奋起直追,有机会与海外医药巨头们并跑甚至领跑。 另一方面,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来鼓励仿制药行业发展与创新。 如《关于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有关事项的公告》、《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开展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公告》等。 仿制药市场广阔,2020年在国内药品市场上,仿制药占比就高达63%, 如今仿制药的市场占比依然在不断地提升中。 图片 业内人士认为, 改良型新药 或许在未来可以成为仿制药创新的一个突破口。 改良型新药生命周期长、回报率高,国内药企包括绿叶制药、奥赛康等都已在积极布局。 总结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仿制药仍将是国内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重点,但从利润率看,仿制药利润还会再降。 这也就意味着,部分能力不足的中小仿制药企将被市场淘汰;另一方面,整个仿制药产业也将往更为高端的方向差异化发展。 高价创新药决定了人 民 的医疗健康空间,但廉价的仿制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健康基本盘。 老有所依的美好愿景,仿制药才是重中之重。
1028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药学
生物医药
这个山东小县城,握住了”元气森林”们的命脉
当你吃甜食的时候,大脑的奖励系统“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就会被激活。 随着一次次反复激励的强化,大脑便对糖上瘾了, “人类天生就对甜味充满着痴迷和热爱”。 从农业社会时期到现在,人类对糖刻在基因里的热爱十年如一日。 图片 带有甜味的食物,是快乐之源,也是肥胖之因。 甜蜜的负担,代糖成救星 近几年,随着元气森林“0糖、0卡、0脂肪”的口号响遍全国,赤藓糖醇也C位出道。 饮料市场迅速刮起一阵“无糖风”,连声名在外的各大奶茶饮料,也开始纷纷以低糖、天然作为新卖点。 100多年前机械化生产的出现,糖的产量迅速上升,碳酸饮料风靡全球,一时成为人们的心头好。 一瓶500ml可口可乐,相当于60块方糖。摄入糖量的暴增,导致心脏病成为了19世纪80年代美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1975年到2016年之间,全球肥胖流行率增长近3倍。 越来越多研究发现,糖与肥胖、心脏病、糖尿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过去10年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由9000万增加至1.4亿,增幅达56%。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糖摄入量指南,建议成人每天糖摄入量应控制在当日摄入总能量的5%,约25克。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摄糖量(主要为蔗糖)约为53.7克,超过世卫组织推荐量一倍。 全国有6亿人超重和肥胖,居全球第一。 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既能”骗“过大脑,又不会引发健康问题的“糖”。 图片 于是,“忽悠”大脑的甜味剂应运而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代糖。 天然甜味剂,未来可期 目前,我国被批准使用的甜味剂有20种,包含了 9种人造甜味剂和11种天然甜味剂。 Valuates Reports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天然甜味剂市场规模为224.9亿美元,2026年预计达到279.4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7%)。 其中,仅2020年一年,国内赤藓糖醇的需求量就增长了273%。 图片 赤藓糖醇 图片 木糖醇 赤藓糖醇属于糖醇类,一般来源于植物,具备0卡、0升糖特点,形状为白色结晶粉末,甜度只有蔗糖的60%-70%,入口后有凉爽感。 图片 作为继赤藓糖醇后的下一个代糖市场“新星”, 阿洛酮糖 得到了不少关注。 其甜感与蔗糖相近,具有优良的加工特性、稳定性,以及强大的健康功效。研究表明,阿洛酮糖除了耐受量高,不影响血糖波动,可以控制体重等特性外,它还具有抗氧化,神经保护等功效。 图片 阿洛酮糖 结构式 日本、欧美等国家已推出了大量含有阿洛酮糖的无糖零食、饮料。 国内市场受法规限制,目前尚未准许在产品中添加阿洛酮糖,但海外市场的一片大好形势下,国内甜味剂企业已纷纷开始布局相关产业。 图片 其中 保龄宝 推出了 植甜·阿洛酮糖产品 (通过FDA的GRAS认证),并积极推进国内审批,据内部员工透露,预计最快今年可以获得批准。 中国小城,成了”世界代糖中心“? 中国既是产糖大国,也是吃糖大国,是不折不扣的“世界甜心”。 数据显示,我国糖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是世界五大产糖国之一,同时国内食糖消费约三分之一依赖进口,是食糖第二大进口国。 全球超70%的代糖都是中国生产,而中国代糖工厂靠山东。 供应全球95%的赤藓糖醇的5家企业中,山东占3家。 其中,山东这 个大 禹治水而得名的小城市——禹城,更是掌握全球无糖饮料命脉的供应商。 90年代,中科院和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响应号召在禹城盐碱地种玉米时,从玉米秸秆中意外发现一种代糖,可以调节人类肠胃功能。 从此,禹城便开启了它的”甜蜜“之路,并孕育出了一批龙头企业。 其中,行业龙头保龄宝在全球赤藓糖醇市场产量份额为18%;另一家龙头企业 山东福田药业, 如今木糖醇年产2.5万吨,是亚洲最大的木糖醇生产企业,代糖年综合产能50万吨,为卡夫、箭牌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原料供应商。 如今,禹城已经构建起以木糖醇、低聚木糖、赤藓糖醇等60多个产品体系的”超级代糖城市”,总体产能130余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7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35%左右。 在距离禹城200多公里的滨州,还有一家生产赤藓糖醇的龙头企业—— 三元生物 ,元气森林背后的大赢家。 图片 2022年2月,三元生物登陆A股,发行价109.3元/股,当天收盘价128.01元/股,涨幅17.12%,总市值达172.7亿元。 2019年三元生物赤藓糖醇产量占国内赤藓糖醇总产量的54.9%,占全球总产量的32.94%,为全球赤藓糖醇行业产量最大的企业。 截止2021年6月,三元生物年产能8.5万吨,拿下了元气森林、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饮料大厂的合作。 总结 从蔗糖到代糖,变的是“糖”,不变的是人类对“甜”的追求。 相比传统蔗糖,只要控制好摄入量,代糖整体上还是很安全的。 对比成本,代糖在实现蔗糖甜度时, 成本不到蔗糖的10%。 但和传统糖类不同的是,代糖几乎不会被人体消化吸收,也不会引起血糖的波动,更不会产生过高的热量。 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 当下,健康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无糖化需求的发展下,代糖势必进一步替代蔗糖,开启新的“甜蜜革命”。
1032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药学
生物医药
基因疗法离我们多近?又离我们有多远?
前言 基因疗法在早几年前,还处于“触不可及”的理论阶段。 但现如今,已经直接在临床阶段开展应用。 暂且先抛开基因疗法的疗效问题。 目前大家关注的点其实更多还是集中在基因疗法的费用问题上 而为了尽可能多地占领用户市场,各大生物医药企业也在想方设法地去进一步降低基因疗法的成本。 那么,这所谓的成本究竟从何而来? 基因疗法的账单 越来越多的细胞和基因疗法正在改变各种癌症和罕见疾病的治疗方式。 而昂贵的治疗费用对于医疗保障系统的冲击必然是非常大的。 就拿以价格出名的Zolgensma来举例,目前Zolgensma至今还未在中国上市,现阶段的市场价格已经达到了 212.5 万美元。 即使后续进入中国之后,给到医保的支持,价格预计也得要大几百万的人民币,对于医保系统和患者来说,依旧是难以承受的负担。 要知道,诺华的Zolgensma已经能够在美国获得 80% 的医疗保险和商业计划覆盖率,但是实际买单的患者依旧是寥寥无几。 所以,尽管生物制药行业在基因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式的进展,对于该领域的公司来说,如果不能将治疗费用降下来,所有一切将依旧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Bluebird bio去年因为医保系统以及用户支付比例的问题,决定将β地中海贫血基因疗法Zynteglo从欧洲市场撤出。 即使作为发达国家数量最多的欧洲,面对 Zynteglo 158 万欧元的治疗费用,国家和个人也都望而却步。 欧洲都这样了,那其他地区更是不用说了。 价格还能再低吗? 首先,如果单单衡量原料药以及耗材等成本,那么这笔费用其实占比并不大。其次,各国的医保以及商业保险系统应该也还有一定额度去承担部分费用。当然,成本的“大头”其实在整一个申请批准的过程。 与FDA监管的其他药物不同,基因疗法不仅受FDA的监管结构的约束,而且还受其他的部门,像是生物技术委员会的约束。 重重的监管造就了一条漫长而昂贵的审批途径。 据估计,批准的基因治疗药物的成本接近 50 亿美元(是FDA批准平均成本的五倍)。直接支付这些费用对于生物医药企业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而且基因疗法通常是针对特定个体量身定制的,这使得完成FDA批准的临床试验非常具有挑战性和成本高昂。 一项估计认为,每位临床试验参与者的药物提供者花费了近 100 万美元。 作为参考,FDA批准过程的I期临床通常需要 20 至 80 名参与者,而到了III期临床通常需要至少 3000 名参与者。 基因疗法的初衷是为那些患有罕见,严重和可能绝症的人提供了显著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 而现行的各种审批以及条例使治疗费用高得令人望而却步,从而阻碍患者获得治疗的机会。 耗资超过 200 万美元的药物,恰恰就是“过度”监管所造成的的结果之一。 总结 虽说基因疗法现阶段主要是针对罕见病,但是“罕见”不等于“数量少”。 如果真的要让患者能够接触到基因疗法,能用得起基因疗法,其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目前这个阶段,各国的基因疗法都处于一个“激增”的阶段,一旦患者的选择多了,那么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免不了就要开始“价格战”。 这也就是国产化基因疗法的意义所在,可以在确保或提升疗效的情况下,更大程度地降低患者所需的费用。 不排除,在市场主导药品价格的当下,面对基因疗法,或许需要再次借助政府去监管和调控价格。
1032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药学
生物医药
现在得了“老年痴呆”,还有救吗?
前言 对于老年痴呆,也就是阿兹海默的研究,其实从1906年之后就已经开始。近些年在理论阶段,对于发病机制的讨论,也已经愈发明确。 大都集中在类淀粉胜肽假说(1991年,学者提出类淀粉胜肽假说,认为β类淀粉胜肽(Aβ)在大脑堆积可能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根本原因)和Tau蛋白假说(Tau蛋白假说认为Tau蛋白异常是引起阿尔茨海默病病情发展的主因) 而各国的药企也在想方设法地去快速占领这个领域的市场,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药企。(参考文章:辉瑞吃了多少回“螃蟹”) 但是,现实却是...... 绿谷制药--GV-971 在今年5月份的时候,绿谷制药饱受争议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甘露特钠(代号:GV-971,商品名:九期一)被公司内部宣称受新冠肺炎疫情及资金保障影响,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质量风险和研究成本逐步增加,因此提前终止该项研究。 这消息一出,立马引起了学术界的轮番“轰炸”。 首先,绿谷制药应该不会存在缺钱的困扰。 2019年11月,GV-971获得国家药监局有条件批准上市,用于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 2020年4月8日,GV-971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申请获美国FDA批准。 按照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教授的说法来说,“绿谷究竟在躲什么?” 早在 2019 年,饶毅教授就发文称:“今年耿美玉研究员作为通讯作者的文章,号称其发明的药物GV-971能够通过从肠道菌群治疗小鼠的阿尔兹海默症。这篇文章,不造假是不可能的。现实名举报,请贵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做些好事,为中国科学界洗刷耻辱。” 而在绿谷对外宣布终止临床试验之后,饶毅教授再次发文:“到国际做临床试验,真药当然愿意。但也有一些中国的假药做假动作,用于蒙骗国内群众的方法。典型的做法是去国际做临床,但永远不揭盲,不公布结果。他们去国际做临床是用于对国内人民做广告的一种方法:都敢在国外做临床,就不是假药吧。但不揭盲,不完成,其实就是假药去国外做临床的手法。” 渤健--Aduhelm 不同于绿谷制药的假药,渤健的Aduhelm,只能说是真的命运多舛。(医保政策对产品销售和公司的临床开发计划造成严重阻碍) 上周二 ClinicalTrials.gov 发布的一项更新,渤健已经取消了观察性ICARE AD试验,该试验旨在收集有关Aduhelm在美国使用的真实数据。(有点像国内的IV期临床数据) 该项目的终止很大程度上跟美国的医疗以及医保政策相关。 按照渤健临床试验登记处的说法“根据之前的统计调研,临床实践中Aduhelm处方和使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也包括了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的限制。” 渤健最初计划招募 6000 名参与者进行实际研究。但自 11 月中旬启动以来的七个月后,只有 29 名患者加入。 对于那些在 4 月 7 日或之前开始治疗的人来说,渤健已经建立了一个连续的护理计划,在治疗期间免费提供Aduhelm。 早在四月份,医疗补助和医疗保险服务中心就坚持对Aduhelm的限制性政策,将药物的覆盖范围限制在那些参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人身上。 这一决定实际上意味着Aduhelm的很难再进行进一步商业化,因为任何临床试验的患者数量都是有限的。 以至于Aduhelm在第一季度仅售出280万美元。 除了现已终止的ICARE AD研究和正在进行的ENVISION试验外,Biogen还有一项名为EMBARK的3b期研究(通过重新给药,去探究之前Aduhelm项目研究中的患者,来测试Aduhelm的长期影响),也不会招募新患者。 鉴于被限制的医疗保险政策,渤健上个月表示将停止Aduhelm的商业活动,并削减销售团队,作为 10 亿美元成本节约计划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渤健还在辞退了首席执行官Michel Vounatsos,他是Aduhelm的坚定支持者。 总结 绿谷制药与渤健,虽然都是“闪电式”地终止项目,但是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绿谷的GV-971本质上就是“造假”,核心目的就是吸引眼球,然后“圈钱”,所以绿谷的GV-971从理论研究阶段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最终的结局。 渤健的Aduhelm本质上其实是“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的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去验证),这也直接影响了医保给到限制,以及临床医生使用率不高,最终导致销量远不及预期,项目叫停。 渤健虽然放弃了Aduhelm的研发项目,但并不代表放弃了阿兹海默这块领域的研究,渤健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其第二种抗淀粉样蛋白β抗体lecanemab上。 作为渤健该项目的合作伙伴--卫材,上个月完成了向FDA的递交了lecanemab的申请,有望获得加速批准。预计将于今年第三季度,lecanemab的确认性Clarity AD试验将显示有关它是否可以减缓阿尔茨海默氏症临床症状的关键结果。 顺带提一下,渤健的Aduhelm(通用名阿杜卡奴单抗,aducanumab)是FDA自 2003 年以来首次批准用于阿尔茨海默症。 而且在过去 20 多年间,至少已经有超过 100 种疗法最终都在临床试验期间就失败了。 渤健在这个领域的坚持,让目前全球 3000 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又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1033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药学
生物医药
新冠最毒变种来袭,西安发现更强的BA.5毒株
7月2日,西安在重点人群核酸筛查中发现1名阳性感染者,在后续流调排查中又发现5名初筛阳性人员。 截至7月4日24时,共发现10例确诊病例、8例无症状感染者。其中,多人活动轨迹与陕西朝辉再生资源交易集散市场(大风尚再生艺术馆)相关。 据西部网·陕西头条报道,自西安本轮疫情发生后,陕西省疾控中心立即对阳性感染者的核酸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确定为奥密克戎BA.5变异株。 陕西省疾控中心预防控制所所长张义说, 奥密克戎BA.5变异株较之前流行的BA2.2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5月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英文周报介绍,中国已发现首例由境外输入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感染者。 BA.5的基因序列首次上传于2022年3月15日,来自南非2月25日采集的一名患者的鼻咽、口咽拭子。 此外,6月2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最新的全球新冠疫情周报中表示,过去一周全球新冠病例增加了18%,达到自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传染性更强的奥密克戎BA.4和BA.5变异株引发的感染。 截至6月19日,世卫组织获得的全球新冠病毒基因测序样本显示, BA.4和BA.5变异株加在一起已经占到全部样本的55%,已经取代之前的BA.2成为全球主要毒株。 世卫组织表示,BA.4和BA.5变异株的比例还在不断上升。 两者的上升都与其含有增强其感染性的突变有关。早期迹象表明,这些突变增加了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这意味着曾经感染过的人们更有可能再感染,接种过新冠疫苗的人们也更容易发生突破性感染。 此前有专家表示,美国哈佛医学院最新研究数据显示: 无论是曾接种过3剂疫苗,或是曾有过染疫经验的人,BA.4和BA.5似乎都有能力逃过抗体反应,不过疫苗仍可对预防重症提供实质保护。 图片 一份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最新研究显示,BA.4和BA.5可能是Omicron目前最毒的亚变种,因为与新冠原病毒和过去几种Omicron亚变种相比,BA.4和BA.5逃脱疫苗接种和确诊经验产生的中和抗体能力更强,因此BA.4和BA.5可能会引起感染人数激增。
1030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药学
生物医药
国内首个“肌萎缩症”基因治疗药物获批上市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已批准杭州嘉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因生物”)自主研发的针对1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1)的AAV基因疗法 EXG001-307注射液 的临床试验申请。 目前,国内还没有适用于SMA患者的基因治疗药物获批上市,这是国内第一个被批准进入注册临床试验的静脉注射治疗1型SMA的基因治疗。 现阶段在全球范围内,共有 3 种治疗SMA的药物获美国FDA批准上市,分别为基因治疗药物Zolgensma(诺华)、反义寡核苷酸药物Spinraza(渤健)和小分子药物Risdiplam(罗氏)。 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价格,Zolgensma不仅尚未在中国上市,而且市场价格 已经达到了 212.5 万美元 (约合人民币 1488 万),被称为“史上最贵药物“。 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即使上市了,也是“遥不可及”。 另外,已经在国内上市的 Spinraza 和 Risdiplam 价格也不便宜。 前者在刚上市时的定价 高达 70 万一支 ,2021年纳入医保后,价格降至 3.3 万元/支,首年需要注射 6 次, 将近 20 万一年。 后者在国内定价为 6.38 万元/瓶 (60mg/瓶)。 对中国的SMA患者而言,目前急需一款安全、有效且能够负担得起的基因治疗药物,能够一次给药,长期有效。 EXG001-307作用机制和用法均与Zolgensma相似,是一种治疗SMA的基因替代疗法,为静脉全身给药,是从本质上治疗此疾病的一次性治疗方案,有望一次给药,长期有效。
1030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药学
生物医药
现代魔术:化学换肤术
“刷酸” 是近几年非常流行的护肤方法之一, 将化学制剂涂在皮肤表面,就能使皮肤在可控的损伤后,促进新皮肤的再生。 美妆店里常见的“刷酸产品”,大多是为了改善 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 (又叫痤疮,多发于青年男女的面部、颈部、背部、等皮脂分泌旺盛区)。 当代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痤疮的发病率一度攀升至82.9%。 来源:中国痤疮治疗指南推荐治疗方案 维A酸类药物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的困扰,其发现被视为皮肤病治疗学和美容药物学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更新迭代,阿达帕林的问世 阿达帕林 (adapalene) 的生平可谓是跌宕起伏,其原研药于 1996 年获批上市。 阿达帕林 图片来源:盖德化工字典 阿达帕林凝胶是首个获批治疗痤疮的维A 酸类非处方药,2016年7月8日,美国FDA批准非处方药达芙文(0.1%)用于12岁及以上人群治疗痤疮(粉刺)。 在二十多年的临床使用过程中,阿达帕林一度被认为是耐受性最好但效果最差的。直到最终作为第三代合成维甲酸, 它战胜了第一代外用维甲酸和第二代维甲酸代表阿曲汀,成为治疗轻度痤疮的单独一线药物和治疗中度痤疮的联合方案首选药物。 维A酸类药物包括: · 第一代非芳香维A酸类(如维A酸、异维A酸); · 第二代单芳香维A酸类(如依曲替酯、依曲替酸); · 第三代多芳维A酸类(如芳香甲乙酯、阿达帕林)。 阿达帕林是一种 维甲酸类化合物 ,在体内与体外炎症模型中被证明具有抗炎特性。 其作用机理和维甲酸一样,是与特异的维甲酸核受体结合。但根据体内与体外标准抗炎分析显示,阿达帕林优于维甲酸。 它可抑制人类 多核 白细胞的化学趋化反应,并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经脂氧化反应转化为炎症介质来抑制多形核白细胞的代谢。 阿达帕林的合成 阿达帕林具有稳定的化学结构,在空气和光照下不易分解,并且它具有高度亲脂性。相关资料显示,阿达帕林有两种合成路线: 合成路线一 注:以 1-金刚醇和 4-溴苯酚为原料,经傅克反应、碘甲烷甲基化反应两步得到 2-(1-金刚烷基)-4-溴苯甲醚,与镁粉反应制备成 2-(1-金刚烷基)-4-溴苯甲醚溴化镁,在与无水氯化锌反应,制备成2-(1-金刚烷基)-4-溴苯甲醚溴化锌试剂。二氯化镍催化下,与6-溴-2-萘甲酸甲酯偶联得到 6-[3-(1-金刚烷基)-4-甲氧基苯基]-2-萘甲酸甲酯,经水解得到阿达帕林。 合成路线二 注:以 3-(1-金刚烷基)-4-甲氧基苯硼酸为原料,与 6-溴-2-萘甲酸甲酯经过 Suzuki 反应偶联得到 6-[3-(1-金刚烷基)-4-甲氧基苯基]-2-萘甲酸甲酯,经氢氧化钠水解得到阿达帕林。 “网红酸”们该选谁 阿达帕林是A酸家族的一员,目前有2个浓度,0.1%和0.3%,只有0.1%的浓度为非处方。 阿达帕林是A酸中偏温和,效果良好的药物,稳定性高,可以和许多其他成分搭配。 壬二酸 是一种天然的二羧酸,具有抗菌、抗炎和粉刺溶解性质。 对于不能耐受阿达帕林等维甲酸外用药的人来说,壬二酸是比较合适的替代方案 (但作用会稍逊色) 。 相对于维甲酸类药物,壬二酸的刺激性更小,也可以长期使用预防复发,不会产生耐药性。 水杨酸 分子量小,具有脂溶性,容易进入毛囊,属于β-羟基酸(BHA)。在医院常用浓度为30%,护肤品中常见的浓度为2%。 水杨酸可以抑制炎症因子进而消炎。 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减少类似前列腺素、血栓素、白三烯这类炎症因子的释放,进一步减少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症。 另一方面通过NF-κb(核因子活化B细胞κ轻链增强子)通路降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从而减少炎症的发生。 而 过氧苯甲酰 (Benzoyl Peroxide,俗称BPO)属于非抗生素类抗菌药,可以通过释放氧自由基来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可以和阿达帕林、他扎罗汀或抗生素类药物联合使用,但过氧苯甲酰和维甲酸类药物一样都需要注意刺激性。 总结 自2016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阿达帕林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的销售一直稳健增长。 图片来源:米内网数据 根据米内网公立医院样本数据显示, 2019至2021年,阿达帕林的销售额分别为1824万元、2090万元、2569万元,增长率为54.31%、14.59%、22.93%。 “刷酸”等美容方式的流行,对药妆市场规模的增长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成分党”的增加,“网红酸”们也开始获得大量关注。可预见的是,“酸中王者”阿达帕林拥有不错的市场前景,未来极具发展潜力。
1047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药学
生物医药
中国原研新药被选为参比制剂意味着什么?
前言 6 月 17 日,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专家委员会审核确定。 CDE发布《化学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第五十九批)》(征求意见稿)。 首次将中国企业原研的新药列入作为参比制剂。 本批目录列入的中国原研新药共 14 个品种,涉及 12 家原研企业。 其中恒瑞医药入选品种最多,达到 3 个,另外 11 家企业各有 1 个。 丽珠医药:艾普拉唑肠溶片 豪森药业:吗啉硝唑氯化钠注射液 恒瑞医药:艾瑞昔布片、甲磺酸阿帕替尼片、马来酸吡咯替尼片 安徽环球药业:盐酸安妥沙星片 浙江医药:苹果酸奈诺沙星胶囊 歌礼药业:达诺瑞韦钠片 锦州奥鸿药业: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 先声药业:艾拉莫德片 贝达药业:盐酸埃克替尼片 微芯生物:西达本胺片 正大天晴:盐酸安罗替尼胶囊 和黄医药:呋喹替尼胶囊 B证的火爆 几年前的政策优化,让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可以委托第三方进行生产。 这对于国内仿制药市场来说,也算是一个利好。 由此诞生了B证,即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委托他人生产的情形下需要取得的生产许可证类型。 近期,多地对于B证的申请和批准也都做了进一步的流程简化。 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加速MAH项目的落地,拉动国内的产能。 预计多地会陆续发布简化药品转让和委托生产的流程。 由此一来,就有可能出现“狼多肉少”的情况。 那么对于整个医药生产行业来说,批文就是稀缺的“硬通货”。 3-5 年内“抢批文”有可能会愈演愈烈,具体还要看MAH落地的税收政策和各地企业的批文购买力。 而对于转让的批文,虽然GMP证已经取消,但不代表GMP检查取消,恰恰GMP的检查会更加严格。 近几年的行业政策以及大环境,对此前没有生产基础(特别是研发型)的上市许可持有人来说,将会面临不小的挑战。 当仿制药的产能和市场需求一旦起来之后,参比制剂的种类和选择也变得尤为重要。 因为参比制剂就好似一根“60 分”的及格线,间接可以推断出目前国内原研药和仿制药的整体研发生产水平。 参比制剂的选择 参比制剂是指用于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对照药品,通常为被仿制的对象,如原研药品或国际公认的同种药物。 (国际公认的同种药物是指在欧盟、美国、日本获准上市并获得参比制剂地位的仿制药) 参比制剂应为处方工艺合理、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药品。 就像上文提到的那样,参比制剂就是一根及格线,过高,通过率会受影响;过低,上市后的药品会“鱼龙混杂”。 而其实还有一点需要关注,参比制剂是需要购买的。 倘若药品生产企业是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的主体,应自主购买参比制剂。需从国外购买的,应与一致性评价品种名单的品种规格核对后,按照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研制过程中所需研究用对照药品一次性进口有关事宜的公告》(2016年第120号)的要求,采用一次性进口的方式进行。 另外也可以委托第三方购买。国家是鼓励拥有进出口资质的第三方贸易公司提供参比制剂采购服务。不过依旧是需要买。 假如是特殊品种或者通过市场途径无法购买的品种,可由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通过政府间合作渠道与原研企业协商等方式,协助企业购买。 所以不管是哪一种途径,要用参比制剂的话,都是需要购买的。 总结 目前,全球几个制药大国以及发达国家,有专门的参比制剂目录(称之为“橙皮书”)和相应的数据库。 目前世界使用最广泛的橙皮书有 3 种,分别是由世卫组织WHO、美国FDA和日本PMDA颁布的橙皮书、美国FDA橙皮书数据库和日本PMDA 橙皮书数据库。 我国尚未有类似橙皮书的参比制剂目录,划定的只是参比制剂的选择范围。 而此次将国产原研药列为参比制剂,一方面是基于国产原研药物在市场上井喷式地增长,以及国产原研药企在全球的“话语权”不断提升。 不排除,我国后续会基于本国的原研药物以及传统的中药,制定中国版的“橙皮书”。 另一方面,被选为参比制剂,有点像“招标中标”,因为其他仿制药企业若要使用参比制剂,是需要购买的。 在国内仿制药蓬勃发展的当下,“一致性评价”是绕不开的,参比制剂这块费用也同样是绕不开的,与其给到国外,不如转给国内的原研药企业。
1048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药学
生物医药
眼科医药的江湖,遍地是黄金
2021年以来,我国眼科一级市场发生51起融资事件。40家企业获得融资,涉及投资机构近百家, 总吸金额超80亿人民币,创下了历史新纪录。 世卫组织2020年发布《世界视觉报告》显示,全球至少有22亿人患有视力损伤或盲症。 中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2015-2025E 图片来源:灼识咨询 眼睛作为感知外部世界的主要器官,其作用不言而喻。 我们80-85%的感知、学习等都是通过视觉来调节的。相比之下,听觉只处理11%的信息,嗅觉3.5%,触觉1.5%,味觉1%。 庞大的眼科用药市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越来越长,且由于我国青少年户外运动时间短,睡眠不足等因素,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据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数据, 2021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 远超全球12.5%的近视眼整体发病率。 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加剧也进一步导致老花眼、白内障、青光眼等疾病患者持续增加。 图片来源:World report on vision 2015年,我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从507.1亿元;2019年,这个数字增长到1037.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9.6%。 预计2025年,我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2521.5亿元。 眼科创新药的研发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但从长期看,必定会为企业和投资方带来丰厚回报。 眼科药物的新机遇 就细分领域而言,眼科器械市场规模占比在42%左右, 而眼科药物在58%左右,略胜一筹。 干眼症、屈光不正、眼底血管疾病、白内障、青光眼这五种主流疾病的治疗药物研发是资本关注的重点。 目前,眼科用药领域已经形成了三大主流方向。 · 传统意义上的药物,即小分子化药; · 大分子生物类药物(目前国内在研的眼科药物以大分子药物为主); · 近年兴起的基因及细胞疗法。 2021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化学药眼科用药TOP10 图片来源:米内网 以雷珠单抗、康柏西普、阿柏西普为代表的抗VEGF药物,一直以来都是眼科药物销售的核心动力,也是目前眼科药物市场上最为重要的产品类型之一。 注:低浓度阿托品、抗VEGF药和环孢素滴眼液为主要产品类型;剂型包括滴眼剂、注射剂、凝胶剂、片剂、胶囊剂五大类,其中,滴眼剂长期主导着眼科市场。 目前国内已经批准3款 抗VEGF眼科药物 ,分别是 拜耳的阿柏西普、康弘生物的康柏西普和诺华的雷珠单抗。 其中最早上市的是诺华的雷珠单抗。 雷珠单抗作为首个抗VEGF眼用生物药于2006年在美国FDA获批上市,是获批适应症最多的药物。 2011年雷珠单抗在国内被批准用于治疗wet-AMD,在我国开启了眼底血管疾病抗VEGF治疗的先河。 2018年实现67亿美元销售额,2019年核心专利到期,随后国内眼科用药研发增速加快,在竞品和生物类似药的双重压力下,雷珠单抗销售额有所下滑。 绕不开的“眼科王者” 提到国内眼科领域,最广为人知的便是爱尔眼科。 2022年5月25日,爱尔眼科发布了《2021 年度创业板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说明书(注册稿)》,募集金额不超过35.36亿。 强大的扩张速度,也是爱尔眼科实力的证明。 截止2021年底,公司境内医院174家、门诊部118家,分别同比增长28家、30家;爱尔并购基金投资孵化的体外眼科医院数量,国内预计超过400家。 与此同时,2016-2019年间,爱尔分别收购亚洲医疗集团100%股权(香港)、美国AW Healthcare的75%股权、 Clinical Baveria(欧洲最大眼科集团)、东南亚ISEC。未来,公司还可能会在英国、南美布局医院。 作为中国未来乃至全世界的眼科医疗服务龙头,爱尔眼科在现有体量下,未来几年的增速也在预料之内。 资本对眼科市场有多青睐 近年来,传统药企都纷纷积极布局眼科,如 恒瑞、科伦、三生、康弘,康哲 等。 其中,康弘药业还有1个治疗“外伤、化学烧伤、角膜移植术后诱发的新生血管”的KH906滴眼液,也是生物创新药目前已完成Ib期临床, 康柏西普 目前已经获批了3个适应证。 后起之秀如 兆科眼科、欧康维视、亿胜生物 等都通过自主研发和授权引进构建了较丰富的管线。 众生药业、康哲药业、科伦药业 产品以小分子及中成药制剂产品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齐鲁制药2021年专门成立了眼科事业部。 恒瑞: 恒瑞的眼科用药管线的布局主要围绕近视、干眼症和青光眼适应症展开。 2019年11月,恒瑞医药与德国药企Novaliq GmbH公司达成协议,花重金引进该公司两款用于治疗干眼症的药物CyclASol和NOV03。 兴齐眼药: 公司管线产品丰富,低浓度阿托品及环孢素均为国内首仿。 公司目前已有在研项目20余个,硫酸阿托品滴眼液(0.01%)、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均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预计未来几年内将陆续获批。 欧康维视: 公司是一家眼科医药平台公司,目前拥有16种药物及候选药物的研发管线,涵盖所有主要的眼睛前部及后部疾病,核心产品 OT-401 (YUTIQ)有望成为国内首个慢性INU-PS药物。 康弘药业: 康弘药业成立于1996年,旗下产品 “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 是康弘的标志性产品,是我国首个获得WHO国际通用名(INN)的原创Ⅰ类生物新药。 李氏大药厂: 成立于1994年,目前已建立起包含 25种候选药物的全面眼科药物管线 ,其中13种为创新药管线,12种为仿制药管线,涵盖影响眼前节及眼后节的多数主要眼科适应症。 总结 国内眼科药物市场中外资药企的占比在60%-70%左右,眼科高值耗材中80%的市场份额均被外资企业垄断。 眼科制药领域市场广阔。 整体来看,在眼科制药领域,干眼症、屈光不正、眼底血管疾病、白内障、青光眼 这五种主流疾病的治疗药物研发是资本关注的重点,独创性是关键指标。 虽然这几年来,国内企业虽纷纷布局眼科市场,但相较于海外市场起步较晚,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才能初步突破。
1041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药学
生物医药
2022有机化学期刊影响因子汇总
6月28日,一年一度的影响因子正式发布。在此,我们整理了所有期刊的影响因子统计数据,如有需要可在公众号回复“ IF ”即可获得。 下面简要分析一下今年有机化学期刊的情况和趋势: Nature由去年的49.962大涨到69.504;Science由去年的47.728变为63.714; Nature旗下三大子刊:Nature Chemistry由去年的24.427变为24.274,原地踏步。Nature Catalysis由去年的41.813降到40.706。 Nature Communications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由去年的14.919变为17.694,这本期刊前几年很多人一直认为是水刊,一是因为它发文量大,再个是版面费贵(每篇版面费为 5890 美元 ),但现在看来真香了。 一直与大NC对标的Chem表现不俗,自诞生以来连续保持增长,2017年获得首个影响因子14.1,近几年快速提升,今年影响因子首次超过大NC(终于追上了。。),由去年的22.804涨到25.832。 Angew、JACS两大化学顶尖期刊均实现增长:Angew由去年的15.336变为16.823;JACS则由15.419变为16.383。这两个期刊可以说是当之无愧地执掌化学类期刊的老大。 国产自然科学的综合期刊表现相当抢眼!王牌期刊 National Science Review(简称NSR,中文名《国家科学评论》) 由17.275大涨至23.178。 这本期刊似乎很少有人知道,在国产期刊中,头把交椅是Cell Research(2022 IF=46.297),第二就是它,主编白春礼院士! 在综合性期刊领域,仅次于Nature和Science,位列全球综合性期刊第三名! 此外,中国化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主办的化学综合性英文通讯类学术期刊 Chinese Chemcial Letters (CCL)影响因子由去年的6.779一跃达到8.455,位列Q1区 !在化学综合类(Chemistry,Multidisciplinary)179种期刊中排名第35,总被引频次比去年增长40%。 下面为详细内容:
1037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药学
生物医药
毫米级机器人,实现体内定向送药
前言 在漫漫药物研发的过程中,始终有个问题困扰着各大药物研发企业。 就是药物的剂量问题。 因为药在进入体内的过程中,会不断被人体代谢消耗。(静脉注射剂除外),等到实际作用的时候,作用位置和作用的有效剂量都不一定是准确的。 假如,可以跟“送快递”一下,定向输送药物,然后到病变位置的时候,再“打开包裹”释放理论最高的剂量值...... 机器人送药 近日,斯坦福的科研团队,研制出了新的毫米级机器人--millirobot,可以在体内通过翻转、旋转等操作去避开人体内的“障碍”。 millirobot目前是具备在水下移动和运行的能力的。通过远程无线操作控制,同时是具备了载药装置和释放装置的。 这款机器人的各项特点,都暗示了它会用于人体内的复杂环境,并且执行递药的操作。 在前期的试验阶段,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小组用millirobot向猪的胃部离体靶标提供了液体疗法。(millirobot沿着预定的路径滚动并翻转穿过胃部。到达目标位置后,通过磁力泵,将有效药物载荷释放) 研究人员还考虑到,后续有可能会在更粘稠的血液环境中,去执行送药和给药的操作。所以给millirobot增加了一种旋转机制,然后通过增加磁场的强度来克服粘性液体相较于水所产生的更大的阻力。 药丸逐渐“机器人化” 类似于上述机器人给药的概念,早些时候,是通过“电子药丸”的形式呈现的。 目前像是“胶囊胃镜”的检查,其实也是这个原理。 此前,诺和诺德与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布莱根妇女医院(BWH)在药物的递送模式上展开了深度的合作,目标是共同创造能够口服生物制剂的新设备。 目前已经有一款成型的胶囊机器人,可以将压缩胰岛素制成的小针头注射到胃中,以实现胰岛素的口服输送。 诺和诺德也正在积极将这款胶囊机器人推入临床阶段。如此一来,诺和诺德就可以扩大了与麻省理工学院和BWH的合作范围,并将其持续时间延长至 2026 年。 【知识点】诺和诺德在 2020 年加强了对口腔生物制剂的研发投入,当时诺和诺德支付了 13.5 亿美元收购Emisphere的药物输送技术Eligen SNAC。该技术用于诺和诺德的Rybelsus,这是一种GLP-1受体激动剂semaglutide的口服制剂。 不同于直接机器人给药,诺德诺德的方式是将药物“机器人化”。 麻省理工学院和诺和诺德的研究人员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写道,胶囊支持以速效液体形式释放药物。给药后 30 分钟内达到血浆药物浓度峰值。 胶囊大致呈蛋形。麻省理工学院(MIT)将这种设计作为确保胶囊的针头朝向胃内壁的一种方式。胶囊的形态设计是为了定位自己,因此针头排成一排,用于释放生物制剂。 当吞咽胶囊时,针头和柱塞被糖丸阻挡。沉淀溶解在胃中,导致针头进入胃内膜,柱塞将液体药物推出胶囊。 总结 俗话说“良药苦口”,药企为了增加患者服药的顺应度,在包材,辅料,口感上“煞费苦心”。 药物发展至今,在剂型和给药方式上,已经衍生出了很多的形式,但是很多时候像是口服药物的“首过效应”以及药物实际有效剂量的问题,一直难以有“质”的解决。 不过,倘若照目前机器人给药的发展速度,或许过不了几年,药片、药丸、胶囊等传统给药形式会经历一波革新。 “苦口良药”的“苦口”应该会逐渐消失,因为药物只会在病变部位释放,你都“尝”不到药和糖衣的味道。
1027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药学
生物医药
新冠口服药风波不断!盐野义S-217622暂缓批准背后……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各大医药公司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研发应对新冠病毒的药物,主要包括疫苗,中和抗体和小分子药物,各国监管机构也都大开方便之门,为其提供便利。 小分子新冠药物虽然一开始被寄予厚望,例如瑞德西韦,但是其研发一直都落后于疫情的发展,对于疫情的控制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虽然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完全的消灭新冠病毒,但是小分子药物是实现人类与病毒平稳共存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小分子药物可以口服并且可以居家储备,随时可得,对于初期新冠感染的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解决与病毒共存之后大规模人群感染的重要手段。 此外,其研发技术也相当成熟,因此小分子药物依然是各大制药公司竞相追逐的研发目标。 小分子新冠药物现状 目前,已经上市的治疗新冠的小分子药物,除了早期的在特殊情况下获批的 瑞德西韦 和 法拉匹韦 之外(已经被证实效果有限),还有辉瑞的 Paxlovid 和默克 Molnupiravir 。另外就是日本的盐野新冠特效药S-217622(和Paxlovid的靶点一样,都是3CL蛋白酶)。 与此同时,辉瑞也是风波不断。因涉嫌新冠口服药专利侵权,近日遭Enanta Pharmaceuticals公司起诉。4月份以来,不少媒体报道,一些使用过Paxlovid的患者在转阴后“复阳”。 国内在研的小分子口服药主要由开拓药业的 普克鲁胺 ,君实生物的 VV116 和深圳科兴的 SHEN26 ,以及真实生物的 阿兹夫定 。 其中君实生物的VV116和深圳科兴的SHEN26是瑞德西韦的衍生物,和Molnupiravir都属于核苷类药物,估计疗效不会比Molnupiravir更好,并且有致畸的风险,因此使用范围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普克鲁胺是一种雄激素受体(AR)拮抗剂,目前该靶点并未被证实能够用于治疗新冠,并且开拓药业的临床数据也一直饱受质疑,其上市之路恐怕也不会平坦。 S-217622报道的临床数据是最好的,因此也曾经被认为是最佳的治疗新冠的小分子药物。 盐野义新冠药S-217622由北海道大学和盐野义共同开发,药物原理与辉瑞新冠药Paxlovid相似,均为通过抑制3CL蛋白酶活性来抑制病毒自我复制。 盐野义此前还宣称,经过结构改进,S-217622可摆脱对P450酶抑制剂(如利托那韦)的依赖,实现单药治疗新冠。 2022年6月22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宣布,日本盐野义公司新冠口服药S-217622被暂缓批准。 其实仔细分析其临床数据,这一结果并不让人意外。 S-217622的IIb期试验针对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者,主要目的是确认S-217622口服给药5天后的抗病毒效果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1)快速降低病毒滴度,与安慰剂相比,S-217622在第2、4、6和9天显示病毒RNA显著减少; 2)病毒滴度阳性的受试者比例,在S-217622治疗组中低于10%,相比IIa期中较安慰剂组降低幅度更大; 3)与安慰剂相比,新冠病毒核酸呈阴性的时间,也缩短了足足约两天。 不过,在综合评估12种症状的改善情况,比如发烧、恶心等,S-217622剂量组和安慰剂组没有显著差异。 可见把病毒载量作为临床指标,其实是不合适的。病毒载量的降低并不意味着症状的明显改善。 图片来自于J. Med. Chem. 2022, 65, 9, 6499–6512 虽然3CL蛋白酶已经被Paxlovid证实是有效的抗新冠病毒的靶点,并且服用后病毒载量也确实降低了,但须注意,Paxlovid的临床实验对象主要是德尔塔病毒的感染者, 而S-217622临床实验对象主要是奥密克戎病毒的感染者。 德尔塔病毒的毒性远比奥密克戎病毒要强,这也是为什么S-217622临床上虽然也能降低病毒载量,但是却不能改善临床症状(症状很轻,难以做出差异性)。 S-217622暂缓批准的背后 奥密克戎病毒从2021年12月流行开来,目前全球绝大部分感染的都是这一亚型的病毒,并且按照自然选择的规律,病毒大概率是按照低毒性高传染性的方向进化。 所以未来抗新冠药物的研发恐怕要集中于改善临床症状,而不是聚焦于病毒载量。 不久前,君实生物公布了VV116在对比Paxlovid用于轻中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伴有进展为重度包括死亡的高风险患者早期治疗的III期注册临床研究(NCT05341609)的头对头实验,并宣称达到方案预设的主要终点和次要有效性终点。 君实选取的主要终点,并非CDE的指导原则下最优的评价——降低重型/危重型和死亡发生率指标,而是“至持续临床恢复的时间”——即受试者的新冠病毒转阴时间。 这一临床结果的发布,直接导致君实生物的股价大跌,也反应了市场对于该药并不看好。 S-217622的暂缓批准,或许意味着国内小分子新冠药物的研发很可能在短期内都面临着无法上市的风险 (当然这个还要看药监局的具体标准) 。 一方面,奥密克戎病毒症状很轻;另一方面小分子药物研发艰难,需要长时间的优化(10年左右),而所谓的捷径恐怕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不过,有效治疗新冠的小分子药物肯定是存在的,只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病毒的作用机制和筛选更多的化合物。
1029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药学
生物医药
第四代半导体新势力!突围!
“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一个小小的充电头,如何具备这样神奇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高铁、量子通信等领域的崛起,金刚石、 氧化镓(β-Ga2O3) 、氮化铝(AlN)等更具优势的半导体材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氧化镓单晶是一种透明的氧化物材料,作为典型的新型 超宽禁带 (Eg,导带的最低能级和价带的最高能级之间的能)半导体,它具有优于前几代半导体材料的优良性能,以及相对低廉的成本。 氮化镓、氧化镓,一代更比一代强 在我们刚用上氮化镓(GaN,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充电头时,科学家与产业界便已瞄准更强的第四代半导体材料: 氧化镓(Ga2O3),它甚至能超越“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的神话,制造出更强的充电头。 氧化镓各同分异构体相互转换关系 图片来源:《物理学报》 第四代半导体材料中,氧化镓最有希望成为继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和氮化镓之后,最具市场潜力的材料。 氧化镓有α、β、γ、ε和δ这5种同分异构体,其中 β相氧化镓材料 最为稳定,也是目前半导体界研究最多,离应用最近的材料。 β相氧化镓晶体结构 其单晶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且有高可见光和紫外光的透明度, 是制造高温高频高功率微电子器件、日盲紫外光电探测器、紫外透明导电电极的极佳半导体材料。 此外,相较于金刚石和氮化铝受限于大尺寸高质量单晶制备技术难以突破的现状,氧化镓单晶可以采用经济高效的熔体法制备技术进行单晶生长, 速度快、成本低、成品率高。 与碳化硅、氮化镓相比,氧化镓的禁带宽度达到了4.9eV,高于碳化硅的3.25eV和氮化镓的3.4eV, 可在高低温、强辐射等极端环境下保持稳定的性质。 超高临界击穿场强(8MV/cm)、较短的吸收截止边及超强的透明导电性等优异的物理性能,更是使其制备的氧化镓器件可以在超高电压下使用。 国内外氧化镓研究现状 2012年,NICT(日本国立信息通信技术研究所)开发出了世界首个单晶β-氧化镓场效应晶体管(MESFET),其击穿电压达到250V以上。 达到这个里程碑,氮化镓用了近20年。 2015年,NICT和田村制作所合作投资成立了氧化镓产业化企业 NCT (Novel Crystal Technology)。 现在,这两家企业是日本氧化镓研发的中坚企业,也是世界上唯二两家能够量产氧化镓材料 (单晶和外延) 及器件的企业,整个业界已经呈现出“All Japan”的景象。 2015年,日本推出高质量氧化镓单晶衬底,2016年又推出了同质外延片,此后,世界各国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氧化镓材料的器件研究。 2012年,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美国海军实验室和美国宇航局,积极寻求与美国高校和全球企业合作,开发耐更高电压、尺寸更小、更耐辐照的氧化镓功率器件。 2018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研究团队制造了一个由5微米厚(一张纸厚约100微米)的氧化镓制成的MOSFET,击穿电压为1,850 V,用于制造更小、更高效的电子系统。 虽然中国镓元素储量全球第三位,但直到2017年年底,国内首家专业从事Ga2O3半导体材料开发及应用产业化的公司才诞生—— 北京镓族科技有限公司。 氧化镓晶圆 图片来源: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 注:晶圆按直径分为4英寸、6英寸、8英寸、12英寸等规格,芯片是从加工后的晶圆上切割下来的,但晶圆与芯片却是一圆一方,因此晶圆越大才能切出更多完整的芯片。 国内中电科46所、上海光机所、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研究机构,已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生长技术,但最高只能制造出到4英寸的晶圆,成熟度和稳定性还不及国外。 氧化镓这么了不起,怎么还没出名 当下,市场对于氧化镓的渴望愈演愈烈。NCT预测氧化镓晶圆的市场到2030年度将扩大到约590亿日元(约合4.7亿美元)规模。 市场调查公司富士经济预测,2030年氧化镓功率元件的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542亿日元(约合12.2亿美元),比氮化镓功率元件的规模(约合8.6亿美元)更大。 在辐射探测领域的传感器芯片和超大功率芯片这两个领域,氧化镓必将会撑起一片天。 当然,人无完人,氧化镓也绝不是毫无缺点的。 相比于碳化硅和氮化镓,氧化镓的迁移率和导热率低,因此导致设备性能下降;此外,氧化镓难以制造p型半导体,制成高性能器件难度很高。 幸运的是,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发现,通过缩小体型、厚度,修改构型等方法,可以有效规避这些缺点,真正让氧化镓“扬长避短”。 不同氧化镣晶体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对比 图片来源:《机械工程学报》 既然有着如此得天独厚的资质,为何氧化镓迟迟不能在市场上大展拳脚呢? 其实,这是由于氧化镓的大规模制备卡在了半路上。 随着研究深入和器件应用明朗,氧化镓的产业化也逐渐走上康庄大道。氧化镓的研究主要以应用为导向发展,被制成一定尺寸的晶圆,是氧化钾投入产业化生产的关键点所在。 总结 氧化镓比起以往的电子元件更有效率,在晶圆价格方面也比碳化硅等要更为低廉。 近十年内,氧化镓的进展,眼看离产业只差一步之遥。 碳化硅的发展用了40年。 循此足迹,先在市场门槛较低的快充和工业电源领域落地,后在汽车领域爆发,氧化镓的“出头之日”必然也不远了。 国内相关企业 北京镓族科技、杭州富加镓业、北京铭镓半导体、深圳进化半导体是目前在投融资市场较为活跃的四家公司—— 北京镓族科技 是国内入局比较早的一家公司,注册成立于2017年年底,是国内首家、国际第二家专业从事氧化镓半导体材料开发及应用产业化的高科技公司,是北京邮电大学的科研团队科研成果转化形成公司; 杭州富加镓业科技有限公司 成立于2019年12月,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与杭州市富阳区政府共建的硬科技产业化平台——杭州光机所孵化的科技型企业; 北京铭镓半导体 是可实现国产工业级氧化镓半导体晶片小批量供货的中国厂家,这家公司已开始布局“氧化镓”材料产业全链路; 深圳进化半导体 则称预计在一年内实现2英寸β相的单晶衬底的小批量生产和销售,目前已有潜在客户表达了联合测试意愿。
1030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药学
生物医药
为什么总想吃?你可能被“控制”了!
我们时常有这样的体验: 吃过午饭后,明明并不是很饿,但下午茶里的蛋糕水果却依然极具诱惑力; 晚饭后,明明只是出门散步消消食,但闻到街头飘来的烧烤香气时,还是毫无抵抗力…… 其实,这是肠道细菌在“魅惑”我们的大脑! 肠道细菌如何操控大脑 来自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揭示了大脑和肠道细菌之间的神秘联系——两者可直接对话,并在 Science 期刊上,发表了题为:Bacterial sensing via neuronal Nod2 regulates appetite and body temperature 的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由神经生物学家与免疫学家合作完成,通过脑成像技术来观察小鼠,他们发现,小鼠大脑不同区域的神经细胞都会表达一种 NOD2受体 (核苷酸寡聚化结构域2)。 它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内蛋白,主要由下丘脑(Hypothalamus)的神经元细胞表达, 而下丘脑正是负责调节食欲、体温等指标的区域。 NOD2受体可以识别肠道细菌的细胞壁的片段——胞壁肽,两者接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会受到抑制,导致大脑失去对食物摄入和体温等过程的控制能力。 图片来源:Science官网 研究团队推测,雌性的能量摄入平衡对性成熟和怀孕很重要。在进化中,食欲控制系统被自然选择不断强化。 最终,这项研究找出了大脑与肠道菌群有直接联系的证据。 在生物学界,这可以说是破次元的对话,也打开了我们对肠道细菌全新的认知。 肠道细菌在人体的作用 除了与神经细胞对话这样的“高阶”功能,肠道细菌的“基础”功能也十分强大。 人体肠道内生活着数以亿计的细菌,包括 有益菌、致病菌以及机会致病菌 ,既有“好人”,也有“坏人”。 这三种细菌以不同的数量和比例维持着微妙的动态平衡。 生活中,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免疫调节通道、神经分泌通道、迷走神经等来影响大脑情绪,甚至是睡眠功能。 如通过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可启动人的愉悦感)、褪黑素来改善情绪或睡眠问题。 因此,也有不少人试图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调整肠道菌群,进而改变健康状况。 双歧杆菌 是肠道内有益菌的一种,多见于婴儿肠道内,具有增强免疫力、调整肠道菌群、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90%的肥胖是因为肠道菌群失衡! 图源:gutmicro biota for health 细思极恐的是,我们想吃的火锅龙虾烧烤麻辣烫……并不是自己想吃,而是肠道中的有害菌们想吃! 粪菌移植能治病 如果肠道菌群紊乱,便会影响我们正常的食物摄取和身体健康,最有效最直观的办法便是——将他人的肠道细菌移植过来。 如炎症性肠病、代谢病、肠道免疫缺陷、肠道过敏等疾病的治疗,就需要采用这种方法。 “粪菌移植”(FMT) 就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治疗肠道及肠道外疾病。 借助现代化的实验室设备,分离得到高度纯化的肠道菌群,再经内镜或者引流管将量化的菌液注射到患者肠内。 这种治疗方式虽然听起来有些奇特,但是治疗效果却很好。 此前,有严重克罗恩病合并肠内瘘的患者被这种方式治疗后,其症状大大缓解。 总结 近年来,有关 “肠脑轴” 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法国研究者此次的发现,也被认为是这一领域的首次突破。 “摄食可通过调节细菌的数量影响食欲中枢的活动”这一发现,给减肥药、糖尿病等代谢紊乱疾病用药研发提供了新路径。 目前类似抑郁症精神类疾病,以及一些代谢类疾病、肿瘤治疗、新冠治疗等领域还有很多难题待解,“肠脑轴”以一个新的视角切入,或许会为这些难题的解决带来希望。 肠道素来有“第二大脑”之称。 因此,想要真正保持健康,吃嘛嘛香,还要让身体内的肠 道菌群的保 持稳定的动态平衡。
1020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药学
生物医药
50岁被裁,向法院申诉,获赔 187万美元
前言 全球经济下行的趋势在目前看来,已经是非常显而易见了。 各国都开始纷纷维持或下调GDP增长预期。(中国似乎依旧贯彻着年初提到的 5.5%的增速指标) 宏观层面的经济状况其实可以直接通过社会新闻体现。 “裁员”、“毕业”,“35岁”等新词的出现已经足够说明当下严峻的经济问题了。 50岁被裁,状告法院 就在 5 月底的时候,一位前罗氏销售代表,向法院状告罗氏涉嫌年龄歧视,最终获得约187万美元的赔偿。 据这位前罗氏销售代表描述,当时他们部门“空降”了一位新的部门经理。这位经理总是有意无意地称他是“老派”的员工,反复将他身上的年龄标签放大化(此时,他已经55岁了)。并对他此前的一些工作进行无故“挑刺”,暗示他不适合现在的“新环境”。 经理的意图其实很明显,就是希望这位前罗氏销售自己走人。 然后谁也没想到,这位老员工竟然向法院提起了上诉。 结果就是,法院裁定了 16. 8 万美元的误工费用和 170 万美元的赔偿金。 法院的这一判决向雇主企业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即企业不应该将“裁员”作为一种企业运营手段。 晋升被拒,因为年龄达到60岁 Stephen Middlebrooks于 2001 年加入梯瓦制药公司宾夕法尼亚州办事处,并一路晋升,最终于2014年底在北美新部门担任设施管理高级总监。 一路顺风顺水的他,直到有一回,他的经理问他的年龄以及退休时间。(当时 57 岁) 果不其然,两年后,在他对一系列负面绩效评估提出异议后,他被解雇了。 而他也当即向法院提交了诉讼。 根据Middlebrooks描述,在 2014 年晋升后不久,他的经理(比他小13岁)给了他一个负面的绩效评估,而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了 2015 年 10 月,他依旧多次收到负面的绩效评估。他向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和宾夕法尼亚州人际关系委员会提出了投诉。四个月后,他被解雇,由一名 38 岁的经理接替。 梯瓦的这一系列操作,意图也非常明显,就是在尽可能地减轻财务负担。然而最终却“事与愿违”。 年龄问题,拒绝横向调动 因年龄原因拒绝向一名 62 岁的员工进行横向调动,而是雇用了一名资质较弱的 33 岁员工。 诺和诺德的一位 62 岁的肥胖护理专家。因为工作地点原因,希望调取到离她居住地点更近的同一职位,当该岗位对外开放时,她申请并进行了面试。 但该公司没有雇用她,而是从另一个州选择了比她小 30 岁的人,同时也没有给到她足以令人信服的理由。 后经内部调查,发现招聘经理选择年轻候选人违反了诺和诺德的反歧视政策,因为她是完全有能力可以继续胜任这个岗位。而且即使在发现违规行为后,诺德诺德仍拒绝她的调岗申请。 美国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EEOC)表示,该行为不仅违反了诺和诺德的政策,还违反了国会于 1967 年颁布的《就业年龄歧视法》。法律禁止歧视 40 岁或以上的雇员。 系统筛选“年长”的应聘者 2021年9月,两名前礼来求职者表示,礼来“系统地排除”了糖尿病和初级保健销售职位的老年候选人,并更喜欢年轻员工。(即使年长的申请人同样或更有资格) 在他们的诉讼中,还提到了礼来的一项做法,就是反复招聘实习生去填补岗位空缺,而最终留下来的实习生更是少之又少。 总结 35岁焦虑其实在国内会更为显著。 一方面,经历了“野蛮生长”,“狼性”,“福报”之后的员工,在被突如其来地裁员之后,生理和心理上都跟“哑巴吃了黄连”一样。 另一方面,因为员工工会的缺失,上诉渠道的冗长,证据收集的繁琐等问题,真正去上诉企业的事件其实少之又少,企业这边还会不断进行施压,威胁,私聊等。 最可怕的就是,这一番操作,已经成为了企业间默认的潜规则。 而且,员工也默认了。
1016人浏览 . 0人评论 . 0人点赞 . 来自话题:
药学
生物医药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简介
职业:盖德视界 - 盖德小G
学校:浙江中医药大学 - 药学
地区:浙江省
个人简介:
关注“盖德视界”公众号,了解更多医药化工相关的内容解析。
查看更多
喜爱的版块
返回首页
化学学科
问题13w
化工
问题32w
化药
问题1w
个人简介
关注“盖德视界”公众号,了解更多医药化工相关的内容解析。
已连续签到
天,累积获取
个能量值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马上签到
这是一条消息提示
黄姜粉末属于爆炸性粉尘吗?.请盖德化工网盖德问答的高手、专家们帮忙看下
确定
取消
登录化工知识社区盖德问答
微信登录
账号登录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
"盖德问答"
忘记密码
|
免费注册
提醒
您好,您当前被封禁
天,这
天内您将不能登陆盖德问答,离解封时间还有
天
我已了解
欢迎加入化工知识社区盖德问答
请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欢迎加入化工知识社区盖德问答
欢迎你!
,完善下你的信息,以后你也可以使用手机号和密码来登录了。
获取验证码
欢迎加入化工知识社区盖德问答
请选择您感兴趣的类别:
提问
问题标题
问题描述(可不填)
请描述...
选择类别
选择分类
化学
生物学
药学
其它
选择二级分类
提醒
提问需要5个能量值,您当前能量值为
,请完成任务提升能量值
去查看任务